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_第1页
DB33 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_第2页
DB33 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_第3页
DB33 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_第4页
DB33 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7.140.10 X 55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 DB33/T 225.22004 代替DB33/T 225.2- 1998 开 化 龙 顶 茶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Kaihua Long Ding tea Part 2:Technology of cultivation 2004- 11- 23 发布 2004- 12- 23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225.22004 I 前 言 DB33/ 225-2004开化龙顶茶系列标准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苗木; 第2部分:栽培技术; 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 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本部分为DB33/ 225-2004的第2部分。 本部分在修订中参照 NY 50182002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 NY 50202001无公 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 本部分与 DB33/T 225.21998 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本部分编写格式按照 GB/T 1.1- 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进行修改。 本部分增加了有关无公害食品的栽培技术方面的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在病虫综合防治内容中删除了禁用的高毒农药。 随着开化龙顶茶向有机茶发展的趋势,本部分规定开化龙顶有机茶生产企业应按 NY 5197 2002 的要求进行茶叶栽培技术管理。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开化龙顶名茶协会,开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化县科学技术局,开化县特产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童庭伟、周光霖、芮章龙、汪樟红、余建华、周晓林、王华恩、余秀宏、汪万 松 DB33/T 225.22004 1 开 化 龙 顶 茶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1. 范围 DB33/ 2252004 的本部分规定了开化龙顶茶园的建园规划、品种选择、新园定植、老茶园改造、 树冠管理、土壤改良与管理、肥水管理、冻害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开化龙顶茶园栽培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DB33/ 2252004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 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 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7172 土壤水分测定法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 11767 茶叶种苗 NY 5018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 5020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DB33/ 225.1- 2004 开化龙顶茶 第 1 部分:苗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药残留 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和。 3.2 安全间隔期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 (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 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 间隔的最少天数。 DB33/T 225.22004 2 3.3 茶树专用肥 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 有机肥、 有机无机复合肥 等肥料。 3.4 叶面肥料 喷施于植株叶面上并能被其吸收利用的肥料。 3.5 生物农药 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物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用于 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 4. 建园规划要求 4.1 茶园位于钱江源头开化县行政区域内。基地规划与设施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维护 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品性。 4.2 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 NY 5020 的要求。 4.3 土壤呈酸性(红壤或黄壤)PH 值 4.56.5,非石灰岩发育成土,土壤含石灰 0.2以下。 4.4 土层深厚丘陵地或山坡地,坡度宜在 25以下。 4.5 平地和坡度 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 15以上 25以下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梯面宽在 1.5m 以上。 4.6 在茶园与山林或农田交界的地段,应修建隔离沟。开垦时应注意水土保持,翻垦深度 50cm。 4.7 茶园灌溉用水应符合 GB 5084 的要求。 5. 品种选择 5.1 所选茶叶品种质量应符合 GB 11767 和本标准 DB33/ 225.1- 2004 规定的要求。 5.2 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注意早、中、晚品种的合理搭配。 5.3 选择适应性强、适制性好、产量高、香高味醇的品种,推广健壮合格的无性系良种。 5.4 本地优良品种,抗逆性强,产量较高,香高味浓,要采取更新改造措施。 5.5 开展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对适制开化龙顶茶的优良品种进行:选优、对比、试种、鉴定、繁殖和 推广。 