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1850-1989 反应堆退役辐射防护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标准,旨在为核能领域中的反应堆退役过程提供一套详细的辐射防护要求和指导原则,确保在反应堆停止运行后进行的解体、拆除、清理及后续处理等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公众以及环境免受放射性污染和辐射危害。该标准内容覆盖了规划、实施到最终状态监测的全过程,关键要点包括:
-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强调在退役活动中必须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即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前提下,使个人受照剂量、受照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都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
退役计划:要求在反应堆退役前制定详细的退役计划,计划中需包含辐射防护措施、预计的辐射水平评估、人员培训安排、应急准备措施等内容,并需经过相关部门审批。
-
辐射监测与控制:明确规定在整个退役过程中需实施连续的辐射监测,包括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监测、个人剂量监测以及排放物的放射性监测,确保所有活动都在安全限值内进行。
-
人员防护与培训:要求所有参与退役作业的人员接受辐射防护知识培训,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个人剂量限制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计划。
-
废物管理:对退役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分类、包装、运输、储存和最终处置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废物处理过程安全、环保,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
-
环境影响评估:退役活动开始前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预测退役作业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
-
记录与报告:规定了详细记录退役过程中所有辐射防护相关活动的要求,包括监测数据、异常事件及处理措施等,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同时要求定期向监管机构提交报告。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废止
- 已被废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1989-10-21 颁布
- 1990-08-01 实施
©正版授权
文档简介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国家标准 反应堆退役辐射防护规定G B 1 1 8 5 0 - 8 9 R e g u l a t i o n f o r r a d i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r e a c t o r d e c o m m i s s i o n i n g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反应堆退役的辐射防护标准、 原则、 基本要求与措施。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生产堆的退役, 也适用于研究试验堆的退役。2 引用标准 G B 4 7 9 2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 B 8 7 0 3 辐射防护规定 G B 9 1 3 2 低、 中水平放射性固 体废物的浅地层处置规定 G B 9 1 3 3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G B 1 1 8 0 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3 术语3 . 1 退役 核设施服役期满后, 有计划地实施必要的措施, 使其永久性地退出服役的过程3 . 2 退役阶段核设施退役所处的状态及厂址可利用程度的标志。3 . 3 去污 去除或减低核设施和厂址范围内放射性核素的沾附物。3 . 4 退役工作人员从事核设施退役管理与操作的人员3 . 5 退役作业 为使核设施安全退役有计划地实施的各项措施与操作。4 总则4 . 1 花反应堆退役的全过程中, 都应当符合实践的正当性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 并确保个人所受的剂量当量低于相应的剂量限值。4 . 2 退役作业前应准备必要的辐射防护设施, 环境保护设施应执行与退役工程三同时原则。4 . 3 应建立退役辐射防护与安全机构。建立、 健全岗位责任制。4 . 4 退役辐射防护与安全机构对本规定负有监督、 检杳其实施的责任, 遇有严重违反规定并可能使职工安全或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危害的事件, 有权予以制止, 并向有关部门报告。4 . 5 反应堆营运单位的领导, 应对退役中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 作全面负责, 确保开展上述工作所需要的经费与人员。4 . 6 退役辐射工作人员, 应经过考核并取得“ 辐射工作合格证” 后方可参加工作。4 . 了 反应堆营运单位, 应在反应堆退役前向国家主管部门提交“ 反应堆退役报告” , 经审查批准并获得“ 反应堆退役许可证” 后方可开始退役工作。 “ 反应堆退役报告” 中应包括:国家技术监督局1 9 8 9 一 1 0 - 2 1 批准1 9 9 0 一 0 8 一 0 1 实施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1 1 8 5 0 一 8 9 a 反应堆退役可行性研究报告; b . 反应堆退役安全分析报告, 应报送国家主管部门、 核安全监督部门审批; c 反应堆退役环境影响报告书, 应报送国家主管部门、 国家环保局审批。