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JJG 22-2003 内径千分尺》相较于《JJG 22-1991》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首先,在范围上,《JJG 22-2003》明确了适用于新制造、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内径千分尺的检定,而不仅仅是针对首次检定或后续检定时的要求。其次,在术语定义部分,《JJG 22-2003》增加了对一些关键术语的具体说明,比如“测量力”、“示值误差”等,使得标准更加清晰易懂。

对于技术要求而言,《JJG 22-2003》提高了某些性能指标的要求,并且新增了一些测试项目来确保产品质量。例如,对于测量面平面度、平行度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同时增加了关于温度影响、重复性等方面的试验要求。此外,《JJG 22-2003》还调整了部分检验方法,采用更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来进行精确测量。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JJG 22-2014
  • 2003-03-05 颁布
  • 2003-09-01 实施
©正版授权
JJG 22-2003 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pdf_第1页
JJG 22-2003 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pdf_第2页
JJG 22-2003 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pdf_第3页
JJG 22-2003 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pdf_第4页
JJG 22-2003 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JJG 22-2003 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 J G 2 2 - 2 0 0 3内 径 千 分 尺I n t e rn al M i c r o m e t e r s2 0 0 3 一 0 3 一0 5 发布2 0 0 3 一 0 9 一 0 1 实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发 布J J G 2 2 -2 0 0 3资.。.。.心.?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产 0 . O. 0 . O. O . 0. 0 . O . O . O. 0 . 0. 0 . 。,;J J G 2 2 - 2 0 0 3V e r i f i c a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I n t e r n a l M i c r o me t e r s代替 J J G 2 2 -1 9 9 1、. 0 . 0. 0 . 0. 0 . 0.o. o.0. 0.o. 0.。 . 夕 本规程经国 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 0 0 3 年 0 3 月0 5日 批准, 并 自2 0 0 3 年0 9 月0 1 日 起施行。归 口 单 位: 全国几何量工程参量计量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 :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市计量检定测试所本规程委托全国几何量工程参量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 J G 2 2 -2 0 0 3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马荃( 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 褚云库(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王利( 哈尔滨市计量检定测试所)J J G 2 2 -2 0 0 3目录1 范围 , , 。 ( 1 )2 引用文献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1 )3 概述 , 。 , , , , , ( 1 )4 计量性能要求 。 ( 1 )4 . 1 测量头工作面的曲率半径 , 。 , , , ( 1 )4 . 2 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 3 刻线宽度及宽度差 。 , , , , , , 。 - , , 。 二 ( 1 )4 . 4 微分筒锥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 2 )4 . 