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_第1页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_第2页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_第3页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_第4页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0 XX 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 1-13 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莲山课 件 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生字词,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2了解朝花夕拾。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过程和方法 1.反复阅 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 30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自 主 协作 探究 教具准备 教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文章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3 / 30 有恰当顺序、融情入景的写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体验与反思,回忆童年生活,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1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 1926 年9 月 18 日。 “ 三一八 ” 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 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 19 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 “ 朝花 ” 喻童年美好的生活, “ 拾 ” 回忆往事。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 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 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 “ 在4 / 30 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 ,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 “ 闲静 ” ,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 “ 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 ” ,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 “ 小花 ” ,来排遣寂寞。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 ,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 水横枝 ” ,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各自摘录需要掌握的词语,同桌之间交换,教师任选三四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确凿( zo)菜畦( q)桑葚( shn)轻捷( ji) 油蛉( ln)斑蝥( mo)缠络( chn)攒( cun) 珊瑚( shnh)豁( hu)敛( lin)脑髓( su) 陌生( m)觅食( m)竹筛( shi)秕谷( b) 人迹罕至( hn)蝉蜕( tu)书塾( sh)渊博( yun) 人声鼎沸( dn)宿儒( r)盔甲( ku)倜傥( ttn) 窦( du) 5 / 30 2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 1:本文写鲁迅先生的童年 趣事。 生 2:本文写作者童年时的游戏、玩乐和长大读书的情形。 生 3: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其余同学评价:第 3 位同学的表述较好。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什么样的)信息, “ 从 到 ” 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学生明确:从开始 “ 我家 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 到中间 “ 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 “ 出门向东 ” 到文章结尾 “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 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 “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 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6 / 30 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 1 段到第 8 段。 2学生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共性的问题有: ( 1)如何理解 “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 中的 “ 似乎 ” 和 “ 确凿 ” ? ( 2)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 3)百草园是乐园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4)课文为什么要写 “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 ? 3学生分四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个问题,要求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代表依次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小组: “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 , “ 似乎 ”“ 确凿 ” 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 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 “ 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 ,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 “ 似乎 ” 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 “ 确凿 ” 表肯定语气。 第二小组:百草园中有 “ 菜畦 ”“ 石井栏 ”“ 皂荚树 ”“ 桑葚 ”“ 鸣蝉 ”“ 黄蜂 ”“ 叫天子 ”“ 油蛉 ”“ 蟋蟀 ”“ 蜈蚣 ”“ 斑蝥 ”“ 何首乌 ”“ 木莲 ”“ 覆盆子 ” 。百草园中景物如此繁多,作者写景独具匠心。首先,表现在写7 / 30 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 光滑 ” ,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 肥胖 ” ,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 “ 直窜向云霄 ” ,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 低唱 ” ,蟋蟀 “ 弹琴 ” ,更有儿童特有的感受。其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 “ 碧绿 ” 、桑葚的“ 紫红 ” 、菜花和蜂的 “ 黄 ” 是写颜色; “ 肥胖 ”“ 高大 ”“ 臃肿 ”“ 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 ” 是写形状;鸣蝉 “ 长吟 ” 、蟋蟀 “ 弹琴 ” 是写声音;覆盆子 “ 又酸又甜 ” 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冬日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最后,写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作者用 “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是 ” 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两个 “ 不必说 ” ,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 “ 单是 ” 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第三小组:百草园是乐园, “ 乐 ” 体现在 “ 我 ” 在百草园中的 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一个 “ 乐 ” 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四小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8 / 30 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4教师总结: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 百草园。作者抓住一个 “ 乐 ” 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 5仿句练习 请同学们用 “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有 ” 的句式写一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 1:不必说放假的轻 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个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生 2: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五、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口头说说你童年时期听到过的最吸引你的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或你小时候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 学生任选一题作口头交流。 其余同学评议,如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 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9 / 30 六、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印象,体味鲁迅先生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 7、 8 段,完成下列题目。 ( 1)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 秕谷 ( 2)第 7 段详写了捕鸟的时间、 _、_ 、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_。 ( 3)第 7 段的中心是( ) A写冬天百 草园比较无味。 B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c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 4)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 只好来捕鸟 ” 的原因。(不超过 11 个字) ( 5)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 “ 我 ” 捕鸟不能性急。 