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4 XX 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词曲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文 章来源 mXX 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词曲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二十词曲鉴赏 【高考预测】 古诗词曲的鉴赏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如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 2、会赏析其语言 (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 3、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知识导学】 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 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活动于南宋,他们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 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2 / 34 能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 “ 代言体 ” 作品要真率得多。而且他知音晓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喜爱。比如雨霖铃一词是写 作者将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 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吞咽,充分表现了柳词的艺术特色。 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平台。陈振孙就曾经评价柳词: “ 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 望海潮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把杭州的 “ 承平气象 ” 描写得淋漓尽致,宛在目前。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 投赠之作,因为是写 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优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在上片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 “ 东南形胜 ” ,地理位置重要;“ 三吴都会 ” ,社会条件优越; “ 钱塘自古繁华 ” ,具有繁盛的历史传统。下面就是对 “ 形胜 ”“ 都会 ”“ 繁华 ” 这三个方面的铺叙。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3 / 34 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含义,却也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 “ 闺怨词 ”是专门用来表 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 “ 代言体 ” ,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一位词人的出现使 “ 闺怨词 ” 的面貌为之一新,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 “ 闺怨词 ” 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创意出新,而且造语奇妙,善于化俗为雅。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 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她才思敏捷、文笔卓越,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期之作,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词的上片,作者从 “ 永昼 ” 的无聊和 “ 半夜 ” 的寒冷方面写4 / 34 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 “ 永昼 ”“ 半夜 ” 之外的 “ 黄昏后 ” ,作者为了排遣自 己的相思之苦和充实自己的空虚生活,于是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无时或忘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惨、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他的词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 “ 无事不可入 ” 。5 / 34 他自觉地要在创作上区别于柳 词,而另立别调。他作词摒弃了裁红剪翠,做到了裸露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清疏、刚健的独特风格。本单元选取的这两首词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 1082),作者在 “ 乌台诗案 ” 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 “ 赤鼻矶 ” ,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 “ 赤壁 ” 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青年时期就建立功业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 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目的。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种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 增白发。于是引发了 “ 人生如梦 ” 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是中国古代知识6 / 34 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逆反心理和愤懑之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 ” 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神情自若,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光辉人格。 辛弃疾 “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 ,但一世坎坷,饱受排挤。辛弃疾 21 岁时,金主亮举兵南侵。他乘机召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 南宋王朝。朝廷用他任江阴签判、建康府通判等职,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7 / 34 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 “ 招之即来,麾之即去 ” ,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 80 岁赍志而殁。辛弃疾因报国无路而悲愤不平,所以把词当成了宣泄工具。他的 “ 壮词 ” 中始终洋溢着一 派爱国激情,蕴蓄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与痛恨。辛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他以大量的、连续的典故构成了一种 “ 博喻 ” ,借古人、古事去揭露、抨击和讽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悲痛与愤怒。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早、晚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 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 “ 红巾翠袖 ” 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8 / 34 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 1205),辛弃疾当时在镇江任上。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 65 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 。