5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 ( 2)4 . 6 测微头示值误差及锁紧装置锁紧和松开时的示值变化 ( 2 )4 . 7 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8 刚性 。 。 , ( 2 )4 . 9 校对用的卡规工作尺寸和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 3)5 通用技术要求 。 。 , , ( 3 )5 . 1 外观 。 ( 3 )5 .2 各部 分 相 互作 用, , , , , , , , , , 。 , ( 3 )6 计量器具控制 , ( 3 )6 . 1 检定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 2 检定项目 , , 。 , ( 3 )6 . 3 检定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检定结果处理 。 。 。 。 , , 一( 7 )8 检定周期 , ( 7)附录 A 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方式举例 , , 。 , , 。 , , , s7附录 B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9)附录 C 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 , , , , , 1 3 )J J G 2 2 - 2 0 0 3内径千分尺检定规程1 范 围 本规程适用于分度值为 O . O l m m ,测微头示值范围为 1 3 m m , 2 5 m m, 5 0 m m,测量范围为 ( 5 0 - 6 0 0 0 ) m m的内径千分尺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2 引用文献本规程引用下列文献:J J F 1 0 0 1 -1 9 9 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 J F 1 0 5 9 -1 9 9 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 B / T 8 1 7 7 -1 9 8 7 内径千分尺使用本规程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3 概述 内径千分尺主要用于测量工件的内径、槽宽和两个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其外型结构如图 1 所示。接长杆锁紧装置微分筒测量头芯杆固定套管测微头4 计f性能要求4 . 1 测量头工 作面的曲 率半径 内径千分尺测量头工作面的曲率半径,应不超过内径千分尺测量下限的4 0 %.4 . 2 工作面的 表面粗糙度 两测量头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首次检 定和使用中 检验的应不超过 R , 0 . 2 F m , 后续检定的 应不超过 R a 0 . 4 F m ;各接长杆的内量杆两端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超过 R , 0 . 2 t c m ;校对用的卡规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首次检定的和使用中检验的应不超过 R , 0 . 0 5 F m , 后续检定的应不超过 R , 0 . l tt m o4 . 3 刻线宽度及宽度差 对微分筒固定套管直径不超过 1 6 m m的,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 ( 0 . 1 0 一 0 . 2 0 ) m m,刻线宽度差应不超过 。 . 0 3 m m;固定套管直径大于 1 6 m m的, 1J J G 2 2 - 2 0 0 3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 ( 0 . 1 5 - - 0 . 2 5 ) m m,刻线宽度差应不超过0. 0 5 mma4 . 4 微分筒锥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微分筒锥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超过 0 . 4 m m o4 . 5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当测量下限调整正确后 ,微分筒的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 压线不超过 0 . 0 5 m m ,离线不超过0. 1 mmo4 . 6 测微头示值误差及锁紧装置锁紧和松开时的示值变化 测微头的 示值误差, 对于尺寸至1 2 5 m m的应不超过士 6 1 c m , 对于尺寸大于1 2 5 m m的应不超过土 8 p m ;当 测微头锁紧装置固定和松开时, 引起的示值变化应不超过2 t m , 并且示值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4 . 