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札记(经典中的经典).doc_第1页
驻村扶贫札记(经典中的经典).doc_第2页
驻村扶贫札记(经典中的经典).doc_第3页
驻村扶贫札记(经典中的经典).doc_第4页
驻村扶贫札记(经典中的经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驻村扶贫札记(经典中的经典) 驻村扶贫札记之一 扶贫,农村工作的一部分,几十年至今,创新与探索未已,漫漫征途。 总理安康视察调研,秦巴山区,脱贫解困,当务之急。 政府布置,部门帮扶,精选对象,落实责任。掐指限时,刻不容缓。 领导不弃,点兵上阵。老夫强拉弓,枯木发新枝。惶恐畏惧,颤栗以待。受命部门驻村工作队队长,差进驻旬阳石门镇谌家院村,即日上路。已而,某满怀信心,欣然领命。到基层锻炼是年轻人的事,既然应诺,还得强打精神,寻找几分自信,其一:农人出身,泥腿依旧;其二:对“三农”情感深挚,终身不移;其三:山川草木,似曾相识,有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此三者,亦足以催某动身启程。 队友一,梁*,长某一岁;队友二,张*,少某二十六岁。敬而畏之。 驻村第二日(6月3日)凌晨。起床后西行一刻余钟,5点50分,至石门镇敬老院。老人三三两两从院中走过,或洗漱,或上卫生间。多数老人尚未打开房门,想必,躺着是更好的休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感受党的温暖,去敬老院看看,社会主义优越性,于此,不喧自明。 养老院背后的独家民居,显得十分安静。一排五间大瓦屋,两块扇形当家地,房后灌木耸翠,气象崭然。驻足细听,喜鹊喳喳,鹧鸪咕咕,布谷声声,百鸟闹林,难怪乎“鸟鸣山更幽”。乌青的包谷苗格外喜人,缠满支架的四季豆腾蔓芃芃花朵怒放。山居村民,有房,有地,有林扒,典型的富庶之家。 石门镇中心小学北端农庄,平行排列着两厢南向大院,西侧是一塍塍水平如镜的秧田,插下去的秧苗已完全转青,田里的秧苗行列齐整直如拉绳,“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东侧是平缓的坡地,粗壮的玉米苗乌绿油亮,宽大的叶片在晨风中摇曳,水和绿构成一派田园风光。一片空地中,一身材颀长着红色上衣的少妇,正挥舞银色点锄,她若不是种菜,即是点豆。雄鸡在院落里挑逗母鸡,骚仆仆地来回打转。 6点30分,来到小学操场。只见头扎小刷的红领巾,只身一人在宽阔的操场内一一拾起丢弃的食品塑料袋。一只肥大的候鸟跟在女孩身后点头信步,宛若一对儿玩耍的小伙伴。进入教学区,寄宿的小学生陆续到水槽边拧水洗漱。水槽两边是男女厕所,清爽的牙膏味与厕所散发的刺鼻的尿素味直逼过道。早到的学生悠然自得地通过楼道进入教室。两两相对的四栋矮楼是小学的全部校舍,三对孪生的楠树是院内仅有的绿色。 脱贫致富,根本在教育,基础在小学。功利和政绩观的过度单项发育,期限长见效慢的单元且慢,基础教育渐被淡忘,与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形成巨大反差,不少农民早已开始不计成本,到城镇寻求优质资源,导致一边空心一边爆满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些问题,孩子等不起,不解决这些问题,更是等不起。欠账最大的还是教育。 贫困户调查摸底基本情况表,细密周详程度出乎我的预料。镇上组织培训的当晚,村干部、镇包村干部与我们工作队员一起,再次组织学习,并布置第二天展开逐户摸底工作。 6月5日早,去往7组的西沟口,一小伙子骑着摩托从山上呼啸而下,随着闸皮子的吱溜声,车子停在了屋边。小伙二十来岁,矮胖敦实,落落大方,是我们入村后见到的第一个在外打工且恰好在家的年轻人,他是5组村民。简单几句对话,很快接受了我的探访询问。此时小伙子已经去山上干了一大早上活了。山下的房子是08年盖的,距离山脑上的老房子有三华里。居住在山下,种地又上山。这种方式是现在普遍推行的搬迁式扶贫的自觉先行先试者。