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曾在这里活动过的古人和发生过的古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 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 1 对词曲中所运用的语言讲行分析、品评、鉴赏。 1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9 / 34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调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 “ 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错误解答】 (1)有的回答两种景物是动物和植物,有的回答是宫内和宫外。 (2)找到了 对仗或顶针,但没有说出其优点即艺术效果。 【错解分析】不能对所写景物进行分类,也不能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对局部的分析也没有很好地结合曲子内容。 10 / 34 【正确解答】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 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的 “ 闹 ”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 【错误解答】对第一问答出了写了哪些春色,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进行分析和归类,显得杂乱无章。对第二问,只答出了 “ 好 ” ,但至于好在哪里就不知道,主要弊端是言之无据。 【错解分析】对题目分析不够,理解不深 。对原词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导致答题似是而非,或者回答不全面。 11 / 34 【正确解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毂;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 “ 渐觉 ” 二语。 作者用一 “ 闹 ” 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呜,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会诊 1认真审干读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是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还是从局部着手,答题时应该从哪个 角度来回应才符合出题人的要求。 2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 3把握风格,品味字句锤炼。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字、词、短语、句子在使用上的推敲功夫。了解常见的语言表现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直率、自然、平淡、婉转、绮丽、雄奇、沉郁、风趣等。纵观高考古代诗歌语言赏析, 也不外乎语言风格和字句锤炼这两方面内容。 易错点 2 对词曲中所这与景物、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思想感情等进行分析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题。 12 / 34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雪晓清笳乱起 ” 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 想关河 ” 中的 “ 想 ” 是 “ 推测 ” 、 “ 猜想 ” 的意思。 c “ 雁门西,青海际 ” 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 漏声断 ” 中的 “ 断 ” ,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铁 骑无声望似水 ” 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 清笳乱起 ” 和 “ 铁骑无声 ” 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 “ 雪晓 ” 、 “ 寒灯 ” 、 “ 漏断 ” 、 “ 月斜 ” 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3 / 34 (3) 词中 “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 与陆游书愤中 “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 相同点: 不同点: 【错误解答】 (1)c(2)B 或 c(3)对相同点能够答出,但对思想感 情分析不合理。 【错解分析】 (1)选 c 是因为不明白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没有词语解释的错误之处,胡乱猜测。 (2)选 B 或 c 都是因为对词的上下片所写的意境没有分清,主要原因是对词的内容理解不透。 【正确解答】 (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14 / 34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 “ 水无情 ” 、 “ 空有姑苏台上月 ” 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错误解答】只答出表面的意思,对深层含义表达不准确或根本就不知道。 【错解分析】对于词中所运用的情与景的关系没有从艺术的高度去分析和理解。也没有结合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 【正确解答】 “ 水无情 ” 明写落日 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 空有 ” 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专家会诊 1透视形象,概括内容主旨。就是抓住词曲子中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自然风光进行剖析,把蕴含着的 “ 真善美 ” 的东西揭示出来,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愉悦、情操上受到陶冶。比如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中所体现出来的景是怎样的,词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 2掌握主要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要领,能够从鉴赏的高度来15 / 34 回答问题 。 “ 手法 ” 指站在宏观角度赏析诗歌中表现 ” 真善美 ” 的艺术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见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相生、借景寓情,即小见大、超越时空、化虚为实、正反对比、众星拱月、渲染烘托、意象叠加、意境创造等等。单说 “ 动静相生 ” 就有很多种: “ 动中有静 ” 、 ” 静中有动 ” 、 “ 寓动于静 ” 、 “ 寓静于动 ” 、 “ 以动衬静 ” 、 “ 以静衬动 ” 等艺术手法。在答题时能说得具体应该尽量说具体些,没有把握说得很到位的,就不要自以为是。 3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这里的表述格式,对于考生来讲,就是一段文字的组织和表达。鉴赏归于议论文,我们写时,应 当把这段文字当作一篇微缩的议论文来写。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说,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层次结构安排的合理与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议论文也有很多格式和写法,考生应当采用哪种层砍组织的格式呢 ?首先是根据答题的需要,其次是结合自己的表述习惯。 【典型习题导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双调 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6 / 34 答: 答案:这首诗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 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注: 此词约作于 1097 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 幸自:本自,本来是。 (1)填空:秦观是北宋时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请写出一位 )等。 答案: (1)婉约柳永李清照 (2)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 “ 郴江 ” 之间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 “ 仅得皮相 ” 。