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精神感悟:巴山铁路人不朽铁路魂.doc_第1页
巴山精神感悟:巴山铁路人不朽铁路魂.doc_第2页
巴山精神感悟:巴山铁路人不朽铁路魂.doc_第3页
巴山精神感悟:巴山铁路人不朽铁路魂.doc_第4页
巴山精神感悟:巴山铁路人不朽铁路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山精神感悟:巴山铁路人 不朽铁路魂 巴山铁路人不朽铁路魂 关于巴山的记忆,我们不能忘,更忘不了这是我离别巴山留言中的那句话。临别时的一幕仿佛被定格,一支笔、一本留言簿,一对对噙着泪水的眼眸,还有那一群最可敬的巴山养路人。 巴山已远去,但巴山精神永驻心中。 依稀记得小时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单纯的以为意境很美,是夜,山雨风烛;长大了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强赋愁的年纪,对这样的诗词总是记忆深刻。如今,走入巴山,走过巴山,发现巴山更像一本书,博大厚重,意蕴深远,开始品读她时,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只能从她的一页、一行、一句一字一词,一山、一峰、一人一草一木中去体味她的故事,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爱上了她。 书的扉页: 30多年前,铁道兵开山筑路的炮声响起在陕川之交的大巴山深处,从五湖四海走来了第一批巴山铁路人,在大巴山粗犷、凝重、苦涩的怀抱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生活条件最差,这里保持着襄渝线的“六大之最”。时至今日,一代代铁路人前赴后继的来到这里,他们在这条弯急坡陡、桥隧相连的5334米的大巴山隧道里摸爬滚打,落地生根,贡献青春和热血。30余载春秋,他们用双手铺就了这里的蜿蜒铁轨,用肩膀挑起了大巴山的坚实脊梁,用铁锤和捣镐锻造出那振聋发聩的“巴山精神”,谱写出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英雄交响乐。 书中的那些人: 筑路奠基人:32名英烈 常有人问到,是筑路难还是守路难?巴山工区对面山坡上那片坟冢就是最好的回答。这里长眠了为开通襄渝铁路牺牲的32位烈士,最小的只有18岁。炮声轰隆的那一年,一群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开山筑路,堆柱架梁,有32位却永远留在了这里。如今铁路通了,火车来来往往,他们却永远也没有乘坐的机会;他们也曾有温暖的家庭、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子女,如今却再没有团聚的机会。他们就这样默默凝视着大巴山,凝视着用生命筑起的铁路线,无声的守候着这片土地。没有豪言壮语,却用生命诠释着铁路人的奉献和坚守。 艰苦创业的那一批领航者: “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天天云雾照,半年雨绵绵”,是巴山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养护工人,把这里的松树坡、巴山站区称为“第一、第二监狱”。70年代的巴山人,通过缅怀先烈、清明扫墓、“三忆三学”等活动,逐步扭转了“呆在巴山是糟蹋青春”的看法,初步形成“甘当铺路石、积极向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巴山精神。没有水,就去几里外的小溪中挑;没有粮食,就翻过几座山,去几十里外的小镇去背;没有房子,就把以前铁道兵留下的“干打垒”改造一下凑合着住;没有娱乐,就自己动手挖出篮球场、焊出篮球架。第一代养护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愚公可移山,铁路工人造就“新巴山”。 奋进的后来者: 巴山工务指导区“群星谱”记述了巴山奋进的脚步。养路先育人,育人先铸魂。历任的指导员和支部书记牢记这句话的真谛,通过组织开展参观荣誉室、老职工讲创业史、凭吊英烈陵园等教育活动,激励新老职工安心扎根巴山,敬业奉献。伴随着艰苦创业的历程,一代代巴山养路人用热血和青春,写下了巴山工区前进的篇章。他们披星戴月,筑起了水泥路、引来了山泉水、搭起了电线杆、接通了电话线,盖起了新楼房,使古老的大巴山旧貌焕新颜。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扎根生长,给巴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一路艰难困苦,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风雨无阻,一路万众一心;一路继往开来,一路孕育成熟了“安心山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坚定乐观”的巴山精神。 与时俱进的巴山人: 现如今,巴山站舍焕然一新,温馨宜人,建立了标准化的单身宿舍、公寓式的家属楼,站区运动场、文化活动室、共青团花园、绿化林等休闲娱乐场所。