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之教育这件事(文字稿) 【-先进性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而孟子所说的教育,是教给孩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按照孟子对教育的解释,做父母的在家里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为什么还要请老师来教育孩子呢? 在现代社会中,当老师是要有相应学历的,小学老师要中专毕业,中学老师要大学毕业,要当大学老师,那就一定得是个硕士甚至博士才行。那么在孟子所说的教育这件事里,当一名老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既然如此,孟子为什么还要强调,做一个好学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呢?这四个条件都是什么?我们一般人又是否可以做得到呢? 学习确实要有高标准,要向榜样学习,但是伯夷和柳下惠都是圣人,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看来这个取法乎上的要求,道理是对的,但做起来似乎有些难度。那么后三个条件,是不是也如此难以达到呢? 孟子认为,当一个好老师需要四个条件,当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但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教育这件事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方法的问题。那么孟子所强调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呢? 孔孟之道在教育问题上都强调:有教无类,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可教的。但为什么孟子会说不屑于教一个人,而要以不教为教呢?那么在孔子和孟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不可教?而人伦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哪些呢?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为我们讲孟子的智慧:教育这件事! 孟子的智慧02_教育这件事 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成就自我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将泉涌而出。孟子亲身作了示范,我们不妨亦步亦趋。 第二讲教育这件事 孟子说,如果人类的生活就是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得到教育,就跟禽兽差不多。听了之后我们会吓一跳,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不是经济发展之后的成果吗?不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吗?为什么孟子会把教育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说成是人跟禽兽的差别所在?孟子所说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教什么内容呢? 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与自然万物相比,人有自由,可以思考,可以选择,这样就有应然的问题,也就是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因此,每一个社会,不论古今中外,都很重视教育,当然这个教育包括官方的、民间的,家庭的、社会的,等等各方面的教育。我们发现,孟子特别强调的是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这叫做五伦。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是教育的作用。 既然教育这么重要,那我们首先就要问两个问题:第一,谁有资格当老师?第二,怎样才算好学生? 一、谁有资格当老师 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提建议,似乎每个建议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能做得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建议,似乎很有办法;可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是一筹莫展。所以孟子提醒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当别人的老师。他还说,现在有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放弃自己的田地,去替别人耕田。我们常常说,人的心就是福田,只有好好耕耘,将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自己的田不耕,替别人耕田算什么呢?对别人要求很严格,自己承担的责任却很轻;希望别人变成好人,却忘记了自身修养的重要,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别人会听吗?所以,不能光凭着愿望和热情说我喜欢当老师,喜欢给别人建议,给别人指导。当老师是需要条件的,哪些条件呢?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下面我们分别说明一下。 第一,自我修炼。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孟子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真正的好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但现在很多人是用自己没想通的道理让别人觉悟,这怎么可能呢?一定要自己先把学问研究好,才能去启发、指导别人,这是常识。 那么,怎样自我修炼呢?孟子离娄下中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段话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今天参考。孟子是说,第一,要广博地学习,知识不够的话,就无法触类旁通,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二,要详细地阐述,也就是要把你学得的知识、领悟的道理,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呢?四个字,扼要说明,也就是用自己的话作扼要的概括。 举个例子,有人观察哈佛大学的教学方式,特别提到一点,他说下课以前,老师让学生们每人用1分钟的时间把50分钟上课的内容概括一下。学生说,1分钟怎么够呢?你讲了50分钟,给我10分钟吧。不行,只给1分钟,1分钟到了就不让你讲了。老师就根据学生说的了解他课堂学习的情况。不要小看了这最后的概括,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都是非常有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起来,将自己的心得进行总结,这个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学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的过程。 做到这一步以后,还有别的方法。孟子在好多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过,有一段话阐述得比较完整,是这么说的:君子依靠正确方法深入研究,就是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自己领悟道理,就可以安稳地守住它;安稳地守住它,所受的启发就会深刻;所受的启发深刻,运用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回溯本源。所以君子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我这是用白话把孟子的意思说出来,不免啰啰嗦嗦,孟子的原文讲得既优美又简练。其中有一句话是取之左右逢其原,今天称为左右逢源。