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俗征文作品范文 红红火火过大年年之俗 陈理华/文 年在中国年很古老,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其实,同是一个年,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每个区域都有其些与别处不同的习惯。 那么生活在福建北部地区的人,是如何来过好这个红红火火节日的呢?大体说来,闽北的年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的。因为在这天大家就要为年酿下红酒。 农耕社会,一到农历十二月,人们就真正开始为年的事忙碌起来。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必须尽早准备。月初就会把家里喂的大肥猪杀了,杀了猪就把猪肉一条条地挂在自家的烟囱上腊起来。鸭子也要先杀几只做成板鸭。 为什么要这样呢?在民间有这种说法,就是不论是猪还是鸭养到一定时候,就不会再大多少了,不如早早地杀了,这样可以省点粮食。 当然在腊月里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做米蜂糕、做糕片、打白粿、蒸年糕这一切都是为了过年才做的。 特别要说明一下米蜂糕、做糕片、打白粿这些东西都要在腊月二十三前做好,到了二十四,就不能再杀猪,做米蜂,打白粿了。二十八是鸡鸭们的生日,这天不能杀它们。腊月二十七、二十九、三十日是杀鸡鸭日。 另外,闽北人都不选择正月结婚,上梁。若这样做会被人说小器,怕人家吃。因为正月主要是用来走亲戚,请客的。加上过年时大家的生活都比较过得好,也就是有肉有鱼吃,油头足。你这时候来办个喜酒,就是为了揩大伙的油,背地里会被人说三道四。当然,像做寿或小孩生日这样的小喜事,是可放在正月,但必需在十五过后进行。 1 祭灶 拜祖先.jpg 祭灶,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米糖、清水、大豆和各种水果。其中清水、大豆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的料。 一年360天,灶王爷都在你家里,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富贵、贫贱,为人善恶,他都了如指掌。 小年这日,灶王爷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为了来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日子过得似蜜甜,家家户户,米糖要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上到天上的灶王爷吃了我们人间的甜甜的米糖,他只会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了。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祭灶时,点腊烛、上香、叩拜,放一串鞭炮。然后请灶王爷骑上云马,即点燃旧灶王爷纸像和几张黄纸,看他飘然升天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广的习俗。在农村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2 年的喜悦 走亲戚.jpg 腊月因为有了年而变得异乎寻常地美丽迷人,腊月也因为有了新的期待与憧憬,人们从心底里充满了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是悄悄的,不知不觉的,顺理成章的,早早地来了。 年的喜悦,在孩子们热切期盼中,在乡村那些忙忙碌碌的身影里,在老年人笑容可掬的欣喜中。