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同名14819).doc_第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同名14819).doc_第2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同名14819).doc_第3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同名14819).doc_第4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同名14819).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的背景. 1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的现状.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3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状. 4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5 (一)研究内容. 5 (二)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7 一、基本概念. 7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7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9 二、理论基础. 12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 (二)多元智能理论. 13 (三)学习动机理论. 15 (四)“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6 第三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设计与教学设计. 18 一、研究设计. 18 (一)研究假设. 18 (二)研究对象. 18 (三)研究变量. 20 ii (四)无关因素控制. 20 (五)研究使用教材. 20 (六)研究时间安排. 21 二、教学设计 . 22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 22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23 (三)任务设计. 23 (四)任务情境设计. 26 (五)学习资源设计. 26 (六)自主学习设计. 28 (七)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29 (八)学习评价设计. 29 第四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31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施 . 31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 31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 33 (三)教学实施调整. 43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分析 . 44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44 (二)学生作品制作分析. 46 (三)学生期末测试分析. 46 (四)研究过程设计分析. 47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一、结论 . 51 二、展望 . 51 注释 .53 参考文献 .54 附录 .5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59 致谢 .60 I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既要做好与小学阶段的衔接,又要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提出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以期促进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广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需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和实践经验尚浅,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出现诸多问题,如任务驱动理解片面化、任务设计庸俗化、任务驱动扩大化、任务评价单一化等,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本研究在一线教学中以科学系统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索和实践。通过对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和发展特点的剖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依据,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再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完善,主要从教学内容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设计、任务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验证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持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初步建立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显著缩小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实现了促进全体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目标。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化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任务设计;信息素养 【分类号】 G434 II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rther refor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a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enters a new era of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which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nect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as well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 and has come into the spotlight in this field. Therefore, educators has carried out studies based o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ut forward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procedures based on Task-driving theory to promote students information qualit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fit the requests of learners in this field. Task-driving approach 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It represents Students Centered Teaching theory and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should accomplish active discovery an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specific tasks. In the course of curricular reform, many educators has concentrated on the study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and adopted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However, the lack of theory and experience in this area leads to many problems such as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task driving, the unoriginal design of the task, the expanding usage of task-driving, and the simplistic appraisal and thus, bring unprecedented doubts towards the theory.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mic theory out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research adopts experimental study method and achieves further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ing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 obtain brand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ask-driving Teach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Learning Motivation Research and the Leading status Subject status teaching theory. Moreover, on the basis of daily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learners characteristic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 systemically design and improve Task-driving Teaching Method on a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learners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task design, task situation design, learning resource design, initiative, learning design, co-oper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ppraisal design so that it can fit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can be tested and improv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further.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s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learners interest , shifts learners attitude towards study in an optimistic way, improves their initiative study effect , strengthens their ability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solve problems in realit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ts up co-operation spirit, narrows the gap between excellent students and students feeling difficult in study, achieves the aim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ll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quality. This research furthers the application study of task-driving teaching in the fields of theory as well as practice, provides brand new teaching concept and methods, reforms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and contributes precious refere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overall education quality. 【 Key Words 】Task-driving teaching method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 Task design ; Information quality 【Classification】G434 1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21 世纪,人类迈入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猛烈冲击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工作与生活,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其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己经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必然需要。 面对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以便全面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在基础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两种途径来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他们在小学阶段实施了“电脑认识”计划,在中学阶段开展了“电脑科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英国在 1998 年就开始把信息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2000 年执行新的国家课程以后,将课程名称更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日本则在小学阶段开设综合学习时间课,培养学生对电脑的亲近感,初中阶段开设信息基础必修课,高中设置信息必修课,同时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都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和主阵地。 我国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国家教育部于 2000 年 10 月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 2001 年开始用 510 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1;同时,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3 年 4 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一个全面系统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步得到普及和全面发展。现在已经陆续有在小学阶段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升入初中,因此原来指导纲要中的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均为零起点的指导意见就失去了作用,而且由于小学阶段开课情况差异悬殊,导致了初一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2 与小学衔接,引导全体学生特别是起点低的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提升信息素养,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好基础,成为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法,无视学生的起点水平和学习能力,一直由教师控制教学进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一线的信息技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需求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和完善,突出任务设计和自主协作学习的开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任务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观察、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总之,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初中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全体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教学实践参考,深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弥补当前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利于促进一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从教学实践层面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通过准实验研究法验证该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经过不断的反思改进,探索出适合当前初中学生围绕任务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本研究促使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加适应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非零起点”,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索学习,为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供教学实践指导。 三、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任务驱动教学法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 3用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2009 年 8 月通过 google 搜索引擎,使用英文关键字“Task-based Learning”可查找到大约 4550000 条记录,阅读其中的部分资料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英国、北美以及亚洲许多地区广泛应用于语言类教学,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论著。比较有影响是 Jane Willis 的专著任务驱动学习框架(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他在书中具体勾划了一个组织教学的模型,认为任务驱动教学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前任务活动阶段介绍主题和任务;任务周期(Task Cyc1e )完成任务,准备报告计划,报告;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分析和再练习2。 