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doc_第1页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doc_第2页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doc_第3页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 文/林志艺 【摘要】我们以课程为中心进行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谈谈对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些理解。 关键词历史课改;体会;课程 本人在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对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些肤浅的理解,现在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肯祈各位同仁方正。 一、基础教育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提高人才素质,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入手的,通过调整人才目标和模式来实现的。而我们旧课程越来越不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同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等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是以教师.学生和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在未来的社会,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谁就能领导世界潮流。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的创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每课一般由十个部分组成的:(1)导入框;(2)课文;(3)阅读课文;(4)专栏文献资料;(5)图表;(6)动脑筋;(7)注释和注音;(8)练一练;(9)活动与探究;(10)自由阅读卡。 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导入框、课文和动脑筋这几个方面如何创新,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教材内容少而精,尽量减少历史概念,尽量减少让学生记忆的年代、人物、地名。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这样一来,留给教师和学生自己发挥的时间增多了,能为教师采取多种教法和学生采取多种学法提供较大的空间,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可能。旧教材在内容方面相对来讲是多而博,本人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本想运用讨论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结果时间不允许,只能采用单一的讲授法。 (二)教科书应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点上,新的教科书在每课之前设置导入框,其内容或历史故事、或诗歌、或名胜古迹,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听的,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从而能很快地使学生进入到历史的情景中去。 (三)在每课中间结合史实设置13个动脑筋,这是首次出现的。这种新颖的思考题,课文中没有讲出结论,是由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其中接受学习是以往课堂学习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接受式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发现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是知识的发现者。如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有一“动脑筋”题,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这怎样的分工?这题是学习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生活这两目后提出的,学生完全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乘着时间的隧道来到原始农耕时代,体验当时的劳动情景:有的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讲男人到山上打猎,女人采集野果,老人在家看管小孩。有的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图,讲男人在建干栏式房子,挖水井,女人帮男人盖房子,老人在家里制造箭头、鱼钩。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一一肯定,并努力挖掘其亮点,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相当热烈。 (四)符合新课程理念得活动应该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的有机统一。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明显带有“覆水难收”的过去性特点,容易使学生陷入就史论史,机械学史的误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领域,感受历史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新课标中,每课都有自由阅读卡,主要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有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文字精炼,描述到位、直观,象一篇篇小故事,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这些内容往往介绍我们的祖先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阅读后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的高超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共鸣,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今后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并不是问题设置得越多越好,如果认为越多越好,上课时教师按照严密的逻辑,层层启发深入,不断拓宽,而学生苦思冥想,整堂课下来思维量极大。没有松弛的间隙,这有悖于中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和思维习惯,必将损害学生的兴趣,从而损害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阻碍其创新思维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避免走入误区。 (二)创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因鼓励学生的创新而宠坏了孩子,对于他们的一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甚至荒诞不经的一些推理、结论加以表扬鼓励,导致宽容失度,那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们的教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思维引导、点评,甚至给他们一些思维规范也是十分必要的,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三)教学中“收”“放”必须有度,要有高超的课堂的驾驽能力,否则教师以宣布活动和探究开始,学生就大声讨论,学生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无关,我们不得而知,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就有悖于我们的宗旨。这应下点功夫,首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督,并养成习惯。其次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规则。 对于课改理念,本人只是肤浅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李红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