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王苗参加10月4日N+1爱心助学协会耀州区小丘镇走访体会.doc_第1页
志愿者王苗参加10月4日N+1爱心助学协会耀州区小丘镇走访体会.doc_第2页
志愿者王苗参加10月4日N+1爱心助学协会耀州区小丘镇走访体会.doc_第3页
志愿者王苗参加10月4日N+1爱心助学协会耀州区小丘镇走访体会.doc_第4页
志愿者王苗参加10月4日N+1爱心助学协会耀州区小丘镇走访体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志愿者王苗参加10月4日N+1爱心助学协会耀州区小丘镇走访体会 xx年10月4日小丘镇走访记录 最近的天气忽阴忽晴,早上八点多一点,参加今天走访的人员准时到达了集合的地点。规划了许久的耀州区小丘镇走访活动就要启程了。 这次原计划走访十个孩子,志愿者们分成了两组进行走访,我带一队,放羊娃带一队,我们这队有文文,超哥还有涛哥。出发之前由志愿者唐亮给大家做了走访制度的培训。差不多九点钟的时候,整装待发的两辆车开始向小丘镇白瓜中心小学出发。在途中我们接了学校的王校长,大家先到了小丘镇的白瓜中心小学。学校看起来很漂亮,据说这所学校之前非常破旧,正是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才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远近闻名的学校。在学校里,我们向校长咨询了每一个走访孩子的基本状况,不得不敬佩,王校长真的是一位敬职敬责的好校长,他清楚每一个孩子家里的情况,知道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住址,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校长亲自走访过的,不由得让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王校长按照孩子家的分布路线,把孩子分成两组,我们这队因为开的越野车,所以选择了路远并且不太好走的那一组学生。因为我们都不熟悉路程,由王校长跟随我们这队走访学生。分配完后两组队员开始向孩子家里出发。 我们走访的第一家是位于焦子河村的李同学家,原本以为我们的车大一些,在山路上好走,谁知车才行驶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刚走到山路上,因为前段时间连着下了很久的雨,路面一直没有干,又是泥又是坑的路面,车一直打滑,根本无法前行,最终,我们还是把车停在了路边,徒步前行。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到了李同学的家。到门口的时候,家里门锁着,听村里人讲,李同学的父母都去了地里干活,这个季节正是秋收的季节,村里热心的小朋友帮忙去孩子的外婆家找到了他,孩子上五年级,个子不高,但看起来很机灵,我们刚进屋不久,孩子的外婆从外面进来,外婆年龄大了,拄着拐杖,佝偻着身躯,颤颤巍巍的走进来,带着哭腔的语调指挥着孩子为我们搬凳子、倒水,生怕怠慢了我们。我们把老人让到炕边坐下,老人给我们讲起了孩子家里的情况,孩子的父亲患有轻度精神疾病,母亲是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家里种着14亩玉米,这里几乎家家都种着玉米,但玉米的收入并不乐观。外婆说,因为女儿患有精神疾病,为了方便照顾女儿,所以把女儿留在身边,方便照顾,可是穷乡僻壤的地方,一家人的生活都过的非常困难。那种无奈又悲情的语气,深深的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是怎样的磨难和压力,让一位本该安享万年的老人依然如此凄苦的述说着生活的不幸。正说话间,孩子的父母回到了家里,我们问父亲平时家里生活必需品米面油都是从哪来的,他说这些都是买的,因为微薄的收入,家里从来不吃菜,有时候别人给一点,没有人给的时候就不吃菜。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辆停在堂屋的摩托车,这里山高路远,路况又差,这辆摩托车是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方便。14亩的玉米地一年的纯收入比不上城里一般上班族一两个月的工资,一家三口就在这样艰苦贫困的条件下艰难的生活着。 李同学家的房子外观 卧室的一角 从李同学家,我们去了同在焦子河村的阮同学家里,虽然同在一个村子,但村子和村子的距离都比较远,我们从这座山下来,走到中途再从另一座山上去,走到山的背后才到阮同学家里,这次又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阮同学上四年级,家里有两间土木结构的房子,还有一间窑洞,虽然房子破旧,但收拾的却很整洁,门口晒着才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足以看出,这是一家非常勤劳的人。爷爷住在窑洞里,因为大动脉供血不足,已经四五年不能下地行动,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父亲热情的给我们端茶倒水。