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XX 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七单元教案(语文 A 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六单元 学科语文年级五备课人宋惠娟 课题 16 秦兵马俑课型新授课时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领会 “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在文中的作用。理解 “ 兵马俑规模宏大、 个性鲜明 ” 的特点。 2、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秦兵马俑规模、类型、个性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2 / 21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 “ 规模宏大 ”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 / 21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 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 “ 看上去真像 ” 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仔细欣赏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集体讨论。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 指名多人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 习导入 4 / 21 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2、过渡段在划分段落时一般是划上段还是划下段? 二、指导分欵。 1、默读课文愌分段。( 1) 2 10 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 ( 2)按两个方面给 2 10 自然段分为两段,过渡段是划上段还是划下段? 2、概括段意。 学习一、四段 1、指名读第 1 段。 ( 1) “ 举世无双 ” 、 “ 享誉世界 ” 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昆了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抓住 “ 举世无双 ” 、 “ 享誉世界 ” 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 2)这一段和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 5 / 21 学琟自由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分段。 指名汇报。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感情朗读,多人多次。 3、齐读最后一段。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 书 设 计 6 / 21 规模宏大 16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课题 17 圆明园的毁灭课型新授课时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 16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接受爱国教育,领悟到 “ 落后就要挨打 ” 和勿忘国耻。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理解圆明园的位置和总体布局。 7 / 21 1、默读第二段,想想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圆明园的位置在哪儿?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怎样的?什么叫 “ 众星拱月 ” ?谁能用个简单的图把讲 圆明园总体布局的这句话画出来? 三、理解圆明园中的著名景点。 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 3、讨论: ( 1)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总的介绍,哪几句是讲具体景点的? ( 2)齐读第一句。这一句总的介绍园内景观,讲了哪些方面? “ 金碧辉煌 ” 是什么意思? “ 玲珑剔透 ” 是什么意思? “ 象征 ” 是什么意思? ( 3)补充介绍 “ 买卖街 ”“ 山乡村野 ” 。 ( 5)在圆明园浏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齐读第六句。 “ 有如 ” 是什么意思?(好像) “ 流连其间 ” 是什么意思?在圆明园里,为什么好像 漫游在天南海北,可以饱览中外风景名胜呢?四、理解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 指名朗读第二段,读后说说这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学生自学后讨论, 用个简单的图把讲圆明园总体布局的这句话画出来? 8 / 21 2、学生各自阅读思考,然后同座交流。 齐读第一句。这一句总的介绍园内景观,讲了哪些方面?“ 金碧辉煌 ” 是什么意思? “ 玲珑剔透 ” 是什么意思?“ 象征 ” 是什么意思? ( 4)指名读第二、三、四、五句。读后讨论:刚才读的几句话是把景点分成哪几类来介绍的?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六、练 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检查学生背诵第二段。 二、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 2、各人小声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英法联军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圆明园的? 3、学生自学后讨论。 4、小结。(一是抢掠,二是破坏,三是火烧。 三、联系全文,理解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 “ 不可估量 ”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 “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9 / 21 的损失 ” ? 四、朗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 1、自由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中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中心思想上) 指名学生背诵第二段,学生评议。 指名朗读第三段。 各人小声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想。 再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出气愤的语气。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自己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课 堂 小 结圆明园有众星拱月的布局,民族建筑、西洋景物非常宏伟、博物馆、艺术馆中的文物都很珍贵。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这样一个皇家园林遭到侵略者的 浩劫,这一切都是野蛮的强盗行为。今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将来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种可耻的历史再不能重演。 10 / 21 作业朗读课文。 板 书 设 计 17 圆明园的毁灭 损失不可估量 圆明三园众星拱月(布局) 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宏伟) 博物馆艺术馆(珍贵) 能拿走的 掠走 拿不动的 车运(强盗) 运不走的 毁掉 园内放火 三天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七单元 学科语文年级五备课人宋惠娟 课题 18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型新授课时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1 / 21 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域风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想想画面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教师讲述导入新 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三、细读课文,感悟 “ 美丽 ” 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 “ 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 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12 / 21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 “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7.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2.读课题,质疑问难: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 “ 美丽 ” 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5.交流指导: “ 真切 ” 、 “ 脊梁 ” 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 “ 真切 ”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 “ 莞尔一笑 ” 是怎么样一种笑?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 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再感 “ 美丽 ” 13 / 21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 “ 真切 ” 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 “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 ,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 “ 花的海洋 ” 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 “ 美丽 ” :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 “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 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 “ 花团锦 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 ,体会花之多,14 / 21 花之美。)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板 书 设 计 18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 花之多,花之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 学 反 思 课题 19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型新授课时 2 课时 教 学 15 / 21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的含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猜谜导引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 “ 峡 ” 的书写, “ 山字旁 ” 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 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 “ 生命桥指的什么 ” 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五、结合 “ 谈何容易 ” 研读课文 16 / 21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六、小结课文,结合 “ 谈何容易 ” 。 谜语: 水里看是一个洞 ,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四、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17 / 21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切入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个 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5、范例:( 1)最后一段。朗读: “ 小钱得救了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 ( 2)第五段。朗读: “ 针头从皮肤刺去 .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 “ 突如其来 ” ,你们怎样理解? 二、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的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 来,他的心里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三、想象拓展,启迪心灵总结全文,点名主题,深化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给小组内同学读一读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18 / 21 4、全班交流。(交流令你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感动的原因是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流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 3)第四段。朗读: “ 在这场灾难中 期待着他的骨髓。 ” 深情地感情朗读第 5 自然段。 有 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堂小结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板 书 设 计 19.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骨肉亲情 台湾海峡 小钱(大陆)青年(台湾) 课题 20*一双新鞋 19 / 21 课型新授课时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 我对爸爸的爱以及爸爸对我的爱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正在字读的基础上交流、反馈 3.情感、价值观 感悟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教育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