7 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尺寸 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尺寸的示值误差应不超过表 1 的规定。 表 1 测微头与接长杆组合尺寸的示值误差m m尺寸范 围示 值 误 差一尺 寸范围示 值误差5 0一 1 2 5 一一 160 0 一 20 000 . 0 3 2 1 2 5 一2 0 00 .00 8 2 0 0 0一2 5 0 00 . 0 4 0 2 0 0 一3 2 50 .0 102 5 0 0、3 1 5 00 . 0 5 0 3 2 5 5 0 00. 0 1 2 3 1 5 0 - 4 0 0 00 . 0 6 0 5 0 0 8 0 00 .0 16 II 4 0 0 ( ) 一5 0 0 00 . 0 7 2 8 0 0一 1 2 5 00 . 0 2 2 5 0 0 0 - 6 0 0 00 . 0 8 2 1 2 5 0一 1 6 0 0。 一。27一4 . 8 冈 性 对于测量上限大于 1 2 5 0 m m的内径千分尺,当支撑点处于离端面 2 0 0 m m和支撑点处于离端面距离为内径千分尺长度的 2 / 9 处时,两次测得的尺寸差值应不超过表 2的规定。 表 2 刚性要求m m尺寸范 围尺 寸变化量尺 寸范围尺寸变化 量 1 2 5 0 一1 6 0 00. 0 0 63 1 5 0一4 0 0 00. 0 4 0 1 6 0 0 一2 0 0 00. 0 1 0 4 0 0 0一5 0 0 00. 0 6 02 0 0 0一 2 5 0 00. 0 1 55 0 0 0一6 0 0 00 . 0 7 02 5 0 0一31 5 00. 0 2 5” G 2 2 - 2 0 0 34 . 9 校对用的卡规工作尺寸和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校对用的卡规工作尺寸偏差和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应不超过表 3 的规定。 表 3校对用的卡规 工作尺寸偏差和两 工作面 的平行度工作尺 寸工作尺寸偏差平行度5 0和 7 5士0. 0 0 20 . 0 0 21 0 0土0. 0 0 30 . 0 0 31 5 0土0. 0 0 礴0 . 0 0 42 5 0士0. 0 0 40 . 0 0 45 通用技术要求5 . 1 外观5 . 1 . 1 首次检定的内径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卡规均不应有碰伤、锈蚀、镀层脱落等外观缺陷,刻线应清晰、平直、均匀、无断线。5 . 1 . 2 内径千分尺上应刻有编号、厂标和 赎 二 标志。5 . 1 . 3 后续检定及使用中检验的内径千分尺及校对用的卡规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5 . 1 . 4 内径千分尺测量头球面中心不应明显偏离测量轴心线。5 . 1 . 5 内径千分尺必须附有组合尺寸的选用表。5 . 2 各部分相互作用5 . 2 . 1 微分筒在全部工作行程内往返转动时必须灵活、平稳、无卡滞和摩擦现象,无手感觉到的径向摆动和轴向窜动,测微头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可靠。5 . 2 . 2 各接长杆装卸应灵活,连接要可靠,无手感觉到的晃动。接长杆内的量杆接触应良好,移动应灵活。 计f器具控制 计量器具控制包括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6 . 1 检定条件6 . 1 . 1 环境条件 检定内径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及受检内径千分尺在检定前放置在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应符合表 4的规定。 被检内径千分尺和校对用的卡规若放置在室内的金属平板上平衡温度时,其平衡温度时间不少于表 4中规定值的一半。6 . 1 . 2 检定用设备 主要检定器具见表 5 o6 . 2 检定项目 检定项目见表 5 。J J G 2 2 -2 0 0 3表 4 检定内径千分尺室内温度及室内平衡温度时间内径千分尺的尺寸范 围/ mm室内温度对2 0 的允许偏差/ 平衡温度的时间不少 于 ( h )检定 时的温度变化/ ( 9 C / h )内径千分尺校对用卡规5 0一 8 叨土3土240. 58 0 0 1 6 0 0土240. 5 1 6 0 0 、3 1 5 0生 160. 3 3 1 5 0、 6 0 0 0士 180. 3表 5检定项 目和主要检定 器具一览表序号检定项 目主要检定器具检定类别首 次检 定后续检定使用中检验t外观+2各部分相互作用+十+3测量头工作面的曲率半径半径样 板偏 差: ( 0 . 0 2 00 . 0 4 2 ) m m ; 工具显微镜示值误差: ( 1 + L / 1 0 0 ) t m ; 投影仪 示值误差: ( 4 十 L / 2 5 ) K m+4工作面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R . 