4 . 8 反应堆退役工程必须有专门设计 退役设计分初步设计和作业设计两个阶段 两阶 段的设计文件均应呈上级主管部门, 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始退役作业。4 . 9 反应堆营运单位应按退役作业设计的要求组织好退役作业。4 . 1 0 反应堆退役工程竣工后, 营运单位应做好总结工作, 提交“ 反应堆退役工程竣工报告” 和“ 反应堆退役最终环境影响报告书” , 分别呈送国家主管部门和国家环保局, 经审查、 验收合格后, 方可结束退役工作。5 剂量当量限值和控制原则5 . 1 辐射工作人员剂量当量限值5 . 1 . 1 反应堆退役辐射工作人员剂量当量限值应执行G B 4 7 9 2中第 2 . 2 , 2 . 5 和2 . 8 条中的规定。5 . 1 . 2 反应堆退役辐射工作人员的年人均有效剂量当量目标值应控制在l O m S v ( 1 r e m ) 以下 如果因计划进行某些特殊操作有可能使年人均有效剂量当量超过上述目 标值时, 应提出安全论证报告, 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5 . 1 . 3 反应堆退役辐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可按季度控制。当有可能超过季度剂量时, 连续两个季度的受照剂量必须小于年限值的 1 / 2 ,5 . 2 公众成员的剂量限值5 . 2 . 1 反应堆退役对公众成员造成的年剂量当量应不高于1 m S v ( 0 . l r e m) ,5 . 2 . 2 反应堆退役期间, 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对厂址外关键居民组中任何公众成员( 成人) 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应不超过0 . 2 5 m S v ( 2 5 m r e m ) 这一目 标值。6 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控制水平6 . 1 在反应堆退役期间, 退役工作人员的体表、 衣物, 作业中使用的工具、 设备, 作业场所的工作台、 墙壁、 地面等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水平应控制在下表所列数值以下。 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控制水平1 ) 表B q / c m z a 放射性物质 类别污染表面日 放射性物质 极毒组其他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1手、 皮肤、 内衣、 工作袜4 X 1 0 - 2 4 X 1 0 - 2 4 X 1 0 - 一 一 一 一 2工作服、 手套、 工作鞋4 X1 0 - 4 X1 0 - 4 一 , ,户 工作台、 设备、 3一 H w m 4 4 X 1 0 4 X1 0 工具、 墙壁、 地面 一 口 注:1 )指表面固定污染物与松散污染物的总和6 . 2 退役作业中使用的工具、 设备、 工作台受到污染时, 经采取适当措施去污后仍超过表中所列数值 时, 可视为固定性污染, 其污染允许水平可适当提高, 但不得超过表中所列数值的1 0 倍 6 . 3 表面低、 中毒组核素污染的控制水平, 可放宽到表中所列数值的 1 0 倍。 6 . 4 对即将拆除的污染设备或厂房, 应去除表面的松散污染物, 并使工作人员的最大外照射剂量不大 于辐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限值 了 退役设备、 材料或厂房回收再利用的控制标准 7 . 1 退役设备或材料达到下列要求者, 可在本企业非控制区除食品工业或食品器械、 医疗卫生器械加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1 1 8 5 0 一 8 9工业之外的普通工业厂房内再利用: a 污染设备经认真去污后, 其表面( 在3 0 0 c m , 上的平均值) 固定污染水平低于表中 所列数值1 / 1 0 者, b 设备或材料在 1 0 0 0 k g 中的平均比活度小于下列数值者: 郎Y 辐射 : 比活度7 B q / g o7 . 2 退役设备或材料达到下列要求者, 可作为普通物品再利用: a 污染设备经认真去污后, 其表面( 在3 0 0 c m z 上的平均值) 固定性污染水平小于表中所列数值1 / 5 0 , 并经辐射防护部门测量许可者, b 设备或材料在1 0 0 0 k g 中的平均比 活度小于下列数值者: 田Y 辐射 : 比活度1 . 5 B q / g o7 . 3 退役设备或材料达到 7 . 2 条要求时, 允许送往普通冶炼炉与其他非放射性材料一起熔炼, 熔炼后的金属可不受限制地使用。7 . 4 退役厂房建筑物表面经认真去污后, 其表面固定性污染水平小于表中所列数值 1 / 1 0 时, 可作为本企业非控制区普通工业厂房再利用。8 退役的辐射管理8 . 1 在退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应正确估计反应堆终止运行后的放射性总积存量、 放射源的种类、 数量与分布及放射性废物量, 初步评价各退役方案及其达到的退役阶段的辐射安全性及对环境的影响8 . 2 退役设计8 . 2 . 1 初步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a 确定反应堆及其辅助系统的放射源及其分布; b 提出贯彻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应采取的辐射防护与监测措施, c 作出放射性废物处理、 包装、 运输与最后处置方案;8 . 2 . 2 作业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a 制定各项作业方案的作业步骤、 辐射防护要求与监测实施办法; b 针对作业方案的具体情况提出减少工作人员内、 外照射剂量的辐射防护措施与监测办法; 。 提出减少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量的措施与排放管理办法, 提出监测实施细则, d 提出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施细则。8 . 3 “ 反应堆退役安全分析报告” 的内 容应包括: 。 提供反应堆终止运行时放射性物质的积存量、 性质及分布, b 分析反应堆退役方案的安全可行性, 研究退役的步骤与方法, 特别是控制退役辐射工作人员受照量保持在合理、 可行、 尽量低水平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是否完善与充分, c 分析退役后的最终状态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d 研究退役全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监测方法和厂区保安措施是否充分与合理。