我们怀抱着理想,抱着对美好日子的希冀,走近了春节,走近安静、祥和的大年里! 于是,纯朴的农人带着一脸阳光的灿烂,带着一腔深深的祝福,把一缸缸米酒连同来年的喜悦酿下了。家家户户厨房大锅里,一笼笼年糕在甜蜜的日子里蒸起来了。热腾腾的香味冒出来了,冒出来了,冒得满世界全都是沁人心脾的年糕香味。这些浓浓的香味,就像是农人们对生活的雄心壮志、豪言壮语,飘满山乡的角角落落。年的喜悦,在妇女们捋起袖子,叉开双脚,站在河边搓洗桌椅时发出音乐般沙沙美妙的声音里;年的喜悦,含在灶王爷糯香的糖果中,甜遍家家户户的所有日子。随着杀年猪的笑声笑语,年的喜悦,传过一座又一座山峰,走过一个又一个山村,掠过一颗又一颗喜气洋洋的心。年把喜悦藏在悬挂于青青瓦顶烟囱上的一挂挂冒出油腻腻、香喷喷的腊肉里,躲在一盘盘瘦肉炒冬笋,香菇炖猪脚的美味佳肴中。 一幅幅对联张贴着普通百姓的希望,张贴出红红火火的祝福,张贴成了粮满仓,米满缸,鸡鸭成群,果树飘香的富足与幸福。年的喜悦在一壶壶微温的红酒里荡漾着涟漪;年的喜悦在一朵朵腾空而起的绚丽烟花里,华丽着平凡朴素的百姓生活。 年的喜悦,在乡亲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充天豪爽中得意忘形,在孩子们崭新的衣服里暖意融融,在一地爆竹的碎衣里走街串巷,在辞旧迎新中迎来新一轮金灿灿的太阳。 总之,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年的喜悦就这样被演绎得丰富多彩。 3 打白粿 游灯笼.jpg 要过年时,村子就进入到打白粿的时代。一年又一年,当白粿的香味儿和打粿时一声声强有力的咚咚声从家家户户的屋子里飘散到村子的每个角落时,红红火火的年也就一天天地逼近。 白粿米用的是粳米,本地人叫做禾米,专门种来打粿吃的。打粿时先将粳米洗净然后放在木盆或木桶里浸泡,泡到米微微发白。 打粿是一项集体活动,也可以说是一项比较浩大的工程,最少要有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才行。男人护责打粿,女人淘米,捞米,小孩帮忙烧火。 大铁锅里大半锅水烧沸后,浸泡好的米被放入锅里,搅动一下,不要沾锅了。米在开水锅里滚两滚,形成米蛋(即没有开花的米)捞起,倒在石山臼里。 趁热,男人用一碗口粗的叫做大山猪的木杵,一下下地将米蛋捣成粿菜。粿菜捣好后,被从石臼里端起,放在一张早就洗净的木桌上,众人齐上前,将粿菜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码在一个特大的木饭桶里放到锅里用大火蒸。一块块断桥残雪似的粿菜,在一片热气里朦胧得让人生起无限遐想。 蒸熟的粿菜再次倒入石臼杵。这时,一个男人双手高高举起木杵,对着还冒着袅袅热气的粿菜打将下去,旁边一个半弓着腰的拨臼人,在打粿人的木杵举时,伸出双手很快地把石山臼里的粿拨弄一下,也就是把被杵时挤旁边的粿往臼心里送,目地是让粿能打得均匀。两人地配合默契,轮流地杵与拨。当所有的米蛋都被告打得粘胶在一起,形成一团洁白如玉的粿团时,粿就打成了。一臼粿下来,大冬天里,两个男人都累得满头大汗。 打好了的粿要趁热搓,冷了再大的力士也搓不动它。这时,男女老少齐上阵,手忙脚乱地抹油,兴高采烈地将粿搓成条或压成饼。压成饼的粿有些还要被印上春字和寿字,以备过年迎春和分岁之用。 搓成条或压面饼的粿,放阴凉处凉干。然后码在可以装上上百斤粿的大缸里,倒上清清冬泉水,这样收藏的粿,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的四五月。这些名叫白粿的粿,却不是一味的纯白,点事灰灰色,如年代远古的白玉。 在众人搓粿的当头,女主人则忙着炒上一大盘油头足足的加上芹菜大蒜,葱,萝卜丝或芋头丝的包粿菜,热情地叫大伙儿吃粿。 大家都是老饕客,也不用客气,轻车熟路地把粿团捏成一张薄皮,把菜包着,捏成一个大水饺样子往嘴巴里咬。享受着人间最真切最美好的美食,一臼臼的粿打将下来,Q性十足的粿,入口爽滑细腻,早把肚子吃得圆滚滚的,此时同,心融融,情融融。