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旨在规范茶叶的生产过程,确保所生产的茶叶符合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该标准涵盖了从茶园建立到最终产品包装、储存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求。

在选址方面,标准强调了茶园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并且土壤、灌溉水和空气质量需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此外,还对茶园布局提出了具体指导,比如合理安排茶树与其它植物之间的间距等,以促进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发生。

对于栽培管理,《NY/T 5018-2001》提倡采用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原则施肥;同时推荐使用物理方法或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修剪整形上,则根据不同的茶树品种及生长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保证茶树健康生长的同时也能提高产量与品质。

采收加工部分详细规定了鲜叶采摘的时间、部位以及成熟度要求,同时还包括了杀青、揉捻、干燥等一系列加工流程中的操作要点和技术参数。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步骤,可以有效保留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形特征,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
  • 2001-09-03 颁布
  • 2001-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NY 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NY 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NY 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NY 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NY 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 1 7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N Y / T 5 0 1 8 -2 0 0 1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2 0 0 1 一 0 9 一 0 3 发布2 0 0 1 一 1 0 一 0 1 实施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农 业 部发 布N Y / T 5 0 1 8 -2 0 0 1前言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阮建云、 肖强、 韩文炎、 许允文、 唐美君N Y / T 5 0 1 8 -2 0 0 1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 包括基地选择、 规划, 种植, 土壤管理和施肥, 病、 虫和草害防治, 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4 2 8 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 B / T 8 3 2 1 (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 B 1 1 7 6 7 -1 9 8 9 茶树种子和苗木 N Y / T 2 2 7 微生物肥料 N Y 5 0 2 0 -2 0 0 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 1 农药残留 p e s t i c i d e r e s i d u e 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 降解物的总称。3 . 2 安全间隔期 s a f e t y i n t e r v a l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 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 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3 . 3 防治指标( 经济闭值) c o n t r o l i n d e x ( e c o n o m i c t h r e s h o l d )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3 . 4 防治适期 、 u i t a b l e d a t e f o r c o n t r o l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 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3 . 5 茶树专用肥 t e a s p e c i a l t y f e r t i l i z e r 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 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4 基地选择、 规划4 . 1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 Y 5 0 2 0的要求。N Y / r 5 0 1 8 -2 0 0 14 . 2 基地规划与 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 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 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4 . 3 道路和水利系统4 . 3 . , 根据基地规模、 地形和地貌等条件, 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 包括主道、 支道、 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 与各区、 片、 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 设置支道、 步道和地头道。4 . 3 . 2 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 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选择适应当地气候、 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 种苗质量符合 G B 1 1 7 6 7 -1 9 8 9中规定的级标准。 茶 园生态建设月n乙仄 .、.月1.月4 . 5 . ,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 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 主要道路、 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 梯壁坎边种草。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 遮光率控制在 2 0 %-3 0 %左右。对缺丛断行严重、 覆盖度低于5 0 %的茶园, 通过补植缺株、 合理剪、 采、 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 对土壤坡度较大、 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 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 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门亡门月月J叹JoJb车4.