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3140189585.pdf_第1页
CA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3140189585.pdf_第2页
CA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3140189585.pdf_第3页
CA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3140189585.pdf_第4页
CA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3140189585.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5卷 第 2期 、 ( ) I 5 N o 2 电子与封装 ELECTRONI CS PACKAGI NG 总 第 2 2期 2 0 0 5 f 2 J 综 述 C A D技术在 电子封装 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谭艳辉许 纪倩 ( 北京利 技大学机械丁程学院, 北京 1 0 0 0 8 3 ) 摘 要 : 现代电子信息技 术的发展 , 推动电子产品向多功能、 高性能、 高可靠性、 小型化 、 低成本 的方向发展 , 微 电子封装、 I c设计 和 I C制造 共 同构成 I c产业 的三 大支柱一计 算机辅助设计 ( C A D) 作为一种重要 的技术手段在 I c产业中发挥 了巨大作用, 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 本 文结合各个时期电子封装的特点 , 介绍 了封装 C A D技术的发展历程, 并简要分析 了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 C A D; 电子封装 ; 组装; 芯片 中图分类号 : T N 3 0 5 9 4 : T P 3 9 1 7 2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 6 8 l 一1 0 7 0 ( 2 0 0 5 ) 0 2 0 5 0 7 A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CAD i n e 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 a g i ng T a n Ya h h u i , Xu J i q i a n ( z e r s i t ( P P ( I ll d T e c h n o l o g ) B e o i n g, B e ifi n g , 1 0 0 0 8 3 , C h i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d m e l o p n l e n t o f mo d e r n 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mo t e s e l e c t r o n i c p r o d H ( t b e c o mi n g l n u l t i f u n c t i o n,h i g h p e r f o r ma n c e,h i g h r e l i a b i l i t y,mi n i a t u r i z a t i o n a n d l o w c o s t Co mp u t e r a i d e d d e s i g n( C A D)a s a n i mp o r t a n t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s b e e n e x e i n g a n i mp o r t a n t f u n c t i o n o n I C i n d u s t n a n d h a s b e e n a p p l i e d t o e l e e t r o n i p a c k a g i n g a r e a wi d e y 、Wi t h t h e f e a t u r e o f t h e e 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a g i n g i n d i f - f e r e n t s t e p s ,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e l e c t r o t d c p a c k a g i n g CAD we r e d i s c u s s e d a n d t h e t r e n d wa s c h i e flx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Ke y wo r d s : C AD E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 a g i n g As s e mb 1 y C h i p 1 引言 C A D技术起步于 2 0世纪 5 0年代后期:C A D 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使传统 的产品设计方法与生产 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 