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FZ/T 70006-2004 针织物拉伸弹性回复率试验方法》相比于其前一版《FZ/T 70006-1999》,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
术语定义与分类:2004版标准对针织物的拉伸弹性回复率相关术语进行了更为精确和清晰的定义,确保了测试过程中的概念统一性,并可能根据行业发展新增或修订了部分专业术语。
-
试验设备与仪器:更新了对试验所需设备和仪器的技术要求,可能包括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或是引入了新的测试技术,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样品制备:对样品的选取、裁剪尺寸及预处理步骤进行了详细规定或优化,这有助于减少因样品处理差异导致的测试误差,提高了试验结果的一致性。
-
测试方法与步骤:详细说明了测试过程中具体的加载条件、拉伸速度、回复时间等关键参数,可能对原有方法进行了细化或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针织物特性,确保测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数据处理与计算:对测试数据的记录、计算公式以及最终结果的判定标准进行了明确或修订,可能引入了更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使得弹性回复率的评估更加客观和严谨。
-
试验报告内容:规范了试验报告应包含的信息项,可能增加了对测试环境、仪器校准状态、异常情况说明等方面的要求,便于结果的审核与追溯。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文档简介
6 5 96 0I. 0 8 0 . 0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纺 织 行 业 标 准F Z / T 7 0 0 0 6 -2 0 0 4代替 F Z/ T 7 0 0 0 6 -1 9 9 9针织物拉伸弹性回复率试验方法S t r e t c h a n d r e c o v e r y t e s t i n g me t h o d f o r k n i t s2 0 0 4 - 0 7 - 0 3发布2 0 0 4 - 1 1 - 0 1实施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 布F Z/ T 7 0 0 0 6 -2 0 0 4月U吕 本标准对 F Z / T 7 0 0 0 6 -1 9 9 9 针织物拉伸弹性回复率试验方法 进行 了修订, 本标准代替F Z / T 7 0 0 0 6 - 1 9 9 9本标准与 F Z / T 7 0 0 0 6 -1 9 9 9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试验用标准大气要求由原来的一级标准大气改为二级标准大气; 一 规定了测试仪器应满足的要求;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修改了附录 B的定力值、 反复拉伸次数;试样的块数由原来的5 块改为3 块。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周秀琴、 邢志贵、 张丽梅。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Z B W6 0 0 0 1 -1 9 8 9 , F Z / T 7 0 0 0 6 -1 9 9 9F Z / T 7 0 0 0 6 -2 0 0 4针织物拉伸弹性 回复率试验方法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定伸长和定力法测定针织物的拉伸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试验方法。本标准适 用于各 种针织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6 5 2 9 纺织品的 调湿和试 验用标准大气 G B / T 8 1 7 0 数值修约规则术语 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标 准弹性变形材料在除去外力后, 可回复的变形, 对于针织物用拉伸弹性回复率表示。3 . 2塑性变形材料在规定的条件下, 变形后除去外力, 不能恢复的变形。用塑性变形率表示。定伸 长力材料被拉 伸至规 定伸长率时相对应 的力。3 . 4定力伸长 率材料受规定拉伸力作用时产生的伸长率。4 原理 使用专用仪器设备拉伸试样, 使其长度发生变形, 释负后根据其变形大小, 计算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5 仪器 和工具5 . 1 测试仪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采用 C R E型拉伸试验仪) :5 . 1 . 1 夹距长度: 1 0 0 mm士1 mm.5 . 1 . 2 夹持器移动的恒定速度为1 0 0 mm/ mi n , 回程速度为 5 0 mm/ mi n , 精确度为士2 %5 . 1 . 3 强力示值最大误差不超过 I %, 伸长示值最大误差不超过 1 % 05 . 1 . 4 仪器应能够设置预加张力。5 . 1 . 5 夹持试样的夹持器应防止试样拉伸时在钳口滑移5 . 1 . 6 仪器具备定力保持功能。F Z / T 7 0 0 0 6 -2 0 0 45 . 2 剪刀、 钢尺( 精确到 1 mm) 各一把。6调湿 和试 验用标准大气6 . 1 调湿和试验采用 G B 6 5 2 9 规定的二级标准大气。6 . 2 预调湿后, 样品应放置在调湿用大气条件下吸湿平衡, 通常棉及混纺织物调湿 2 4 h , 纯化纤织物调湿 4h 。7样 品和试 样7 . 1 样品须距布端 1 . 5 m以上处裁取。7 . 2 试样应具有代表性, 距布边 1 0 c m以上处裁剪, 要求表面平整, 不得有影响试验结果的疵点7 . 3 根据需要确定试验项 目, 每项试验裁剪直向和横向试样各 3块, 试样有效尺寸为 1 0 0 m m X5 0 m m o7 . 4 试样排列按照附录 A给出的方法, 一般情况采用乙法( 平行法) 裁剪, 仲裁时可采用甲法( 阶梯形)裁剪, 并使其长度方向一边与样品的纵行线圈( 或横列线圈) 相平行。