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三通史复习.doc_第1页
例说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三通史复习.doc_第2页
例说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三通史复习.doc_第3页
例说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三通史复习.doc_第4页
例说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三通史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说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三通史复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三通史;复习 G633.51A16746058(xx)250081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高三通史复习课,内容繁多、关系复杂,不易形成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的认知理解把握不足。对于通史的复习,常见的做法基本停留在知识的梳理层面,缺少消化、加工和提炼,难以真正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基于此,笔者以平民社会的来临:以宋代的经济和文化为视角一课为例,探讨如何以知识为依托和载体,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目标设置的方向性明确素养与要求 (1)通过时空对比,突出唐到宋城市商业和东西方“商业革命”的比较,初步掌握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 (2)通过搜集文献、图像、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史料,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开展合作探究,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解释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材料选择的取舍性重组内容与结构 将有关宋代农业、商业、文化等基本史实,整合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平民化宋代农民从佃仆向平民转型”;第二部分“商品化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三部分“世俗化宋代市民的世俗文艺”。 三、程序设计的主次性优化过程与情境 第一部分“平民化农民从佃仆向平民转型”的教学中,主要通过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史料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从而推导出农民身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D)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太祖曾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经济衰退,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B)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解析】从“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中进一步思考,可以归纳出租佃关系盛行产生的影响:(1)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2)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3)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发展。 第二部分“商品化宋代的商业革命”是本课教学重点。以史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纵向对比唐代长安和北宋汴京的城市布局图和商业区示意图,探究北宋汴京城市商业在空间、时间、机构管理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横向对比东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和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思考宋代的“商业革命”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的原因。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起可以迁移的知识体系,更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1.城市商业的纵向对比:唐代长安城VS宋代汴京城 第一组材料: 第二组材料: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20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通过对比两组史料,指导学生从中归纳得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汴京城市商业发生的变化。(1)空间:坊市分离街市。(2)时间:严格的时间限制夜市、晓市。(3)机构管理:专门的机构(市署)管理不再设专门机构直接管理。 设计意图借助唐代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的商业区布局图,以及若干则文献史料,比较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差异性。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史料提取信息,又能使学生提高时空观念,增强史证意识。 巩固运用城市、市民生活与市民观念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东京城商业区示意图(同前图)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分析说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市民价值取向变化与宋代理学兴起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相互联系的历史理解。 2.“商业革命”的横向对比:宋代VS近代西方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东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如何?它们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2)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第一层次:经济方面,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政治方面,重农轻商政策影响;文化方面,宋明理学的保守性和科举制度的限制。 第二层次:政治方面,游牧民族南下,中央集权体制过于强化;文化方面,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冒险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思考宋代的“商业革命”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的原因,建构历史解释,并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提高历史认识的时空观念。 第三部分“世俗化宋代市民的世俗文艺”借助经典宋词以及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使学生感受宋人的市井生活和社会风貌,帮助学生了解宋代在城市商业繁荣的基础上,市民阶层扩大,继而产生了迎合市民的通俗化、普及化的文艺。 文学:宋词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绘画:民间风俗画兴起。 戏剧:南戏在南方民间流行。 娱乐场所:瓦肆、勾栏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宋代文化向民间和大众转变的特征以及向追求娱乐和文化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功效评估的侧重性反思立意与策略 1.目标达成的针对性 2.内容选择的情境化 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理解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与政治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思维。 3.教学思考的层次性 例如在分析宋代的“商业革命”没有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