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1页
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2页
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3页
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4页
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园长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10年前,耄耋之年的钱学森老人向国家领导人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哲学命题,需要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杰出人才,首要的就是具有创造力。建国以来我们培养的杰出人才少,钱老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大学是学校教育终点,犹如树之结果。杰出人才“冒”不出来,我认为不光是大学出了问题,培养的孩子缺乏创造力,基础教育的问题也不少。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而成。 我们的孩子创造力哪里去了? 如果过早地采取整齐划一、僵化呆板、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删除孩子应有的创造力,把他们复制成为失去活力的、千人一面的、工业化流水线上下来的规格统一的制成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源头,是学校教育的始发站,在国家现有财力条件下,农村幼儿园、城镇薄弱园不止存在许许多多的外在困难,面临最大的问题,或者说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办园模式的“小学化”。 “小学化”是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天敌”。 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将是从根本上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径。 何为学前教育“小学化”?说白了就是在功利性思维的统领下,用无幼师资格证教师(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幼儿教师),采取小学式的管理方式和保教模式,传授本应在小学阶段传授的学习内容。 结果是什么? 有两个极端: 一方面,孩子过早地对学习产生恐惧,导致厌学,学业成绩下降,无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坚持到初中未读完,便无奈地选择辍学,流向社会,甚至许多孩子可能在青春期大爆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问题孩子。这方面我们遇到许多苦恼的家长,矫正起来非常困难,实际的源头是在幼儿阶段不知不觉地埋下了苦涩的伏笔。 另一方面,孩子能写几百个字,学会了拼音,甚至还会四则运算,看似取得不小的进步,但却是“昙花一现”,假象前置,海市蜃楼。这是盲目的“知识化”,孩子正常的成长轨迹却遭到了破坏。许许多多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还要重新洗牌。再者,孩子被驯服的异常听话,大人怎么说,孩子怎么做,这是“绵羊化”。此结果最可怕,孩子失去了童真,可能永远失去了创造力。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严重危害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剑,悬挂在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无限好奇的懵懂幼儿头上。当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城镇薄弱学校升入国家重点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下降,形成新的城乡“剪刀差”,寻根索源,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学前教育“小学化”使然。 怎么办? 科学配置,不张冠李戴 让懂幼教的人当园长,哪怕他曾经是做其他工作的,但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尊重一线幼师的诉求,为他们科学施教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切记不要主观臆断,不与社会功利化评价合流,不要背离幼教规律瞎指挥。否则,园长的有意或无意的管理行为,将会杀死一所幼儿园的所有孩子。他们杀死的不是孩子们的肉体,而是孩子们的精神和灵魂。在我市农村地区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尽快确立乡镇、村幼儿园独立的办学地位,让附属于小学的幼儿园独立出来,具有充分自主的办园自主权。 让懂孩子的人作幼儿教师,不让非专业的人员在保教一线。幼儿园标准班配是两教一保。做为“两教”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小学或其他岗位调过来的无证人员,顶多做一名保育员。否则,他们越敬业,对孩子伤害的可能越严重,而且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班。这个判断可能危言耸听,但事实确实如此,而且神不出鬼不觉,不用承担任何责任,非常的可怕。 所以,我们要及时为幼儿园补充合格的园长和教师。好的习惯和阳光的个性往往在起点开始养成。纵向而言,幼儿园的小班阶段最重要,要把最优秀的幼儿教师放在小班,绩效工资、评先树优、外出进修等奖励措施向他们倾斜。 当我写这篇体会文章的时候,有一个县教育局的分管领导给我发微信,说她们县正在为一幼、二幼和三幼3所幼儿园招聘公办幼儿幼师,不但有学前教育专业,还有美术和舞蹈。看到这个消息着实让人感到雾霾笼罩下寒冬里的一丝慰藉。假如所有的县市区都能这么做,那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久的孩子们在走向社会遇到的第一个老师将会给他们带来多么温暖的爱。相信这个县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下去,那么他们的教育一定会底气厚实,后劲十足。 尊重规律,不迎合大众 这里所说的大众,主要是指幼儿家长,同时也包括一些监管机构的评价和新闻媒介的误导等等。 据测算,孩子的智力在0-6岁阶段能开发80%,其中3-6岁能开发35%以上,小学之后仅仅在20%左右,因此学前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开发幼儿智力,最核心的就是要把握住规律,认知幼儿,读懂幼儿,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不同的幼儿的生长和接受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对他们的应知、应会和达到什么发展水平给予恰当的辅助和引导,使孩子通过幼儿园的培养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地成长。 婴幼儿期到6岁左右,幼儿脑重接近成人的90%,但他们的神经鞘并没有完全闭合,3、4岁孩子的认知记忆大多是短时的,这就是我们成人每每回忆这个阶段的事情,往往处于失忆状态,或者是贾宝玉初遇林妹妹似曾相识式,此时如果单向度的追求知识本位,忽略了其他技能的养成,只能是挂一漏万,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孩子本可以成长成一棵枝繁叶茂、拥有多重技能的参天大树,但由于人为的修剪遏制,让孩子最终成为一枝脆弱畸形、只有单一能力的枯藤。 在现实生活当中,受“知识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和“技能不等于学问”、“学问于书本”等认知偏差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一叶障目,对幼儿教育缺乏基本的认知,对孩子成长的诉求往往是知识本位。横向上盲目攀比,有虚荣心;纵向上一味贪多,好大喜功。作为幼儿园如果把规律搁置在一边,盲目地迎合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心理需求,必然陷入“小学化”的泥淖。 若要做到不迎合,首要的是坚守,而不是盲从。 