程序8 . 1 仪器的校正和准备 调整好夹持器隔距 检查钳口准确的对正和平行 , 以保证施加的力不产生角度偏移8 . 2 拉伸力和伸长率的测定8 . 2 . 1 定伸长 力的测定 将试样长度方向的两端平整地紧固在夹持器内, 开动仪器, 施加 1 N的预加张力, 然后拉伸到预定伸长值( 见附录B ) 时止。停置 1 m i n , 仪器自动记录拉伸力值, 测试结果以3 块试样数据的平均值表示,按 G B / T 8 1 7 。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数。8 . 2 . 2 定力伸长率的测定 将试样长度的两端平整地紧固在夹持器内, 开动仪器, 施加 1 N的预加张力, 当达到预定力值时, 停置 1 mi n , 仪器自动记录拉伸长度, 测试结果以3块试样数据的平均值表示 , 按 GB / T 8 1 7 0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定力伸长率按式( 1 ) 计算定 力 伸 长 率一 孕X 工 。 。 % J 们( 1 ) 式 中: 乙 。 试样加预加张力后的长度 原始长度) , 单位为毫米( mm) ; L拉伸长度, 单位为毫米( m m) .8 . 3 拉伸弹性伸长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的测定8 . 3 . 1 定伸长( 率) 拉伸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的测定8 . 3 . 1 . 1 定伸长( 率) 一次拉伸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的测定 将试样长度方向的两端平整地紧固在夹持器内, 开动仪器, 施加 1 N的预加张力, 拉伸到预定伸长率时, 停置 1 m i n , 以回程速度回到起点, 停置3 mi n , 再加上 1 N预加张力, 自动记录此时试样长度, 测试结果以3 块试样试验数据的平均值表示, 按 G B / T 8 1 7 。 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数。8 . 3 . 1 - 2 定伸长( 率) 反复拉伸时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的测定 按 8 . 3 . 1 . 1的操作程序反复拉伸数次( 见附录 B ) , 自动记录最后一次试样长度, 测试结果以3块试样试验数据的平均值表示, 按G B / T 8 1 7 。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数。8 . 3 . 2 定力拉伸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的测定8 . 3 . 2 . 1 定力一次拉伸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的测定 将试样长度方向的两端平整地紧固在夹持器内, 开动仪器, 施加 1 N的预加张力, 当施加到预定力F Z/ T 7 0 0 0 6 -2 0 0 4值时( 见附录 B ) , 停置 1 m i n , 再以回程速度回到起点, 停置 3 mi n , 加上 1 N预加张力, 自动记录此时试样长度, 测试结果以3 块试样试验数据的平均值表示, 按 G B / T 8 1 7 0 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数。8 . 3 . 2 . 2 定力反复拉伸时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的测定 按 8 . 3 . 2 . 1 的操作程序, 反复拉伸数次( 见附录 B ) 后 , 自动记录最后一次试样长度, 测定结果以3 块试样测试数据的平均值表示, 按 G B / T 8 1 7 。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数。 计算见式( 2 ) 和式( 3 ) :么-LL一L拉伸弹性回复率 =X 1 0 0 %(2 )塑 性 变 形 率 = L 0 - L 0 X 1 00 0 aL (3 ) 式 中 : L o 试样加预加张力后的长度( 原始长度) , 单位为毫米( m m) ; L , I 经拉伸试验后再加上预加张力时试样长度( 塑性变形量在内) , 单位为毫米( m m ) ; 岛1 拉伸后( 定伸长率或定力值) 试样总长度, 单位为毫米( m m) .8 . 4 应力松弛率的测定 按 8 . 2 . 1的操作程序停置预定时间( 见附录B ) , 自动记录拉伸力值, 测试结果以 3 块试样数据的平均值表示, 按 G B / T 8 1 7 。 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数。 计算见式( 4 ) : 应力松弛率 =虱一 T,, _ _。 / 二 二 一入 1 V V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1式 中:T o 试样拉伸到预定伸长时的力值, 单位为牛( N) ;T , 放置预定时间后的力值, 单位为牛( N ) ,试 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资料:a ) 本标准编号;b ) 样品名称、 编号、 规格;c ) 试样型式、 状态、 数量;d ) 采用的调湿和试验用大气;e ) 使用仪器的型号;f ) 夹距长度、 拉伸速度、 预加张力;9 ) 注明各测试项目的试验参数( 如: 定伸长、 定力、 反复拉伸次数及上下延时时间) ;h ) 各项测试指标的平均值;i ) 试验H期;J ) 任何偏离本试验方法的细节。F Z / T 7 0 0 0 6 -2 0 0 4 附录A ( 规范性 附录)试 样 裁 剪 例 图A . 1 甲法阶梯形裁样法川 一剑一 十- 一 汁一 “。口 口 口 : 二 : 一T直 向 ;W 横 向图A . 1 阶梯法试样裁剪例图A . 2 乙法平行裁样法坦板侧邓1 / 1 0 幅嗽T 直 向 ;W一一横向。图 A. 2平行 法试样裁 剪例图F Z / T 7 0 0 0 6 -2 0 0 4 附录B ( 规范性 附录)定伸长( 率) 、 定力、 反复拉伸次数及松弛停留时间B . 1 定伸长( 率) 根据不同品种, 线圈纵行方向或横列方向可选择 1 0 写, 3 0 %,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