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教学:以读的方式以陈情表为例 洪劬颉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10002)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几乎仍然停留于“字字落实”将文言文首先翻译成白话文,然后以白话文的方式进行鉴赏。字字落实,本没有错。问题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教学文言文,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有必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陈情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文本,也是学生在高二分班后“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时,我决定以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一、教学实录 师这是我们分班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曾经是我的学生都知道:“洪sir教文言,不翻译意思。”但是这篇文章理解起来确实比较难。我让大家课前将文本阅读十遍,读过十遍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既然都读过了,我们就开始上这一课。你们觉得洪老师会怎么带你们学文言文?而且只用一节课来上完这篇文章! 生逐字逐句翻译。 师错了。刚才没有好好听讲。我说过我教文言文,从不翻译。为什么不翻译?以后你到考试 的时候,就会发现我的用心了。 生问我们问题,让我们抢答。 师问什么问题呢? 生比如,“你读下来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读下来有什么感受呢? 生感觉李密这个人挺矫情的。 师怎么讲? 生要他做官,不做就不做呗。还要写一篇文章给皇帝看。 师哪个皇帝? 生晋武帝。 师你学过历史,知道晋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面露难色。) 师那谁知道? 生晋武帝是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长子。后来被封为太子,后来逼魏国皇帝让位,即位称帝,国号为晋。后来,陆续灭了蜀国和吴国,统一了天下。后来,他开创了“太康盛世”。应该说,他是一位明君。 师你说得蛮好的,但是“后来”一词用得太多了。以后说话,要学会用三点、四点来表达。 不过,你这段话中,有几件事讲得非常好:一是封为太子之后,逼魏国皇帝让位(板书),我要补充一下的是时间,是266年(板书);二是晋武帝灭了吴国,统一中国,但是魏国灭蜀国,不是晋武帝干的,时间是263年(板书), 这事发生在他做皇帝的前三年。谁能告诉我,我们今天要学的陈情表写于哪一年?也就是这件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我告诉大家,好好看书,就可以回答。 (学生看书,有学生同桌间进行交流。) 师(指名一位学生)你说说看。 生268年。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注释里说李密生于224年,文中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加44年,应该是268年。 师找得好。但是,我跟你说,还要懂一点文化常识和数学常识。在数学里,有一个“1”和“1”的问题。譬如说,1980年到2000年一共是多少年?很多同学会说是 生(七嘴八舌地)20年、21年。 师究竟是20年还是21年?我们用1980到1981年为例,1980年到1981年是几年? 生两年。 师那1980年到2000年是多少年? 生21年。 师要“+1”年。那我们现在说,从224年到哪一年是44年呢?是“+1”还是“1”?我还要你说。 生267年。 (教师板书。) 师263年,晋国灭掉蜀国;266年,逼魏国皇帝退位,他做皇帝;267年,李密写了这篇文章,要请辞官职。从蜀国灭,到李密写这篇文章,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几年,晋国皇帝特别是晋武帝跟李密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这。继续想,我会怎么来教你们学习文言文? 生会抓住“表”的特点跟我们来分析。 师你蛮厉害的嘛!居然要抓住文体特征来让我分析。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抓住文体特征来学习,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读小说跟读散文,是完全不一样的;读现代文跟读文言文,也肯定不一样的。同理,读这篇文言文,跟读别的文言文也会不一样。那,你还能告诉我:“表”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不知道。 师你不知道却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很厉害了。我们学过什么“表”? 生出师表。 师出师表是谁写给谁的? 生诸葛亮写给皇帝的。 师对,“表”在文言文中是很特殊的一种文体。它的文体特质是什么呢?(板书,如图1所示)即使是萧统文选中,在“表”字下注释:“谢恩曰章,陈事曰表。”(板书:陈请、陈事)“章、奏、表、议”中,其他三个都好理解,唯独这个“陈请”是什么意思呢?我查了一下,“陈请”是“陈述理由并请求”的意思。那为什么文选中又说是“陈事”呢?大概的意思,也是“向君主说些事,然后要请求君主答应什么事”的意思。那围绕这个“表”的文体特质,我们就会发现有好多问题。你们想想看,会有哪些问题?我来读文章,请大家思考。刚才已经有了一个问题,还记得吗? (教师读课文。) 师我读得不错吧?读文章,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先不谈“读出自己”,我们来看看,大家在听我读的过程中,结合文体“表”陈请、陈事的特征,有什么问题?还是依次来啊。 生“陈”什么“事”?“陈”什么“请”? 师你倒是节省得很,不过,你这种思维我还是要表扬的,为什么?这是我们一种思维的惯性,问一问究竟是什么。这点很好。那大家说一说,陈什么事?陈什么请? (其他学生举手,教师示意其回答。) 生还有,为什么要“陈”这些“事”、“陈”这些“请”? 生为了达到这样的请求,这样“陈”有没有价值? 生这样说,能不能说动皇帝晋武帝? 师看来大家真的读出了问题,要提问的这么多,在高中课堂上还真是不多见。但是我们有问题就要提出来,提不出问题肯定不是好的学习。