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 宋晓荣 案例背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的一篇文言文,是归有光借物叙事抒情的名篇。文章围绕了“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了自己往昔的读书生活及日常琐事,寄托了作者对于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抒发了对于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将记物、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娓娓道来,笔墨平淡之下蕴含着无穷的深情,悱恻动人。但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同学能够读懂文章的表层意思,却不能完全地理解归有光寄寓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中的多种情感。学生不入情,便不能真正把握文章,不能理解作者,也就谈不上收获。所以在这篇文章全文教授完毕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拓展,本案例试图借助网络师生共同搜集归有光其他家庭亲情类散文,进行主题式阅读,以“一篇”带动“一类”文章的阅读,学习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即知人论世,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创作背景,再从文章的语言出发去品悟情感,促进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精神成长。 教学目标 悟“情”平淡细节之中的无限真情。 得“法”知人论世后的思考感悟。 教学策略与手段 师生利用网络搜集归有光其他的家庭亲情类散文。 师生利用网络资源找出归有光生平及其家庭亲情类散文创作背景。 学生自读、探讨文章,小组进行归纳总结。 案例描述 课前准备:教授完项脊轩志后,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归有光其他家庭亲情类散文及文章写作背景,由教师成文档后,每组打印一份,并上传到班级云盘,课上展示运用。 (搜集的相关文章有先妣事略、请敕命事略、世美堂后记、王氏画赞并序、寒花葬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思子亭记、亡儿曾羽孙圹志。)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归有光的抒情散文项脊轩志,这间小小的书房承载了归有光读书人的理想,见证了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妻子对他的关爱之心。文章虽然写得平平淡淡,却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其实归有光除了这篇散文,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散文,我们给它们一个总称:家庭亲情类散文。这类散文都以平淡的笔墨传达着浓重的情感。我们今天便来阅读归有光的这一类散文。 先请同学来回忆一下归有光的基本情况。 (请学生回答与补充) 二、作者生平 1.教师课件展示: 归有光简历(略) 教师补充介绍:明朝中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高度完善化、标准化。是文人进入仕途必经的门户。参加考试的文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种人非常顺利通过考试,是幸运儿;第二种人在几次碰壁之后无奈地选择了放弃;第三种人从黑发考到白发,还是一无所获,其中只有个别人最终取得成功,可是心灵已经伤痕累累。归有光属于第三种人,并且是他们中最艰难的成功者。他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连考五届,至35岁获第二名中举人。从36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九届直至60岁才考中三甲进士。四十年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在科举考试中消耗,他自述在这一条道上“垂老不肯自摧挫”。“不退却”,这固然反映他性格的坚毅。对自己的自信和负气不屈,但是,他所感受到的委屈、沮丧、耻辱。也是一言难尽。(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 2.从这里可以看出归有光的什么情况?(学生回答) 明确:仕途非常不顺利 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归有光的仕途可以用这八个字概括,那么他的家庭生活是不是非常幸福美满呢?(学生回答) 明确:我们从刚才的归有光简历上也可以看出,他幼年丧母、两次丧妻,家庭生活也是比较不幸的。可是,归有光在仕途和家庭的双重不幸重压之下,却写下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家庭亲情类散文,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后人的一种幸运了。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归有光给我留下的文学瑰宝。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分组进行讨论,根据这几篇文章所写人物的不同,将文章分类: 明确:(课件展示) 对长辈的怀念,先妣事略、请敕命事略 夫妻之情,世美堂后记、王氏画赞并序、寒花葬志 亲子之爱,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思子亭记、亡儿曾羽孙圹志 这类文章,我们从题目上看“先妣”、“葬志”、“圹志”、“亡儿”等,可以看出些什么?(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先妣,亡母;葬志(圹志),墓志铭。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些回忆亲人的作品实际上都是悼亡之作。 1.教师补充:如果将归有光悼念的这些亲人做一个统计,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去世都非常早。归有光的家庭非常不幸,他遭受亲人非正常死亡的打击频繁、残酷、沉重,可想而知,他心灵承受的悲哀和痛苦是多么巨大!这在古代著名的作者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 2.在充分地了解了归有光其人及其家庭亲情类散文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大部分可以体会到归有光写作这类文章的痛苦与悲哀之情。带着这样的理解再去阅读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借助网络阅读归有光家庭亲情类散文作品,小组讨论查阅相关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大部分学生可以读懂文章讲述的字面意思。(教师可以在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章的翻译,利用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四、重点分析 1.课堂的前半部分,通过查找相关网络资料,我们已经可以充分地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接下来就要分析,如何从平淡的细节之中体味归有光寄寓的深切感情。(可以请学生谈一谈哪篇文章的哪些细节打动了他。) 明确:如在先妣事略中,年幼的归有光不知母亲已经去世,“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抒情之语只有“伤哉”二字,这两个字却饱含了归有光对于幼年失去母亲的无限悲痛。 亡儿曾羽孙圹志中则借助幼儿话语来衬托情感的凄切:“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也”。病重将末之幼儿道出此种话语。读之让人肝肠寸断。 世美堂后记是归有光对续妻王氏的怀念之作。落第归来的有光有些丧气地问妻子:“得无有所恨耶?”妻子答:“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几句简单对话,体现了妻子王氏的识见情怀,言谈的得体温厚,对丈夫的体谅理解。 寒花葬志中,寒花冉冉而动的眼睛,这样的细节不仅体现了寒花的可爱天真,也为后来作者对寒花的早逝深切悲痛埋下伏笔。 2.教师总结:归有光的散文主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基本不叙述什么大事件,而在对于日常细节的回忆和缅怀中,又蕴含了坚定而沉重的情感,他的抒情,貌似平淡而实则含蓄,没有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故作惊人,却格外直指人心,正如方苞所言“不俟修饰而情辞并茂”。 五、归纳总结 归有光是明代中期的散文大家,他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他反对了风靡一时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他的散文风格多简洁平淡,倡导唐宋古文,在他的领导下,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上承唐宋古文,下启清代桐城派的文学流派唐宋派。他的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他自己也被世人尊称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将家庭琐事写到散文之中,从内容题材上拓宽了散文的表现范围。作为我国古代正统文学两大主流之一的散文,从先秦两汉到唐宋诸代,基本是王侯将相和文人志士用来讴歌宏图伟业或者咏志抒怀的载道之文。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记叙了对家人的怀念,感情真挚,其中人物神态生动、风韵悠长,为原本宏大沉重的散文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文章有了更浓重的人情味,这是对传统散文题材的拓宽和创新。而这类散文多是关注生活家庭的琐事,有许多动人的生活细节,在这些细节之中蕴含了无限的真情。正是因为这样真实的情感的存在,才会让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显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种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真意切的表达也对后世散文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通过主题式阅读这类散文作品,希望学生能学会知人论世的散文阅读方法,读懂所记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