益:随着计算机软 、 硬件技术的发展, C A D技术已 发展成为面向产品设计全过程各阶段( 包括概念设 计 、 方案设计 、 详细设计 、 分忻及优化设计 、 仿真试 验定型等阶段 ) 的设计技术 C A D技术作为 I = 程技 术的巨大成 就, 已广泛应用于J I 崔设计 的各 个领 收稿 日期 : 2 0 0 4 7 1 8 域 , 特别是微电子领域 :C A D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总 是能在很短的时问内体现在微电子领域, 并极大地 推动其技术进步, 反过来 , 微电子 的不断发展也带 动了 C A D所依赖的计算机软 、 硬件技术的发展 电子 C A D是 C A D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发 展结果是实现电子设计 自动化( E D A) =传统上, 电 子系统或子系统是通过设计者开发新 I C芯 片、 : 片通过封装成为器件 、 各种元器件再组装到基板上 而实现的:它们之INN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n 1 封 装 C A D技术的发展与芯 片 C A D技术和组装 C A D 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互相渗透和融合芯片 C A D 一、 维普资讯 第5 卷,第2 期 漳艳辉 许纪倩:C A 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直用及其发展 技术和基板 C A D技术已有不少专文介绍 本文主 要介绍封装 C A D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 2 发展历程 根据计算机软 、硬件以及电子封装技术 的发 展水平 ,i r 以将 C A D技术在电子封装的应用分以 下四个阶段 : 2 1 起步阶段 2 0世纪 6 0、 7 0年代 ,是 C A D软件发展的初 始阶段,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 屏幕上进行绘图变为可行 ,此时 C A D技术的出发 点是用传统的三视图方法来表达零件,以图纸 为 媒介来进行技术交流 ,是一种二维计算机绘图技 术。C A D的含义仅是 C o m p u t e r A id e d D r a w i n g( o r D r a fl i n g ) ,而并非现在所说 的 C o m p u t e r A i d e d D e s i g n C A D技术以二维绘图为主要 目标的算法一直 持续到 7 0年代末期 ,并在 以后作为 C A D技术的 一 个分支而相对独立存在 当时的 I C芯片集成度 较低 ,人工绘制有几百至 几千个 晶体管 的版图, 工作量大 ,也难 以一次成功,因此开始使用 C A D 技术进行版图设计,并有少数软件程序可 以进行 逻辑仿真和电路仿真。当时 I c封装的形式也很有 限,双列直插封装 ( D I P )是中小规模 I C电子封 装主导产品,并运用通孔安装技术 ( T H T )布置 在 P C B上。电子封装对 C A D技术的需求并不十分 强烈 ,引人 C A D主要是解决绘 图问题 ,因而对 电 子封装来说 ,C A D技术应用只是起步阶段。那是 C A D技术真正得到广泛使用的是 P C B ,在 2 0世纪 8 0年代以前就出现了一系列用于 P C B没计 、制造 和测试 的 C A D C A M 系统?借助它们不仅摆脱繁 琐 、费时 、精度低 的传统 手工绘 图,而且缩短交 货周期,提高成品率,成本降低 5 0 。 。据统 计,1 9 8 3年全年设计的 P C B有一半是基于 C A D 系统 。在这一时期 ,电子 C A D作为一个软件产 业已逐渐形成,微电子开始进入 E D A阶段。 2 2 普遍应用阶段 2 0世纪 8 0年代是 E D A从工作站软件到 P C软 件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的阶段。这一 时期计算机 硬件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3 2位工作站兴起,网络 技术开始发展,计算机硬件性价 比不断提高,计 算机图形技术也不断进步,这些为 C A D软件的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 7 0年代末开始 ,芯片的开 6 发应用 l各种逻辑 电路模拟仿真技术 ,应用 了 自 动布局 、布线工具,实现 了 L S I的 自动设计一组 装技术 也在基板 C A D的支持下 向布线图形微细 化 、结构多层化发展 ,并歼始了从通孔安装技术 ( T H T )向表面安装技术 ( S M T )发展的进 程:这 些都构成 了对 电子封装发展 的巨大推动力,要求 电子封装 的引脚数更多,引脚节距 更窄 ,体 积更 小 ,并适合表面安装:原有的两侧布置引脚、引 脚数 目有限 、引脚 节距 2 5 4 ra m、通孔安装 的 D I P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四边引脚扁平封装 ( Q F P ) 、 无引脚陶瓷片式载体 ( L C C C ) 、塑料有引脚片式 载体 ( P L C C )等可以采用 S M T的四周布置引脚的 封装形式应运而生:也出现 了封装引脚从网周型 到面阵型的改变,如针栅阵列 ( P G A)封装,这 是一种可布置很高引脚数的采用 T H T的封装形式 ( 后来短引脚 的 P G A也 可以采用 S M T ) 一另一方 面,结合着芯片技术和基板技术特点的 H I C也对 封装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封装来说 ,随着 I C组装密度增加 ,导致功 率密度相应增大,封装热设计逐渐成为一 个至关 重要 的问题。