氤氲的米粿香气里,那些古朴的风情,在一片虔诚的期待中,有了温暖的落脚。 4 烤年糕 年糕蒸好,糕心处帖上一张有着福字的正方形红纸,或一张方方正正的小红纸。这从春秋八千里云和月走来的年糕,作为岁月的营养。能让所有尘世烟火,都缱绻缠绵在大年夜温热的思绪中。 年夜饭时,家庭每个成员或多或少都要吃点年糕,在年三十吃一口年糕,寓意着来年一切平安,清吉。其余的年糕留着正月待客之用,这风俗年年都是这样的,主人给客人留下不仅仅是年糕,而是一阙温暖亘古的温馨之歌。 正月初二,拜年的客人到来,主人,把已变得有点僵硬的年糕端出,切成片片薄片,沾上拌有蛋清的淀粉,放到铁鏊子上用炭慢慢地烤。而弥散开来的香味像搁浅在红尘阡陌中的一叶扁舟,在村子的四周飘荡着。 主人边烤年糕边与坐在边上喝着热茶的客人聊着家常,火炉上,温热的炭火和着香气四溢的糕香,把早已黯然淡忘的亲情友情,烤得亲密无比。 当年糕烤得外酥内软,油汲汲时,被一夹起,一块块,一层层码在一个青花瓷盘上。如山民感淳朴宽厚的情怀,搁浅在与生俱来的执着里。 与其它菜肴摆放在桌上,吃时夹一块盘蹄肉(注,是腊过的蹄膀肉),卷在一块金黄色年糕里,那种甜中带咸,咸里有甜的味道,刹那间划开味觉上美妙无比的记忆。 一盘绝版年糕,正一年又一年地滋养着乡村的美满。 5 米蜂糕 快过年了,看到满街都是花花绿绿的糕点。想念起母亲做的,味甜、酥脆,爽口,令人回味无穷的米蜂糕。于是恨不得飞快地回到家里,打开铁皮桶,把米蜂糕吃外够 岁月的颠沛流离中,母亲做的,融入亲情友情和快乐的米蜂糕,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记忆里。 小时候,物质匮乏,常常食不果腹。可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些糯米,洗净,放在大木盆中浸泡。泡到透明如玉的糯米微微发白,沥干,装木饭甑蒸。 待到糯米四处飘香时,我们的胃也开始不安分起来。眼巴巴地等着热气腾腾的饭甑,被父亲一双有力的大手从锅里端起。最美妙的时刻到来了,我们可以大快朵颐地吃上一顿糯绵,香软的糯米饭团。想奢侈点就用粗瓷碗装着,放一些猪油,酱油;喜甜的,加上红糖。这人间难得的美味,一年也就两回,做酒和蒸米蜂糕,所以感觉特好吃。 当我们敞开肚子吃糯米饭时,母亲已把热气腾腾的糯米饭铺到大大的篾盘上,放露天处冻上几夜。晒干后的饭粒变得玉石般晶莹剔透。如此,冻米的第一道工序做好了。 年前择个吉日,开始炒米蜂。母亲从角落里拿出一罐早已炒得发黑的细沙倒入旧铁锅中,用一木制的叫哗梢翻炒着,炒到沙子发热,放一点蜡烛油,如果能滴一点菜油更好。舀一小杯冻米掺入滚烫的沙中,不断地翻炒。在哗哗的响声里,快速彭涨的冻米发出咝咝的快乐叫声。眨眼工夫,变把戏似的,冻米变成洁白蜂蛹,像雪样浮在沙子上面。冻米与沙子被舀起,用铁筛子将沙子筛到锅里,米蜂装进一木桶里,接着炒第二锅 米蜂炒好后,早早地吃过晚饭,母亲把早熬好的地瓜糖端出来,倒进锅里,用稳火先将糖触化。请来帮忙的“师傅”扎着大大黑围裙站在灶台前。开始胶果子,这是真正的技术活,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弄砸了得重来,就要多用糖。在那个什么都金贵的年代,一锅米蜂糕多用上三两斤糖,是天大的损失。万一失手了,主妇们会嗷嗷叫上几天:我的一锅粿子,多去了几斤糖哪!父母怕胶不好,总要请人来帮忙。 胶粿子时,父亲、母亲站两边,当下手,我往灶膛前添柴草。“师傅”将锅里的糖沥一点到装着清水的小碗里,用手捏捏,说可以了。父亲将米蜂徐徐倒入,再加入点花生,撒点芝麻。当米蜂和稀糖拌均时,听到声:快把火退了。我就手忙脚乱地将灶堂里的柴火统统退出,再用瓦片将里面的火种盖上,铲上厚厚的炉灰。看着师傅把米蜂在锅里滚成一个如李咏节目里的大金蛋般的球体,快速地驮到早已备好的篾盘上,将其铺均匀,盖上一个更大的篾盘,铺上厚厚的棕衣或旧衣服,放地上,父亲弟弟站上去转着圈儿用力跳。这一遭就跳粿子。 米蜂被踩平踏实后,被小心地退到大木桌上,一个比圆桌小一点的有着一寸多高的圆面就静静一摆在面前,等待着一双双巧手去切割。父母和师傅用手去按按齐声说:好!不老!不嫩! 