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 ?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 答: 17 / 34 答案: (2)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 什么却要老远地流向潇湘而去呢 ?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 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 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 象征写法,景物注入了问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 杜鹃 “ 不如归去 ” 的叫声、“ 斜阳 ” ,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 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 “ 闭 ”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18 / 34 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 一腔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词人连用 “ 孤馆 ” 、 “ 春寒 ” 、 “ 杜鹃 ” 、 “ 斜阳 ”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3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 答案: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元宵节 (或 “ 上元节 ”“ 灯节 ”“ 元夜 ”“ 元夕 ”)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案: (2) 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 “ 那人 ” 的孤寂。 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4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19 / 34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试作分析。 答: 答案: (1)A空间 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嘹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 ;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回收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景,便一览无余了。 B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解析: A B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两种都答,不重复给分。其中答出答案 (若答出别种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 (2)古典诗歌的意境,有 “ 无我之境 ” 与 “ 有我之境 ” 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 答: 答案: (2)此曲应理解为 “ 有我之境 ” 。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 我。如 “ 看沙鸥 ” 之 “ 看 ” 固然是 “ 我 ” 看, “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 之 “ 淡 ” 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20 / 34 没有作者表赞叹一字,但笔笔都像用醮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否则哪能像这样美丽与可爱 ? 5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1) (2)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薄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 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1074 年初春 ),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 “ 梅花词 ” 凡 56 言,竟不见,但通篇透露着的讯息,称得上 “ 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 。 答案: (1)一个 “ 梅 ” 字梅花报春 (意思对即可。 )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它与上片起首 “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 有什么联系 ? 答: 答案: (2)以味觉代替视觉,暗写 “ 梅子 ” 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言之成理即 可 )注: “ 寒雀满收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 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6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 夜闻杜鹃,完成后面题目。 21 / 34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 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 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 (1172)初,陆游在南郑 (今陕西省 )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 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 成都之后所写,是 “ 借物寓言 ” 之作。 注: 惊残:惊醒。 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 “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 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 答: 答案: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 “ 杜鹃 ” 的出场所做的铺垫。 (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 (2)词中 “ 杯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 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答: 答案: (2)衬托 (或:烘云托月 ),其好处是以 “ 静 ” 突出杜22 / 34 鹃悲切的叫声。 (3)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 答: 答案: (3)表达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减宇木兰花 宋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请概括出上片和下片的大意。 答: 答案: (1)上片大意:写比赛情景;下片大意:写胜利而归的欢腾景 象。 (2)末句 “ 衔得锦标第一归 ” 中 “ 衔 ” 字用得好,请你作适当的分析。 答: 答案: (2)点明龙舟竟渡:更具形象性。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23 / 3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有人评论说,至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 “ 词情词境又作了一大顿挫 ” 。请联系全词,对这一评论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 (今南京 )建都,但一个个都终于灭亡。 (2)反对分裂,主 张统一。 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题。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 (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全词四句,第一句 “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答: 答案: (1)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红尘的否定和轻蔑不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然旷达的情怀。 