为此,H i t a c h i 公 司开发 了 H I S E T S ( H i t a c h i S e mi c o n d u c t o r T h e r ma l S t e n g t h D e s i g n S y s t e rn) ,该系统将五个程序结合在一起,可对 6个 重要的封装设计特性进行统一分析,即 ( 1 )热 阻 、( 2 )热变形 、( 3 )热应力 、( 4 )芯片和基板 的热阻、( 5 )键合层 的寿命 、( 6 )应力引起电性 能的改变。一个合适 的封装结构可以通过模拟反 复修改 ,直到计算结果满足设计规范而很快获得 有限元分析软件与封装 C A D技术的结合,开发出 交互式计算机热模型,可 以在材料 、几何 、温度 改变等不同情况下得 出可视的三维图形结 果 ? Wil k e s C o l l e g e 开发了稳态热分析的 C A D软件 ,可 以快速有效地进行热沉设计。通过有 限元分析 的 交互式计算机热模型可以用数字和图形分析带有 热沉的多层复合材料的晶体管封装三维传热 系统 , 并可显示几何的改变所导致的整个封装结构细微 温度分布情况- o 。 封装设计者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往把封装设 计付诸制 造前 如何 预测 它 的电性 能,H o n e y w e l l P h y s ic a l S c i e n c e s C e n t e r 开发了一种 C A D工具 ,可 以对实际封装结构得到模型进行仿真来分析电性 能。在与芯片模型结合后 ,这些模型可 以对整 个 多层封装进行实时仿真和 t i m i n g分析 ,并对其互 维普资讯 第5卷,第2期 悼艳辉 许纪倩 :CA D技术在电 于封装 中的 用及其发展 连性能做出评价 = M e n t o r G r a p h i c s 公 订 用 C 一 语 言 开 发 r集封 装电、机 、热设计 为一体 的系统 ,可以通过有限 元分析软件对电子封装住强制对流和 自然对流情 况下进行热分析 = 在这一时期 ,对 P G A封装的 C A D软件和专家 系统也有不 少介绍 :通过在 已有 I c设计或 P C B设计软件基础上增添所缺少的 H I C专用功能, 也开发了很多 H I C专用 C A D软件,其中包括 H I C 封装的C A D软件 :K e s s lm 。 “ 介绍了 R o c k w e l l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公司微波组件的封装使用 C A D C A M进行设计和制造的情况,呵以演示从 既 念到 所制出外壳的设计过程: 2 3 一体化和智能化的阶段 2 0世纪 9 0年代,在计算机和其他领域不断出 现新技术 ,不同领域技术的融 合,彻底改善了人 机关系,特别是多媒体 和虚拟观实等技术 出现为 C A D工具的模拟与仿真创造 了条件,深化了计算 机在各个工程领域 的应用,电子封装 C A D技术也 开始进入一体化和智能化的阶段一从 8 0年代末开 始 ,芯片在先进 的材料加 工技术 和 E D A的驱动 下,特征尺寸不断减小,集成度不断提高,发展 到 V L S I 阶段 ,S M T也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原有 的封装形式 ,如 Q F P尽管不断缩小引脚节距 ,甚 至达到 0 3 l ll ln的工艺极限,但仍无法解决需要高 达数百乃至上千引脚 的各类 I c芯 片的封装问题 : 经过封装工作者的努力 ,研究出焊球阵列 ( B G A) 以及芯 片尺寸封装 ( C S P )解决 _ r 长期以来芯 片 小封装大,封装总是落后 片发展的问题 另一 方面 ,在 H I G基础上研究出多 tL , 片组件 ( M C M) , 它是一种不需要将每个芯 片先封装好 了冉组装到 一 起 ,而是将 多个 L S I 、V L $ 1 芯 片和其他元器件 高密度组装在多层互连基板上 ,然后封装在同一 壳体内的专用电子产品:M C M技术相对于 P C B而 言有许多优点 ,比如能从本质上减少互连延迟= 但由于组件数量多 ,各组件和各种性能之 间交互 作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使电设计 、机械没计 、 热设计以及模拟仿 真等都很复杂,需要把这些问 题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完整部 分对热和信号一起 进行分析才能解决:然而,尽管 H I C、P C B M C M 和 I c的设计规则大体相同,但在不同的没汁部门 里却往往使用各 自的工 具工作,这就对 C A D工具 提出了要一体化版图设计 、灵活解决 M C M技术问 题的要求 ,也使得芯 片、封装 与基板 c A I ) 住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紧密融合在一起一M C M没汁已 有不少专著介绍 。 ”,也有很多专门软什 n J 世 本文不赘述 一 在这一时期 ,封装 C A D的研究十分活跃 ,知 美国 A l u m i n i u n , 公 司 的 L i u 等使用边 界元 法 ( B E M)对电子封装进行设计,认为 比有 限元法 ( F E M)能更快得 出结果:M c M a s t e r u l e l s i t x 的 L u 等用三维有 限差分时域 ( 3 D F D F D)法从 电磁场观点对 电子封装 问题进行仿 真一U n ix e r s i t o f A r iz o n a的 P r i n c e 利用模拟和仿真 C A D工具 对封装和互 连进行 电设计?S t a n to 。d u I 1 i 、e r s i t 的 L e e 等在设计过程的早期 阶段使用 A V S进 行 3 D可视化处理 ,可对新的封装技术的可制造性进 行分析并可演示产品:C F D R e s a r c h公司的 P r z e k w a s 等把封装 、芯片 、P C B和系统的热分忻集 合在一个模型里 ,减少 了不肯定的边界条件,町 以进一步发展成为电子冷却设计工具=G e o g i a I n s t i t u t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的 Z h o u 等提出了由模块化 F E M ( M F E M) 、参数化 F E M ( P F E M)和交互 F E M ( I F E M)组成的一个新型建模 方法 ( MP I F E M)进行封装设计 一 些软件公司为此开发了专门的封装 C A D软 件 ,有实力的微 电子制造商也在大学 的协助下或 独立开发了封装 C A D系统。如 l 9 9 1 年 u e r s i t o f U t a h在 I B M公司赞助下为进行电子封装设计开 发了一个连接着 目标 C A D软件包和相关数据库的 知识库系统 =电性能分析包括串扰分析 、 l 噪声 、 电源分配和 S 一 参数分析等:通过分别计算每个参 数可使没计者隔离 出问题 的起源并独立对每个设 计参数求解: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软件包 或者一套设计规则来分析其参数可布线性 分析 用来预测布线能力 、使互连长度最小化 、减少高 频耦合 、降低成本并提高可靠性 ;热性 能分析程 序用来模拟稳态下传热的情况;力学性 能分析用 来处理封装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行为;最舌 由 一 个知识库系统外壳将上述分析工具和相关的数 据库连接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它为用 户提供了 一 个友好的设计 界面它 的规则编辑功能还能不 断地发展和修改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使 系统具有 推理能力 N E C公 司斤发 了 L S I 封装设 汁的 C A D C A M 系统I n C A S E ,它提供了 L S I 封装设计者和 I S 1 7 维普资讯 第5卷,第2期 艳辉 许纪倩 :C A 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芯片设计者一体化的设计环境:封装设计者能够 利用 I N C A S E系统有效地设计封装 ,芯 片设计者能 够通过网络从已储存封装设计者 没计 的数据 库中 寻找最佳封装 的数据 ,并能确定哪种封装最适合 于他的芯 片。当他找不到满 足要求的封装时,需 要为此开发新的封装,并通过 系统把必要的数据 送达封装设计者:该系统已用于开发 A S I C上,可 以为同样的芯片准备不同的封装一利用该 系统可 以有效地改善设计流程,减少交货时间 U n i v e r s it y o f A r i z o n a开发了 V L S I 互连和封装 设计 自动化的一体化系统 P D S E ( P a c k a g i n g D e s i g n S u p p o r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 ,可 以对微电子封装结构进 行分析和设计。P D S E提供了某些热点研究领域的 工作平台,包括互连和封装形式以及电、热 、电一 机械方面的仿真C A D框架的开发和性能 、可制 造性 、可靠性等 。 P e n n s y lv a n ia S t a t e u I1 i 、 e r s it y开发 了电子封 装 的交互式多学科分析 、设计和优化 ( MD A O)软 件,可以分析 、反向设 计和优化二维流体流动 、 热传导 、静电学 、磁流体动力学 、电流体动力学 和弹性力学 ,同时考虑流体流动 、热传导 、弹性 应力和变形 。 I n t e l 公司开发了可以在一个 C A D工具 中对封 装进行力学 、电学和热学分析 的软件封装设 计顾问 ( P a c k a g e D e s ig n A d v i s o r ) ,可 以使硅器件 设计者把封装的选择作 为他的产品设计流程的一 部分 ,模拟芯片设计对封装的影 响,以及封装对 芯片设计的影响。该软件用户界面不需要输入详 细的几何数据 ,只要有芯片的规范 如芯片尺寸 、 大概功率 、I O数等就可在 Wi n d o w s 环境下运行。 其主要的模块是:力学、电学和热学分析,电学 模拟发生 ,封装规范和焊盘版图设计指导。力学 模块是选择和检查为不 同种类封装和组装要求所 允许的最大和最小芯片尺寸,热学模块是计算 0 和 0 ,并使用户在一个具 体用 途 中 ( 散热片 尺 寸,空气流速等 )对封装 的冷却 系统进行配置 , 电学分析模块是根据用户输入的缓 冲层和母线计 算中间和四周所需要的电源和接地引脚数,电学 模拟部分产生封装和用户指定的要在电路仿真中 使用 的传输 线模 型 ( 微 带线 ,带状 线等 )的概 图1。 