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面面观——李巨仁《赋得镜》赏析.doc_第1页
古镜面面观——李巨仁《赋得镜》赏析.doc_第2页
古镜面面观——李巨仁《赋得镜》赏析.doc_第3页
古镜面面观——李巨仁《赋得镜》赏析.doc_第4页
古镜面面观——李巨仁《赋得镜》赏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镜面面观李巨仁赋得镜赏析 曾甘霖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4 摘要:赋得镜是一首以镜为对象的咏物诗,是隋朝李巨仁现存诗作五首之一。该诗巧用典故,善用譬喻,化用民俗,除标题外,全诗无一“镜”字,却句句在写镜,从镜之来历到镜之纹饰,从镜之形制到镜之功用,对古镜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无愧于咏物诗中的佳作。 关键词:李巨仁赋得镜古镜咏物诗 魏公知本姓,秦楼识旧名。凤从台上出,龙就匣中生。无波菱自动,不夜月恒明。非唯照佳丽,复得厌山精。 李巨仁赋得镜 作者李巨仁为隋代陇西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其人才华横溢、人品超众,陈子良平城县正陈子干诔(并序)(全唐文)中云:“陇西李巨仁,才华任侠,与余宿素,钦其俊,因妻以女,非厥人品,孰能致之?”李氏现存诗作仅五首,赋得镜为其中的一篇,其为以镜为对象的咏物诗。“赋得”多为借古人诗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庾信赋得荷等。隋唐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亦均有“赋得”二字,同时它还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来“赋得”便被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也往往以“赋得”为题。“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 “魏公知本姓,秦楼识旧名。”乍看两句似与镜无关,然实则巧用镜之两典。前句出自魏武帝曹操的上杂物疏:“御物有尺二寸金错铁镜一枚,皇后杂物用纯银错七寸铁镜四枚;贵人至公主九寸铁镜四十枚。御物:中宫贵人公主皇子纯银漆带镜一枚;西园贵人纯银参带五;皇子银匣一;皇子杂用物十六种,纯金参带方严四具。镜台出魏宫中。有纯银参带镜台一枚,又纯银七;贵人公主银镜台四。”后句语本托名为刘向所著的西京杂记,其云:“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官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两句既道出了镜非易得之物,即便秦宫魏殿亦未等闲视之,同时也表明了镜之神秘及来历之非同寻常。 “凤从台上出,龙就匣中生。”“台”指的是镜台,即摆放镜子的梳妆台。“匣”指镜匣,即古代妇女盛放梳妆用品的匣子,里面装有可以支起来的镜子。“凤”与“龙”指的是铜镜背后的纹饰形状。古代铜镜与今日之玻璃镜很不相同。古镜正面用以照容,背面则布满纹饰,纹饰的形状各异,有花草、龙凤、鱼鸟等类型,有的镜背还刻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可谓图文并茂,煞是美观。龙凤为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古人认为龙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具有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龙的灵性、神性均超越其他一切动物,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古人还将龙视为“主水之神”,主管人间降雨的祥瑞之兽,龙纹被刻绘在青铜器上以来祈雨,并作为辟邪降福的吉祥物。 凤与龙一样,亦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凰,首文日德,翼文日义,背文日礼,膺文日仁,腹文日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可见凤为鸟中之王,并为吉祥幸福和王道仁政的象征。凤凰为瑞应鸟,“凤凰于飞”也就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和谐,或祝人婚姻美满。正因为古人视龙凤为吉祥物,对其极为崇拜,故早在春秋战国时便将其刻于镜背,即出现了龙纹镜、凤鸟镜等镜式。李氏诗中说的正是此种以龙凤为纹饰的铜镜。 “无波菱自动,不夜月恒明。”“菱”指的是镜背菱花形的花纹。“无波菱自动”说的当是铜镜透光现象。汉代铜镜有一特殊品种透光镜。它外形与普通铜镜一样,但其特殊之处在于,当阳光或直射的平行光照到镜面上时,它能将镜背上的铭文和纹饰映射到墙上,好像阳光能从镜背穿透一样,因此古人称之为“透光镜”。