对其标称值 的偏离量不应超过+1 2 % 一 一 1 7 %十+5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工具显微镜+6微分筒锥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 的距 离2级塞尺偏差 :不超过( 土 1 6 p m ) 或T具显 微镜十7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十十8测微头的示值误差及锁紧装置锁紧和松开时的示值变化测长机示值误差:分米刻度尺 ( 0 . 5 + L / 1 0 0 ) p m ; 毫米刻度尺 ( 0 . 6 + L / 2 0 0 ) p m ;微米刻度尺0 . 2 5 1 pm+十9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尺寸测 长机+十十1 0刚性测长机+1 1校对用卡规工作尺寸及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卧式光学计示值误差:0 . 2 5 p m ;四等量块不确定度允许值:( 0 . 2 0 + 2 L ) p m+十注:表中 “ 十 ”表示应检定,“ 一”表示可以不检定。J J G 2 2 - 2 0 0 36 . 3 检定方法6 . 3 . 1 外观 目力观察 。6 . 3 . 2 各部分相互作用 目 力观察和试验。6 . 3 . 3 测量头工作面的曲率半径 内径千分尺测量头用半径样板进行检定,也可以在工具显微镜上或投影仪上与标准圆弧进行比较测量。6 . 3 . 4 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检定。6 . 3 . 5 刻线宽度及宽度差 在工具显微镜上检定。微分筒和固定套管上至少各均匀分布地抽检 3 条刻线。刻线宽度差以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确定。6 . 3 . 6 微分筒锥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在工具显微镜上进行检定。也可以用厚度为 0 . 4 m m的 2 级塞尺用比较法进行检定,检定时应在微分筒转动一周内不少于 3 个位置上进行。6 . 3 . 7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首先将内径千分尺测量下限调整正确,然后使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任意毫米刻线的右边缘相切 ,此时读取微分筒的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偏移量即为离、压线值。6 . 3 . 8 测微头示值误差及锁紧装置锁紧和松开时的示值变化 测微头的示值误差在测长机上检定,对于测微头的示值范围不超过 2 5 m m的,受检点应均匀分布5 点 ;对于示值范围为5 0 m m的,受检点应均匀分布 1 0点。测微头受检点的尺寸见表 6 所列。 表 6测微头的受检 点mm测微头示值范围1 32 55 0受检点尺寸A + 2 . 1 2A +5 . 1 2A +5. 0 0A +3 0 . 3 7A + 5 . 2 5A + 1 0. 2 5A + 1 0 . 1 2A +3 5 . 0 0A +7. 3 7A +1 5 . 3 7A + 1 5 . 0 0A + 4 0. 5 0A + 1 0 . 5 0A + 2 0 . 5 0A + 2 0 . 2 5A +4 5. 0 0A + 1 3 . 加A + 2 5 . 田A +2 5 . 田A 十5 0. 0 0注:A表示测量下限。 检定时先在测长机头座和尾座的测杆上安装不小于 妇m m的平面测帽,并将其两测帽的工作面调整平行。 被检测微头直接或借助支撑架安置在仪器工作台上,再将测微头的测量下限根据仪器的示值调整正确,然后按表6 所列的受检点尺寸进行检定。测微头的示值检定分别在.T J G 2 2 - 2 0 0 3微分筒固定和松开情况下进行。 各点的示值误差由测微头各点的示值与仪器上测得值的差值确定。 示值变化由同一受检点在微分筒固定和松开情况下测得值的差值确定。6 . 3 . 9 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尺寸 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尺寸在测长机上检定。 受检尺寸:首先将测微头对准测量下限,然后将测微头锁紧后分别与每根接长杆组合,再将测微头与所有接长杆组合。然后在整个组合尺寸范围内至少选择均匀分布的三组尺寸,这三组尺寸必须是接长杆数量较多的,而且接长杆尺寸偏差同向较多的。 对于组合尺寸大于2 0 0 m m的,其支撑点离端面的距离应为组合尺寸的 2 / 9 0 检定时,每组尺寸必须将内径千分尺每转 9 0 0 检定一次,其示值误差不超过表 1 要求 。 组合尺寸的示值误差由组合尺寸与仪器测得值的差值确定。 例如 : 被检组合尺寸标称值为 3 0 0 m m,测得值为 3 0 0 . 0 1 0 m m ,则组合尺寸的示值误差 。 = 3 0 0 一3 0 0 . 0 1 0 =一 0 . 0 1 0 ( m m)6 . 3 . 1 0 刚性 在测长机上检定。检定时将内径千分尺全部尺寸组合后安装在测长机上,使两支撑点位于离端面距离为受检尺寸的 2 / 9处,然后将内径千分尺每转 9 0 0 检定一次。