度车车5 茶树种植5 . 1 茶园开垦5 . 飞 . ,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 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 选择适宜的时期、 方法和施工技术。5 . 1 . 2 平地和坡度1 5 “ 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 坡度在1 5 “ 以上时, 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5 . 1 . 3 开垦深度在 5 0 c m以上, 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 如硬墉层、 网纹层或犁底层) 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5 . 2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 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5 . 3 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 种植前施足底肥, 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 底肥深度在3 0 c m -4 0 c 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 3 c m左右, 根系离底肥 1 0 c m 以上。6 土坡管理和施肥6 门土城管理6 . 1 . 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 一般要求每2 年检测一次。 根据检测结果, 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6 . 1 . 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 修剪枝叶和作物秸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6 门. 3 采用合理耕作、 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 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 松软、 肥沃, 树冠覆盖度大, 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6 . 1 . 4 幼龄或台X l1 改造茶园, 宜间作豆科绿肥, 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6 . 1 . 5 土壤p H值低于4 . 。 的茶园, 宜施用白云石粉、 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 H值至4 . 5 -5 . 5 范围。 土壤p H值高于6。 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 H值至适宜的范围。6 . 1 . 6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 0 %时, 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 Y / T 5 0 2 0 的要求。6 . 2 施肥6 . 2 . ,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 茶树长势、 预计产量、 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 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 数量和施肥时间, 实施茶园平衡施肥, 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6 . 2 . 2 宜多施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 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 允许N Y / T 5 0 1 8 -2 0 0 1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宜施用茶树专用肥。6 . 2 . 3 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 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 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 Y / T 2 2 7 要求。 表 1 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f单位为毫克每千克项目浓度限值砷汞锅铬铅铜 /2/、 滴滴涕6 . 2 . 4 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6 . 2 . 4 . 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镇3 0 5 37 0 6 04 0 06 %春、 秋季发病期, 5 天中有 3 天上 午 日照 2 . 5 . -一5 m m; 芽梢发病率3 5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苯菌灵、甲墓托布津茶饼病芽梢褪病率3 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多抗霉素、 百菌清茶云纹叶枯病叶催病率 4 4 %t 成老叶催病率1 0 %一1 5 %6 月、 8 月至9 月发生盛期, 气温2 8 0c, 相对湿度8 0 %或叶发病率 1 0 %一1 5 %施药防治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多菌灵3 2 7N Y / T 5 0 1 8 -2 0 0 1 附录C ( 规范性附录)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表 C. ,农药品种 使用剂量g ( .I J/ 6 6 7 m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 每季最多 使用次数8 0 / o 敌敌畏乳油7 5- 1 0 08 0 0 - 1 0 0 06喷雾 1 次3 5 写赛丹乳油7 51 0 0 07喷雾 1次4 0 %乐果乳油5 0 - 7 51 0 0 0 - 1 5 0 01 0喷雾 1次5 0 y , 辛硫磷乳油5 0 - 7 51 0 0 0 - 1 5 0 03- 5喷雾 1 次2 . 5 %三氟抓氰菊醋乳油1 2 . 5 2 04 0 0 0-6 0 0 0冶喷雾 1次2 . 5 %联苯菊醋乳油1 2 . 5 2 53 0 0 0 6 0 0 06喷雾 l 次1 0 %抓氛菊酷乳油1 2 . 5 - 2 04 0 0 06 0 0 07喷雾 1 次2 . 5 %澳氰菊醋乳油1 2 . 5 - - 2 04 0 0 0 - 6 0 0 05喷雾 1 次1 0 %毗虫琳可湿性粉剂2 0 - 3 03 0 0 0 - 4 0 0 07 - 1 0喷雾 1 次9 8 写巴丹可溶性粉剂5 0 - 7 51 0 0 0 - 2 0 0 07喷雾 1 次1 5 %速蜗酮乳油2 0 - 2 53 0 0 0 - - 4 0 0 07喷雾 1 次2 0 %四蜡嗦悬浮荆5 0 - -7 51 0 0 01 0 喷雾 I次0 . 3 6 % 苦参碱乳油7 51 0 0 07 .喷雾2 . 5 写鱼藤酮乳油1 5 0 - 2 5 03 00 - 50 07喷雾2 0 除虫脉悬浮剂2 02 00 07 - -1 0喷雾 1次9 9 . 1 %敌死虫20 02 0 07 “喷雾 1 次H e 制剂( 1 6 0 0 国际单位)7 7 11 0 0 03 -喷雾 I 次茶尺嫂病毒制剂( 0 . 2 亿 P I B / ml )5 01 0 0 03 .喷雾 1次茶毛虫病毒制剂( 0 . 2 亿P I B / m L )5 01 0 0 03 喷雾 次白 僵菌制剂( 1 0 0 亿饱子/ H )1 0 05 003 .喷雾 1 次粉虱真菌制剂( 1 。 亿饱子 / g )l o o2 0 03 “喷雾 1 次2 0 %克芜踪水剂2 0 02 0 01 0 定向喷雾4 1 %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