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以《无家别》为例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以《无家别》为例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以《无家别》为例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以《无家别》为例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4页
“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以《无家别》为例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以无家别为例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崔晨香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210036)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叙写了一个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老兵,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将该文本与一个人的遭遇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同”“异”之处,从而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 一、教学实录 师各位同学,请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这个名字,还记得是哪篇课文的主人公吗? (PPT展示:索科洛夫。) 生(齐)一个人的遭遇。 师哪位同学能帮大家回忆一下小说内容? 生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讲述的是法西斯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妻子、女儿和儿子都在战争中丧生,他孤独无依,直到流浪儿凡尼亚给他带来“家”的希望,于是这爷俩相依为命,漂泊异乡。 师是啊,何其相似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中,杜甫也写过一个老兵的“一个人的遭遇”,同样反映的是战争主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无家别。首先,咱们来看看老兵的“家”现在是什么样的? 生“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几句应该都是描写他现在的家的句子。 师“日瘦气惨凄”中有个“瘦”字,很值得玩味,这本来是形容什么的?生人。 师还见过古诗中拿“瘦”字形容什么的? 生人比黄花瘦。 师再想想,你刚才说的这个词人确实挺喜欢用“瘦”字。 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不错,这是形容花的,说明“瘦”这个字可以形容某种不饱满的状态。那“日瘦”怎么理解? 生应该就是日光黯淡稀薄的意思吧。 师是的,这是杜甫的自创语,战争后农村的凋敝景象在昏暗的日光下显得更加凄惨。“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一只只野鼠、狐狸都竖起毛来向他怒号。 师在什么情况下,小动物会竖起毛发? 生被激怒或者是进行自我防御的时候。这些小动物可能是误以为他要闯入自己的家园,才会如此暴怒。 师可这是老兵的家,它们却反客为主,说明什么? 生一定是这个老兵离开家乡太久,这里被野鼠、狐狸占领了,时间长了,它们当然自居为主人了。 师很好。(板书:家园荒芜)老兵看到这种景象,伤心之意可想而知,他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那为什么“家”会是这样?诗歌是如何交代原因的? 生“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解释? 生首先是时代背景,是夭宝年间。 师你知道这时候唐朝发生了什么? 生安史之乱。 师安史之乱爆发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这是唐代历史上最大的内部叛乱,也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板书:战乱)诗人交代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还有呢? 生还有家乡现状,家园内外满眼弥望尽是野草。 师是啊,战火蔓延到家乡,满目疮痍。有没有写到家乡的人? 生“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师哪个字写得格外凄楚? 生“各”字写出大难临头,亲戚邻里,无力相顾,纷纷背井离乡,自讨活命的惨状。 师我们回忆一下,在一个人的遭遇里,索科洛夫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回到祖国,他看到的是什么? 生他看到自己家住过的地方,只留下一个深深的弹坑。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被炸死了。唯一幸存的儿子,也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被一颗冷弹夺去了生命。 师是啊,看到这样的家园,索科洛夫选择了伤心地离开。那老兵看到这个荒芜破败的家,他是如何选择的? 生他选择了留下。 师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师怎么理解“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这句诗? 生宿鸟留恋着本枝,我哪里能辞别家乡! 师那“且”怎么解释? 生暂且、姑且。 师对的,老兵选择在这片荒芜家园上暂且栖居,一个“且”字说明他知道时局不稳,只能苟且偷生,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也不可能有长远的打算,透露出乱世小百姓生涯的艰难辛酸。陶渊明说,羁鸟恋旧林 生池鱼思故渊。 师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所以这个老兵也是如此。 师选择留下是容易的,留下后的坚持却是不容易的。老兵留下后是如何做的? 生“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师这两句单拎出来都是特别美好的画面,但是,当这两句放在此诗中,你还读出了一些别的意味吗? 生我读出了孤独的感觉。因为他的家人和邻居都不在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耕作,特别可怜、特别孤独。 师此言不虚。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很执着,他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 师这是又进一层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飘,小说结尾,女主人公斯嘉丽站在饱受南北战争战火摧残的种植园废墟上,她手捧一把黑土,对着天空大喊:“上苍为我作证,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位老兵不是同样如此坚强执着吗?