再把支撑点移至距离两端面 2 0 0 m m处 ,以上述同样方法检定。前后两次检定中对应尺寸之差 ,应不超过表 2 规定。6 . 3 . 1 1 校对用的卡规工作尺寸和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在卧式光学计上检定。检定时,在仪器上安装内测附件 ,在卡规工作面上 5 点 ( 如图2 所示)的尺寸依次与四等量块和量块附件组合成内尺寸以比较法检定。工作面中心的尺寸为卡规的工作尺寸;工作面上 5 点尺寸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工作面距边缘 0 . 5 m m处允许有塌边。 校对用卡规的工作尺寸与平行度,也可以使用其它相应准确度的仪器检定 ( 如有争议需要仲裁时,应在卧式光学计上检定) 。下一. Iz f一- I f些 4.一!1111.J图2 J J G 2 2 - 2 0 0 37 检定结果处理 经检定符合本规程要求的内径千分尺发给检定证书;不符合本规程要求的发给检定不合格通知书,并注明不合格项 目。8 检 定周 期 内径千分尺的检定周期可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不超过 1 年。J J G 2 2 - 2 0 0 3附录 A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方式举例测微头与接长杆的组合方式举例如下。测量范围为 ( 1 0 0 一 9 0 0 ) m m的内径千分尺:测微头的测量下限 A为 ( 1 0 0 一1 2 5 ) m m接长杆 : 1 2 5 mm 2 5 0 mm 3 l 0 0 mm 4 2 0 0 mm 5 4 0 0 mm测微头与每根接长杆的尺寸: A+1 1 2 5 mm A+2 1 5 0 mm A+3 2 0 0 mm A+4 3 0 0 mm A+5 5 0 0 mm测微头与所有接长杆的尺寸: A +5+4+3+2+1 8 7 5 mm测微头与部分接长杆的尺寸: A +5+3+2+1 6 7 5 mm A+4+3+2+1 4 7 5 mm A+3+2+1 2 7 5 mm.T J G 2 2 - 2 0 0 3附录 B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t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B . 1 测量方法 依据本规程,内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的检定是在规程中允许的温度条件下 ,进行充分等温后在测长机上 ( 注 :测长机的示值要按校准证书给定值进行修正)直接测量得到的。 现对分度值为 O . O l m m,测量范 围为 ( 2 5 0一6 0 0 0 ) m m的内径千分尺的 2 5 0 m m,3 0 0 0 m m和 6 0 0 0 m m点,在 ( 2 0 士 1 ) 条件下,在6 米测长机上进行检定 ,评定其测量不确定度。 规程要求 ( 2 0 0 - 3 2 5 ) m m示值误差为土l O rt m ; ( 2 5 0 0 - 3 1 5 0 ) m m示值误差为士 5 0 L m ; ( 5 0 0 0 - 6 0 0 0 ) m m示值误差为上 8 2 p m 。现评定分析如下:B . 2 数学模型 内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 。 : 。 = l 。 一 t o + l , a m t 。 一 t o a , A t o ( B . 1 )式中:l m 内径千分尺的 示值 ( 2 0 条件下) ; t o 测长机的示值 ( 2 0 条件下) ;a 。 和a o 内径千分尺和测长机的线胀系数; A t . 内 径千分尺偏离参考温度2 0 的数值; A t o 测长机偏离参考温 度 2 0 的数值。B . 3 方差和灵敏系数 在公式B . l 中, 舍去后两项微小量, 令 1 l m , t o 。 = l 。 一 t o + l ( a m - A t . - a o A t o ) 为使输入量独立 ,舍去括号内微小量,令 品 二 a 。 一a o ;乱= A t 。 一 t o ; a 二a , ; A t 二 t .则灵敏系数 :=l m一t o +l At 品 +l a 乱( B. 2 ) ( 。 , 二 轰 - 1 ; c ( o , = aao 二 一 , ; ( “ 卜a ed 8 a = ; ( * 卜d ed a t = 用u ( I . ) , u ( l o ) , u ( a a ) 和 u ( a t ) 分别表示由l m , l a , S a 和a t 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由于各分量彼此独立,按不确定度传播律合成,其输出量估计值 。的方差为u 2 ( 。 ) = “ , ( l m ) + 。 , ( t o ) + ( 1 , - o f ) 2 “ ( L 。 二 t ) 2 u 2 ( a a ) + ( I - a ) 2 u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2 ( & a , . ) +( a t )( B. 3 )B. 4J J G 2 2 - 2 0 0 3l= 2 5 0mmB . 