但是,也不能只是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我们听完这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如果还有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我们再提,好不好? 生为什么李密总是以孝敬奶奶为由来拒绝晋武帝的历次召请? 师有几次召请? 生从第二段来看,起码有四次。“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分别召请担任“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四种官职。 师这是四次以官职召请。仅仅只有四次吗? 生不对,在召请做“洗马”这一块就有好几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样看来,担任“洗马”一职,晋武帝就表现得非常急迫,应该来说,不只是两三次。 师你发现这一点,很难得。李密对此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态度还是有很明显的变化的。前面官职应该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大, 他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表明态度非常坚决,非常坚定,但是后来他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可以看出,已经到了非常狼狈的程度。 师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态度的变化? 生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师非常好!开始变得思维缜密了,用“三点原因”来说。请讲! 生第一个原因是,祖母确实年龄很大了,已经96岁了,如李密所言:“报养刘之日短也。”正因为年龄大,说不准哪天就死了,但是自己的工作还要考虑,而这个时候,是很好的一个机会。第二个原因是,李密本身也很想当官,但是,他对晋武帝抱有戒心。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对晋武帝有戒心? 生因为晋武帝“逼”魏国的皇帝让位,他自己上台做皇帝;又“逼”李密去当官。李密自己也说“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但是,他毕竟是蜀汉的官,我从他称呼前朝为“伪朝”,可以看出他还是很想当官的。特别是他在蜀汉做的官是“尚书郎”“历职郎署”,都是在蜀国皇帝身边工作的,如果他真的要效忠蜀国,可以自杀而死,可以退隐江湖,可以和他的奶奶换个地方重新生活,在当时条件下,他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是他都没有这么去做,而是和晋朝面对面接触,想做官, 他又不愿意做孝廉、秀才,这些都是职位很低的官;所以,他说“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而到了“郎中”,到了“太子洗马”, 他说“当侍东宫”,这个“当”字就把他的内心给出卖了, 可以想象李密是有思考的, 他是很想做的。不过这里面又有问题啊,前面都不答应,现在却答应了,还有做“太子洗马”毕竟跟他原来做“尚书郎” 是不能比的,一个是为太子服务,一个是为皇帝服务,职位上不一样。同时,既然前面都是坚辞,现在 却一下子答应,他猜度晋武帝的心,那晋武帝是不是也在猜度他呢?所以他还是抱有戒心的。 (其他学生鼓掌。) 师厉害!抱有戒心,分析得还是有理有据的。第三条呢? 生第三个原因是,他是被“逼”无奈,左右不得。太跟进,显得自己无气节,在文人群中抬不起头来;不配合,显得自己太高傲,说不准小命不保;真不当,显得自己太无能,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观念在那时候知识分子中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左右为难。这种情绪,我觉得是很真实的。 师我非常赞同你的分析。不知道大家对他的分析赞同不赞同?我请大家自己再把文章读一读,看看这样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学生再次读课文。) 师读完了,我觉得他的分析有三个特点:一是观点明确,二是有理有据,三是条分缕析。如果我们写议论文时,也坚持用这样的思路去分析,你们的议论文一定会写得非常棒。当然,如果你把你的发言一下,就是一篇很好的读书札记。我们先放在这,再听听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刚才有人问能不能打动晋武帝,事实上已经打动了。其实李密在写这篇陈情表之前,已经写过一篇“表”来“陈请”了,但是没有成功。但是注释里说,“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为什么这篇文章能打动晋武帝? 师为什么能打动晋武帝?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刚才说了,我们的提问先到此为止。读书,首先要读出问题来,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现在梳理一下,这些同学提出了哪些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是部分解决的,还有像“为什么能够打动晋武帝”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是:晋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跟李密之间发生过哪些事情?第二个问题是:根据“表以陈请”的文体特征,“陈”了什么“请”?是怎么“陈”这个“请”的?第三个问题是: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现在快下课了,我把这三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你选择一个问题,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话题集中,有理有据,要有自己的思考。我期待着在周记里跟大家交流。 二、教学感悟 文言文有其特殊的美感,这跟现代文有较大的区别。如何以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领略文言之美,从而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一)读出感情 文章没有好坏,只有喜欢不喜欢。对文言文,几乎没有什么人一开始就非常喜欢,因为语言的隔膜和文化的陌生,但是文言文又是必须要学的,而且比重并不低,在各版本教材中都占比30%左右。如何打消学生对文言文的神秘感和预设的畏难情绪?