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doc_第1页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doc_第2页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doc_第3页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doc_第4页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伊万伊里奇之死 作者陈叔容 在病中读伊万伊里奇之死,命运的安排真是善意: 托尔斯泰在写伊万时,是把伊万写成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还是伤害他人的坏人了吗?都没有。他把伊万写成一个我们生活常态中最入世俗之流的普通人,没有生病之前的伊万秉公办事,仕途得意,尝到了权力的乐趣。他也无所谓对爱情的追求,娶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妻子,组成体面的家庭,所有他生活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朝上流社会的方向发展的,对伊万来说,应该是满足的,虽然妻子开始有脾气,他在家里开始没有体面和愉悦,但要是没有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伊万恐怕到死都还是满意的,虽然我想他终会在某时刻感到无聊和虚无,但是伊万估计和他的朋友们一样,善于规避这样的时刻,在纸牌中放弃思考。 然而托尔斯泰安排伊万得了痛苦的疾病,将他置于对死亡不得不去思考的地步。因为伊万不是猝死,也不是老死,他是由疾病的痛苦一点点折磨而死,这是最不近人情的死亡方式,也是人们对于“怎样直面死亡”的答案最为迫切需要的时刻。但是可以这样说,被疾病折磨致死的伊万要面对的与其说是对死亡这个陌生时空的恐惧,更难以忍受的其实是,痛苦地活着,没有丝毫爱的安慰。伊万的妻子、朋友的行为是虚伪的,毋庸置疑,但都不值得苛责,因为假如生病的是他们,伊万恐怕也同样不会去理解和关心。那么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究竟要讨论死还是讨论生呢?我觉得这部小说好像成了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托尔斯泰极力写出一种普遍性,即伊万是一个极为庸常的人,就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没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也只有在生命垂危,疼痛折磨之时才会真正回顾生活的意义,作者就逼迫一个庸常的人思考,甚至不惜将伊万写的那样悲惨和可怜。伊万的情况已经是极为差劲了,他没有爱的安慰,身心受折磨,光这两点就可以完完全全取消他从前生活的意义。伊万确实开始讨厌世俗的琐碎,出门拜客、窗帘、鳟鱼,女儿的婚事,医生对病情的学究这种琐碎完全独立于根本性的问题之外。伊万由过去赖以生存的一切遮盖了生与死的可怕的大骗局,他仓促地面对死亡,由以前生活得来的经验丝毫帮助不了他,升迁、结婚、买窗帘、出门拜客在死亡面前就如同微尘,又何来抵抗的力量呢?于是在伊万身上,死亡仿佛成了一件为所未闻,陌生又带来黑色袋子般恐怖的事情。可是谁又会对死亡熟悉有加呢?恐怕极少有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从死亡边缘留下一命的经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伊万,在生中害怕死,在死中却获得了解脱。托尔斯泰由此写出了一个他自己对于人生的心态。人在面对死亡时殚心竭虑,真正死亡到来,人的表现就像伊万一样,死亡带走了活着的疼痛,而“死是什么也没有”,就如池凌云的诗中所写的:“他从自己的影子中挣脱出来,带着臻于完美的表情”,甚至还有神的平和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做一辈子人不就是修道成仙的过程么蹚一趟人间的浑水,对于修仙都够了,可见人生来就注定是要受苦的。伊万究竟因为什么而那么痛苦不堪?若说死亡带给伊万痛苦,可是托尔斯泰却在末尾写道:“死是什么也没有”,而且随着死亡,痛苦也弥散了,伊万在将死之际,已感觉不到痛苦,反而是莫名的轻松感,仿佛死亡带给这个人的是解脱。反而伊万的苦痛全部于活着,他回想当年自己做过的事情,接触的人,除了最初的那点天真无邪的快乐,自打懂事来全部忏悔,这就是为什么伊万说他过去依赖的生活掩盖了生与死的大骗局。我们可以从追悼伊万的朋友身上看到答案。伊万的朋友自以为很庆幸,失去生命的不是他们,他们还可以享受活着的乐趣,他们认为死亡带走了美好的前程,带走了升迁的机会,但是永远不会想到死亡同时带走了一切痛苦,一切的一切,关于人际的复杂,生活的艰辛,身体的疼痛,人心的虚伪 合上书本,我们不禁想,伊万他解脱了,那我们自己呢?我们再也无法怀着生的庆幸感。我们该怎样活着,为什么不以死了之?这就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 被吞噬的与被感知的 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杨神武 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忙碌是最好的鸦片。