养护作业实现了高科技的机械化作业,养路工人少了,作业质量提高了,管护线路变长了。9个班组的142名职工,团结在马思勇、夏传康周围,以巴山精神为动力,继续顽强做好管内线路的养护维修,续写着“32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管内设备质量合格率和优良率百分之百”的传奇。现在的巴山人,不论是奋战30多年的老职工,还是新进的90后“小铁路人”,都坚守着使命与时俱进,贡献着无悔的青春,他们是“给力巴山”! 书中的那些事: “巴山的条件很苦,但它却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我不来别人就得来。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这句话是原巴山隧道工区工长解和平说的,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长期不见天日的隧道内作业,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有时痛得实在受不了,他就把痛的地方对准坚硬的钢轨或者石头顶一会。一次作业的时候,6寸长的铁钉扎进了脚掌,为了不耽误进程,他毅然用手绢简单进行了包扎,继续干活,作业完毕时,路基上留下了斑斑血迹。一次汛期晚上下大雨,他放心不下工区防洪点的安全,那一夜他没有回家。第二天清晨,工友们上班后发现他浑身泥浆,蜷缩在一只柳条筐里睡的正香。13年来,他总是苦活、累活冲在前,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多干了4000多个小时,从没要求过一次调休,被职工誉为“钢筋混凝土工长”。 “我有一个瘫痪的儿子,到这里来工作就苦了我的妻子,但有困难的不是我一个,既然来了,我只有把工作干好,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样才对得起大伙对我的信任”。 巴山苦,小伙子找不到对象。为此,支部书记管煜就想法设法帮年轻人组建幸福家庭。谁没有像样的衣服,他就把没穿过的衣服、皮鞋贡献出来;姑娘的父母不愿意,他千里跋涉竭力撮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几年间管煜促成13对青年喜结连理,工友们亲切地称呼为“月下老人”、“巴山红娘”。可大家却不知道,这位乐呵呵的红娘,家中却饱受着巨大的不幸。他有个聪明懂事的儿子,每次回家,儿子都会和妻子一起去车站接他,风雨无阻。后来,儿子被查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医生断言“13岁左右瘫痪,20岁左右死亡!”当管煜在巴山促成一对对新人时,妻子却一个人奔波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这个弱小的生命寻求着希望。如今,孩子下肢已瘫痪,再也不能走着去车站迎接自己的爸爸。管煜,这个坚强的北方汉子,硬是含着眼泪,把全部心血倾注于他人的幸福,倾注给了大巴山。 “把孩子拴在床上,把自己绑在桥上”。 都说养路难,护桥更难。工区中有个黑水河大桥,高103米,是襄渝线上最高的桥梁。一年四季悬空作业,对健壮小伙子难度都不是一般的大,曹美英,作为一个普通的桥隧女工,却冬冒风雪、夏顶烈日,在这里一干就是14个春秋。为了不影响白天出工,她只好采取打“时间差”的办法,让孩子睡晚一些,有时强行逗孩子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一早,为了防止孩子醒后摔到地下,把孩子绑在床头才去上班。等她下班回来,孩子不是脸上挂满泪水,就是哭哑了嗓子。初次上桥,曹美英是一寸寸爬过去的。站在103米高的钢粱桥上刷油漆,只感到头发晕,腿发软,山涧里的阵阵山风曾把她吓得趴在钢槽里哭,大列车经过时,整个大桥都在抖动,“我们那时觉得离死不远了”,曹美英说。几年的锻炼打磨,让她成为了桥隧女工的带头人,腰拴一条安全带,在尺宽的桥上,如履平地,一双巧手来回穿梭,把钢梁桥打扮的美丽绚烂。 “巴山艰苦,但只有苦的环境才能锤炼人的意志”。 王庭虎,一位个子不高、少言寡语的汉子,自从1988年来到这里后,在铁道线上奋战了20多年,同他一同走上巴山的战友早已调离,只有他选择留下;后来的年轻人也一个个调离,他仍然选择留下。“巴山艰苦,但只有苦的环境才能锤炼人的意志”。王庭虎从走上巴山的第一天起就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一定要在巴山干出个样子!“没有精细养修就没有巴山工区的今天,跨入高铁时代,我们唯有坚持走精细之路,才能不辜负铁路职工的光荣称号”。xx年,动车组首次开进了大巴山,王庭虎深知,巴山是“六最”工区,要保证动车的绝对安全,必须要有全新的手段来养护铁路。为了提高设备检修质量,他率先在全段首创“工区集中修”模式。他总结的检查、分析、整治、复查到位的“四到位”养修法在全段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彻底改变了养路工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旧习惯,使繁重的养路工作走上了追求高质量的精检细修之路。王庭虎,因为技术“虎”,被大伙戏称为“虎工长”。 “虽然很辛苦,但从没有想过离开”。 