6. 定植 6.1 定植时间: 6.1.1 春季定植: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 6.1.2 秋季定植:10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 6.2 定植密度 6.2.1 单行种植:行距 150cm,株距 30cm,每丛茶苗(23)株。 6.2.2 双行种植:大行距 150cm,小行距 40cm,株距 30cm,每丛茶苗 2 株,呈三角形种植。 6.3 基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 50cm,宽 30cm- 4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公顷施栏肥或青 草等有机肥 30t45t,加饼肥 1.5t2t,磷肥 0.5t1t,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6.4 种植 DB33/T 225.22004 3 6.4.1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种植沟或定植穴。最好是现开现种,保持沟(穴)内土壤湿 润。 6.4.2 栽植茶苗时,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将土填入沟(穴)中,逐层填土,层层压实,将土壤盖至茶苗 根茎不露须根时,用手将茶苗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再适当加细土压紧,随即浇足“定 根水” ,再在茶苗根部覆些松土。 (一般栽至泥土上 3cm 左右为适度,根系离底肥 10cm 以上) 。 6.4.3 移栽定植后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柴禾、稻草、秸杆等,每公顷用量 15t20t。 6.4.4 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时补齐。 7. 土壤改良与管理 7.1 地力指标 土壤有机质 1.0以上,PH 值 4.56.5,并有一定量的速氮、速磷、速钾营养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 7.2 深翻改土 7.2.1 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 9 月11 月秋茶结束后进行。 7.2.2 在茶行两侧深挖,深度 20 cm30cm。 7.2.3 结合深挖,每公顷施 15t20t 有机肥(秸杆、垃圾、堆肥、青草、猪牛栏粪等) 、1.5t2t 饼肥 和 0.5t1.0t 磷肥。 7.2.4 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和污泥。 7.3 中耕除草 7.3.1 春茶前(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浅锄,深度 5 cm10cm。 7.3.2 夏茶前中耕在春茶采制结束后(5 月上中旬)进行,深度 10 cm15cm。 7.3.3 伏耕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进行,深度 15 cm20cm。 7.3.4 中耕结合除草。 如杂草较多应及时锄铲杂草, 也可用除草剂除草, 但注意不得喷洒在茶苗植株上, 幼龄茶园茶根周围杂草应用手工拔除。 7.4 铺草 在高温、干旱和冷冻季节到来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每公顷 15 t20t,可抗旱抗寒, 又可增进地力。 8. 营养与施肥 8.1 需肥诊断 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必需元素中消耗量大而土壤常供应不足的是氮、磷、钾三要素。缺素症状见表 1 表 1 缺素症状 元素 缺素症状 氮素 树势衰退,叶片枯黄无光泽,芽叶细小,大量出现对夹叶,叶质粗硬,叶子提早脱落,开花结实 增多。 磷素 新生芽叶黄瘦,不易伸长,老叶呈暗绿色,逐渐失去光泽,进而枯黄,叶子寿命短,根系带黑褐 色。 钾素 下部叶片早期变老,提前脱落,叶片脱落,叶焦且不规则地伴以缺绿病,易感染病虫害。 8.2 宜多施有机肥、提倡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 8.3 施肥时期 8.3.1 春茶前催芽肥,2 月上中旬。 8.3.2 夏茶前追肥,春茶结束后的 5 月上中旬。 8.3.3 秋茶前追肥,夏茶结束后,6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期间分期施。 DB33/T 225.22004 4 8.3.4 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在 10 月11 月施。 8.4 合理施肥量 8.4.1 幼龄茶园:以氮为主,氮磷钾配合。每年用量见表 2 表 2 三要素用量 kg/hm2(公斤/公顷) 树龄 氮 磷 钾 12 2045 2545 715 34 4590 2545 410 56 90135 4565 410 8.4.2 成龄及衰老茶园:以氮为主,辅以磷钾。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及干茶产量情况确定,见表 3。 表 3 施肥量 kg/hm2(公斤/公顷) 干茶产量(公斤) 氮 磷 钾 400 100 30 20 400750 150 35 25 7511500 200 40 30 15013000 250 50 35 3000 300 60 40 8.4.3 基肥与追肥用量比为 30:70 追肥中春夏秋三季用量比为 50:20:30。 8.5 施肥方法 8.5.1 根际施肥:在树冠下行间开 10cm 深条沟,施入肥料后覆土。 8.5.2 根外追肥:宜选阴天、傍晚进行树冠叶面喷洒。常用肥料浓度:尿素 0.3%0.5;过磷酸钙 0.5 1.0;硫酸钾 0.51.0。磷酸二氢钾 0.51.0及氨基酸酯肥等。 9. 树冠管理 9.1 定型修剪 9.1.1 定型修剪的对象是幼龄期茶树,通过修剪,促进侧枝形成,培养骨架,塑造树型,为形成广阔的 采摘面打下基础。 9.1.2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晚秋或早春)时进行,第二次在栽 后第二年 2 月中下旬进行,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三年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或春茶后进行。 9.1.3 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在离地 15cm20cm 处整枝剪剪去主枝,第二次在离地 30cm40cm 或 在上年剪口上提高 10cm15cm 处修剪,第三次在离地 45cm50 cm 处,可用篱剪剪去上枝条,要求 剪口光滑平整。 9.2 轻修剪 9.2.1 轻修剪的对象是成龄茶园,通过剪去冠面突出枝条和晚秋新枝,刺激茶芽萌发,平整冠面,控制 树高,便于采摘。 9.2.2 轻修剪每年可进行 1 次2 次,时间宜在春茶后 5 月上中旬、秋末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进行, 秋剪利于翌年春茶早发芽。 9.2.3 方法:用篱剪剪去树冠面 3cm5cm 的枝叶,把冠面突出枝、叶剪除。 9.3 重修剪 用整枝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 1/2 至 1/3, 重新培育树冠,一般在晚秋、或春茶后进行。 