小伙子讲,不耙地就会没有吃的,首先必须耙地。山上的地今年已经种下了,一亩多秧田也插了秧。现在打工不好打,很多矿山关闭,进工厂又没有技术,打零工靠碰运气,这里搞几天,那里搞几天,工雇双方难以确立固定关系。正月出门干了一个多月,没活又歇下来,寻思着还不如回来把籽儿告下去,不然会两头落空。“你和你媳妇一起出去吗?”我问。回答是“我回来了,我爸又(打工)去了,过几天我又出去。如果找活顺利,今年估计只能搞到万吧块钱。” 七组组长,58岁老党员,崔世高。一进院坝,就让人毛发俱怂,三间大瓦房是当年买的生产队的保管室,如今的墙面就像我的龅龅门牙一样爆进爆出,让人生厌,坍塌可能会在眨眼间到来,鼓足勇气在堂屋里坐下来,仍心有余悸,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堂屋里面的一整扇墙,贴满了几十年来颁发的奖状:产业大户,烟叶大户,绿色大户,产粮大户,最多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上世纪贴上的斑驳可见。满墙的奖状,满身的荣誉,和着一身贫穷。房子一旦坍塌,这些奖状将不复再现。老崔的女子已出嫁,儿子在外打工挣到的钱经常不够用,只得回来向老子伸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不得过了还得给,小两口在外漂流,撂下孙子在家也得老崔抚养。不幸的是,老崔去年被查出来身患帕金森综合症,四处检查求医费用是借的。土地今年没法种完,就连水田也撂荒了。 高大英武的身躯,忧郁寡言的神情,怅然若失中告别。 邓小平老人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老崔,您要挺住! 凄凉的晚年。 宽敞的屋檐下,调查摸底表在一问一答中逐户填写。 身材高大,步履沉重,七十一岁的老汉崔世宽,双眉紧锁无法露出笑颜。他的女儿早已出嫁,有了自己的一家人,日子也不宽裕。儿子出外打工,几年没回家,不通音问。去年总算回家了一次,只是没有挣上钱。家里的支用一靠种粮补贴,二靠养老金和高龄补助,还有一点退耕还林补助。老汉淡淡地说:“明年想把地退了,就是没人要。往年五六十岁的人,不警不觉间就死了,我们两人七十多岁,还急忙不死。”这个老汉,曾经的村支部书记。 支书把崔用杰从玉米地里叫回去,劝他不要烧水倒茶,老人端详平静。直至我们离开,始终没有见到小他20岁的老伴。崔老今年84岁,住着三间高大庄严的瓦屋。十七年前,刚刚成人的儿子修了这三间漂亮讲究的房子,欠下一万多块钱的帐,就出门打工去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音讯了。“我实在做不动了,她(老伴)还说我懒,我恨各人(自己)咋也不死。”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甚至没有力气。 但愿催老的儿子还活着。至少对老人是一种安慰。 杨德风老太,整洁干净,雍容体面,究竟不像一个农妇。73岁,几乎看不出老态龙钟的样子。谈话间得知,老人曾经教过十几年书,当过赤脚医生,担任过妇联主任。她的老伴崔用堂77岁,也曾当过村支书。现在这个季节,老汉抱个木凳到地里去,拔一坨草,挪动一步木凳。坐着种地的难度实在太大了。两老没有儿女。曾经领养过一子一女,后来两人结为夫妻,生完一堆孩子远走他乡几年,再也没有回去过。养老金以家庭为单位,要领取养老金,须得每年先交足出走人应缴纳的那一部分,方可领取老人的养老金。 异世移时堪造化,月转星稀人凄凉。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双流。 党的政策好的了不得 廊檐下坐着一堆人。72岁的杨德成面容慈善,目光炯烁。“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的了不得。土地种不种给种粮补助,后人没用有低保,没有后人有五保,看病有合疗,岁数活超了还有高龄补助。引导农民往致富路上走,实在走不出去,只怪自己没能耐。再说政策不好,真是说不出口。”老人的这些话,是从他那口整齐的牙齿中流出的。 激赏老人的心态。感恩,宽容,和谐。