L S I L o g i c 公司认为 V L S I 的出现使互连和封装 结构变得更复杂 ,对应用模拟 和仿真技术发展分 一 R 一 析和设计的 C A D工具需求更为迫切 为了有效地 管理设计数据和涉及电子封装模拟和仿真的 C A D 工具 ,他们提出了一个提供三个层面服务的计算 饥辅助设计框架。框架的第一层支持 C A D工具的 一 体化和仿真的管理,该层为仿真环境提供了一 个通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第二层 的重点放在设计 数据的描述和管理 ,在这一层提供 了一 个面向对 象的接 口来发展设计资源和包装 C A D工具 ;框架 的第三层是在系统层面上强调对 多芯片系统 的模 拟和仿真 “ 。 T a n n e r R e s e a r c h公 司认 为高带 宽数字 、混 合 信号和 R F系统需要用新方法对 I c和高性能封装 进行设计,应该在设计 的初期就考虑基板和互连 的性能。芯片及其封装 的系统层面优化要求设计 者对芯片和封装有一 个同步的系统 层面的想法, 而这就需要同步进入芯片和封装 的系统层面优化 要求设计者对芯片和封装有一个同步的系统层面 想法,而这就需要 同步进入芯片封装的设计数据 库,同步完成 I C和封装的版图设计 ,同步仿真和 分析,同步分离寄生参数 ,同步验证以保证制造 成功。除非芯片及其封装的版图设计 、仿真和验 证的工具是一体化的,否则同步的设计需要就可 能延长该系统的设计周期 。T a n n e r MC M P r o实体 设计环境能够用来设计 I C和 M C M系统 ” : S a m s u n g 公司考虑到微电子封装的热性能完全 取决于所用材料的性能 、几何参数和工作环境, 而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是非线性 的,由于 包括了大量可变的参数,仿真也是耗时的,故开 发了一种可更新 的系统预测封装热性 能。该系统 使用的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训练建立一个相 当复杂 的非线性模型,在封装 开发中对于大量 的可变参 数不需要进一步的仿真或试验就能快速给 出准确 的结果,提供了快速 、准确选择和设 计微电子封 装的指南 。与仿真的结果相 比,误差在 1 以内, 因此会成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率的技术 j M o t o r o l a 公司认为对一 个给定的 I C ,封装 的 设计要在封装的尺寸 、I O的布局 、电性能与热性 能、费用之间平衡。一个 C S P的设计对某些用途 是理想的,但对另一些是不好的,需要早期分析 工具给出对任何用途的选择和设计都是最好 的封 装技术信息,因此开发了芯片尺寸封装设计与评 价系统 ( C S P D E S ) 。用户提供 I C的信息,再从系 统可能的 C S P中选择一种 ,并选择互连 的方式 维普资讯 第5 卷, 2期 谭艳 许纪倩:C A 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系统就会提供用户使用条件下的电性能与热性能, 也可以选择另一种,并选择 瓦连的方式 一系统就 会提供用户使用条件下的电性能与热性能,也 可 以选择另外一种 ,以在这些方面之间达到最好的 平衡:当分析结束后 ,系统出 口就会接通实际设 计的 C A D工具,完成封装的设计过程 一 = 2 4 高度一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阶段 从 2 0世纪 9 0年代末至今 ,芯片已发展到 U I 一 S I 阶段 ,把裸 芒 = 片直接安装在基板上的直接芯片 安装 ( D C A)技术已开始实用 ,微电子封装 向系 统级封装 ( S O P或 S I P )发展 即将各类元器件 、 布线 、介质以及各种通用 I C芯片和专用 I C芯片 甚至射频和光电器件都集成在一个电子封装 系统 里,这可 以通过 单 级 集 成组 件( S L I M) 、三 维 ( 简称 3 D )封装技术 ( 过去的电子封装系统都是 限于 x y 平面二维电子封装 )而实现,或者向晶圆 级封装 ( WI P )技术发展:封装 C A D技术也进入 高度一体化 、 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时期: 新阶段 的一体化慨念不 同于 2 0世纪 9 0年代 初提出的一体化?此时 的一体化已经不仪仅是将 各种不同的 C A D工具集成起来 ,而且还要将 C A D 与 C A M ( 计算 机辅助制造) 、C A E ( 计算机辅助 工程) 、C A P P(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 、P D M ( 产 品数据管理 ) 、E R P (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系统 集成起来 :这些 系统如果相互独立 ,很难发挥企 业的整体效益=系统集成的核心问题是数据 的共 享问题。系统必须保证 数据有效 、完整 、惟一而 且能及时更新。即使是 C A D系统内部,各个部分 共享数据也是一体化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 题,需要将数据格式标准化=目前有很多分析软 件可以直接输入 C A D的 S A T格式数据 =当前 , 数据共享问题仍然是研究的一个热点: 智能 C A D是 C A D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 ( I n t e l l i g e n t D e s i g n )和基 于知识 库 系统 ( K n o w l e d g e b a s e d S y s t e m)的工程是出现在产品处理发展 过程 中的新趋势。