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研究.doc_第1页
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研究.doc_第2页
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研究.doc_第3页
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研究.doc_第4页
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研究 李学更 (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中的“形神在离即之间”的观点与绘画之神妙在于“有意无意之间”之观点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梳理了山水画美学中的形神之“形神在离即之间”与“有意无意之间”的山水画美学意义,并结合当代美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同时,指出了其对当代画家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沈宗骞;山水画;美学思想;美学意义 :J201:A:16711580(xx)11014902 沈宗骞,清墨林今话记载颇详:“字熙远,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乌程(今湖州)庠生。清代乾嘉(一七三六一八二)时人。早岁能书、画,小楷、章草及盈丈大字,皆具古人神致魄力。尝见赏于曹地山、钱辛楣诸人。画山水、人物、传神,无不精妙。有淳化阁石刻。著芥舟学画编,痛斥俗学,阐扬正法,足为画道指南。生平杰作汉宫春晓、万竿烟雨二图,为赏鉴家所宝,有神品之目。晚年则纯用焦墨。”1沈宗骞出身庠生,故可谓儒学根基深厚,且艺术上极有天赋,所以他在修身、修行、修德、识物上,有自己的独到精妙之处。 多种个人修养及视域的开阔、豁达的情操,奠定了他能提出其山水画美学观“形神在离即之间”与“有意无意之间”的基础。在他的芥舟学画编之作法与平贴篇中,明确提出了这两个观点。 沈宗骞在作法中,谈及笔墨关系时云:“离笔以求墨,则骨之不植,而靡靡成风。如近代有武林派者,蓝瑛始之。云间派者,陆掞始之。始之者,固未尝全离笔以求墨。但笔自为笔,因而墨自为墨,亦且笔之不备,将赖墨以助成其气局。学者从而附和,遂并其不备之笔而失之,日流日下,不知所届矣。故欲求墨者,断断不可离笔以相寻也。苟能识即笔以求墨,以渐至笔熔而墨化,则何必更问其形神之得与不得耶!吾非令人竟舍形神以言画也,笔墨既精,则形神且当在离即之间。古人所谓相赏于牝牡骊黄之外者,岂复有形之说者在,亦岂复有神之说者存邪!”2 沈宗骞作法篇,主要谈及笔墨问题,而笔墨本身是艺术语言,是为表现山水之形体、之神韵而服务的。所以,沈宗骞开篇即谈山水与山水画。他认为,任何自然景致的形成,均是得天地之气而生,每一个景致都有自己的神态与情致,如果想用笔墨来表现它们,就应当不单独思考山川景致的形体,而是要“惟其神”。然后,详细地论述了笔墨的技巧。篇尾,沈宗骞主要借梳理前人之说,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假如能认识借笔以求墨,然后逐渐达到笔熔而墨化,那么何必又问其形神的得与不得?并不是要求要舍形神来说山水画,而是笔墨精到了,形神就在离即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沈宗骞的观点,不是一味地调和形与神在范畴上的对立,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符合文人审美意味的形神观,即形与神的统一,在于若即若离的“含蓄美”。从技巧的层面可以认为,笔墨的精妙不可掩盖神在审美本质上的含蓄,这种含蓄相对于精妙的笔墨而言,无疑更富有形而上的文人审美性格。“象征一般总是一个形象或一幅图景,本身只唤起对一个直接存在的东西的观念”,“只有在意义和表现意义的形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明白说出时,才没有所说的暧昧性”,3基于这种观念,必然唤起对笔墨的含蓄。而对于神,亦不可掩盖笔墨的精妙而独立为审美对象,否则将过犹不及。此观点所追求的中国画的山水审美感受,理应达到亦如禅学所言的“直指心性、明心见性”的“悟”之趣味。 