8 . 4 “ 反应堆退役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内容应包括: a 提供厂址与环境状况, 其中应包括人口分布、 土地利用及资源概况、 气象、 水文、 地质、 地震、 居民健康状况、 噪音等, b 分析退役各阶段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包括各种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途径及对环境的辐射影响, 以及由于退役作业而带来的其他环境影响, 并评价贯彻环境保护设施与退役工程三同时原则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是否完善与充分, 。 分析退役各阶段作业中可能发生的事故, 评价事故后果对环境的影响, d 提出退役各阶段的流出物监测方案与环境监测方案及相应的质量保证计划; e . 评价退役后的最终状态是否符合国 家有关开境保护规定的要求8 . 5 退役作业中的区域划分与管理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H 1 1 8 5 0 一 8 98 . 5 . 1 退役作业的区域划分8 . 5 . 1 . 1 退役作业区 域按G B 8 7 0 3 的规定划分为控制区、 监督区和非限制区。8 . 5 . 1 . 2 可根据退役作业的需要, 在控制区内设置局部“ 高剂量率区” 或“ 高污染” 区, 即工作人员作业处外照射剂量率可能大于0 . 1 m S v / h的区域或表面污染水平大于表中所列数值5 0 倍的部位。8 . 5 . 2 退役作业区的管理8 . 5 . 2 . 1 退役作业的控制区与监督区应限制进入。其出入口应设置卫生闸门, 以控制人员与物品的进出, 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扩散。8 . 5 - 2 . 2 进入控制区与监督区 工作的人员, 进入前应根据作业要求对其进行辐射安全基本知识与规程的教育, 经考试合格并得到批准后方可进人该区工作。8 . 5 - 2 . 3 控制区应有明确的边界线, 区内应有辐射标志和警告信号8 . 5 . 2 . 4 “ 高剂量率区” 与“ 高污染区” 应有醒目 的边界线, 如设置栏杆或障碍物, 并有醒目 的辐射标志与警告信号, 未经特许不得入内8 . 5 - 2 . 5 应根据退役作业的 进展和实际需要, 及时扩大或缩小、 设置或解除控制区 及控制区内的“ 高剂量率区” 与“ 高污染区” 8 . 6 退役作业中的辐射安全措施8 . 6 . 1 在退役作业前应周密计划作业需要的人数与时间、 工作程序与防护措施, 预测退役作业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 并作出相应的应变安排8 . 6 . 2 应保证退役作业期间工作场所的 通风系统与空气净化装置有效地运行8 . 6 . 3 在拆卸污染设备前, 应进行有效的去污处理。 在选择去污工艺与去污方法时, 应注意减少二次废物量, 并考虑废物处理的复杂性。8 . 6 . 4 在拆卸污染设备时, 应采取防止放射性粉尘迁移与扩散的措施, 如水下切割、 湿法操作, 设置把整个切割机械与被切物品都包容在里面的吸尘罩, 安装带有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的局部排风装置等。8 . 6 . 5 在拆卸污染设备时, 作业人员应根据作业需要, 采取戴呼吸面罩、 穿防护气衣等减少放射性粉尘吸入量的措施。8 . 6 . 6 退役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放射性流出物向环境排放的规定8 . 6 - 6 . 1 放射性气体、 气溶胶经适当处理, 达到允许标准后方可由烟囱排入大气。8 . 6 - 6 . 2 排入环境的 放射性液体应经过处理, 当达到允许标准后方可排放。 放射性废液的排放口 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8 . 了 退役的辐射监测8 . 7 . 1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对退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8 . 7 . 2 必须监测退役作业场所的辐射水平和排人环境的放射性流出 物浓度8 . 7 . 2 . 1 应根据作业场所的辐射水平和工作要求, 选择适当的剂量仪表和监测地点, 定期地或者连续地监测作业场所的辐射水平。8 . 7 - 2 . 2 应根据退役作业的需要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放射性气溶胶浓度及主要核素所占的比分8 . 7 - 2 . 3 应监测烟囱口 放射性气体的总排放量、 排放浓度及主要核素所占的比分。8 . 7 - 2 . 4 应监测放射性废液排放口的总排放量、 排放浓度及主要核素所占的比分8 . 7 - 2 . 5 在去污作业与拆除作业中应进行表面污染监测。 应拆除一处、 监测一处, 以确保退役作业的质量 。8 . 7 - 2 . 6 退役中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 监测内 容为: a 大气中放射性气溶胶浓度监测; b 放射性沉降物监测; c 土壤放射性比活度监测, d 天然水源中放射性浓度监测;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1 1 8 5 0 一 8 9 动、 植物体中放射性比活度监测; f 环境丫 辐射监测。8 . 7 . 3 退役工程完成后, 应进行全面的辐射监测。监测内容主要为: a 退役遗址的表面污染水平监测及主要污染核素分析; b 退役遗址的环境监测监测内容同8 . 7 - 2 . 6 条。8 . 7 . 4 退役工程完成后, 若留有放射性遗址, 应定期进行放射性气体逸出率与放射性液体渗透率测量,并定期进行环境辐射影响监测。8 . 8 对退役后留下的放射性遗址, 应作好保护性覆盖层, 并设置安全警戒标志。9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9 . 1 应制订详细的废物处理与处置计划, 提出安全、 有效地处理、 包装、 装卸、 运输与最终处置放射性废物的技术方案。9 . 2 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