这时,左邻右舍的女人们齐来,麻利地操起锋利的刀,嚓嚓嚓,先将厚厚圆面切成条,再将条切成片片各式薄片。 米蜂糕被小心地装进铁皮桶、瓷坛子,密封后,待客人来了再拿出来品尝。当然,一定要留下一堆让帮忙的乡亲尝个够。在一片吃米蜂糕的嘈嘈声中,年的味道,丰盈而生动。 作者简介 陈理华,福建建阳人。 年味,是一条长长的路 刘春红(湖北沙洋)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每到这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过了这么多个年,留在记忆深处的却是那总也走不完的年路。 过生命中第一个年时,我刚好一岁,那时农村没有交通工具,路也是土泥巴。父母用两个箩筐,一个装我,一个装去亲戚家的礼品(就是一些罐头,红糖,饼子)爸挑几里路,妈再挑几里路,这样互换着走啊走啊走。往往给所有亲戚拜完年,要从初一走到十五;这长长的年路哟是连结亲人的纽带,承载的是艰辛,汗水,经营的是亲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与祝福! 当我开始懂事时,母亲已经不再和我们一起去拜年了,奶奶年事已高,妈接手了在家烧饭待客的任务,弟弟还小也留在了家里。父亲牵着我,肩头挎着个大帆布包,一路走着,路太远,大概有二十多里,爸几次要抱着我走,但我看到他满头大汗,又背那多礼物,我竖持自己走到了。这一年我才五岁,记得晚上洗脚时,脚上有几个大血泡。这长长的路是我人生的第一课,陪父亲一路说笑,长长的路上不再孤单,让我懂得了温暖,学会了坚持! 一年年过去,一年年走来,后来我们家有了自行车,那长长的拜年路似乎轻松了许多,也省时了许多。老爸在自行车前杠上绑个小板凳让弟坐,我坐后座上,平坦的路时父亲骑车,一路上欢歌笑语,到上坡时我便下来和父亲一起推车,浑然不知道累是什么,那么惬意,那么幸福!有一次一个大下坡;自行车的刹车不太灵了,父亲用脚抵住前轮,缓缓缓地向下滑,快到坡底了结果被一个小土坑绊倒了,我们全摔了下来,还好人都没受伤,只是那些个罐头全摔碎了,洒了一地,包也全湿了,从那以后我们便不再带罐头去拜年了,看来礼物也是要不断改变,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学会变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管天气有多恶劣,也挡不住人们拜年的路。渐渐有了石子路,有了摩托车;甚至柏油路,水泥路,小汽车,拜年却没有改变,这老传统一直延续着,人们在过年时互相走动,联络感情。 年味就是一条长长的路,一如人生的旅程,一路上有期盼,有努力,有梦想,有相聚,有别离延续的不仅仅只是一种传承,更是溶进了一种文化,一种情结! 年味在心中,在脚下,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却是一条永远长长的路。 作者简介 刘春红,网名,风吹梅子香,湖北沙洋人。热爱文字,作品先后在泰州市报荆门青年扳宜昌日报洛阳晚报台湾好报中华日报华东文学儒韵祥通祥城祥韵诗群落等刊物及各大文学网站发表。现任江山文学网站,绝句小说协会理事。 母亲的腊味新年 倪贤秀(湖北武汉) 按民俗,家乡人过年是要腌鱼腌肉的,谁家腊货腌得多,表明家境兴旺,所以在冬至前后家家户户腌鱼腌肉真忙。我家自然也不例外。筹办腊货,向来由老妈一手操持。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她对婆婆当年的“吝啬”至今耿耿于怀,于是非常“贪多求全”,腊鱼腊肉灌香肠,一个品种也不能少,且讲究“堆头”,照她的话说,“这样才显得有过年的气氛”。 可是去年办的腊货委实太多,吃到盛夏仍剩下不少,无论是冰冻冷藏,还是用酒糟,家里依然“销”不动,最后无奈而又心疼地将一大包腊货送给了隔壁的太婆了事。鉴于这一“惨痛”的教训,老妈再三强调,今年过年前少腌一点,应个景就行了,免得到时候吃不完浪费。 话虽如此,眼见街坊邻居忙着置办腊货,她又坐不住了。