B告诉 “ 我 ” 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 c闰土父亲的话启迪 “ 我 ” 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10 / 30 2把课堂上的口头训练整理成一篇短文,收入成长日 记中。 参考答案: 1( 1)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或文物等)。 秕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 2)条件 方法 这样写暗示百草园是乐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 ( 3) B ( 4) “ 这是荒园,拍雪人等不相宜 ” 或 “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不相宜 ” ( 5) c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品评能力和 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 “ 我的乐园 ” 来写,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 “ 我 ” 长大了, “ 我 ” 不得不11 / 30 离开 “ 我的乐园 ” 了,似乎是无奈、迷茫, “ 我 ” 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请大家齐读阅第 9 段,体味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畅谈读此段的感受,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 “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了间壁的梁家去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都无从知道。 ” 作者用了表推测语气的 “ 也许 ” ,说明 “ 我 ” 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之 所以对此进行揣测,是为了表现 “ 我 ” 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 请一位同学范读本段,注意情感的表达。 二、师生共同研读 “ 三味书屋 ” 部分 学生自由阅读本部分(第 9 段到结尾)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阅读。 1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3课文第一、二部分之 间的关系如何?谈谈你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12 / 30 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安排 6 个小组,每两个小组一个题目,第一小组发言,第二小组补充评价,依次类推。各组选代表作总结发言。 第一小组明确:课文选取三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提问 “ 怪哉 ” 一虫一事,可以看出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反衬出私塾教学生活的单调;趁老师读书入神,学生“ 做戏 ”“ 画画儿 ” 进一步表现出私塾教学效果的低下。作者借此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 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达了作者的厌恶、反抗之情。 第二小组补充评价:作者曾在三味书屋生活了 7 年,他对当年的三味书屋中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 “ 和蔼 ” 、自己的 “ 恭敬 ” 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从先生来说: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 “ 方正、质朴 ” 而且 “ 博学 ” ,但拒绝回答 “ 怪哉 ” 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 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断可以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这些地方充满着欢13 / 30 乐、天真的情调。总之,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知识以及天真、欢乐、幼稚的儿童心理。 第三小组明确:感谢一、二小组的精彩发言。在综合一、二小组看法的基础上,参考课文内容,本组持以下观点。私塾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 用。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注入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复述、朗读直至背诵。 现代学校教育是在私塾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私塾教育为传统,并纠正了私塾教育的偏颇,弥补其不足。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方法由老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主,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探究,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注重与他人交流。我们站在这里尽情发言就是实例。不过,这 样说并不意味着现代学校教育完美无缺,我们有切身体会。但我们相信它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趋于科学、完善。 第四小组补充评价:第三小组同学谈得非常好,我们基本上认同这种看法。不能一说旧的,便一棍子打死。旧的私塾教育应时代而生,自有其合理的地方。鲁迅先生对三味书14 / 30 屋的生活是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时光基本上是欢乐的、愉快的。鲁迅先生丰厚的学养正源于此,可以说,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乐园。 第五小组明确:课本 P10 提到三种看法: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教育;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我们组经过认真研究,认同第三种看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对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欢乐的、天真的。 第六小组补充评价:文章的美在于其模糊性,其实前两种看法也有道理,鲁迅在文章中也写到了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教师总结:各小组代 表的发言异彩纷呈,让我们一饱耳福,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采摘到思维的果实,我们体会到智慧碰撞的快乐。再一次感谢六位代表的精彩发言,感谢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掌声) 三、揣摩语言,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并迁移运用 15 / 30 1多媒体显示: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动词。 _一块雪, _地面,用一枝短棒 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_些秕谷,棒上 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_着, 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_,便 _住了。 学生自己填写,然后对照课文,品味其用词的准确。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教师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看谁说得好,也可以边说边表演。 四、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教师提示: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好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室里一时谈笑风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 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16 / 30 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并且思考这些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作品。找出插叙和伏笔部分,并理解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 1熟读全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 2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 “ 我 ” 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 “ 我 ” 的成长中 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 17 / 30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父亲对 “ 我 ” 的深情。 2学习本文的插叙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标题 “ 爸爸的花儿落了 ” 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理解文章含蓄的表达。 教学方法 朗读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好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复述课文,把握文脉;赏读课 文,鉴赏文章的美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 父亲 ” 这个刚性的称呼,给予我们的是坚定。的确,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靠山,一直坚强地、默默地挺立,栉风沐雨、无怨无悔,令人叹服,令人敬畏!于是就18 / 30 有了如下比方: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父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奔涌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摸,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本书,父爱是一杯酒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唱给父亲的独特的乐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林海音 1983 年,城南旧事被 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那份美丽、感人的乡愁和情思打动了当时大陆的每一位观众,影片上映后,林海音在大陆家喻户晓。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都记得林海音并且有更多的人在认识、了解、阅读林海音,因为她的作品中蕴涵着她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思乡情怀可以感动任何一个阅读她的作品的人。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说,母亲喜欢别人称赞她比 “ 北平人还北平人 ” 。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 1918 年 3 月 18 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其父林焕 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生活期间即开始展露出细心观察生活的特点,并且已经能够写出相当流畅的文章。