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中考语文押题卷考点拓展4份_第1页
xx年中考语文押题卷考点拓展4份_第2页
xx年中考语文押题卷考点拓展4份_第3页
xx年中考语文押题卷考点拓展4份_第4页
xx年中考语文押题卷考点拓展4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 XX 年中考语文押题卷考点拓展 4 份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文 章来源 m 第 1 篇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缘溪行缘:沿着 ( 2)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 3)渔人甚异之异:诧异 ( 4)欲穷其林穷:穷尽 ( 5)仿佛若有光仿佛 :隐隐约约 ,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 6)初极狭,才通人极:很、非常 ( 7)豁然开朗开朗:宽阔明朗 (8)屋舍俨然俨然 :整齐的样子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10)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 :交错相通 ( 11)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 12)黄发垂髫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 13)具答之具:详细 ( 14)便要还家要:通 “ 邀 ” ,邀请 2 / 23 (15)悉如外人悉 :完全、都 ( 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17)乃不知有汉乃:竟然 ( 18)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 无 ”“ 论 ”两个词, 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 “ 无论 ” (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 20)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 (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 22)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为:向、对 ( 23)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 24)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 25)诣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 26)寻向所志志:标志,标记 ( 27)遂迷遂:终于 ( 28)欣然规往规:计划 ( 29)未果未果:没有实现 ( 30)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 31)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2.翻译下列句子。 3 / 23 (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芬芳的草鲜嫩美丽,落下的 花繁盛杂乱。(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这些景象很惊异。又继续向前行船,想走到桃林的尽头。 ( 3)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还有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的小路相互交错,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能听见。 (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男女的穿衣打扮,全和外面的人一样。 (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看见捕鱼的人 ,于是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 (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人们就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4 / 23 款待。 ( 9)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面人断绝了往来。 (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渔人将知道的情况全部告诉(他们),(他们听说后)都感叹不已。 (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摆出酒饭(招待)。 ( 13)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 “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 ” 。 ( 1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渔人)已经出来了,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来时的路,处处做标记。 ( 1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诉说了这件事。 ( 16)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 5 / 23 3.“ 诣太守,说如此 ” 这句话中的 “ 如此 ” 包括哪些内容? 答: “ 如此 ” 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 “ 绝境 ” ,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 发现桃源村的经过; 村中的生活情况; 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4.渔人 “ 从口入 ” ,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答: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 5.渔人 “ 一一为具言所闻 ” ,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 “ 皆叹惋 ” ? 答: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6.“ 老有所终 ”“ 幼有所养 ” 是 “ 大同社会 ” 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答: 自然环境优美 社会安定和平 百姓生活和谐 8.南阳刘子骥 “ 闻之,欣然规往 ” 说明了什么 ? 答: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9.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 意? 6 / 23 答: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的劳动生活的愿望。 10.渔人 “ 处处志之 ” ,后来却 “ 不复得路 ”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1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答:文章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略写渔人进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心情。 12.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 桃源 ” 景象。 答 :我理想中的 “ 桃源 ” 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 13.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 “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 ,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答: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 “ 世外桃源 ” 来指与现7 / 23 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例二:我和苏轼的 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14.自 “ 桃花源记 ” 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 现了 “ 处处自诩桃花源 ” 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答: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 “ 桃花源 ” 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 15.有人说: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 ” 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要点: 政治黑暗; 寄托理想; 报国无门。 8 / 23 16.从桃花源景色 的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不同意渔人的做法。渔人不守承诺,将桃花源存在的秘密告诉外人,外人如果找到桃花源,会扰乱桃花源原有的和平宁静。 第 2 篇陋室铭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陋室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 “ 铭 ” ,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 2)有仙则名名:闻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 3)有龙则灵灵:灵异,神奇,有灵气 (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5)苔痕上阶绿上:长到 ( 6)谈笑有鸿儒鸿:大 ( 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 / 23 ( 8)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 9)阅金经金经:指佛经 ( 10)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 乱,扰乱 ( 11)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 劳累 形 :形体、身体 2.翻译下列句子。 (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闻名(于世)。 (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古琴,看佛家的经书。 ( 5)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试分析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10 / 23 答:作者喜欢的 是保持高洁傲岸的情操,独居陋室,弹奏净化心灵的古曲,而厌弃官僚们 “ 乱耳 ” 的寻欢作乐的生活。 4.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 “ 何陋之有 ” ,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陋室铭的全篇之意是从孔子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 惟吾德馨 ” ,又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 “ 君子居之 ” 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5.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 “ 陋室不陋 ” ?请举例分析。 答: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以自然 环境优美表现“ 陋室不陋 ” 。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以往来人物博学表现 “ 陋室不陋 ” 。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 “ 陋室不陋 ” 。 6.全文结句 “ 何陋之有 ” 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照应了 “ 惟吾德馨 ” 一句。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论证 “ 陋室不陋 ” ,与前文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 “ 诸葛庐、子云亭 ” 有什么作用? 11 / 23 答: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 ,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8.