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_第1页
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_第2页
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_第3页
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_第4页
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 文 /江 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学生的体验,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运用生活的体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体验的独特性,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与文本内容不谋而合,形成心灵上的默契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书本知识与生活阅历完美融合;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体验,这实际上是构建和谐课堂的 重要前提。如果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三者,学生定会在愉悦中与作者、文本、生活交流,就会叩开阅读理解的大门,触摸到文学作品的灵魂。 那么,我们怎样用生活的体验叩开阅读理解的大门呢? 一、找契合点,走近体验 2 / 10 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找到现实生活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点,既要找到作者与文本的契合点,又要找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学生才能走近体验,才能将语文阅读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 1.找到作者与文本的契合点 生活是一面镜子,照尽世间百态, 离开了生活这面镜子,文学创作就无法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文本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思考后的一种感悟、一种再现。这些体悟可能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造成学生对文本领悟上的障碍。 作者写今古之人、事、物,或触景生情,或体物言志,或抒离情别绪,或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是古迹、典故、人物、一段尘封的往事抑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作者往往选用与自己相似的经历、遭遇来写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也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比如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与王昭君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借写昭君的怨恨3 / 10 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本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这是具有相似性的契合点。 但也有以他人的业绩来反衬自己现状的契合点。比如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身为都督,年轻有为,立下令“强橹灰飞烟灭”之大功,况有美女相伴,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而苏轼 呢?任团练副使这一虚职,年华老去,功业未成,况宦海沉浮,可谓命途坎坷,饱受痛苦。于两种不同的人生、一种极大的反差之中找到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可谓出奇制胜。 2.找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 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无论古人诗文,还是今人作品,无不传达着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找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文本而又要回归文本。实践证明:学生的生活经历越丰富,生活体验越多,生活视野就越宽广,就越能与课文中的思想产生共鸣。如,在一次全县中 学语文赛课上,一位赛课选手在上登高时,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接文本内容: 4 / 10 师:古人一般在什么时候登高? 生:九月九日重阳节、中秋。(师补充还有“人日”,人日是正月初七,有诗为证“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师:古人为何要登高? 生:是一种习俗,为了祭祖、望远思人。 生: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会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 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消去,成为文人的一种消遣。 师: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情感呢? 生:思乡、忧国忧民。 生: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不高兴。古人讲过一句话“登5 / 10 高者必自卑”,因为人登高处时,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生(补充):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很自然的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滕王阁也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 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几句就是说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生: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同样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这种感觉如果坐在一个房间里,是万万感受不到的。 这里,教师让学生用自己以往的学习、生活方面的体验进行交流,实现了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对接,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正如夸美纽斯说的:“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二、转换角色,感受体验 6 / 10 演员要演好一个角色,需要深入三教九流之中体验生活,方能真正走进剧本,把握人物性格,演绎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同样,阅读教学中,也应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忧同悲,感受情感的激荡,心灵的洗涤,精神的升华。如,我在教著名作家余秋雨的道士塔时,问学生全文感情最为浓烈的句子是哪一句?学生回答是“我好恨!”这一句。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此时此刻就是余秋雨,反复诵读“我好恨”,要求读出心里面隐隐作痛的感觉。然后 让学生朗诵课文中的诗句: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7 / 10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读完后,有的学生泪流满面,有的学生咬牙切齿,有的学生摩拳擦掌,真是怎一个“恨”字了得!一个“恨”字让全文境界大开 。这样,师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认知的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三、因势利导,促进体验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文本的参悟有效益不高之虞,很多触及文本灵魂的东西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所以,教师的点拨就尤为重要8 / 10 了。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常常会让学生顿悟,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如,我在教学苏东坡的定风波时,讲到“积极入世让中国许多文人受伤,而消极出世能让他们疗伤”时,许多学生不明其意,我没有直接从 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思想两方面解读,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引导,我问道:当你遭遇人生的不顺时,比如失去亲人、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等,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找一个地方躲起来,让自己静静;有学生说背上行囊,去旅游;还有学生说想回家,扑倒在妈妈的怀里大哭一场。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不管是躲起来,还是去旅游、回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让受伤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还有呢?学生不明白,我又引导道: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也就是说人具有社会性,离群索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消极 的。”学生异口同声道。这样,“积极入世让中国许多文人受伤,而消极出世能让他们疗伤”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自明。 正是因为教师的因势利导,才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9 / 10 四、走出课堂,升华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四十万大军全部覆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马谡重蹈前人覆辙,纸上空 谈,结果咽喉重地街亭失守,让自己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中学生应走出课堂,把书本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用生活体验去印证书本知识,正如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理论,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去游,在游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不断总结,最终才会游泳。 走出课堂,实际上给了学生一个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节假日或深入大街小巷,体会人情冷暖;或瞻仰革命圣地,体验爱国情愫;或访求名山大川,感受人文气息;或追寻寺庙古迹,领悟悲悯情怀。学生在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社 会阅历的同时,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生活体验得到充实,得到升华。 10 / 10 总之,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要用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用睿智的头脑体验生活,用博大的胸怀积累生活,教会学生感悟生活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