9.4 台刈 用台刈铗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 10 cm 左右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 树冠。一般在晚秋、或春茶后进行。 DB33/T 225.22004 5 10. 茶园水分管理 10.1 茶树生长期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70%90,空气相对湿度大于 70。 10.2 土壤水分诊断:茶树喜水又怕湿,对土壤水分高低的反应见表 4。 表 4 土壤水分对茶树影响 土壤含水量 指 标 茶树表现 症 状 过低 70 旱害 幼 叶 萎 蔫 , 叶 片 泛红 , 出 现 焦 斑 , 继 而 枯 焦 落 叶 ,成 叶 变 黄 绿 , 淡 红 干 脆, 自 上 而 下枯 死 。 适中 7090 正常 生长旺盛 过高 90 湿害 分枝少,芽叶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转黄, 树冠矮小多病,逐渐枯死。 10.3 旱害预防: 10.3.1 成龄茶园通过深翻改土、铺草、灌溉、浅耕、种植遮萌树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 10.3.2 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保水、培土护蔸、追施粪肥、灌水、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 10.4 湿害预防: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沟系统。每隔 58 行茶树开一条排水沟,沟应狭而深, 沟底宽 10 cm20cm,沟深 60 cm80cm,排水沟应横纵连通,使积水易于排出。 10.5 土壤水分测定按 GB/T 7172 的规定执行。 11 冻害预防与护理 11.1 冻害预防 11.1.1 选择抗寒性较好的品种。 11.1.2 适地适栽,选择良好的地形地势。 11.1.3 营造防护林带。 11.1.4 加强肥水管理,早施重施基肥,晚秋控制施用化学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寒力。 11.1.5 冻害来临前,茶园铺草,提高地表温度。 11.2 冻后处理 11.2.1 及时剪除受冻卷曲未落或冻焦的枝梢和枯枝。 11.2.2 春季萌芽后受“倒春寒”冻害的茶树,进行根外追肥,补充树体营养。 12 病虫综合防治 12.1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综合 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 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 济阈值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规定的范围。 12.2 农业防治 按 NY/T 5018 的要求进行。 12.3 物理防治 按 NY/T 5018 的要求进行。 12.4 生物防治 按 NY/T 5018 要求进行 12.5 化学防治 12.5.1 加强病虫测报,做好虫情调查,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严格掌握防治适期,降低农药用 量,提倡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DB33/T 225.22004 6 12.5.2 提倡对症施药,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侧位低容量喷雾。 12.5.3 严格按照 GB 4285、 GB/T 8321.1、 GB/T 8321.2、 GB/T 8321.3、 GB/T 8321.4、 GB/T 8321.5、 GB/T 8321.6、GB/T 8321.7 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12.5.4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品种。 12.5.5 严禁使用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水胺硫磷、氧化乐果、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来福 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12.5.6 提倡茶季结束后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 12.5.7 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 5 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名称 防适期 防治方法 茶饼病 春 秋 季 发 病 期 , 5天 中 有3天 上 午 日 照 3h 或 降 雨 量 2.5 mm 5mm, 芽 梢 发 病 率 35 1、严格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带菌苗木。 2、勤除杂草,通气透光,减少茶园郁蔽程度; 3、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 4、及时分批多次采茶,适时修剪。 5、冬季或早春喷 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或 在发病初期喷施 70%甲基托布津 1000倍- 1500 倍, 多抗霉素 100ppm防治。 茶芽枯病 春季初期,老叶发病率 4- 6时 1、选用抗病良种。 2、春茶期间,彻底摘除罹病芽叶,以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3、4 月- 5 月份用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 1500 倍,或 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茶白星病 春茶期气温在 1624,相对 湿度 90以上,或叶发病率 6 1、加强茶园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 2、及时合理采茶。 3、3 月底前用 0.6%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施。 4、(4- 5)月份芽梢发病初期用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50% 多菌灵 800- 1000 倍。 茶树根腐病类 发病初期,挖除病根,后开深沟施 药 1、选择无病地作茶园。 2、种植前清除土地中残存的树根等。 3、增施有机肥,促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颉颃作用。 4、 发现病株及时铲除, 并用50多菌灵800- 1000倍进行土壤消毒。 茶小绿叶蝉 掌握在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 80 以上 用40乐果1000- 1500倍、10。比虫啉3000- 4000倍、2.5功夫 4000倍、 2.5鱼藤酮300- 500倍, 喷洒时注意喷射叶背和茶园杂草。 茶蚜 发生高峰期,一般为 5 月上中旬和 9 月下旬至10月中旬 1、分批多次采摘。 2、用10吡虫啉3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