孟子是语言高手,他把我们的汉语讲得既精彩又动听,今天习用的不少成语,就是从孟子里来的,除了左右逢源,还有明察秋毫、揠(y)苗助长、杯水车薪等等。 总结一下孟子这段话,该如何读书呢?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心得,有了心得你才会去执著地坚持它、实践它。如果没有弄懂,没有真正地觉悟、了解的话,为什么要去做呢?这种自我修炼,蕴?了各种挑战在里面,需要我们去下功夫,对学问真正有了自己的心得之后,再设法加以实践。 学生要努力,老师也要用功。我教书三十年了,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座右铭,说当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教几年书就没有什么材料再发挥了,这也是从孟子中学来的。 第二,要开拓心胸。在这一方面,孟子有一段话讲得特别生动,他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登得高望得远,心胸、眼界都不同了。等到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都变小了。接下去的话更有意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不会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孟子实际上在讲他自己呢:我在潜心学习孔子创立的学说,但是很可惜,生得太晚了,不能做孔子的学生,只能私底下把有关孔子的材料找来好好地研究,也就是私淑孔子。事实上,孟子的确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孟子觉得,这也算是在圣人门下学习过,所以其他各种理论、言论都不值一提,我在圣人门下学过了,我看过大海了,这些河流算什么!孟子以此来说明,老师和学生都一样,要开拓心胸和眼界。 第四,要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的话,孟子并没有说过这四个字,但他实际上在实践这四个字。有一次孟子在滕国的上宫宾馆居住,并给学生上课。看门的人把一双没有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结果不见了。有人就跑来问孟子:是不是跟随你来的人把草鞋藏起来了?这个人讲话很婉转,草鞋不见了,有可能是被人偷了,但他说是不是有人把它藏了起来。孟子怎么回答?孟子当然不太高兴了,他说:你以为这些人是为偷草鞋而来的吗?这个人就说:大概不会这样。先生开设课程,对学生是离开的不追问,要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诚心来学,就接纳,所以难免良莠不齐啊。故事本身并不是要正面阐述有教无类的道理,但任何人想听课他都不会拒绝,看来孟子的确实践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这正是作为老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怎样才算好学生 接着我们就要问了,怎样做才是好学生呢?在孟子眼中,做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 第一,要取法乎上,不能要求老师降低标准。 第二,要专心学习。 第三,要持之以恒。 第四,要诚心请教。 我们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学最好的。孟子说,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弓没有拉满,蓄积的力量不够,怎么能射得准、射得远呢?他还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 孟子的学生听他谈人生的道理,觉得实在是太好了,却不容易做到。有个叫公孙丑的学生说:先生所说的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简直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让它变得有可能达到,然后人们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公孙丑的意思是希望稍微降低标准,让学生可以跟得上。孟子回答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绳墨(木匠打直线用的工具),后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是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就会跟着他学。作为老师,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使生命的力量充分施展开来,这样才是人生的正路。孟子后来谈浩然之气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心生羡慕,即使不见得多么了解其中的道理,也会觉得他讲得真是有一种力量,活着真是痛快,做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人生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而不必执著于那些富贵名利。 孟子这样谈到老师,学生该怎么办呢?学生不能让老师降低标准,学生要往上提升。这就叫取法乎上,这个上当然不限于身边的老师。 孟子强调两点:第一点,向古人学习,跟古人做朋友,也就是尚友古人。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有所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第二点,向圣人学习。孟子着重提到他眼中的两位圣人。一是伯夷。伯夷和弟弟叔齐,本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死后,二人谦让,都不接受国君之位,反而离开国家,逃到西边的周国。正好碰到周武王起兵造反,讨伐商纣,两兄弟认为做臣子的不可以造反,就劝阻武王。武王自然不会理睬他们。推商朝之后,两兄弟说我们不吃你周朝的粮食,就逃到首阳山上饿死了。司马迁觉得这么好的人有如此遭遇,实在是天道不太公平,便把伯夷排在史记列传的第一位。在古代,常常把这两个人看成志节、节操的代表,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随便妥协。孟子说:听说了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成语廉顽立懦即出自这里。 二是柳下惠。柳下惠生活的年代跟孔子比较接近。他非常随和,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尽量做我该做的,我对别人都不拒绝,跟伯夷正好形成对照。孟子说:听说了柳下惠作风的人,刻薄的变敦厚了,狭隘的变宽和了。 孟子认为,听到圣人的事迹,每一个人都会振作起来。所以做学生,首先要取法乎上,好好跟着学,要跟古人做朋友,向圣人学习。这是第一步。 其次,要专心学习。孟子曾讲过一个故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第二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的话,第二个人怎么可能学得好呢? 当然,专心致志,也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配合。孟子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楚国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学齐国话。孟子问戴不胜说,是找齐国人教他,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回答说,当然找齐国人教嘛。孟子又说,请齐国人来教,但很多楚国人跑来干扰,这样的话,即使用鞭子打他也学不会啊。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u)之。傅,就是师傅来教他,是个动词;咻,就是喧嚷、打扰。孟子还说,如果把这个孩子带到齐国都城住上几年,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做到。 第三,要持之以恒。在这方面孟子就直接说了,听到鸡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是舜一类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一直不停地求利,是盗跖(zh)一类的人。