北周庾信是第一个将其付诸诗文的文人,其镜赋对透光镜有着形象的描绘,“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李氏“无波菱自动”,描绘的就是透光镜背后菱形花纹映射到墙上闪烁流动之感。唐代更是出现了形制为六角形菱花形状铜镜,菱花也就逐渐成了铜镜的代名词。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之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筋并堕菱花前。”明唐寅二郎神曲:“整云鬟,对菱花,教人怕见愁颜。”这里的“菱花”均为铜镜之别称。 “不夜月恒明”的“月”是譬喻,即将铜镜比作月亮。镜与月有着很多相通之处,首先就镜之形而言,古镜多为圆形,与满月之形吻合。另外镜有映物亮照之功用,这亦与月同。于是在文人笔下,镜月互喻之作颇多。“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亦是将铜镜比喻成月亮。“台前似挂镜,帘外如悬钩”(宋之问望月有怀),“玉龙高卧一天秋,宝镜青光透”(盍西村市桥月色),则是将月亮比喻成镜子。“无波菱自动,不夜月恒明”描述得极为巧妙生动,无愧于咏镜之名句。唐代杜甫秦州杂诗(其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明显是受李氏之诗影响。 “非唯照佳丽,复得厌山精。”前句说的是美人照镜之事。镜子作为闺中器物,几乎成了女性世界的标志。美人照镜,画眉梳洗,含情凝思,自然是闺中最美的景致之一。单纯描写照镜美人的诗作虽多,但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写照镜美人的心事。因为每日身处寂寞的闺房,终日画眉梳妆,人看镜,镜中人看镜外人,自不免思念镜中看不到的人,不免萌生无名的哀怨。如:“折花须自插,不用暂临池。当犹可怜面,偏与镜相宜。安钗钏独响,刷鬓袖俱移。唯馀心里恨,影中恒不知。”(梁朱超道咏镜诗)“初上凤凰墀,此镜照蛾眉。言照常相守,不照长相思。虚心会不采,贞明空自欺。无言此故物,更复对新期。”(梁高爽咏镜诗)施肩吾的七绝佳人览镜,更是将佳人览镜的敏感悲伤描绘得历历在目。“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真是美人在镜子里看自己,我们在诗词中看美人。 后句“复得厌山精”,说的是铜镜的民俗用途。“厌山精”镇压山中的妖魅鬼怪,即指铜镜照妖避邪之功用。古人以铜镜为降妖镇邪之物,实源于铜镜的功能。铜镜能映照人与天地万物。于是古人很自然地将铜镜映照的功能加以发挥,认为隐形于世的鬼魅经铜镜一照,就会露出原形,从而失去魔力,自行逃遁。镜于是就有了降妖镇邪之魔力。“镇宅神以埋石,厌山精而照镜”(北周庾信小园赋),前一句说的就是埋石辟邪,后一句反映的就是镜子照妖的民俗观念。 铜镜照妖避邪之说,早在后汉郭宪所著洞冥记卷一就有记载:“元封中,有祗国献此镜,照见魑魅,不获隐形。”晋代的西京杂记亦云:“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采婉转丝绳,系身毒国宝镜一枚,大如八铢钱。旧传此镜照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内篇十七“登涉”篇更是具体谈到登山之道、带镜照妖辟邪之法。书中写道,有谚日:“太华之下,白骨狼藉”,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故应带镜以却鬼魅。其云:“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人山道士,皆以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 另外,众所熟知的“照鹿”“视犬”故事,亦正是铜镜驱邪照妖的典型例子。镜厌山精的观念可谓影响深远,很多诗文中都有提及:“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李显石淙,太子时作);“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一灯如悟道,照客心迷”(孟浩然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镜厌山精,刀驱木魅。”(李密游北山赋(并序);“时开宝匣,以厌山精”(何据古镜赋)。作为古代经典医书的本草纲目亦云:“镜乃金水之精,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凡人家宜悬大镜,可辟邪魅”,作为古代经典医书尚且如此,足见古镜照妖辟邪之说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综观全文可见,李氏之诗虽仅四十字,却从镜之来历到镜之纹饰,从镜之形制到镜之功用,对古镜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扫描,全诗除标题外无一“镜”字,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