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_第1页
xx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_第2页
xx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_第3页
xx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_第4页
xx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XX 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一章第四节 1 (XX 年安徽宿州第二次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 (2)有人认为 “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 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_ _ _ 2 / 12 _ 【解析】 (1)上片要抓住 “ 携手 ”“ 游遍 ” ,下片要抓住“ 恨无穷 ”“ 与谁同 ” 。 (2)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答案】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 “ 今年花胜去年红 ”“ 明年花更好 ” 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2 (XX 年山东济南 2 月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 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 回。 3 / 12 【注】 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指公元 1127 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 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 “ 今春还听杜鹃啼 ” 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 “ 还 ” 字的表达效果。 _ _ _ _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 “ 以小见大 ” 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 _ _ _4 / 12 _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 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 “ 还 ” 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 “ 一十四番回 ” 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 “ 以小见大 ” 的手法。 【答案】 (1)“ 今春还听杜鹃啼 ” 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一个 “ 还 ” 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词的 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3 (XX 年杭州学军中学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5 / 12 (1)词中 “ 相思枫叶丹 ” 与杜牧的山行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 ?为什么? _ _ _ (2)词的下片 “ 菊花开,菊花残 ” 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 _ _ 【答案】 (1)不一样。前者通过 “ 枫叶丹 ” 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苦;后者以春天的 “ 二月花 ” 来比喻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黯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 (2)点明时令是秋季,从花开到花落的时间长,说明相思之久; 用 “ 残 ” 字渲染出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出愁苦的心情。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春 愁 6 / 12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你认为 “ 春愁难遣强看山 ” 一句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 _ _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_ _ _ _ 【答案】 (1)诗眼是 “ 强 ” ,这里的 “ 强 ” 是指作者勉强7 / 12 打起精神,这句话是说虽然时值春天,但国恨家仇难以消除,勉强地借观看山景来排遣胸中的苦闷。 (2)这首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在割台一周年之日,作者难以平息胸中的狂潮。所谓 “ 春愁 ” ,即因此而生,勉强出户游山的举动,并未消除胸中郁闷。个人的悲痛与广大台湾同胞的血泪交织到一起,谱写了一曲爱国的悲歌。 5 (XX 年南通质检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 “ 溪水 ” ?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 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 _ _8 / 12 _ _ _ (2)有人认为, “ 溪水无情似有情 ” 中的 “ 似 ” 字改成“ 却 ” 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 _ _ _ 【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 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伙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 “ 有情 ” 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9 / 12 (2)示例一: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 似 ” 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换成 “ 却 ” 字便觉过于强调。 (大意对即可 ) 示例二:同意。在 “ 入山三日 ” 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 ,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 却 ” 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 “ 似 ” 字无此意味。 6 (XX 年临沂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黄山寺 高 翥 晓上篮舆 出宝坊 ,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注】 篮舆:竹轿。 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 _ _10 / 12 _ _ (2)作者说 “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 _ _ 【答案】 (1)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地表现了山中的美景,详细地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悟。 (2)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情,并抒发了生活中的一种审美体验:欣赏美景需要心境闲适,细细观摩,慢慢体味,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美的真谛。 7 (XX 年辽宁沈阳联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 自伤。 11 / 12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诗中贫女与寒士有哪些相似点?试选诗中两例进行说明。 _ _ _ (2)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手法。 来源 : _ _ _ 【答案】 (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自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 “ 谁爱风流高格调 ” ,俨然12 / 12 是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