5 计算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 ;B . 5 . 1 内径千分尺对线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 l m ) 内径千分尺对线误差在测量重复性分析时已包含在内。 u ( l m ) = 0B . 5 . 2 测长机示值误差引 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 l 0 )B . 5 . 2 . 1 测长机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由三部分组成的,即分米刻度尺示值误差引 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 ( l o i ) ,毫米刻度尺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定度u ( 1 0 2 ) 和微米刻度尺 示值误差引 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u ( 1 0 3 ) 0 这里引用 “ 测长机分米刻度尺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资料 ( 也可以引用测长机校准证书所给的扩展不确定度)得知 6 米测长机分米刻度尺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度汽 = ( 0 . 3 + 1 / 2 2 0 ) jc m o当测量范围小于2 m时,包含因子 k 9 5 = 2 . 3 1 , v rr = 8 ;当 测量范围大于2 m时, 包含因 子 叭 。 二 2 . 3 6 。引用测长机校准规范中毫米刻度尺的 示值误差为士 ( 0 . 6 + 1 / 2 0 0 ) ji m , 微米刻度尺示值误差为士 0 . 2 5 p m , 两者在其分布范围内 服从均匀分布,估计其相对不确定度为 1 0 %。当l = 2 5 0 m 。时, 1 0J J G 2 2 -2 0 0 3u ( 10 ) = 昌Jim = 0 .5 2 1imu ( l ) =, ( 1 0 10. 8 5Ji m=0 . 4 9 K mu ( l o , ) =兀 万 .脚 ” 一 。 ” , ILl ll皆K m = “ 144 L m次 , ( ,。 卜 ( 103 卜 合 ( 1010 0 ) 一 = , “2 . 2 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 1 0 , )选用内径千分尺测量上限一个 固定点,在重复测量条件下,用测长机连续测量 1 0求得单次测量实验标准差, = l l e m , 则 u ( 1 0 4 ) = l l c m, ( l ) = 9将 B . 5 . 2 . 1 与 B . 5 . 2 . 2 两项合并,应用公式 :)(一2.、(一(-、 u ( 1 0 ) =( t o ) =u 4 ( 1 0l u 4 ( 10 1 )【 v ( I , 下十( B. 4 )( B . 5 ) 1 = 2 5 0 m m时, u ( l 0 ) = 1 . 2 4 K m, ( t o ) = 1 9B . 5 . 3 由于温度偏离2 0 C ,内 径千分尺与测长机分米刻度尺线胀系数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 ( 8 a a m ) 内径千分尺与测长机分米刻度尺线胀系数均为 ( 1 1 . 5士1 ) x 1 0 - 6 一 ,两者之差为 土 2 x 1 0 - b 一 ,在其分布区间内服从三角分布,估计其相对不确定度为 1 0 %,则u ( 品a m )2 x 10 -bC - = “ , 10 一 一 - 1 1 1 0、 一 2 _ _v k d a a m ) = 百 ( 1 0 0 ) = 3 uB . 5 . 4 由于温度偏离 2 0 9 0,内径千分尺与测长机毫米刻度尺线胀系数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u ( S a m m ) 内径千分尺线胀系数为 ( 1 1 . 5 土1 ) x 1 0 - 6 一 ,玻璃刻尺线胀系数为 ( 1 0 . 0 士1 )、1声Jnn刁2门以x 1 0 - 6 一 ,两者之差为 ( 1 . 5 士布,估计相对不确定度为 1 0 %,x 1 0 - 6 一 。在4 x 1 0 - 6 一 范围内,近似取均匀分u ( S a m m ) = 奥 、 1 。 一 一 , = 1 . 1 5 x 1 0 一 一 , 2 ,/ 3 v ( S a 二 二 ) = 5 0注 :1 . 由于毫米刻度尺测量范围只有 1 0 0 = 1 线胀系数差的分布影响量较小, 此处近似按均匀分布处 理 。2 . 由于微米刻度尺测量范围小, S a影响忽略不计。 11 J J G 2 2 -2 0 0 3B . 5 . 5 内径千分尺和测长机间存在温度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 ( a t ) 在测量时, 内径千分尺和测长机都需要在符合要求的温度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