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记范文.doc_第1页
网师园记范文.doc_第2页
网师园记范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师园记范文 住处离网师园很近,经常会去逛一逛。我有写游记的习惯,但是面对这些名园,却不敢动笔。“前人之述备矣”,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拾人牙慧,要么人云亦云,不是我的风格。 仔细一想,发现不对。同样一个园林,逛的人不一样,园子也不一样,怎么会雷同呢?如此想来,管他名园,还是野园,我笔写我园。 网师园,这个名字初听起来,有些奇怪。网是指渔网,网师即是渔父。渔樵耕读。古代士人出山前,是布衣农夫,或耕田,或砍柴,或打渔。走上仕途之后,建功立业。理想不能实现,就重新回到山林,继续耕田,砍柴,打渔。假如你是个古人,在山林里遇到一个渔父,他可能是个普通打渔的,也说不定是个饱经世事的高人。屈原在投江之前,叹息:“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被一位渔父听到,渔父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见这个渔父是屈原的过来人,在给他指路。可惜屈原没有明白他的意思,还是投江了! 进则建功于庙堂之上,退则寄情于山水之间。正如给屈原指路的渔父。古代士人一直传承的达己济人、安身立命的情怀,尽在“网师”二字之中。 走进网师园,即可看到半亩方塘位于园子中间,亭台楼阁,天光云色,静影沉璧,水草浮动,鱼翔浅底,相映成趣。池塘东边有流水注入,是“槃涧”。涧上有一米小桥,是“引静桥”,本是引的一汪清水,结果把一片幽静也引来了!看到此番景致,不由得想起了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云,园林是诗意的栖居,此言不虚,因为园中有诗,诗中有园。 跨过引静桥,走在池塘东畔的石径上,穿过“射鸭廊”,即到池塘北岸的“竹外一枝轩”,竹立翠窗,桃依红栏,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过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既然取意于诗境,为什么园主在给此轩取名之时,不叫“竹外三枝轩”或“竹外两枝轩”,而单单叫“竹外一枝轩”呢?“竹外”是指桃。竹是君子,桃是佳人。岂不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所谓借物言志,园主之心意可见一斑。 站在轩内,往西看,有亭翼然临于池水之上,是“月到风来亭”。夏夜,约三五知己,略备佳茗,畅谈于亭中,听清风徐来。或驾一叶扁舟,独立船头,把盏问天,邀月同饮,恍如仙境。如此待遇,只有居住在园林之中的人,才能长享,我辈现代俗人,唯有对此亭台畅想了! 池塘南边是“濯缨水阁”,“濯缨”之意与“网师”交相呼应。阁中有板桥所书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八个字,四个典故,微言大义,字字珠玑。“曾三”指曾子三省其身,“颜四”指颜回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禹寸”是说大禹珍惜光阴,“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陶分”是指陶侃经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板桥书法的特点是行书和隶书的融合,这八个字,由内到外,妙笔生花,让人流连。苏州园林中这样的楹联、诗词、书画、碑刻作品,随处可见。在欣赏景致,感悟园林诗意之余,悟修身养性之道,步古贤踪迹,高妙绝伦,人生之境界,莫过于此了 小小的园林,小小的池塘,东南西北,各有一景。园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小的庭院,分别是万卷堂和殿春簃。其中殿春簃名气很大,张大千曾在此居住并养有一只老虎,至今院内还留有虎冢。此小院被复制到美国称作“明轩”,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芍药花开于春末,是为“殿春”,“殿春簃”意为开满芍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