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雨中情思教案(北师大版)_第1页
xx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雨中情思教案(北师大版)_第2页
xx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雨中情思教案(北师大版)_第3页
xx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雨中情思教案(北师大版)_第4页
xx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雨中情思教案(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5 XX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6单元雨中情思教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莲山课 件 m 第六单元雨中情思 下雨天,真好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2,通过研读细节和故事,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通过语句分析,理解文中表现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 1,以时间为线,巧妙组材的特点。 2,下雨天真好的内涵。 3,对文中真善美的讴歌。 教学难点: 1,雨天情趣的内涵。 2,雨天怀旧的人情美的体现。 2 / 55 教学方法: 1,抓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2,在师生真诚对话中感知情趣要点。 板书设计: 下雨天,真好 下雨天真好 童年:听母亲讲故事崇拜母亲,善待他人 玩水,逃学获得自由,回复儿童天性 帮母亲剪线头感受亲情 赏花,摘花感受自然美,体味人间情 听鼓词与他人分享快乐 拣曲不用读书 少年:不上体育课,雨中想母亲有种幸福叫牵挂 大人打牌,我吃美食有种体味叫自由 青年:雨中伤情,感伤的美 赏西湖,怀旧,听萧体味大自然的真美,感味时光易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把花草比作大地的衣饰,把白云比作蓝天的玩具,我要说雨是连接天地的无限情思。它让天地相通,万物融为3 / 55 一体,我喜欢雨天,更喜欢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板书标题) 二,走近作者 琦君,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创作颇丰,有散文,小说,评论和儿童文学。 三,基础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熹微黏溻溻紫檀 四:认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文本结构 1,作者为什么喜欢下雨天?用文中的一句原话回答。 明确: “ 好像雨天。好地方。 ” 2,找出文中标志作者成长的语句。 明确: “ 那时,我才六岁呢。 ” “ 到了杭州念中学了。 ” “ 然而谁能不长大呢。 ” 3,找出文中所写的雨天趣事。 详见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一。 4 / 55 第二课时 一:感知雨天情趣的内涵 1,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了解了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他们分别表现了人生哪些方面的美好。 要点:童年:多写亲情,表现儿童的天性。 少年 ;懵懂人事,注重感情。 青年:学会看身边的人和事,有得有失,学会思考,有所感悟。 2,作者叙事抒情有什么特点? 以时间为序,按人生成长特点组材。 3,和作者一起感受亲情。 家人:父亲母亲阿荣伯五叔婆四姑姨娘 家人的关系:母亲讲故事父亲赏花,吟诗阿荣伯帮我逃学五叔婆帮母亲剪线头四姑写情书姨娘打牌 都对我关爱有加! 和雨天的关系:是雨天给我提供了与家人相处的机会。 4,雨天思念母亲有什么美? 安静,独享。 5,怎样看雨中思父的美好? 雨中和父亲一起赏花,受其影响。父亲雨中吟诗,有种幽静的美,又在雨中怀念,有种伤情的幽美。 二:体味文中的细节美 5 / 55 1,我巴 不得老师在雨中摔筋斗,我是坏孩子么? 让大家讨论 2,母亲讲瞎子借伞的故事有何用意? 宽厚之心 3,雨天孩子希望雨下个不停,为什么? 4,浅谈雨天的知己情。 点到即可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2,写一段表现雨(雪)天情趣的片段。 点到即可 雷雨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茅盾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中的生疏字词;体味作者对热、闷的妥贴表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 读,体会文章的情感;掌握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用。 3、情感与价值 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教学重点 6 / 55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中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 品味 朗读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激情感染 二、视频展示,生谈感受,引入新课 三、出示目标,定位学习方向 四、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初读 课文 要求: 1、标出课文段序; 2、划出生僻字词,并注音; 3、把握朗读节奏,体味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二)正音正词 幔 mn 水门汀 tng 踱 du 咆哮 po 瞥 pi 7 / 55 揩 ki 龌龊 wchu 模样 m 噤声 jn 六、表情朗读,交流感受 要求: 1、注意轻重徐疾,抑扬顿挫; 2、划出文中描写热、闷的语句(不少于十句),交流作者是如何妥帖表达热、闷的。 七、赏读片段,质疑探究 要求: 1、再现情景,结合背景,选精彩片段,重点赏读,合作探究文中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什么象征 意义(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回答时先表情朗读,然后展示探究成果); 2、学生质疑。 八、师生互动,精要总结 要求: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教师陈辞。 九、学以致用,文采竞技 要求: 1、学习并尝试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进行小练笔; 2、力求情景鲜明,主题突出;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在班内交流。 8 / 55 范例: 迎霜绽放的秋菊、傲立寒风的青松、默默燃烧的红烛、笑迎冰雪的红梅 板书设计 雷雨前 茅盾 闷热黑暗 苍蝇、蚊子国民党反动派的 帮凶 蝉儿消极的遁世者 雷电风暴革命势力 课后反思 夜雨诗意 教学目标: 1、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魅力。 2、把握行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对夜雨所赋予的含义,感悟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教学的重难点: 怎样理解 “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 被雨声阻隔的寂寥? ” 9 / 55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题全解 1、题目解说 夜雨诗意是一篇散文,单看 “ 诗意 ” 二字,就让人有种飘逸、浪漫、空灵的感觉,而这一切感觉负载在 “ 诗意 ”这个表象上,作者会有怎样的遐想呢? 2、作者简介 余秋雨( 1946),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浙江余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学者和散文家。曾获 “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二、课文分析: 学生熟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并概括出课文的段意。 第一部分( 1 5):夜雨让人产 生想象,让人产生思念,让人温馨。 第二部分( 6 10)通过夜雨写出人,特别是游子的家园情结。 第三部分( 11 16)夜雨的魅力在于消融一切张扬的东10 / 55 西。 三、细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 “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 被雨声阻隔的寂寥? ” (人有多种活法,有的忙忙碌碌,为名利所累,但我们一旦卸下包袱,在夜雨写、所营造的氛围中,像陶渊明那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听雨打芭蕉,未尝不是另一种活法。没有谁规定必须叱咤风云,花团锦簇,平和温馨 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2、夜雨诗意直接写雨的笔墨很少,也不象下雨天,真好有那么多故事,更没有写风景,那么,文章是靠什么打动作者的呢? (文中写雨的句子确实寥寥数笔,如 “ 窗外夜色中时紧时梳的雨声 ”“ 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 ” ,但作者就是用这几笔勾勒出氛围,写出读者之所想,起到使读者感到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作用。) 