林海音在北京学习、生活直至 1948年返回台湾。 19 / 30 2城南旧事简介 20 世纪 20 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 “ 疯 ” 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 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 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3我父(林海音) 写纪念父亲的文章,便要回忆许多童年的事情,因为父亲死去快二十年了,他弃我们姊弟七人而去的时候,我还是20 / 30 个小女孩。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但我对于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他溺爱 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 父亲实在不应当这样早早离开人世,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努力,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多么丰富!他生性爱动,几乎无所不好,好像世间有多少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来动手,我想他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种的嗜好也有关系,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他爱打牌,到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是聪明的,什么都下功夫研究,他害肺病以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只五斗柜的抽屉,就跟个小药房似的 。但是这种饮酒熬夜的生活,便可以破坏任何医药的功效。我听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妓馆林立的街坊,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太任性了! 母亲的生产率够高,平均三年生两个,有人说我们姊妹多是因为父亲爱花的缘故,这不过是迷信中的巧合,但父亲爱花是真的。我有一个很明显的记忆,便是父亲常和挑担卖21 / 30 花的讲价钱,最后总是把整担的花全买下。于是父亲动手了,我们也兴奋地忙起来,廊檐下大大小小的花盆都搬出来。盆里栽的花,父亲好像特别喜欢文竹、含羞草、海棠、绣球和菊花。到了秋天,廊下客厅,摆满了秋菊 。 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亲自给石榴树施麻渣,要臭好几天,但是等到中秋节,结的大石榴都饱满得咧开了嘴!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的缘故。 父亲的脾气尽管有时暴躁,他却有更多的优点,他负责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热心助人,不吝金钱。我们每一个孩子他都疼爱,我常常想,既然如此,他就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 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该是最快乐的事。但是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目,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22 / 30 学生快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加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 听读,感知文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积累以下词语。) ( 1)辨读音: 肿胀( zhn)叮嘱( zh)皱眉( zhu)骊歌( l) 雇( )花圃( p) ( 2)辨字形: 玉 zn(簪)花鸡毛 dn(掸)子气 xixi(咻咻)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对文章圈点勾画,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3教师选三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 生 1:文章讲述了爸爸因病去世,我告别了童年,一下子长大的故事。 生 2:爱花的爸爸病逝了,我小学毕业,成了 大人。 生 3:通过回忆,主要写父女深情。 生 4:文章写 “ 我 ” 经历的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了。 教师暂且不做评价,学生能概述,初步感知文意的要求也已达到了。 23 / 30 四、品味鉴赏,美点寻踪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以文章留给自己的最初印象为话题,同桌之间交流阅读体验,然后选五位同学面向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生 1:文章内容生动,特别是赖床迟到一事,引起我的情感共鸣。我也有过类似的遭遇,至今还对我爸耿耿于怀呢。 生 2:文章深具 情感美。也许因了父亲的沉默少语,写父亲的文章不如歌咏母亲的文章多。本文写了伟大的父爱,严中有爱,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写出了父爱的纯朴真挚。 生 3:文章结构很有特色,有一线串珠的美,眼前之事与回忆往事有机融合,使文章有一种起伏美。 生 4:文章的标题含蓄,耐咀嚼,很别致。 生 5:文章的语言有一种朴素美,平淡的叙述中,童真无限。 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以板书提示课文美点所在。 板书如下: 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五、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情感美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 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课文纯朴真挚的父爱。 多媒体显示: 24 / 30 (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 2)重点品读 “ 我 ” 赖床迟到一事,其中表现了爸爸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 3)请筛选小说中 “ 爸爸 ” 的语言,试品析它们表明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深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应从具体的事情中去感知,切忌架空分析,空洞说教。 任选几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 1)爸爸是个 “ 严 ” 在其外, “ 爱 ” 在其内的可亲可敬的人。他让孩子到银行汇款,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 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教师提示:要分析好爸爸这一人物形象,必须要认真阅读课文,从具体事情的记叙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要 “ 管中窥豹 ” ) ( 2)从爸爸不让 “ 我 ” 上学迟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多年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孩子赖床逃学, “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头拖起来 ” ,抄起鸡毛掸子, “ 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 ” ,这确是够狠的了。但出人意外,在 “ 我 ” 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 我 ” 来了, “ 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25 / 30 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夹花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 真是 “ 道是无情却有情 ” 。一个可亲可敬的 “ 严 ” 在其外, “ 爱 ” 在其内的父亲形象在此时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对子女纯朴、真挚而不加任何雕饰的父爱着实令人动容。 ( 3)爸爸的语言有以下几句,如: “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 表明爸爸希望女儿勇敢,坚强,不被困难吓倒。 “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 已经长大了,是不是? ” 表明爸爸希望女儿自强、自立,并且要自己长大成人。“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 表明爸爸鼓励女儿,希望女儿不断锻炼自己,早日承担起照料家庭的重任。 “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 表明爸爸对 “ 我 ” 要求很严格,希望 “ 我 ” 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 教师总结:文章写出了父爱的纯朴真挚,平淡而又醇厚,需要我们悉心品味。 2由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美读课文,师生共同沉浸在文章浓浓的父女情意中。 六、布置作 业 第二课时 26 / 30 教学要点: 继续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体验与反思,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畅谈自己的父亲,感受父亲严中有爱、纯真质朴的深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师生共同赏析文章的结构美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赏析。 多媒体显示: 1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的,文章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仔细读文章,看看文章中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引出来的。 2文中爸爸爱花,花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请筛选有关花的材料,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对此进行 分析。 4本文原题是 “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 ” ,课文结尾重现了这句话。试结合全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我 ” 已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教师酌情给予点拨引导。 明确: 1文章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作者27 / 30 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回忆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 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讲话,我们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一事;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2有关花的材料摘录如下: 小说开头写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 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 “ 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 小说中间写道: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