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pdf_第1页
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pdf_第2页
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卷第3期2007年6月中国医学伦理学ChineseMedicalEthicsVol.20No.3Jun.2007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黄萼华(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533000)摘要儒学重视道德价值,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教化。在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深受其孝道观、仁道观、义利观和养生观的影响与渗透。关键词儒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伦理学中图分类号R-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65(2007)03-0037-03InfluenceofConfucianismontheEthicsinTCMandItsPermeationHUANGE-hua(YouJiangMedic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Guangxi,Baise,533000)Abstract:Confucianismemphasizesvalueofmorality,andstressesmoraltutelageandethicalenlightenment.EthicsinTCMgrowsanddevelopsintheideologicalenvironmentwhichisdominantlyoccupiedbyConfucianism,thusitisdeeplyinfluencedandalsopermeatedbythevaluesoffilialpietyview,kindnessview,righteousnessfavorableviewandhealth-cultivationview.Keywords:Confucianism;TCM;ethic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的显学。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如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等,在同一时期又有许多流派,但是儒学重视道德的价值,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教化的特点是始终如一的。1在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医伦理学,不仅其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勿避险巇、一心赴救,博施济众、普同一等,仪表端庄、温雅有礼,济世救人、不为名利,谦和谨慎、尊重同道的基本医学道德规范的确立受儒学的影响,而且儒学深刻渗透于历代医家行医目的、价值观念、健康观念中,自宋代开始更是形成了儒医传统。1孝道观儒学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故而“孝”的观念对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孝”是许多人学医行医的动机和目的。人们为尽孝而学医,以孝奉养父母,为孝保养自身。3孝以事亲,忠以事君,孝忠连在一起疗君亲之疾被看成是尽忠孝之道的儒家孝道伦理观,更是激发许多儒士习医。4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指出“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就是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魏晋医家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夫爱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围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南北朝时期医家许道幼认为,不知方术不谓孝,并因母疾而习览经方,精钻医术,成为一代名医。唐代医家孙思邈也强调为孝学医,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金元四大家事医诊病莫不受“孝”影响,刘完素家贫,母病求医不至而死,以致遗恨万分,遂改攻医学;张从正以医为孝,医著取名为儒门事亲;朱丹溪因母患脾疼,众医束手,故立志于医;李杲因母病被庸医杂乱投药而死,但仍不知所患何病,痛悔之至,以千金为贽,拜张元素为师学医。明代王纶因父病而习诵医经本草,为官后仍兼疗民疾。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中说:“古人有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医。”吴瑭瘟病条辨自序中也言:“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于天地间!”据对中医人物词典收录的6200余位历代中医的身份分析,有813位弃儒行医,占13%,其中又有172位因孝而习医,占了21%,由此观之,以医为孝的观念成为儒家的一种传统。5“孝”影响人们的医疗活动和风俗。礼记曲礼下说:“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于是,子尝父药成为一种孝礼义的规矩。除尝药外,还有尝粪便、呕吐物来尽孝者。还有为“孝”毁伤身体的事情。旧唐书王友贞传记载王友贞“割股肉以饴亲,母亲寻差”,并获旌表。宋代张杲在医说人肉治羸疾中称,唐代明州人陈藏器撰本草拾遗,说人肉可治羸疾,以致民间父母疾多割股肉而进。这种自残尽孝的陋习后来发展到割肝、割乳,甚至杀子以尽孝。但是,儒学又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6,若损伤父母所予之躯就是不孝,故而有了尸体解剖是不孝的观点。2仁道观周易说卦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儒学以爱人释“仁”,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7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这种从“爱亲”出发推至“爱众”的仁爱思想,使“仁”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泛爱众”的伦理观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重要内容。“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9。行医治病、施药救人被视为是施仁爱于他人和实现“泛爱众”的理想途径。一些医家吸收儒学“泛爱众”的伦理观,以“仁”为济世救人的指导思想,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要求医家心怀仁爱,不管“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华夷愚智”,要“皆如至亲之想”;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谴责不能平等对待贵贱贫富之病患的医生,指出“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薄哉”,教导医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中国医学伦理学第20卷济众,惠泽斯深”,“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清初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仁”还是评价医生的重要标准,南齐杨泉的物理论论医指出良医应是“仁爱之士”、“聪明理达”、“廉洁淳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宋林逋在省心录论医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斥贪图钱财,沽名钓誉,粗疏草率之医为“庸医”、“庸工”;明龚信在古今医鉴明医鉴中也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等等。他们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医学以人为本的仁爱传统。“仁者,人也”10,“天地之性,人为贵”11,“惟人万物之灵”12。这种重人的仁道观念,深刻影响着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济施众的重生意识,一些医家进而关注到人的生命质量问题,更加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人道主义内容。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晋王叔和的脉经序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主张“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娠,故去之”,重视母胎健康。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倡导优生,对劣胎“宜下之,以免其祸”。明代李时珍忧心历代本草谬误,认为事关性命,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13,编撰本草纲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4。当儒家士大夫不能以自己的学说拯救乱世时,一些人便隐于医林,通过行医施药来济世救人,行仁爱之举。宋代范仲淹一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更是旷世流风,儒士箴言,鼓舞了许多失意的官吏和不第儒生从经学转向医学,李时珍、张元素、刘完素,喻昌、汪昂、吴瑭等,都是弃儒从医而成为一代著名医家。并且,儒医之称一时成为医家向往的美誉。3义利观儒学在义利观上具有道义论的特点,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15、“见利思义”1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7孟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18,“舍身而取义者也”19。荀子主张以义制利,重义轻利,提倡君子“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20。董仲舒提倡“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21。这些儒学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对古代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儒学义利观的指导下,许多医生倡导体贴病家疾苦,实行廉洁行医。在浓厚儒学氛围成长起来的医家,都将以医济世,舍利取义作为追求君子仁人理想人格的实践。