数据 库技 术发展 到数据 仓库 ( D a t a Wa r e h o u s e) 又 进 一 步 发 展 到 知 识 库 ( K n o w le d g e R e p o s i t o r y ) ,从单纯 的数据集到应用 一 定的规则从数据 中进行知识的挖掘,再到让数 据 自身具有 自我学习 、积 累能力,这是一个对数 据处理 、应用逐步深入 的过程 :正是 由于数据库 技术的发展 ,使得软件系统高度智能化成为可能: 二维平面设计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封装 产品的设计要求,基于整体的三维设计 C A D工具 开始发展起来 ” :超变量几何技术 ( V a r i a t i o n a l G e o m e t r y e X t e n d e d ,V G X)开 始应用 于 C A D中, 使三维产品的设计更为直观和实时,从而使 C A D 软件更加易于使用 ,效率更高:虚拟现实 ( V i r t u a l R e a l i t y ,V R)技术也开始应用于 C A D中,可以 用来进行各类可视化模拟 ( 如电性 能、热性能分 析等) ,用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又给电子封装 C A D的发展歼 创了新的空间 :局域 网和 l n t r a n e t 技术用于企 业内部,基本上结束 了单机应用的历史。也只有 网络 技 术 的发 展 才 使 得 C A D 与 C A M、C A P P 、 P D M和 E R P等系统实现一体化成为可能互联网 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重要的商务系统 与关键支 持者 ( 客户 、雇员 、供应商 、分销商)连接起来 为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C A D系统必须实现远程 设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企业的 C A D系统基本能 实现通过网络收集客户需求信息 ,并完成部分设 计进程一 3 结束语 强大的需要牵引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网络 技术 的不断发展会给电子封装 C A D提出新的要 求。不难想象 ,电子封装 C A D将很快完成从单点 技术到知识 网络的综合应用 ,从信息孤岛到企业 级协同甚至全球性协同的转换?我 国封装行 业面 临着巨大的考验,但这也给我们提供 了新 的发展 空间 参考文献 : 1 MARKS L Us i n g CAD S y s t e ms E e l e t -t r o u l e ( - h a n i a l De s i g n E 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 a g i n g a n t i P r o d u c t i o n, 1 9 8 0, 2 0 ( 1 1 ) : 1 0 5 2 G A R G I O N E F C A D C A M i n P a c k a g i n g A e r o s p a - P F l 一 t r o n i c s A s t r o n a u t i c s a n d A e r o n a u t i e s , 1 9 8 0, 1 8 ( 4) : 5 6 3 :M A R K S L N e w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 C A D C M T e -h t l ( ) l E 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 a g i n g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I 9 8 1 , 2 1 ( 2 ) : 5 6 4 J P O U N D R C o m p u t e r A i d s R e fl e c t P a c k a g i n g T r e n d s a n d Re s o u r c e Co n s t r a i n t s El e c t r o n i c P a k a g i n g a n d P t o d l l ( - 一 t i o n ,1 9 8 4 - , 2 4 ( 1 1 ) : 2 5 2 l 5 J Y A S U K A WA A, e l a 1 HI S E T S :a S o f t a r e s 、 s t e m f m D e s i g n i n g S e mi c o n d u e t o r De v i c e P a c k a g e s 1 n t e r n a t i m1 a l E l e c t r o n D i c e s Me e t i n g 1 9 8 3T e c h n k a l 1 ) i g e s t 1 9 8 3: 2 5 9 0 维普资讯 第5卷、第2期 艳辉 许纪倩 :C A 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6 G H O R I E S H E A J e t “ , S t ( a h S t a r ( T h e r n l a l c A D n a l - s i s( ) f a Co mp o s i t e Tr a n s i s t o l P a ( k a g e P r o ( e e ( 1 i n g s o t S M S 3 。 