师傅谢贤晋,大家都称呼他为“牛”师傅。今年38岁,从单身到结婚生子,在这里工作了18个年头。和师傅接触的这几天,我开始慢慢了解到他的牛气:人高马大、力大如牛,一米八四的个子,230多斤,能扛着150斤的枕木在山路上健步如飞;技术牛,能稳准狠地将50多斤的起拨器扎进钢轨下。听其他师傅说,这是他的一手绝活,没有十年功夫练不下来;性情如牛,他性格憨厚,脾气很好,总是扛着最重的机械,走在队伍最前面。在巴山这条24.7公里的轨道上,他同万千基层铁路工人一样默默的奉献,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6500多天。聊天的时候问他,来过之后有没有想过离开,他说“随便开个店都比这个工作赚得多,虽然很辛苦,但是从没有想过离开”。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万源,孩子名字叫谢志城,15岁了,今年中考。我问他,是否中考时回去陪陪孩子。他摸了摸脑袋,“最近是汛期,很忙,不好抽身,再说吧”,朴实一如山上的青松。后来我想跟他说,孩子的名字是否有寓意,是否是“众志成城”建设铁路的意思。因为,巴山这里好几代都是铁路人。 “半年多就这么过来了,肯定能坚持下去”。 来的第一天,看到一些年轻的面孔,应该是90年生人,我给他们照了张相片,背景是巴山精神的木牌。看着他们单薄的身躯、瘦弱的肩膀、稚嫩的面庞,我不禁心中生疑,他们是否能在这艰苦的环境坚持下去,是否能继承这巴山精神。经过几天的接触,我才慢慢了解他们,王磊、李超超、张美、王立波,去年毕业在这里实习,现在实习期满,即将定职。那晒到黝黑的皮肤,作业时专注的神情,闲谈时言语中透出的信念以及工区领导和师傅们的高度评价,都让我对这些“90后”的看法有了改变。王磊,是个内向的男孩,头发微卷,笑起来很好看;李超超,算是我的“同门师兄”,个头不高,篮球打得很好,我叫他“超人小”;张美,一个美丽腼腆的女孩,和自己的男朋友一起走进了巴山;王立波,性格开朗,哪里有他哪里就有欢笑声。他们性格各异,经历不同,但当我问到,如果你们被分配到这里,能否坚持下去时,他们的回答却不约而同,“半年多就这么过来了,肯定能坚持下去”! 他们这一批有36个年轻人,我不知道整个铁路基层会有多少年轻的“90后”加入,但我知道,如他们这般的“90后铁路人”是经得起打磨,担得起重任的。记得纪录片巴山路魂里的一句话“他们献给巴山青春的风采,巴山赋予他们大山的气概”。他们当得起这句话! 书中的那些歌: 小草 曾问过巴山人,最喜欢什么歌,他们说是小草,朴实,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巴山人就像碧草一样在大山腹地、在隧道高桥默默奉献,只有那延伸的铁轨知道他们从这里走过;“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他们积极乐观,他们同甘共苦,他们是万千铁路人中的一员。在铁路沿线、在列车经过的地方,总有兄弟姐妹心相聚,情相系。“春风呀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你把我照耀,河流啊山川你育哺了我,大地呀母亲把我紧紧拥抱”同样,巴山职工是朴实感恩的,从没有人说过要留在巴山一辈子,可他们一干却是5年、10年、20年、30年、一辈子,如小草般扎根于巴山。 巴山星与“钢的琴” “青山睡了,大地睡了,夜色静悄悄,在那千里的铁道山,有一串明星在轻轻的飘,照亮了深谷,照亮了长桥,伴随着列车在夜色中轻摇那是一盏盏闪烁的信号灯,那是西铁人心儿燃烧” 说起巴山星这首歌,就要说到这首歌的创作者彭少阳。他今年51岁,是巴山工区一名普通的线路工。曾在西安音乐学院求学4年,精通吉他、葫芦丝、埙、长笛、口琴等20多种乐器,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厨师。他用16块废旧钢轨鱼尾板制作了一架巴山鱼尾琴。钢铁的品质,专业的水准,赋予了它强劲的生命力,那雄浑有力的铿锵之音充分展示了当代铁路工人的气魄,展示了当代巴山职工的风采,被我们称作巴山版“钢的琴”。彭少阳创作了20多首歌曲,巴山星这首歌是他送给第三十届巴山运动会的礼物。他说,让钢轨唱歌,让人们看到新一代养路工的风采! 大巴山之歌 “你造就无数英雄无数歌,你历尽沧海谱新篇,你哺育巴山儿女茁壮成长,你培育巴山精神代代传,每一段历程都有创业的艰辛,每一个故事都是奋斗的呐喊,每一滴汗珠都是进取的音符,每一串脚窝都是开拓的花瓣你是巍峨的山,你是壮丽的山,你是母亲山,你是英雄山。” 巴山的厚重造就了巴山人坚韧的性格,巴山的深远造就了巴山人乐观的情怀。大巴山,横亘万千岁月。铁路人不向环境低头,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有着巴山一般巍峨的追求,有着巴山一样高远的目标。巴山孕育了巴山人,巴山人铸就了巴山魂。 滚滚汉江水,巍巍大巴山,在祖国经济发展大动脉中弹奏出多少浩然壮歌,这是巴山人用生命书写的赞歌,也是巴山人用青春热血谱写的奉献之歌。每一首歌,都让我们血脉沸腾,都让我们心潮澎湃。 书中的那些诗:或是“巴山人神矣哉!为铁路兴,为国家强”的巴山吟,或是“巴山,让我怎么感谢你,我只要一片绿叶,而你却给了我整片森林”的让我怎么感谢你,或是“巴蜀醉卧、影孑映孤鸿”的予怀李白,一首首,回荡在深谷,经久不散。 蜿蜒的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