孟子还讲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意思是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仍是一口废井。学习不是一样吗?已经学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坚持到有结果出现呢?我们说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好,也算一种修成正果吧。如果你差一个月,那还是没毕业,还是没有文凭。当然我讲的不是文凭,而是对于学问要有真正的领会,有真正的心得。 第四,诚心请教,这点又特别重要。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都子,他说,先生门下有一个人叫滕更-一看名字就知道,滕更是滕国的贵族,似乎是属于应该以礼相待的人,可是先生为什么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我不回答,这可以看到孟子的坚持了。第一,仗着地位高来发问;第二,仗着有才德来发问;第三,仗着年纪大来发问;第四,仗着有功劳来发问;最后一点,仗着老交情来发问,我也不回答。滕更占了其中的两项。 我们再简单说明一下。比如我有一个年轻的学生,电脑非常好,我不懂电脑,想向他请教。我年纪大,是老师,地位比他高,我跟他说你过来教我电脑,他可能不太情愿。他心里想,老师你教我哲学我就认了,现在你叫我教你电脑,好像态度不是很谦虚啊。唐代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很有道理的话。一个人在这方面是老师,在别的方面却可能是学生,没有人会精通所有的领域。只有这样,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人家教你,在这一点上他就是老师。 所以我们要懂得,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态度谦和,诚心诚意,说话客气一点,避开孟子说的那五种情况,这样人家教你的时候也才会心甘情愿。 三、教育的方法 现在可以进一步讨论,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在儒家里面,从孔子开始,就特别强调因才施教四个字。因才施教是很好的方法,但这只是个原则,怎样因才施教呢?孟子提到教育有五种方法,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第一种,像及时雨一样的,润泽点化。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老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事而随机指点,帮助他转化提升。在论语里面,孔子提到的是启发式教学。很多人以为启发式教学是老师的责任,这是忘记了孔子的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什么叫不愤不启呢?不到你想懂而懂不了的时候,我不来开导你。什么叫不悱不发呢?不到你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来启发你。换句话说,想要老师启发,就要自己先下功夫。想懂而懂不了,想说而说不出,这时候启发最有效,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及时雨。所以老师需要学生配合。西方特别强调,有三种职业要配合才能够有效果。第一种是农夫,农夫种田,没有老天的配合,不刮风、不下雨,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的收获。(常州即将再次与你相逢)第二种是医生,病人不遵嘱服药,就算你华佗再世也没有用。(健康是福)第三种就是老师,你再怎么努力而学生不愿意配合,怎么会有教学成果呢! 第二种,成全品德的,就是说,老师教学生要修养品德。这在儒家是没有问题的。孔子教学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因为德行才是一个人的生命目标,是真正的光明大道。 第三种,培养才干的。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才干,使其用之于社会,造福于百姓,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 第四种,解答疑问的。比如我们读书,有很多疑惑,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把问题说清楚。 以上三种方法,是分别针对品德、才干、见识来指导,是为了考量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五种,有私淑艾者,就是靠品德和学问使别人私下学习的。孔子这个老师,对孟子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孟子自己去学的,而孟子把书写出来,留下他的品德、学问,后代的人也可以跟孟子学。我们不可能随时都碰到好老师,所以有时候就只能跟古人学,跟外国人学,从书本上来学,这当然也是一种教育。 孟子甚至还说过,我不屑于教一个人,哎,已经是教他了,就是以不教为教,这也是跟孔子学的。 论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孺悲,他做错了事,想去见孔子,跟他说明解释,但是孔子托病不见。传话的人刚走出孔子的房间,孔子就把瑟拿下来,弹瑟唱歌,故意让孺悲听到,我好好的,根本没事,我就是不见你。所以孟子说,为什么这么做呢,不教也是教啊。有些人往往做错事之后跑来找老师,出来之后就跟别人说,老师已经了解了,他已经原谅了,你们就不要再责怪我了。事实上老师只是听他说说话,也不便说什么,而孔子不给这种人这样的机会。 四、孟子到底要教什么 孟子教什么内容呢?孟子说过一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上)学代表学习,问代表请教,学习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心找回来。这说明儒家思想对这个心特别重视。 什么是心呢?心代表一个人的自觉能力,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记得我在做,我是主体,我对于行为的结果要承担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自觉,心就很容易在外面游荡,这样生命就没有主体性,就不能逐渐成长为健全的成熟的人格,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儒家对人的主体的肯定。很多人都认为儒家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动态资源调配的5G核心网架构-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设施农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融资发展机会研究报告
- 海洋渔业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无人机维修工作站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居清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果蔬调味酱蜜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大二下基础护理学题库及答案解析
- 燃气从业人员考试状态及答案解析
- 食品安全案例题库及答案解析
-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综合体及答案解析
-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
- 某大酒店弱电智能化系统清单报价
- 搅拌桩机使用说明书
- 2023年兴文县中医院康复医学与技术岗位招聘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GB/T 4852-200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滚球法)
- 情绪压力管理-情绪压力管理课件
- 2023年太原市第二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DI辅导员工迈向成功-辅导领导力系列
- 阿联酋法律体系
- 煤矿井筒装备安装方案
- 育苗基质选择标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