24 / 34 (2)第二、三、四句在抒情方面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请具体分 析。 答: 答案: (2)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澄彻、清雅、宁静景象的描写。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情操,向往自由宁静的生活的人生追求。 10 阅读下面一首词,请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 “ 孤鸿 ”与 “ 幽人 ” 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 飘渺宛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答: 答案:提示一:作者以孤鸿比喻幽人 (或作者 ),二者具有孤独自守的共同特点,具有处于困境而不悔的倔 强性格和可贵情操。 25 / 34 提示二:孤鸿有 “ 恨 ” ,幽人亦有 “ 恨 ” ;孤鸿之恨无人理解,幽人心中之恨也无人理解;孤鸿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而幽人不肯苟合逢迎以居高位;孤鸿宁可独栖于荒凉沙洲,幽人也宁可寂寞地滞留在贬所。 提示三:写孤鸿即写幽人,孤鸿有恨无人知,幽人也有恨无人明白,但孤鸿、幽人一样不愿随流俗,特立独行,孤芳自赏。 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何处望神州 ” 意思是;言外之意是。 “ 万兜鍪 ” 意思是孙权带领了强大的军队,表其胆识非凡,武功盖世, “ 兜鍪 ” 用的是手法。 答案: 中原在哪里呢 ?中原土地已非我所有。借代 “ 生子当如孙仲谋 ” ,本是曹操的语言,词人用来作结,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 答: 答案: 慨叹南宋无明主,无英雄,表达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同时表达了作者忧国惆怅之情。 (意想相26 / 34 同即可 ) 12 品析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 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 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注: 岭表经年: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岭南任职时期。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 (1)词的上片写景,其中 “ 明河共影 ” 的意思是。作者笔下洞庭夜景的突出特色是。 “ 妙处难与君说 ” 之 “ 妙处 ” 在词中的意思。 答案: “ 明河共影 ” 的意思是: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 “ 夜景 ” 的特色是:澄澈。 “ 妙处 ” 是指:此时此景中作者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 (2)词的下片抒情,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心迹、情怀 ? 答: 答案: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表白自己在岭南这段时间,其27 / 34 心如冰雪一样纯洁;作者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坦荡、旷达、豪迈的情怀。 (要答出比喻、夸张、心迹、情怀前的定语要恰当,错一答题点扣 1 分。 ) 1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 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注:蛩:蟋蟀。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说的 “ 心事 ” 指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有人评岳飞词说: “ 一种壮怀能蕴藉 (含蓄而不显露 ),诸君细读小重山。 ”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c( 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 项是岳飞满江红中的28 / 34 名句。 ) 希望抗金报国。 (考查对诗句的语句的理解。 “ 心事 ” 是希望精忠报国的含义 )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考查诗词的主旨。本词的主旨句最后一句: “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此诗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考查全词的整体鉴赏水平。 )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梅花 道是花来春去,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首咏梅词,明代杨慎称其 “ 兴比甚佳 ” 。试将上片一二两句改写成白 话。 答: 答案: (1)说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 (2)词的主题是 “ 梅花 ” ,上片三、四两句为什么写竹 ?(即对写梅有何作用 ) 答: 答案: (2)以疏竹为衬托,在绿竹掩映之中,一树寒梅,更显胜境超然;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 (关键词:衬托 或陪衬 、烘托 ) (3)下片末两句说的 “ 两地 ” 是指哪两地 ?这两句表现了梅29 / 34 花什么品质 ? 答: 答案: (3)指 “ 竹篱茅舍 ” 和 “ 玉堂琼榭 ” 两地;这两句表现了梅花 “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 的高尚情操。 (前一问答成 “ 冷落竹筒茅舍 ” 和 “ 富贵玉堂琼榭 ” 两地不给分;后一问也可答 “ 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 ” 或 “ 不嫌贫爱富 ” 。 )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 ! 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 答案:词中运用了今夕对比、梦中与现实也进行了对比,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赖。 “ 功名梦断 ” 与 “ 壮岁从戎 ”形成鲜明的对比。 16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解答第 (1) (3)题。 中吕 阳春曲 春景 30 / 34 胡祗通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屏。一春能得几晴明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1)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举例说明。 答: 答案: (1)对偶: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借喻:红雪。 “ 红雪 ” 的意思是红杏如雪,形容繁茂;反问:一春能得几晴明 ? (2)本曲重点写的什么 ? 答: 答案: (2)这支曲子重点是 “ 晴 ” 。 (3)试从 “ 情与景 ” 角度鉴赏这支小令。 答: 答案: (3)这支小令开头两句写景:先写墙头杏花如红雪,次写屋后青山似画屏,后三句抒情。 “ 三月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治政府建设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岗位机遇
- 民族挂毯课件
- 2025年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治疗策略考核答案及解析
- 平面力偶系平衡方程
- 文化消费新质生产力发展案例解析
- 2025年老年医学老年病诊疗知识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风湿免疫科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整形外科手术操作规范测评答案及解析
- 武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举措
- 福州市鼓西街道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2022
-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 医学信息学课件
- 加工番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 数据可视化课程建设经验交流陈为课件
- 二级减速器计算说明书
- 厨房设备施工方案
- 《比热容》说课-完整版课件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各种轴载换算计算方法
- (高职)《会展策划》(第三版)ppt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