平和的心态,健康的保证,感恩的境界,高寿的理由。 高寿,世代相传的家族,其母已九十有五矣,餐饭照加。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为世纪老人祈福! 种养业,萎缩的躯体。 谌家院村,群山环抱,丛林裹覆。植被茂盛,土壤肥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帝厚爱这里,于峻岭之中安插了众多平缓的小块膏腴之地。山环林被之际,随处可见一躺一躺像胸脯一样起伏有致、酥松柔软、亲爱可掬的土地,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早已把这些泥巴种得烂熟,有如浸透了油的截膏。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物流不畅,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完美无损,新建的集镇尚不具备集市功能,镇机关食堂所需肉蛋蔬菜必须到农户家里匀取而非集市采购。粮菜越多,反成累赘,山民要用钱,不得不走出去。 山里人为何风起云涌奔赴外地和城市?众口一词挣钱。实际上他们的劳动完全附着在深山里已成多余。 工业化和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使得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尤其是山区,土地瘠薄,壁耕挂种,水肥不保,旱烤水潦,种在人收在天,自然灾害频仍,比较效益愈低。于是,那些年轻力壮、识过字、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受利益驱动如水走下,纷纷外流奔走,他们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地方,在创造愈益繁荣的经济和税收的同时,拿回他们的工资,谀颂之客溢美为劳务经济。锦上添花花满园,瘦子脱衣衣更单。 现代人做工靠机械而不是靠肉搏。当人和机械结为伙伴时,生产力水平飞跃提升。以山区修路为例,一台挖机劳力是430个民工一天的工作量,驾驶挖机的工人工资也会提高并能够兑现。这才是山民外出打工的真正意义。 我们奋力攀爬一个多小时,走出密林,始见平畴一壑。二组48岁的王安平,妻子高大健壮,热情大方,确诊患食道癌,仍充溢着满身的青春。大儿子重度精神病,二儿子当兵卫国,以堂堂外表精干灵聪转为志愿兵。两口子顽强耕耘10亩土地,在与野猪的争食拼抢中,实现了去年的收成:洋芋1000斤、包谷1500斤、黄豆300斤、油菜籽300斤,最值钱的是400斤大肉。这些都是自食的。槽头栓着一头牛一只羊等待变现。 六组村民,拥有20亩土地、教过十几年书的崔世万,本来体力就单薄,原来以种烤烟、养蚕为主,现在三个女儿都已出嫁,烤烟种不动了,桑园已荆棘丛生,大部分地已荒芜。院坝里是刚用连枷打出的豌豆,春夏气温较低,菜籽和豌豆都只有半米。因野猪猖獗,他和老伴只在屋边种了点洋芋,还种了四亩多地的包谷,希望野猪能给他多留一点。三个孝顺的女儿,老王简单的几句表白,已透出十分的满意。 八组刘纪兴,一头倔驴,老婆指他打东,他偏要打西,老婆占绝对统治地位,是鸡鸣如机织,带月荷锄归的能干妇女。夏季收了两口袋油菜籽,勉强一半的收成。地里种了14亩烤烟,如风调雨顺,秋季可卖4万元,踢出典工工资一万多元,可有两万多元收入。她还种了一亩多水田,3亩多包谷,槽头上拴着两头牛,圈里还有三头猪。儿子都二十五六了,山东打工(电工),还没讨上媳妇,是他妈放不下的心结。去年夏季回来,体谅他妈太过拼命,铲掉了地里栽种的烟苗。年轻人不能忍受地里繁重的劳动,杵着锄把,眼望南山,怅惘久之,思绪万端,最后还是出了门。腊月二十七八了,打电话催也不回来,只说没挣到钱。 种田靠科技,已是多少年前的老话了。坐在镇政府后面的一农家院坝里发现,两块包谷地具有鲜明的对比,小的那块地膜包谷已高过头顶且在插芊子出红须了,自然生长的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