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赏析.doc_第1页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赏析.doc_第2页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赏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赏析 【-合同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时所作。辛弃疾自1162渡淮水来到南宋,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报复就一直无法施展,南宋统治者一心求得自保,无心应战,对于辛弃疾的一腔热血熟视无睹,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远远地任职于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远离抗战前线,这使得辛弃疾心中十分郁闷,而这一次落职长达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郁,就在这种抑郁难抒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上下两片将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强烈对比,“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时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虽然他生长在中原沦陷区,但他的思想却丝毫未受到影响,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挥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业。那时的他,只是“爱上层楼”,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即使要他说愁,也是强说。一个“强”字,便写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少年轻狂,在他心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用愁来解释的,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吟诗作赋时,才学着古人悲天悯人勉强说愁。 而今却不同了,血气方刚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太多的改变了他的思想,越是深刻的了解现实,就越是清醒的明白收复失地的遥远。“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今他再次登上高楼,却已是物是人非,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份热情与天真。如今已经明白什么是愁,而且心中也已经有了太多的愁,却已经欲说还咽。一方面,当时的统治者一心求和,对于主战派的压迫很深,辛弃疾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处境很是艰难,处处受到排挤和陷害,致使他有愁却不敢说;一方面,此时的他孤独一人,没有知己,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即使有愁,又该向谁诉说,即使说了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不说,不如遗忘;另一方面,真正的愁又岂是言语可以表达的,那些说出来的愁都是可以排遣的,既然可以排遣,也就算不上什么大愁了,辛弃疾的愁不同,他的愁是是关乎国家存亡、百姓生计的大愁,他无法排遣,只能独自承受。虽然现在居高临下,正是抒情的大好时机,却无语可发,只能道“天凉好个秋”,用一句闲淡的话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更加的耐人寻味,更加能让人理解他的愁苦。 这首词的上下两阙将少年之轻狂不知愁和老年之沧桑难说愁对比得形象生动,让人感同深受,虽然用了相同的篇幅,但这两种愁孰是主孰是宾却已经很清楚,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而这种浓的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虽然全词所表达的感情沉重,思想深刻,但从表面上却是无法领悟的的,他有意的在诗的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压抑,不仅仅是他的抱负无处可施的压抑,亦是祖国被外族侵略而不得收复的压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