刘禹锡说 “ 无丝竹之乱耳 ”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 答: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点拨 :可结合作者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回答。) 9.文章作者借陋室抒写了自己的志趣,请你给自己的居室拟一个名字,并说说它寄寓了你什么样的志趣。 答:示例:如根据我们即将进入中考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居室起个 “ 攻坚斋 ” 或 “ 自信斋 ” 等名字,可以把 “ 攻坚 ” 视为对相对薄弱学科的重视;而 “ 自信 ” 则是一种心理上的调整,对学习与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第 3 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余幼时即嗜学嗜: “ 爱好 ” 或 “ 特别爱好 ” 或 “ 喜欢 ” ( 2)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 ( 4)手自笔录手:动词,亲手 ( 5)弗之怠弗:不敢 12 / 23 ( 6)录毕,走送之走:跑 ( 7)不敢稍逾约稍:稍微、稍许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 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假:借 ( 9)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慕:仰慕、倾慕 (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虑,担心 硕:大 游:交往 ( 11)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 1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从:跟从,跟随 叩:请教 ( 13)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充满,填满 ( 14)稍降辞色辞色:言语和脸色 ( 15)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质:询问 ( 16)或遇其叱咄叱咄:训斥,呵责 ( 17)礼愈至至:周到 ( 18)俟其欣悦俟:等待 ( 19)卒或有所闻卒:终于 ( 20)负箧曳屣负:背 13 / 23 曳:拖着 ( 21)穷冬烈风穷冬:隆冬 ( 22)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 23)至舍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 24)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 肢 ” ( 25)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沃灌:浇洗 ( 26)以衾拥覆衾:被子 ( 27)寓逆旅寓:住在 逆旅:旅店 ( 28)主人日再食日:每天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 2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 披 ” ,这里是穿的意思 ( 30)戴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 31)腰白玉之环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 32)右备容臭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 33)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 3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旧絮 敝:破 ( 35)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 ( 3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奉:奉养 14 / 23 若:比得上 2.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写完毕,跑着(或赶紧)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文: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所讲的道理。 ( 5)又患无 硕师名人与游。 译文: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和(自己)交流。 ( 6)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文: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7)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15 / 23 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9)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 1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 ( 1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译文: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1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我 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不羡慕他们。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你认为作者 “ 虽愚,卒或有所闻 ” 的原因是什么? 答:示例:不畏家贫借书学习;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向老师请16 / 23 教。 4.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第二段对 “ 同舍生 ” 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 突出了 “ 同舍生 ” 服饰的华贵,与我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5.作者是如何解决 “ 无 书 ”“ 无师 ” 这两个困难的?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1)解决 “ 无书 ” 的办法: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 2)解决 “ 无师 ” 的办法: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6.文中写 “ 同舍生 ” 的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对比, 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 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7.为什么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 “ 好 ” 与 “ 乐 ” 中,选文部分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17 / 23 答: 家中贫困,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 不辞路途遥远,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 寒冬之中,大雪深积,足肤冻裂,仍强忍其苦,坚持学习。 不与同舍人攀比衣食之优越,而是专心致志读书,从中体味学习的 “ 足乐 ” 。 9.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你把体会最深的两点写在下面。 答: 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有礼有节。作者向 “ 德隆望尊 ” 的 “ 乡之先达 ” 求教时,总是 “ 色愈恭,礼愈至 ” ,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艳羡之色,坚守于学习之道。 10.作者谈及青少年时期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时,运用肖像描写,分别描述了自己和同舍生的服饰,这是怎样的写法?他借此赠给马生的精神礼物是什么? 答:对比(或 “ 反衬 ” )锦衣玉食只是外在肤浅的享受,学习知识才是人生的追求。 11.选文从哪三个方面记叙了作者求师的艰难?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答:叩问之难 旅途之艰生活之苦。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18 / 23 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1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答: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示例: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第 4 篇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从小丘西行二十步从:表示起点,自 西:向西 ( 2)隔篁竹篁竹:竹林 ( 3)伐竹取道伐 :砍伐 ( 4)水尤清冽尤 :格外 冽 :凉 ( 5)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 6)为坻坻:水中高地 ( 7)为屿屿:小岛 ( 8)为嵁嵁:不平的岩石 ( 9)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 19 / 23 用法的 “ 来 ” ( 10)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好像 依:依靠 ( 11)日光下澈澈:(阳光)直射 ( 12)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 13)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 14)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 15)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嬉戏 ( 16)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 蛇一样 ( 17)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交错不齐 ( 18)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 感到凄凉 ( 19)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 20)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清:凄清 ( 21)记之而去去:离开 ( 22)隶而从者从:跟随 2.翻译下列句子。 (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译文: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20 / 23 ( 2)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在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 (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整块石头 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文:阳光照到水底,石头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 ( 6)(鱼儿)呆呆的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 8)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感到 )心神凄凉 ,寒气透骨 ,寂静极了 ,幽深极了。 3.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 答: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21 / 23 深冷寂,孤凄悲凉。 4.阅读第一段,说说 “ 伐竹取道 ” 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答: 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 “ 乐 ” ; 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5.文章第 一、二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 “ 水尤清冽 ” 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答:写小石潭 “ 全石以为底 ” ,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6.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