Co n f e r e n ( P( n El e ( t lO U i ( s P a ( k a g i n g:Ma t e i i a l s a n f l P r o ( e s s e s a n d Co r r o s i o n i n、 1 i t r o e l e c h ( ) l s1 9 8 7: 9 I 7 B E I O U R T F J , e t “ , E l e ( a l c A D n a l s i s fi ) r M n h i - l a v e r P a c k a g e De s i g n I n t e r n a t i u n a l J o u r n a l f o r H b r i d Mi e r o e l e c t r ( mi c s 1 9 8 7 1 0 ( 1 ) : 2 1 8 L E F E V R E F C A D i n t h e S e n P o f E l e ( t l o u i ( s P a c k a g i n g T o u t e I E l e e t r o n i q u e ,1 9 8 9 ( 5 4 8 ) : 7 8 9 B L A C K S H A WF , e t a 1 T h e D e s i g n M a n u f a c u r e a n d As s e n i b l y o f Hi g h P i n Co u n t P l a s t i c P i n Gr i d Ar r a v P a c k a - g e s ,3 5 E l e c t r o n i c C o mp o n e n t s C o n f e r e n c e1 9 8 5: 1 9 9 1 0 L K E J C A D S p e e d s a n t i S i m l i f i e s C e r a m i e I C P a c k a g e De s i g n Mi c r o e l e c t r o n i c Ma n u f a c t m i n g a n d Te s t i n g 1 9 9 8,1 1( 1 2 ) : 2 1 1 1 Q U I N T D , e t a l 。E l e c t r i a l D s l g n 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 a 4 0 7 P i n Mu l t i l a y e r Ce r a mi c p a t 。 k a g e 1 9 8 9 P 1 o c e e d i n g s 3 9 E l e c t r o n i c C o mp o n e n t s Co n f e r e n ( - P,1 9 8 9:3 9 2 1 2 C A I L A H A N R , e t a 1 T il e L : s e o f C A D i n A d v a n c e o l a r Bi CMOS Ci r e u i t s a n t i T e c h n o l o g y Me e t i n g,1 9 9 4: 2 2 2 4 L E E A ,e t a 1 Mi x t y p e E l e e t r u n i ( P a k a g e S i n m l a t i o n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1 9 9 4 I n t e r n a l i o n a l El e c t r o n i t s P a c k a - g i n g Co n f e r e n c e,1 9 9 4: 2 4 9 f 2 5 1 P R Z E K WA S A J , e t a 1 Mu h i s e a l e T h e r ma l A n a l y s i s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s P a c k a g i n g AS MEEE P9C E CAD A p - p l i c a t i o n t o E l e e t o n l e P a c k a g i n g,1 9 9 4: 7 2 6 Z H O U W x C A D b a s e d A n a l v s i s T t ) o l s f b r El e ( t r o n i t - P a c k a g i n g D e s i g n( A N e w Mo d e l i n g Me t h o d o l o g )for a V i r t u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I n t e r - P ACK 9 7, 1 9 9 7: 9 71 1 2 7 A AK A L U N,e t a 1 T h e D e s i g n o t a K n ( m l e d g e b a s e d S y s t e m f o r E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 a g e De s i g n AP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 a l S y m p o s i u m( D i g e s t )( I