3、流课文的中心。 (在作者笔下,夜雨具有一种魅力,能使狂躁的心平静下来,能使游子停止前进的脚步,使人回到一种原始状态,夜雨因人而着色,人因夜雨而生情,这 或许就是历史。) 四、写法借鉴: 1、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剖析夜雨中所蕴涵的诗意。作者11 / 55 用深情的笔在夜雨中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情。文中有这样一句 “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鱼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长的蔚帖;在夜雨中思念亲人,会思念到立即提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边的滋溶 ” 。一番描述,使人顿生温馨的感觉。 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 ,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12 / 55 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 余光中的 “ 冷雨 ” 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 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49 年随父母去了香港, 1950 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1974 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 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 “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 ,他说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 乡愁(投 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13 / 55 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仓颉氤氲米 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14 / 55 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 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 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 “ 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 )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 “ 空蒙而迷幻 ” 是视觉 ;“ 薄荷的香味 ” 、“ 淡淡的土腥气 ” 是嗅觉; “ 冷 ” 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15 / 55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 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 “ 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 ” 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 云气氤氲,雨气迷蒙 ” 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 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 “ 听雨 ” 。(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 “ 疏雨滴梧桐 ” 和 “ 骤雨打荷叶 ” 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16 / 55 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 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 “ 客舟 ”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 4)思考最后一句话 “ 窗外在喊谁 ” ?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 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 ,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 “ 日式古屋里听雨 ” ,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 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 70 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17 / 55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 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雨夜奇袭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2、明确文章的线索,整体把握内容;结合相关资料,帮助理解内容。 3、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就课文内容来说 “ 夜袭 ” 应当是文章的重点,但文章开头五个段落没写 “ 夜袭 ” ,这样是否冲淡了主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8 / 55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文章题目精确地显示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及事件本身:红军与风雨交加的夜晚突袭敌军,出奇制胜,体现了革命战士超凡的智慧和勇气,表现了他们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作者简介 肖华( 1916 1985),出身于贫苦工人家庭,少年时就投身革命,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同时期,都为党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创作了长征组歌。 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三、背景资料 文章选自星火燎原。文章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于 “ 左倾 ” 给党和红军造成严重后果,红军被迫长征,渡湘江后损兵过半,后采纳毛泽东的建议,强度乌江,占领遵义,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田地。本文反映的就是强渡乌江的事实。 四、阅读课文,掌握下列生字、词 : 湍( tuan)急旋( xuan)涡扼( e)守 惊涛骇浪( haI)麻痹( bi)蜷伏( quan) 隘口 (ai)拂晓( fu)迂回( yu) 五、自主、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9 / 55 1、就课文内容来说, “ 夜袭 ” 应该是文章的重点,但文章开头五个段落没写 “ 夜袭 ” ,这样是否冲淡了主题或者脱离了主题? ( 1)小组讨论; ( 2)全班讨论; ( 3)教师总结:就课文内容来说,前五个段落是 “ 夜袭 ” 的前奏和铺垫;就表现主题来讲, “ 夜袭 ” 反映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前五个段落极言作战条件对红军很不利,而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的情况下尚能突发奇兵,克敌制胜,这同样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课文开始写天气阴云密布和环境的险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小组讨论; ( 2)全班讨论; ( 3)教师总结:课文一开始写环境: “ 乌江岸上惊人的沉静。天口中阴云密布。 ” 这样写战斗的前奏,为后来的战斗做铺垫。 六、写法归纳 1、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时间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条理,衔接紧凑,利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2、环境描写或渲染气愤、提示情节、或推动情节发展,从而烘托出红军战士崇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0 / 55 3、把英勇、无畏、机智的红军战士与愚蠢、不堪一击的敌人进行对比;把历经挫折、毫不气拧、灵活变化作战方法、出奇制胜的红军战士与一经打击几溃不成军的敌人进行对比,讴歌了红军战士高贵的品质。 七、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在风雨交加的雷雨之夜,红军战士不胃艰辛,不怕空难,突发奇兵,强度乌江的故事,表现并赞扬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机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所以也叫夜雨寄内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3、问:询问。 