一个字:“读”。众所周知,小学校园书声琅琅,初中校园稀稀拉拉,到了高中静默一片,有的教师美名其曰:学生默读。其实是用分析代替了学生的品味,用练习代替了学生的感悟。 让学生齐读,好处在哪里?一方面,教师如果听到杂音,就会发现有学生字音错了、断句错了;另一方面,齐读时,会有学生慢慢地把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其他学生也会慢慢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从而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美感。在读三到五遍后,学生会慢慢喜欢这篇文言文,或者会由一开始的不喜欢到发现有点喜欢,会尝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方式来诵读,会发现哪些地方是自己不理解,会想要去查阅什么样的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什么要读十遍?书读十遍,其义自见。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把所读之文章读过十遍的。有人常问我:“你课前让学生阅读十遍文章,这不是增加学生负担么?学生哪有这么多的时间来读?”众所周知,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早读课(不过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把早读课变成了练习课)。我的做法是早读课必须要读书,主要读三块内容:一是初中、高中必背的文章;二是新授课;三是全册文言(含诗歌)。齐读基本上只占去早读课的一半时间左右,在35分钟的休息(教师说点鼓劲的、点评的、指出问题的、提出要求的话)之后,由学生放声阅读。一开始也有学生质疑:我们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要我们像小学生那样齐读?我回答:“你小学语文可以考到近100分,初中能考80分,到了高中只能考60来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读书了。想要得高分,你就跟我好好读。”事实上,大声读也慢慢消除了学生的顾虑,再加上学生有宣泄情绪的需要,所以大声齐读做得一直都很好。 (二)读出问题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会表现为言语上的障碍,如字不认识,断句错误;有时候会表现为典故、文化知识的欠缺;有时候会是文意理解、情感拿捏不到位;有时候会表现为灵光乍现、灵机一动设计一个问题来考考同学 把这些问题征集出来,教师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学生的智慧独到,所问奇特,如果深究下去,其对文本的解读不失为别出心裁。我自2000年起进行“研读性导学”实验,让每个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让“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融通和契合。后来发现课堂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线性的、程式的,而且学生在写出自己的问题时,仍然要占用课后的时间。于是,我就探索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让学生的问题以原生态的形式现场提出。 在学生现场提问中,如果有些问题是没有价值的,课堂讨论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些问题看似没有价值,但是之后的学生会对此作出呼应与回响,而使看似枝蔓的问题成为个性解读文本、形成独特文本解决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有教师听了我的课后,激赞之余不忘困惑:“这样上课,不是把课变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毫无头绪?”我认为,课堂上让学生问一问、说一说、答一答、驳一驳,在争锋中意识到尊重,在驳斥中意识到分寸,这就是“表达的智慧”。 语文教学,读不出问题是可悲的,一堂课让学生意识到“终于结束了”是更可悲的。如果一篇文本引不起学生些许的思考、回味,引不起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念头,这堂课即使再精彩,也是有缺憾的。 (三)读出自己 读,意味着一切。读出感情,读出“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有喜欢的理由,不喜欢有不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罗列出这些理由,他们就已经开始了“穿越在词语密林的探险”。 读出自己,意味着读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我对个性化阅读并不以为然,因为“一千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市pcr上岗证考试题及答案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质量评估(含答案) 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 2025年高级维修技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方法)综合试题及答案
- 证券金融答题题库及答案
- 中式糕点店铺管理办法
- 衔接捐赠资金管理办法
- 财务仓库材料管理办法
- 行业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 芜湖工地招管理办法
- 雅思词汇2000(带音标)
- 英雄联盟游戏分析报告
- 青海省图书馆(二期)、美术馆、文化馆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
- 黑白装饰画教学课件
- 化工行业的责任关怀化工行业的责任关怀
- 飞机上通用应急设备-安全设备
- 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同步备课系列 教学设计教案(全册)
- 保健食品用原料人参叶团体标准
- “高效的课件制作技巧及展示技能培训”
- 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查房
-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总复习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