22东汉医家郭玉曾长期行医民间,且“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23。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医生怀救苦救难之心,将钱财得失置之度外,要求“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24。宋医张杲在医说中说为医要“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陈自明在外科精要序中视“用心不臧,贪人财利”之医为“含灵之巨贼”。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医家五戒十要,“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至宋明时期,理学主张存义忘利,把义与利的关系明确对立起来。二程认为,“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25,“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26,“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27。朱熹说,为义“便是向圣贤之域”,为利“便是趋愚不肖之徒”28。于是,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坚持行医应该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来进行。金元医家李杲曾以觅钱还是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指出医家要做到“为医先去贪嗔”。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明医鉴中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医者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密,夺造化之权,以救人生死。”“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费伯雄在医方论自序也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确实,许多儒医将行医当作一种慈善事业,行医施药成为他们积善行德的途径,一些官吏行医也是同样目的。然而,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张扬“君子谋道而不谋食”,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想,既不符合医家的意愿,也阻碍了医学专业化的发展。29而宋明以来义利之辨中出现的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反理学思潮,对当时医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出医家“勿重利,当存仁义”,对病家也作出“勿惜费”的要求。在要求医家对病患不分贫富贵贱时,强调病家也不要损伤医生的名利,不能恃势摆布医生。30这不仅明确了平等的医患关系,一定范围内的医患义务,而且冲击着长期以来“医不言利”的传统价值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4养生观儒学的养生观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从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行来实现修身养生是其核心。孔子说:“知者乐,仁者寿。”31孟子主张:“存其心,养其性。”32“养心莫善于寡欲。”33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且“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34中庸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荀子曰:“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可以求节也。”35程颢曰:“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36陆九渊认为,“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37。受儒学这些思想的影响,后世一些医家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曰:“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深受宋明理学影响的金元医家朱丹溪,以儒家“格物致知”名其著作为格致余论,认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38。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参赞延寿书阴德延寿论中指出天、地、人“三元寿脉,又在于一德之修也”,“凡可修者,不以富贵贫贱拘,亦不在勉强其所为,但於水火、盗贼、饥寒、疾苦、刑狱逼迫、逆旅狼狈、险阴艰难,至于飞、潜、动、植,於力到处种种,多行方便,则阴德无限量,而受报如之矣”。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摄养要“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万全在养生四要寡欲说:“予尝集广嗣纪要,一修德,二寡欲。”张景岳在先天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一也,无二术也。”袁黄在摄身三要中指出:“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清代石天基在养生镜中曰:“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寿虽天定之数,而人之所以能延寿者,德也。”“凡忠孝节义,须要夙夜矢慎,又要以言行惠及于人。”这些养生思想对当今的健康新概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在重视德性养生的同时,一些医家关注到摄生与优生优育的关系。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认为:“调83第3期黄萼华: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明代万全在广嗣纪要寡欲篇说:“求子之道,男子贵清心寡欲,所以养其精;女子贵平心定意,所以养其血。”在养生四要寡欲指出:“构精者,所以续纲常也。寡欲者,所以养性命也。然则寡欲者,岂延龄光嗣之大要乎。”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也说:“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由此看来,古代医家从摄生出发论及优生优育,涉及生命质量,充实了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总之,儒学不仅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基本医学道德规范的确立,而且,其以孝为始,推己及人的仁爱观,强调以义为上的价值观,朴素的人口道德观,以及重视道德健康,从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参透人的生死,等等,莫不深刻渗透在中医伦理学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参考文献1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张大庆.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69.2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2.3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90-191.4童安荣,王丽莉.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1996,17(11):592-594.5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张大庆.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70-71.6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2.7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8.8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2.9董仲舒,周桂钿等译注.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313.10朱熹注.大学中庸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11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2.12蔡沈注.书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5.13柳长华.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14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74.15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435.16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337.17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93.18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55.19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42.20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57、636.21冉照德,陈直.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3.22杨士孝注.二十六史医家传记新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45.23,24中国医学大成续编编委会编纂.中国医学大成续编(四)M.长沙:岳麓书社,1992,8.25,26,27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72、124、1138.28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二、三、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873.29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张大庆.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77.30陈希宝主编.中国古代医学伦理道德思想史M.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