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尼采渴求通过酒神稀释痛苦,然而他最后的疯癫似乎在告诉我们“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篇小说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伊凡伊里奇在临死的时候,好像忽然一下,意识到什么是“活着”了。他之前的生活更像是一个盛大的“party”,里面行走着各色人等,他就是舞会本身,他没有他自己。他玩扑克,他工作,他娶妻,他生子,他建新房,他.生活是这么地热闹,他把自己狠狠地按了进去直到死亡,死亡让他浮出了水面。 对待妻子,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忍耐,这时候开始主动发威;对待工作,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兢兢业业,这时候开始难以集中精神。一直热衷于社交活动的他这时候开始回头看自己的家庭,这时候等待他的不仅不是家庭的温暖,甚至是巨大的无法言说的根源性的乏味感。 我们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人艰不拆”,生活都已经这么艰难了,何必拆穿呢?可死亡就是拆穿了,他把外表的温馨的面具撕毁,把生活脱得赤条条地给你看。 死亡究竟恐惧在哪儿呢?抛开不可知的恐惧与疼痛,死亡最大的可怕之处,就是让生活意义的基底开始动摇了。试想想,我们现在一切的辛苦,一切的牺牲,目标都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要是根本没有这个未来呢?我们就开始虚脱了。当然,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生活的本质还依旧热爱它的人。”但是,勇士何其少,懦夫何其多至少伊凡伊里奇不是勇士,他开始癫狂了。他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开始想,自己之前的那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呀?究竟是为了什么呀?他一遍一遍地质问,然而谁会给他解答呢? 死亡作为前提的思考,那是存在主义的问题。我现在不想讨论它,因为我之前讨论的太多了。伊凡伊里奇之前是法官,他的工作是审判别人现在倒好,他被死亡这个最大的法官审判了。这时候,疾病的疼痛变成了原告,医生成了律师,而他自己,也被扔到了被告席上。他害怕,他恐惧这时候除了死亡,他好像一切都感知不到了。他工作的时候心不在焉,吃饭的时候开始易怒发飙,就连一般地打打扑克,他都开始敏感地觉察到自己被别人当病人同情。他的一切的行为都变成了死亡的后缀,死亡也变成了他一切思考的前提,他开始多愁善感起来,他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他居然,开始思考哲学了!哲学一直都被人说成太过深奥,其实深奥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深奥,不如说是应为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入它的大门罢了。死亡把伊凡伊里奇忙碌的理由抹去之后,他终于有时间去思考了。 那他思考到了什么呢?“盖尤斯是人,凡人都要死,因此盖尤斯也要死”。这时候,我觉得,生命结的果实终于已被伊凡伊里奇采到,这个果实就是幻灭。肉体是这么地不堪一击,以至于一个病菌都可以将之抹除。对此,哪怕是天才如帕斯卡,也无可奈何,只能够保持自己作为一根“思想的苇草”的自尊,给自己一个“帕斯卡赌注”式的安慰。伊凡伊里奇开始觉得自己身边的人都在撒谎,自己被骗了,他,可是无济于事他开始变得瘦骨嶙峋,开始变得虚弱不堪。在人生的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里,他开始怀念童年,因为没什么可怀念的;他开始感受自己身上的器官的一点点的磨损,因为没什么可感知的了。 这真是个黑色的幽默。 一方面,毫无疑问,伊凡伊里奇被吞噬了,被死亡这个巨大的“利维坦”吞噬了;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伊凡伊里奇感知到了呢?他之前可是一个纯粹的寻欢作乐者,这下可好,一夜之间,他居然为自己的寻欢作乐懊恼了!他在病榻上居然在想“我这辈子说不定真的过得不对头”。 孔子有句老话,叫“生,焉知死”。伊凡伊里奇成功地戳破了这个谎言没有临近死亡,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伊凡伊里奇与其说是被死亡吞噬,不如说是感知到“活着”了;与其说他因为害怕死亡而战栗,不如说是他因为意识到之前的生活而愤恨懊悔。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说,比起死亡,活着,其实更令人恐惧呢?会不会,死亡的可怕,只是因为它令人感受到了活着的可怕呢?会不会,人比起恐惧死亡,其实更害怕活着呢?会不会,活着才是最大的折磨呢?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伊凡伊里奇最后也死了,真的死了,死过去了,“再也不会有死了。“没有死,只有光。”我有点恐惧地觉察到,伊凡伊里奇在死亡的时候,会不会,心里其实带着某种惊喜,某种快乐。这种快乐,让他恨不得把死亡再体验一把。“多么快乐呀!”与其说他扑腾着腿是为了求生,会不会有可能,他其实是在享受死亡呢?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不敢继续想下去。 当然,要是死亡看成是一切的结束的话,那就太小看托尔斯泰了正如把孔乙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