中国山水画美学理论,历来也不是仅仅重“神”而轻“形”,而是“形神兼备”,没有“形”,“神”也就失去了依存的基础;而没有“神”,“形”也就是僵死的,没有生命与生动的。顾恺之很早就在人物画上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说法,而谢赫的“气韵生动”则将“传神写照”推移到了山水、花鸟上。古代哲学家、文艺家、山水画家们,也对“形”与“神”的问题,进行了哲学、文学与山水画美学上的思索。 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 汉桓谭新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 王微叙画:“形者融灵。” 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而沈宗骞通过笔墨谈山水与山水画之“形神”,并且其立意在于“离即之间”,此山水画美学命题,却是自古鲜有。这个命题至少涵盖了3层意思:第一,笔墨的精到,即可以表现一种“若即若离”的、富含文人韵味的、含蓄性的“形神”之美感。这种“若即若离”的形神韵味,是长期笔墨实践的结果。其中,有对自然山水的真实的经历与理解,也有笔墨的独到与精深。因为沈宗骞开篇即提“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所以说,沈宗骞的“形神在离即之间”的山水画美学观,绝不是唯“笔墨”论,而是有着认识、感受、整合、创新的审美实践的前提。第二,“形神在离即之间”,要达此境地,须“笔熔而墨化”。有了第一层的实践,并且形成了对自然山川独特的审美观,并不表示就能够画出形神兼备的山水画。每一个山水画家都有着在自己艺术思维领域中构成的审美艺术形象,但是,不见得所得到的每一个构思,都可以付之于绢素之中而成为绝佳的山水画。也正如黑格尔所说:“意义与直接的艺术形象之间的这种不吻合,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艺术的贫乏与芜杂。”3第三,古人谈的欣赏牡丹与黄鹂之外的东西,牡丹黄鹂本身为“形”,其情致、雅姿、风韵为“神”,这个“之外”,即是“形神在离即之间”的“形神”。“离即之间”,也就是谢赫所谈的“气韵生动”的“气韵”。 不过,从山水画美学的实践来看,整个清代的山水画艺术多太重笔墨,深受董其昌之影响,而乏于创新。因此,沈宗骞“形神在离即之间”的山水画美学的命题,是对一直过于强调笔墨而不注重“离即之间”的“形神”兼备的漏风之批判。 “有意无意之间”是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平贴中提出的另一个山水画美学命题。 “故学者当识古人用笔之妙,笔笔从手腕脱出,即是笔笔从心坎流出。人誉我,且不必喜,惟能合古人之意则喜之;人毁我,且不必忧,惟不能合古人之意则忧之。不徇时好,不流异学,静以会其神,动以观其变,久之而有得焉。则如丝之吐,自然成茧;如蕉之展,自然成阴;风蹙水而为文,泉出山而任势。到此地位,虽笔所未到,而意无不足,有意无意之间,乃是微妙之极境矣。倪云林诗云:拟将尔雅虫鱼笔,写出乔林古木图。盖言生动流活之趣,如虫鱼也,亦即余所论似嫩之妙谛也”。 这里,沈宗骞将笔法与“心”联系起来。其实,沈宗骞所联系的是“境”。他所追求的是“心”之“境”与画之“境”,借助“比”而走向统一。两境统一的心理体验,即是“不必喜”、“不必忧”与“则喜”、“则忧”,其基础是“合古人之意”。展现在形式上,所体现的视觉效果是笔未到而意无穷的“有意无意之间”,这是“至境”:臻极微妙。佛洛依德曾将人的心理划分为几个层次,其中,无意识与潜意识是激发艺术创造力与欣赏力的关键。沈宗骞提出的“有意无意之间”,则是在极度娴熟的技巧下,在对自然山水景致之神情心领神会、“静以会其神,动以观其变”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的这种“有意无意之间”的“心境”与“画境”的统一。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有意无意”。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文学中就有“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有意无意之间”是山水画艺术上的“欲说还休”的状态,也体现出中国哲学中“浑整”、“会意”、“非解读”的特色。不过,沈宗骞的“有意无意之间”更注重的是“意”,由笔墨的精妙而营造,由“心境”而阐发,由含蓄之韵而生成。 参考文献 1(清)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