4、归期:回归的日期。 5、未有期:意思是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子。未,没。 6、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巴蜀之地) 7、夜雨:晚上下雨。 21 / 55 8、涨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满了水。涨,水位升高。 9、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 10、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 .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西窗,西窗之下。这里指亲友聚谈指所。烛:烛花。 11、却:副词。还,再,且。表示小小的转折。 12、话:谈论。 13、巴山夜雨时:意思指巴山夜雨时的心情。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诗文赏析 1、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 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22 / 55 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 何当 ” 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 “ 内 ” 就是 “ 内人 ” ,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 12 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 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 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 “ 春蚕吐丝 ” 、 “ 蜡炬成灰 ” 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 “ 君 ” 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23 / 55 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 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 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 “ 涨秋池 ” 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 ?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 “ 情 ” 字。这样,情24 / 55 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 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 “ 巴山夜雨 ” ,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 “ 共剪西窗烛 ” 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 “ 共剪 ” ,一个是语态 “ 却话 ” 。 “ 共剪西窗烛 ” ,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 “ 共 ” 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 “ 何当 ” 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 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 “ 未有期 ” 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 “ 情 ” 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 “ 言为心声 ” ,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 却话 ” 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 “ 巴山夜雨 ” 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 说。前者认为25 / 55 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 眷属或友人 ” 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 “ 巴 山夜雨涨秋池 ” 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26 / 55 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 巴山夜雨 ” 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 何当 ” 紧扣 “ 未有期 ”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3、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 “ 北 ” 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 “ 寄内 ”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 “ 寄内 ” 理解,似乎更确切 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 “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 ”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 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 何当 ” (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的现实中迸发27 / 55 出来的; “ 共剪 ” 、 “ 却话 ” ,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 “ 共剪西窗烛 ” ,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则此时 “ 独听巴山夜雨 ” 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 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 ” 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 巴山夜雨 ” 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 “ 何当 ” 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 “ 期 ” 字的两见,特别是 “ 巴山夜雨 ” 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 “ 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 何时照我还? 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28 / 55 (还又之还)问月: 何时照我宿钟山? ” 杨万里听雨云: “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 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霍松林)。 4、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 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 ?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 “ 华艳 ” 着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 “ 巴山夜雨 ” 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 “ 巴山夜雨 ” ,在 “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29 / 55 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 “ 凄凉地 ” ,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 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 “ 巴山夜雨 ” ,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 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 “ 忆苦思甜 ” 。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 此时 ” 遥望 “ 彼时 ” 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30 / 55 诗意的美丽。 