E E E A n t e n n a s a n t i P r o p a g a t i o n S o c i e t y ) ,1 9 9 1 ( 1 ) : 4 8 0 2 8 j K O J M A J , e t a 1 C A D C A M S y s t e m fo r L S I P a t - k a g e D e s i g n I N CAS E,NE C R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1 9 9 4 3 5 ( 3 ) : 2 8 3 2 9 j H S U P , e t a 1 I n t e g r a t e d S y s t e m fo r D e s i g n A u t o m a t i o n o f VL S I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s a n d P a c k a g i n g Mi d we s t S v n l p o s i u m o n Ci r c u i t s a n d S y s t e ms ,1 9 9 3:8 4 7 3 O F O S T E R N F , e t a 1 I n t e r a c t i v e M u h i d i s c i p l i n a i 一 y An a h s i s ,De s i g n a n d Op t i mi z a t i o n ; MDAO;Ap p r o a c h t o E- 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 a g i n g AS ME, E EP, 9 ,CAE C AD Ap p l i e a t i o n t o El e c t r o n i c P a c k a g i n g ,1 9 9 4:1 5 3 1 C H O K S I G, e t a 1 P a c k a g e D e s i g n A d v i s o l M e c h a n i c a 1 El e c t r i c a l a n d T h e r ma l An a l y s i s i n On e CAD T 0 o 1 P r o c e e d i n g s El e c t r o n i c Co mp o n e n t s a n d Te c h n o l o Co n f e r e n c e ,1 9 9 5: 6 1 8 3 2 J H S U P ,e t a 1 C o m p u t e r a i d e l D e s i g n F r a n l e w o r k f o r Mo d e l i n g a n d S i mu l a t i o n o f VL S l I n t e r c o n n e ( -t i n n s a n d Pa c k a g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 , t h e VL S 1 J o u rna l , 1 9 9 4 1 7 ( 2) :l 6 3 1 3 3 N G U Y E N L , e t a 1 N e w C A D S t r a t e g i e s fo r I C P a c k a g e C o d e s i g n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S pI F t h P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f o r Op t i c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1 9 9 9, 3 8 3 0: 1 3 7 维普资讯 第5卷第2 期 潭艳挥 许纪倩 :C 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3 4 BAEK Je l“ , De s i g n Gu i d e l i n e M T h e i t h a i P m J f _ n l a l l ( P o f Mi c r o e l e ( t i O 1 1 ( P a t k a g e s P r ( 1 e e d i n g s I 9 9 7 I n t e i n a t i o n a l S s t e l l l S P a t 。 k a g i n g mp o s i u m1 9 9 7: 2 3 0 3 5 1 B I OO D W e l a 1 E a r l y An a l s i s o f C h i p S c a l e P a t k a g e De s i g n T l a d e o ff s P r 【 J e e d i i , g s 1 9 9 8 I EEE S y I l l p o - s l u m t , n I C P a t k a g e De s i g n l n t e g r a t i o n,1 9 9 8:6 4 3 6 O A K L E _L A c h i m i n g t h e h n b g r a i I o 1 a n l l e s s C A D d a t a i mp o r t i n t o a n a l y s i s s o f l “ , a l P COMP E 1 一 rr h e l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