除了语言类学科,信息技术、医学等注重技术性和操作性的学科也广泛开展了任务驱动教学。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材编排及教师授课等方面,都受到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在美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是以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型综合型任务划分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任务构建知识,通过完成任务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英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则在学习活动设置上,注重为学生构建一个基于任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学习环境,以真实的任务为导向,不是为了技术而学习技术,而是学生通过协作交流,最终共同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变革,使任务驱动教学法获得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国基础教育中得到推广。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以来,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应用于英语和信息技术教学。其中,香港教育署在一份英语语言教育计划中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的五个特征得到普遍认可,具体是指:任务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要有一个适当的情境;任务要考虑学习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mode of thinking and doing);任务活动要导向任务作品的产生;学习者在任务完成后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框架3。 任务驱动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是在一次人教版的教材编写研讨会上提出的,最早文献记录出现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 1997 年出版的计算机教程 Windows 版的前言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做上,以写一篇文章、画一幅图、制作一张统计表为任务,按完成任务所需的次序介绍有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做便于学生边读书边上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4。” 教育部 2000 年初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 4 “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正式颁布时改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5。” 教育部 2003 年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倡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实施建议中特别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6。 目前,国内对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各自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逐步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过程。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楚永涛老师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法主要以创设情景、设计任务根据情景、呈现任务教师引导、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教学实施流程7。江苏张家港市教研室的李培军教研员认为完整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汇报、任务进阶五个阶段。研究者虽然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有所差异,但是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存在以下共识: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任务情境的创设;任务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概括地说,任务驱动教学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课堂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负面影响日益显露,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 1.设计任务庸俗化 不少教师将任务等同于练习,直接把教材练习题或是把一个个知识点做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表面看来,课堂上的任务很多,可实际上学生对这些任务的理解仅是完成一次 5次的机械练习,并不需要积极探索,与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完全相悖。 2.自主学习放任化 教师提出任务后,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学习。有的学生能够真正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获得一种成功和喜悦感。而有的学生却陷入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甚至直接放弃任务。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也会对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3.协作学习形式化 任务驱动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协作学习形式化,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代替他人完成任务。 4.学习评价简单化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在组织学习评价时走过场,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忽视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重视“成品”的评价,忽视“半成品”的评价;重视优秀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忽视不佳作品的点评和激励。 因此,我们要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尽快走出误区,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指导。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的主要内容是梳理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理论依据,深刻认识任务驱动的含义;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系统设计,并在课堂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改进;探讨总结科学的任务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任务的驱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两极分化为目的,探索适合初中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过程,对学习效果寻找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课堂应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总结出操作性较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突出任务设计和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设计,并用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验证,以科学的方法和真实的数据,说明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实可以促进全体初中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效果,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6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观察讨论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法查阅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借鉴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取其精髓,为自身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使实践研究少走弯路,提高研究效率。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特点,搜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态度、认识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访谈法,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搜集材料,改进教学方法,认真研究学生个体学习心理的变化,分析共性和个性,做好研究记录。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准实验研究,对研究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研究结论。 基于研究的需要,取得组内老师的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课后组织讨论,总结改进教学研究过程。 7第二章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为了在研究中规避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误区,适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首先要深刻认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境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该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任务引发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技能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应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完成任务实现意义建构。简言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8。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1)以任务为主线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不是由知识点组成的,而是由一个或多个包含教学内容的具体任务贯穿,任务处于核心位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任务展开。任务成为课堂的主线,教学以任务的提出开始,以任务成果的交流评价为标志结束。整个过程中学生围绕任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经验、技能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任务成果,参与交流、评价和拓展,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具体工作,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可以把制作一张班报作为任务;在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中,把制作一份图文声像并茂的自我介绍作为任务;在学习信息检索时,把查找其他学科的学习资料作为任务等。 (2)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处于主体地位,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及学生学习的引导 8 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任务的设计者教师综合分析教材和学生,确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任务。 任务情境的创设者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任务分析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铺好学习的道路,防止学生陷入迷茫,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遭遇障碍产生畏难情绪时,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或建议,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进程的调控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教师要通过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对进度慢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对进度快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来调控全班的整体教学进度,引导每一个学生都信心百倍地朝着正确方向努力。 任务成果的评价者教师要积极组织参与任务成果评价,一是要制定出具有良好操作性的成果作品评价标准,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行为方法、协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二是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提出具体中肯的改进意见,让每个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 (3)以学生为主体 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作性和协作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任务的主动参与分析者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生置于一定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任务引起他们的注意,诱发其成就动机,主动地参与分析任务,尝试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相应的学习资料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身内在成就动机的激励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个良性的认知活动循环。 问题的主动发现解决者任务驱动教学法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传递接受”模式,不再总是教师提出问题,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或结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仿;而是由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主动地去质疑,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动手实 9践,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完成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同化”或“顺应”,主动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协作的需求参与者学生在探索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任务本身就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这时学生不得不主动寻求帮助,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重新审视自己获得新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完善了个人看待问题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与他人交流的经验,体会到应如何向他人求教或施以援助,从而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具备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任务成果的创作评价者任务成果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的学习成果,一般以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呈现。学生在完成这个作品过程中,肯定融入了自己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运用了独具特色的方法,从而体现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作品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展示自己的创新点或发现别人的创新点,从而引发更深层的思考,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 (4)以信息素养为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实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通过有意义、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在学习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信息意识与情感,掌握信息知识与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内化信息伦理道德,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新一代。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1.课程目标和价值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 10 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内容设置特点 (1)衔接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以小学阶段规定的内容为基础,不再采用“零起点”设置,而要具备“双衔接”(承前启后)的作用,注意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接轨,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各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关系可参考表 2-1。 表 2-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培养目标 学段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 巩固兴趣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