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蒹葭中梦的象征性 张显翠,林美溪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纵观全诗,能切身地感受到主人公对“伊人”的爱恋,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之感。以精神分析学的象征角度切入,可以让人们更深地感受那种“真挚朦胧”且“无可奈何”的爱恋之情。诗文告诉我们,梦境真实感的获得欲望的一种满足,但“桥”与“水”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通过象征的手法,阻隔着现实与梦境的两个世界。 关键词:蒹葭;精神分析;梦的象征;梦境 :I222.2:A:16711580(xx)06011502 :xx0120 作者简介:张显翠(196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应用写作。 林美溪(198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应用写作。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真诚向往、执著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正因为如此,作者通过梦境的方式,传达着自己对于“伊人”的渴望与想念之情,以便于自己的潜意识欲望可以在想象的空间内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梦、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都是潜意识欲望投射、满足的表现。”蒹葭作为一首怀人诗,本身就是诗人在思念自己所追求的人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创作以抒发情怀的一部作品。全诗通过三个部分逐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在实际生活中,诗人没有办法真实地与“伊人”见面和交流,但是,这种与其相见的内心渴望却丝毫没有在诗人的心目中消散,反而愈演愈烈,导致诗人即便是面对“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情况也毫无放弃之意,依旧苦苦追寻,痴痴地找寻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思念之人。 一、诗人对“伊人”的思念是一种梦境的展现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人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待仔细观察其所在的地点,为“水中央”时,这是诗人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思念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旁。忽然又觉得那个倩影“宛在水中坻”,即水中的高地之上。可在苦苦的努力与寻觅过后,依旧毫无所获。诗人最后的一次幻觉,是仿佛看到“伊人”所在的地点是“水中沚”,即水中的小块陆地之上。在诗人“幻觉”的指引下,四次接近的结果都是徒劳无功。“伊人”在诗人的脑海中,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高地,最后又仿佛跑到了水中的小块陆地上,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地去追寻她。他渴望与“伊人”的见面,这既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又是一种思想欲望的展现。主人公通过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他那不畏阻拦的精神,即使山穷水尽,亦要等待“柳暗花明”时刻的到来,这是一种爱的传递、思念的传递,这是一种心的求索、情的驱使。 “欲望犹如一口沸腾得没有排气孔就得爆炸的大锅”,而诗人对于“伊人”的思念已经导致其出现了四种错觉,种种情况表明,幻觉与错觉的出现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病态心理,更写出了他对所思念者的强烈感情。而诗人急需将这种压抑的、潜在的欲望进行释放和缓解,梦境这种将诗人受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方式的表达,正是使诗人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一丝心灵慰藉与满足的良药,进而实现诗人被压抑愿望的想象的满足,使其身体与心灵得到一丝解放与安慰。 二、“水”与“桥”是象征着阻隔的物象和诗人追寻的途径 蒹葭一诗中,“水”象征着诗人难以逾越的鸿沟。“伊人”所指代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诗人所思念并苦苦追寻的人。而“水”的形象,更是在诗人所通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勾勒出的梦境中,象征着阻隔两者相见的堡垒。这种堡垒是那样的坚不可摧,而又是那样的被一种爱情的力量所时刻碰撞与敲打,既让主人公看见希望的曙光,仿佛顷刻之间“水”的物象就会撤离,又仿佛即便付出百倍的努力,“水”亦是无法跨越的那道围栏。 另外,“水”的形象不仅阻碍诗人的视线,导致其在梦境中无法将“伊人”准确定位,朦胧中看不清“伊人”所处的位置,更通过“在水一方”、“水中央”、“在水之湄”、“水中坻”、“水中涘”、“水中沚”等位置的变化,来说明“水”带给两者的阻碍之深,跨越的困难之大,而又由“水”产生的视野的模糊感,变相证明着梦的虚假性。但无论“伊人”出现的位置有何细微的变化,这些地点均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水”这种物象的存在。而在诗人的心目中,位置的变化只不过是诗人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投射,梦境必然不是真实的,但是,它是潜意识在人们内心中压抑的反映,全文最后都没有指出诗人到底在何种地方找到了“伊人”的身影,但与“水”相对的,是土,即水中的沙洲,水的对岸等等。位置的不断变化,结果的扑朔迷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诗人有意安排的,用以说明土被水包围后,诗人的无可奈何,全方位地去展示诗人对对岸的“伊人”、对沙洲的期盼与渴望。 “桥”是一种诗人在追寻、找寻“伊人”的过程中,克服、跨越种种艰难险阻的方式的象征物。“桥”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意象,它是连接理想与现实,从此岸通往彼岸的途径与方式。在这首诗中,诗人寻找伊人的方式有两种:“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即便追寻的方式伴随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阻碍,但为了找到心中思念的人,诗人在所不惜,依然不断地前行与追寻。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伴随着“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状态的变化,诗人仍旧寻寻觅觅,毫无退缩之意,可由于“水”的阻隔,结果仍不尽如人意。“桥”在全诗中象征着诗人为了追寻“伊人”,所尝试的途径与方法,为到达理想彼岸所付出的努力,这既是一种心理上的求索,又夹杂着心理与身体上的双重折磨。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象征是指被压抑的欲望的反应,象征物是诗人潜意识被压抑的结果的投射。”蒹葭中所表现的阻隔,因为有心灵的相通,爱情的延绵,让人们还可以想象以各种“桥”的形式,跨越“水”的阻隔,实现被压抑愿望的想象满足。俗话说,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羡慕文中的痴情所系的所谓“伊人”,又慨叹其“在水一方”,诗人终不知其所在,无法接触到她。 在某种程度上,诗人的梦是一种自我释放与解脱的梦,结果虽不遂人所愿,但在那梦中的追寻与找寻的过程中,“水”象征的阻隔没有妨碍诗人通过“桥”所象征的方法去不断寻觅。诗中没有指出诗人最终的结果,更没有说明诗人在梦境中的努力何时伴随着苏醒而终止,这在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诗人想把这种追寻的梦继续做下去,即便这个梦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但在主人公的潜意识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释放与满足,在梦境中却可以得到与“伊人”相见的希望、相聚的希冀,体会那相守的温存、相见的温情。即便那需要艰辛的求索,亦是值得体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朴,王莎烈,康建秀.文学批评方法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2里查德戴明等著.刘建荣等译.梦境与潜意识:美国的最新研究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3弗洛伊德著.罗生译.梦的解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工程灌溉系统改进方案
- 纺织服饰杂志编辑规定
- 职业教育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措施
- 摄影中运用前景景深技巧的详细方法
- 应急处置方案
- 纺织品市场营销方案
- 2025咸阳市秦都区丝路花城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含答案
- 2025年唐山市古冶区引进教师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器械科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检测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医疗科室外包合同协议书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
- 14.守望生命 课件 九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鲁教版)
- 2025年医院安全员安全技能测试
- 网络安全技术培训
- 超级充电综合站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 《云计算与大数据》课件第3章“大数据”关键技术与应用
- 2025-2026学年人教大同版(2024)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学检验项目培训
- 2025年兽医实验室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