所谓遵照幼教规律,就是按照幼儿的成长规律和特点,采取幼儿喜欢的方式,传授其应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在方式上,坚持游戏为主,搞好区域活动。 在对象上,坚持阳光普照,面向所有孩子。 在内容上,不唯书,而为全。对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发现和辅助。 发现特长,不限制扼杀 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是一个未解之谜和神秘的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 针对幼儿教师的群体能力,在幼儿的特长方面,发现比培养更重要,所以首先要解决如何发现特长的问题。对此,一要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二要发现不同;三要保持不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有一个阳光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根据自身特点,在不同的领域,沿着各自的轨迹正常发展,成为自己心目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这里所说的“全面”,除了要面向所有的孩子,更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整体性,每一个孩子在生长之初都是“全面的”,它会有多方面的潜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正如北师大钱志亮教授所说的,“幼儿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这个时期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才是科学的早期教育。” “发现不同”就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一方面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成长的过程中,各自的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个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另一方面,由于遗传基因、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幼儿存在着智力、技能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幼儿教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哪怕他的身上只有一点点亮色,只要你给予他鼓励的阳光,他也会有灿烂成长的空间。 静候花开,不揠苗助长 “及早”培养,而不是“抢早”灌输,幼儿时期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和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知觉、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生理成长、动作发生在这个时期迅速成长,其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在这个时期及时地进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是最佳时机,但切忌把本不属于这个阶段孩子掌握的所谓理性思维的知识“抢早”地灌输。 学前教育要“顺其自然、科学引导”,以“喜欢”为立足点,让孩子听他们喜欢的故事,唱他们喜欢的儿歌,玩他们喜欢的玩具,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干他们喜欢干的事情,幼儿教师辅以“到位”而不“越位”的引导、控制和帮助,同时确保孩子的兴趣、愿望、行动不脱离社会期望的方向和核心的价值观。 “顺其自然”要求我们要把幼儿当成一粒种子、一棵幼苗,在适当的时候施肥、浇水、除草、灭虫。不能追求速成,否则可能过犹不及。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幼儿。不能讲求过于完美,瑕不掩瑜并不是缺憾。 学前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它不需要标准化和流水线,一个模子怎能刻画出万千大众和多彩世界。它虽然是农业,但它是绿色生态农业,是有机的,它不需要温室,不需要大棚,否则也不会为杰出的人才种下创新的种子。 家园共育,不各说各话 一个孩子的长大成人如果有10分因素的话,家庭、学校(包括幼儿园)、社会的影响因素分别占5分、4分和1分,由于社会因素不可控,那么家庭和学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第一任老师,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是非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幼儿教师更重于孩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健康生活态度养成、和谐群体关系的构建。二者在各自发挥应有的正向作用外,如果形成合力的话,将是最有效益的教育方式,而且孩子越小,合力的作用越大,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反之则相互制肘,南辕北辙,让孩子无所适从,将来甚至会酿成许多人间惨剧。 家园共育的最高境界是相互倾听。倾听幼儿在两个不同空间的不同表现,采取鼓励、支持、纠正、弥补等不同的教培方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只有静下心来互相倾听,才能化不同而大同。 家园共育的方式有成立家委会、组建家长义工或志愿者团队、举行教师与家长育儿联谊会、班级微信群、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等。 家长最好的角色就是幼儿成长的赏识者和陪伴者。家长在家园共育中要摆正心态,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根据自己的喜好包办孩子的成长轨迹,最忌讳的是超出能力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未尽的理想。大千世界没有完全一样的石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哪怕他继承了你99.99%基因,也要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和与己不同,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他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应该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按照自身的轨迹成长进步。 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与众不同,这个轨迹既可能是圆的,也可能是椭圆的;既可能是直线上升式的,也可能是曲线上升式的。 小幼衔接,不争抢进度 幼儿与成人获取知识与技能最大的不同是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主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我们要根据指南的领域和进度划分,创设丰富的区域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严禁灌输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的创造力存在于5大领域,渗透在合理的一日活动中,闪现在365天的日常生活里,需要我们去共同发现和保留。 3年的幼儿园生活结束后,孩子们必然要步入义务教育阶段,跨入小学的门槛。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在其初始阶段,无需过多的简单重复和不必要的强化。 小学有接纳不同孩子入学和因材施教的职责与义务,孩子入学时不允许搞知识性的特长检测,要坚决杜绝入学考试和排名排队,要实施“零起点”教学,摒弃功利化思想,不抢跑,不赶进度,给学前教育留足应有的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