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西涧古渡侧记.doc_第1页
寻访西涧古渡侧记.doc_第2页
寻访西涧古渡侧记.doc_第3页
寻访西涧古渡侧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访西涧古渡侧记 “地以文传”,让滁州扬名天下的有两篇华章,除了宋代欧阳修所作的醉翁亭记,便是早它二百六十多年、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那首滁州西涧了,韦诗称得上是滁州山水文化的开山之作。然而千百年来,对西涧质疑之声也时有出现,近年来更有张冠李戴之嫌,本着去伪存真之愿,今次发起了西涧寻踪之旅,相约诸友前往实地探访。 大队人马自蓝溪家园集结而行,赶到蓄能电站取水口与事前约好的先头部队会合。一清点,40多人,好家伙,料峭寒冬,本不是最佳出行季节,看来大伙对饮之以水、城之以名的古西涧还是情有独钟的。 先是领大伙登上取水口西侧山巅,让队友们对今天的行程有个大致的了解,也感受一下什么叫“山水滁州”,什么叫“养在身边人未识”。 登高一览,山水相依,左侧若干半岛入水成画,对面一字排开的是水岸新城,右侧城廓衔山,赞叹声、咔嚓声不绝于耳。 沿山径而下,在南洼村民组开始湖滨徒步,过一长约80米的防水石堤,我们进入新庄郢的地盘。田畦绿蔬、池畔村落带给我们的是久违的田园情愫。靠近村边小池塘的埂上冬树,倒影成画,更是让爱摄一族频繁按动快门。 出竹林向东北沿半岛逶迤,开阔的水面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虽然看不到舟楫帆影,但那份碧波荡漾,还是让我们有了烟波浩渺、几欲泛舟的冲动。 因水涨隔路,半岛临水地带成了一个孤岛,季节寒冷,涉水而上的愿望只能放在夏季了。 步随水曲,笑应群喧,队友们抄近路来到了汤加冲村庄所在的半岛。环岛一视,回眸处琅琊山群峰巍峙,连绵成片;移目东观,隔岛望去,城在山边、山在水边,宜居之叹不径而来;往北再看,对岸西涧古渡已经历历在目了,性急的不免催促大伙加快脚步了。 越过崎岖的田埂,我们来到了名为七里坂的村庄,这是离古渡口最近的村庄了。站在村头那隐隐可见的古官道旁,我把考证来的、实地走访来的古道轶事一股脑儿倒给了随行的同伴。 据清光绪版滁州志所载及笔者多方考证:滁州西涧本是一段长约五里的城郊小河。西山诸水自赤湖铺而下称为乌土河,在乌兔桥附近与金家桥上游来水汇合。乌兔桥以下东南行流至上水关一段即为古西涧所在(因费墨需多,此处不便赘述,容后另文补述)。 韦公吟处今何在,化作碧波随风啼。来到古渡码头所在半岛,极目观之,水阔波横,高楼远峙,虽然没有了唐代的诗情幽趣,但琅琊南枕风光好,古渡涛声迎客多,也不枉大伙来此寻访一番了,尤其是网名“西涧寻踪”的网友,此番更是得偿所愿。 听我介绍脚下入水之处最初即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所在,后人在此曾经修建有野渡桥、野渡庵,队友们穿越时空的思绪便发散开来,留影的、吟文的、作诗的,当然就不乏其人了。 且慢,这里不仅是野渡所在,而且是京京古道的重要津梁之地。清流关自南唐始设,战争时是江淮屏障,和平年代是商旅通道。尤其是明代,南京、北京都曾设都,为了便于就近到凤阳拜祭皇陵,京京古道便包含了滁州过清流关至凤阳的一段了。 因为修建京京古道要通过,野渡桥在明代得以大规模重建,桥身单孔双层砖拱,桥面由青条石铺就,所修形制及用材与现存的赤湖铺桥相似,体大面宽、车辙痕深,成了京京古道出滁城的第一座桥梁。衍此西行经望城岗(今城西村村部所在地)、赤湖铺、珠龙桥、广(武)卫、大柳(树)、岱山(铺)向北延伸成“九省通衢”。 据史料记载,当年的京京古道车行辚辚、驼铃叮当,邮卒、贩夫摩肩接踵、文报络绎。听世居七里坂村民组、74岁的朱玉泉老人介绍,即便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古道上依然是车水马龙。用老人的话说“推独轮车的、骑驴赶牛的、肩挑手提的往来不断,老牛贩子、小鱼贩子、粮食贩子、药农、柴农和出售土产的山民络绎不绝”。遥想一下,那是多么热闹的贩夫走卒图啊! 五十年代末,因为修建城西水库,古桥逐渐淹没到水下,此地重新变成了渡口,七里坂和对岸的大唐(有网箱养殖的地方)靠小船摆渡,古道开始冷清。后来随着滁定路、滁杨路(杨饭店)的逐渐修通,西乡入城方便了,古渡彻底废弃了。 告别西涧古渡,因时间关系,大伙过七里、走杨郢,性急的抄近路沿大堤西行,余下的继续环湖而行,等到最后一拨人马上堤的时候,我们开始悠哉游哉了。堤左是连片的水田,堤右依然是城西水库的万顷碧波。让队友们惊异的是水中的一块浮岛,因为四面环水,人所不至,成了野鸭和其它水鸟的栖息之地。难得见到数以十计的水鸟,尤其是总数达到38只、不知名的灰白色的越冬候鸟,一帮喜欢摄影的朋友忍不住欢呼雀跃了,遗憾的是只有队友秋日私语、kk20的长焦才能捕捉清楚,你看我们那个急啊,幸亏队友501的望远镜帮我们解了馋,要知道那是一群比白鹭体量大得多的水鸟啊。 因为时间够用,原定接人的面包车就不用了。坐在春和饭店的时候,肚皮开始抗议了,毕竟走了半天了,饭菜上桌的时候,不乏风卷残云的壮观,当然喜欢漱两口的朋友还是自发聚到一起推杯换盏了,值得一提的是翠花依然干起了老本行,为大伙端上了大锅锅巴。 饭后稍憩,兵分两路,一路提前乘9路公交车返城,一路继续北岸环湖,借此更清楚了解金家桥的位置所在以及当年两河相汇的情景。 过小农场、花园、小金庄,我们来到了与对岸七里坂遥相呼应的大塘村民组。大塘是滁州摄影爱好者的户外基地,色友们每每来此捕风捉影,或夕阳西下、或渔歌美人、或芳草萋萋、或湖畔横舟,收获多多。今次路过,焉能错过,小舟也罢、网箱也罢,无形中都成了拍摄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