他对家园的渴望,向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在“日暮还灌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板书:重建)那大家再接着往下看,如此热爱家园的他守住自己的幸福了吗? 生没有。“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师什么意思? 生县令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师战争的残酷就在于不给人任何希望,老兵刚刚燃起的生活希望之火,再次被战争恶狠狠地扑灭。这次他离家的心境较以前更加复杂了,你们能体会出几层意思? 生“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句是说虽然这次服役不出本州,道里不远,本来偶尔还可以趁便探看亲人的,然而无奈老母已死,又没有妻小,回过头来,徒然地望一望家门,竟然连一个可以告别的人都没有,真是人生惨淡啊! 师在家门口服役,对这个单身汉没有任何福利可言,(板书:近役无用)还有呢? 生“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老兵又自我宽慰:虽说是光棍一条,可到底服役离家近好啊,能亲眼看看故乡的山水,终究是个安慰。 师这么说,在家乡服役还是挺有好处的。 (板书:近役甚佳)还有没有? 生有,他又说“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最后又不禁嘲笑自己瞎想一气,唉,说什么近啊远的,何必想这么多呢!家乡不是已经荡然一空了么,本州也罢,外地也罢,按理不都是一样吗?何必庸人自扰,比较远近呢?! (板书:远近同理。) 师远近生死都无所谓了,真是“哀莫大于心死”!这六句心理描写曲折顿挫,主人公自我宽慰,以一种表面上“看得开”的话语表现极其沉痛的心情,因而比直说悲苦显得更加深刻、更加强烈。那么,他最痛心、最不能释怀的是什么? 生最使他长久痛心的是一生缠绵于病榻的老母亲。 师诗中如何说的? 生“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生我认为他不能释怀的是自己的“不孝”。 师哪里不孝顺了? 生母亲年迈多病,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本来指望他能给她养老送终,可是儿子刚刚成年,却又被征召上了前线,丢下她老人家孤孤单单。 生更糟糕的是,他母亲在他当兵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且被随随便便掩埋于山谷沟壑之中。母亲没有得到善终,也让他心如刀割。 师有这个可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如此真切。母亲是最后的精神家园,当最后的精神家园也彻底坍塌,老兵的人生也不再有意义,彻底荒芜的家园让他不禁对天慨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在战争中,百姓真是命如草芥!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全班朗读课文。) 师二战期间,苏联战士索科洛夫家园没了,但是他通过收留流浪儿来重建家园;天宝年间,这个老兵家园没了,荷锄建家却再次别家,直至无家可别。他们都是普通人、小人物,但他们悲惨的个人命运却深刻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莱辛曾经说过:“帝王英雄的名字能使一部悲剧显得威风和壮丽,却不能使它因此而感人,那些处境和我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深刻地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诗人杜甫捕捉了最普通的老兵进入诗歌,以诗情融入历史,以艺术手法还原惨烈的战争时局,真切地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真可以当作生动伟大的艺术史诗来品读! 二、教学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无家别这堂课教学的主导方法就是通过比较阅读,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使其获得对文本的进一步认知。 (一)异中求同,认识“战争类”作品的共通性 无家别和-个人的遭遇这两篇文本确实有诸多不同点。比如文体不同,一个是叙事诗,一个是短篇小说;时代背景不同,一个是古代安史之乱,一个是现代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化背景不同,一个是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东方,一个是受现代文明影响的西方;甚至还有人物活动的环境不同,一个在相对静态的废墟家园,一个在动态变化的多元空间,然而,诸多不同并不影响两部作品共同的表现主旨关注战争对人类心灵的戕害。战后的索科洛夫忍受家园被毁、亲人离世的伤痛,与凡尼亚相依为命,以此缝合心灵的伤口。而无家别中的老兵溃败归乡,同样要面对家园荒芜,邻人四散的寥落,更哀痛于战乱剥夺了他“尽人子”的权利未能为母亲养老送终,这种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使他慨然长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家园丧失,生存的意义已经所剩无几了。 教学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人民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而精神世界的坍塌往往又是最难重建的。 (二)同中求异,理解悲剧冲突表现形式的迥异性 相比较于索科洛夫用一生的时间来领略战争的残酷,杜甫更倾向于用一天的时间来表现悲剧,这是两文表现悲剧冲突的显著不同。杜甫精准地选择老兵回乡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捕捉关键镜头,把所有的悲剧冲突凝聚在短暂的一天里,使读者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死者为尘泥”,这是人没了;狐狸“竖毛怒我啼”,这是家没了;病母“五年委沟谿”,这是人的基本尊严没了。作者就像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一直剥到核心部分,让人泪流满面,情不能自己。 王晓旭在美的奥秘一书中说:“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无家别显然比一个人的遭遇更强调主人公抗争命运的特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一点点找到老兵抗争命运的举动,如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发现主人公虽然战败流亡,却依然要“归来寻旧蹊”,通过归家寻找希望;虽然家园荒芜,他依然“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通过重建家园寻找希望。在他的身上,有战争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悲剧表现的不仅是人生沉重的苦难,更重要的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