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 851 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那时诗人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 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地深情遥望。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犹如死别的日子,他 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 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来源:五车书斋) 5、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 “ 巴山 ”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31 / 55 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 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 不必改作 “ 寄内 ” (因为 “ 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 ” ),但内容却是 “ 寄内 ” 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 “ 徘徊江汉、往来巴蜀 ” , “ 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 玩诸诗自见 ,但无可细分确指 ”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 852 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 么交谊。夜32 / 55 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 “ 君 ” ,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 “ 君 ”“ 共剪西窗烛 ” 。这个 “ 君 ” ,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 “ 君 ” ,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 “ 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 。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 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 “ 涨秋池 ” 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 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33 / 55 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 共剪西窗烛 ” ,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 “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 何当 ” 二字,意思是 “ 什么时候才能够 ” ,照应首句 “ 未有期 ” ,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 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是承 “ 共剪西窗 ” 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 “ 巴山夜雨 ” ,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 “ 巴山夜雨 ” 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 巴山夜雨 ” 却是以情写景。它与 “ 西窗剪烛 ” ,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 “ 君 ”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34 / 55 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 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 “ 寄托深而措辞婉 ” 的艺术特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5 / 55 (知道 “ 六月二十七日 ” 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 “ 醉书 ” ,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 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 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 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6 / 55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 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3、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 (今山东 ),父亲李格非 ,是当时著名学者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 ,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宋钦宗靖康二年 (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 ,不久丈夫病逝 ,词人展转于杭州 ,越州 (今绍兴 ),金华一带 ,在孤苦生活 中度过了晚年 ,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 ,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 李清照擅长写词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 ,写得曲折 ,含蓄 ,韵味深长 ,形象鲜明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 ,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 ,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 .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 ,但在南渡后 ,她的词更多的表37 / 55 现出对国家 ,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 ,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 ,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 ,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 ,淡 远的情怀 ,空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 “ 昨夜雨疏风骤 ” 中的 “ 疏 ” 字应解为 “ 疏狂 ” ,侧重于 “ 狂 ” 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 “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 ,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 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 试问 ”的 “ 试 ” 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 “ 试 ” 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38 / 55 海棠花还是那样。 “ 却道 ” 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 “ 却 ” 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 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 绿肥红瘦 ” ,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 应是 ” 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 “ 必然是 ” 和 “ 不得不是 ” 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 “ 绿肥红瘦 ” 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 绿 ” 代替叶, “ 红 ” 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 “ 肥 ”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 瘦 ” 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 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