从父亲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一家一共种了23亩地,其中4、5亩种植小麦,其余的种植玉米,每年的纯收入大概五六千元,三个孩子上学的生活费每个月大概五六百元,加上爷爷长期卧床,需要看病吃药,家里每年的收入也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虽然生活贫苦,但孩子们的学习却都是名列前茅。涛哥感慨的说:“他们在这么偏远贫苦而又艰苦的条件下,从来没有被困难压倒,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希望,这种生活的态度,非常值得大家的钦佩和学习。”离开阮同学家的时候,阮同学的父亲执意要用家里的农用三轮车送我们下山,因为已经下午两点半了,大家早上吃饭都很早,秉承制度,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连水都没喝,此刻都已经又累又饿,因为还有王校长跟随,王校长已经六十岁了,跟着我们上山下沟跑了大半天了,后来我们就接受了孩子父亲的好意。这次有了车,一路颠簸,下山快了很多。原本打算送我们到停车的地方,可刚走的山下,路面的淤泥让三轮车也无法前行,我们万分感谢了孩子的父亲,下车继续朝停车的地方走去。看到车的时候,大家都兴奋了,车上放着补给,是出发时,涛哥和超哥准备的(非常感谢他们)。补充完能量后,我们又开始了下一家的走访。 阮同学家的房子 一间卧室 上山的路 去阮同学家的路 第三家是白瓜村的一个小姑娘赵同学,8岁了,上二年级,据王校长说,孩子家里条件不好,眼看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却一直没有上学,是王校长带着学校的老师多次上门家访,劝说,最后硬把孩子从家里带到了学校去读书的(为王校长的敬职敬业再次感动)。这次路虽不好,但车还能到,赵同学家的房子就在路边,房子看起来是新盖的4间平房,里面的家具非常简陋,孩子与爷爷一起生活。据爷爷说,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并且常年不回家,已经很久联系不上了,年幼的小姑娘就与爷爷相依为命。家里的房子是移民搬迁时贷款盖的。没有院墙,院子中间长满了草。因为没有劳动力,爷爷把地承包给了别人,每年给100斤小麦。孩子的姑姑偶尔会给老人一些钱来补贴家用。爷爷身体不好,查出很多疾病,家里的炉子上还放着喝剩的中药。爷爷的脚因为是扁平足,再加上长期劳作,经常痛的走不了路,原本我们应该叮嘱爷爷多休息,可我始终无法说出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我说出这句话后,爷爷一定会是一句落寞又无奈的回答。他休息了,这个家就无法支撑下去。我叮嘱爷爷,不忙的时候尽量多休息。 赵同学家的房子 炉子上剩下的中药 第四个同学是柯同学,四年级,也在白瓜村但与赵同学家也离了很远的距离,也是同爷爷一起生活。低矮的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作为客厅和卧室,一间窑洞是厨房,房子破旧,房间昏暗。走进去后,满屋子都是呛人的烟味,因为房间低矮潮湿,爷爷早早生起了火炕,但因为房间里小小的一个窗子用塑料纸钉上,所以,烟出不去,就满屋缭绕。孩子的姑父告诉我们,在孩子四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同年里,父亲也相继出走,至今未归。因为没有劳动力,家里的六亩土地由姑父、姑母帮忙耕种,收入也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再无额外的收入。孩子和老人的日常生活也是由姑父、姑母照顾。超哥说:“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父母都抛弃不管的孩子,作为一般的亲属,还能做到不离不弃,证明人间的真爱还是永存的。小小年纪的孩子们背井离乡,住校求学,放假的时候还要帮家里做农活,失去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童真和美好童年。每一个孩子身上背负的都是家人给予的期盼和生活的负担与责任”。 柯同学家的房子,贴着塑料纸的就是小小的窗子 柯同学家的窑洞,也是厨房 柯同学家卧室的一角,因为屋里昏暗,烟太大,相机调了闪光灯也只能这样 走访完这四个孩子,时间已经下午六点多了,天渐渐暗了下来,第五个孩子家里据王校长说因为路面不够宽,车只能走到山下,走路到学生家里徐璈3个小时的时间,往返是6个小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另行安排走访的时间。 今天的走访任务暂时告一段落,回到城里,天已经黑了,车在返程的路上,回忆起今天一天的所见所闻,其中的种种让我们深思。在这个大部分家庭都孩子撒娇,老人安享万年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知道并了解一些偏远的地区,还有这样一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群,他们同生活抗争,同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