其实,哥和我虽组成了小家庭,但仍一起过年,嫂子已经托娘家腌了不少鱼肉,而我的单位也会分一些过年的物资,因此老妈根本用着慌张的。然而,多年的积习总让她觉得差点什么,非得时不时地采购一些才心安理得。那几天,我每天下班,她都要问一声“分了东西没有?”“还没呢,急什么?”她若有所失,匆匆忙忙地赶往小菜场,不一会儿拎着几条鱼、一块肉喜滋滋地回来,熟练地腌制起来。家里人都劝她别腌多了,她连声答晓得晓得,有分寸的。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不知不觉屋檐下的竹竿上,一些腊货渐渐越挂越多。起先只是两三条鱼,后来又加上一两刀肉、几串香肠。后来,几乎隔天一个变化,不断有新的腊货加入,在灿烂的阳光下鲜红欲滴,煞是好看。嫂子把腌好的腊货拿回来了,凑在一起满满一竹竿,沉甸甸的,压得竹竿颤颤悠悠,而我分的年货也早已都一一到位,其中也有一些鱼肉制品,免不了腌起来。看着这些腊货,老妈心里欢喜得很,嘴上却在埋怨:“哎呀,一不小心又腌多了!” 过年前几天,老妈回乡去“吃酒”,“先富起来了”的表弟拖回一车鱼,让她选几条。老妈可不含糊,挑着大的一气拿了五条,大概有五十多斤。想想家里实在是不方便晒了,就央求乡里的亲戚帮忙腌,等以后回乡时再拿。回到家,老妈算了一下账,估摸着今年的腊货比去年竟然又多了很多,吃不完已成定局,这回她真有点发愁了。面对我们的唠叨,她只好讪讪地笑:“哎,一不小心,又腌多了,等明年一定少一点,少一点” 我们都笑得弯了腰,再也不相信她的话了! 母亲的腊味新年 倪贤秀(湖北武汉) 每年春节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之间免不了互相拜年,串串门子。但拜年送礼却大有学问,既要显得有档次,讲面子,又最好是“惠而不费”,选择起来着实令人头疼。 初一,按拜年的规矩,应该先“外甥拜舅”,老妈早就准备了两瓶名牌陈酿,一大早就领着我们兴冲冲地去给舅爷拜年。他平时就爱喝上一两盅,所以送酒投其所好,最对他的路子。舅舅果然非常高兴,接过酒,摆了一大桌子美味佳肴好好地款待了我们一顿。 舅舅也蛮讲礼性,只过了一两天,就携带着礼物来回拜。这天自然另有一番热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文物保护与修复技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经理人能力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讨试卷情景题及答案解析解析
- 2025年网站运营师资格考试题目及答案
- 六下期末考数学试卷
- 隆中学校九年级数学试卷
- 聊城市中考二模数学试卷
- 农机产品市场潜力评估报告
- 美国期末考试的数学试卷
- 2025-2030中国特高压电网建设规划与设备需求分析报告
- 2026版赢在微点顶层设计大一轮物理-专题提升二十 测量电阻的其他几种方法
- 民族文化宫2025年公开招聘17人笔试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幼儿园教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书
- 2025秋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汽车驾驶员高级、技师国家题库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小型企业网络构建:VPN设置与配置详解
-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及答案3套
- GB∕T 25684.1-2021 土方机械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MSA-GRR数据自动生成工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