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pdf_第1页
[PDF]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pdf_第2页
[PDF]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pdf_第3页
[PDF]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pdf_第4页
[PDF]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吕延防 (1) 张发强(1) 吴春霞 (1) 王亚明(2) (1)大庆石油学院 (2)大庆油田公司采油六厂 本文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编号G1999043310)部分成果 引 言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断层封闭性及其地史时 期的演化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充分认识到, 在断层发育的盆地中,断层封闭性对油气运移、 聚集与 分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近几年国内外很多学 者致力于断层封闭性的研究。 断层封闭性可分为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控 制侧向封闭性的两大因素,一是断层两盘对置的岩性, 二是断裂带内充填物的性质与渗透性。充填物又可分 两类,一类是断层泥,即断裂活动过程中断裂带中被碾 磨破碎的断层角砾;另一类是泥岩涂抹层,由进入活动 断裂带的被断移泥岩形成。当然两种充填物中都可能 有后生矿物沉淀。实践已证明,当断层两盘对置的都 是渗透性地层时,涂抹层可以很好地起到侧向封闭油 气的作用。然而,什么样的断层存在断层涂抹层?断 层涂抹层的规模与原岩有何关系?涂抹层的分布规律 及控制因素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尚未见从定量角度 进行研究的报道。 前人及笔者都曾进行大量的断层露头考察,试图 定量研究上述问题,但由于实地条件限制无法达到目 的;也曾利用钻井资料用统计方法研究,终因断裂带取 心不系统、 资料不全而未获成功。于是笔者设计组装 了模拟实验装置,希望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来认识断层 涂抹层的性质、 厚度、 长度与断移地层岩性、 厚度、 成岩 程度及断层断距等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定量评价断层 封闭性提供依据。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内微元体的6个平面上作用 有正应力分量和剪应力分量,一旦两项应力分量的合 力达到抗剪强度,该微元体就可能发生塑性变形。抗 剪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0+ n(1) 式中 n 正应力分量,MPa ; 0 剪应力分量, MPa ; 抗剪强度,MPa ; 内摩擦系数。 按照库仑2摩尔理论,黏性或非黏性材料的塑性变 形和破坏是沿某方向明显的不连续滑移而造成的。在 材料处于极限状态的任何点上,存在一对可能滑移的 共轭单元,这两个单元满足库仑屈服条件。Amonton 定律说明,在低围压条件下,沿断层面发生滑移所需要 的切向力(平行于断层面)与法向力(正交于断层面)呈 正比关系: = 0(2) (2)式中的为滑动摩擦系数,通常大于。在较 低围压条件下,岩石中的剪破裂是软弱面,破裂面失去 内聚力,岩石沿已有破裂面产生摩擦滑动所需要的最 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间的差应力比形成新的破裂 面所需要的差应力小,这就是滑移作用往往沿先存断 裂面发生的原因。因此,无论断层性质如何,两盘错动 的本质都是剪切滑移,而泥岩涂抹层的产生与断层倾 角()没有直接关系,但需要利用将砂泥岩的实际厚 度(H)换算为断裂带内的有效厚度(L=H/ sin)。 因此,笔者采用水平错动实验装置(见图1 ,滑动箱 下半部分固定,上半部分滑动)模拟断层涂抹层形成。 实验材料中,砂岩用石英砂、 黏土、 膨润土和水泥制作, 泥岩用黏土、 膨润土和水泥制作,分别按比例加水、 搅 拌后烘干,作为砂、 泥岩层的替代物。 图1 实验装置简图 实验结果分析 在多次模拟实验中,可以观测到以下现象: 03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1年2月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 28 No. 1 1 ,剪切带在断裂产生过程中形成,剪切带内发育 的泥岩涂抹带(见图 2) 减少了沿断层面的摩擦阻力。 邻近剪切带的砂岩层没有明显的涂抹现象,但由于砂 岩较脆硬,摩擦剪切作用使砂岩中产生有规律的裂缝 和微小弯曲。破碎的砂岩楔状体被塞入剪切带,同时 给邻近的泥岩涂抹留出空间。泥岩层被错开后,沿断 层错动方向,涂抹层在被动盘一侧由厚变薄,在主动盘 一侧由薄变厚,直至涂抹厚度达到最大。 图2 断层涂抹层分布图 2 ,涂抹条带空间分布并不规则,主要受泥岩厚度、 断距、 主应力方向及断面粗糙程度影响。剖面上,沿地 层被错动的方向,涂抹层由厚变薄,并且在断裂带中涂 抹层被拖动越远越薄,其末端分布有拖拽后留下的透 镜状泥岩涂抹残体;平面上,涂抹层在原岩附近连续分 布,随着与原岩距离的加大,涂抹层的厚度减小,在涂 抹层末端形成锯齿状前缘,在该前缘前方有被拉断的 孤立的薄层涂抹层残体。当断距较小时,涂抹层的连 续性较好。断距较大时,只由一个泥岩层产生的涂抹 层连续性变差,在其末端分布有拖拽残留的透镜状碎 块;当存在几组涂抹层时,如果模拟材料中的泥岩比例 较大,涂抹层连续性受断距影响较小,反之则较大。 3 ,断层活动阶段控制着涂抹条带的形成与破坏。 断层初期活动往往对涂抹条带的形成起积极作用。继 续对模型加载使断距增大,随着断层两盘同一泥岩层 错动距离的增加,涂抹层逐渐减薄或被拉断、 削截。这 说明沿原断裂迹线再次活动的断层可能不再发育新的 涂抹条带,而是对先期涂抹条带起破坏作用。 4 ,泥岩处于塑性状态时,断层活动产生的泥岩涂 抹层非常发育。这说明生长断层在泥质沉积物未成岩 之前的活动可能易形成涂抹层,而泥岩已处于脆性状 态后断层涂抹层不发育;非生长断层可能不易形成泥 岩涂抹。 5 ,薄泥岩层在烘干时因失水量大而整体变脆,实 验时一般不形成或极少形成涂抹现象;厚泥岩层烘干 后外壳失水量大而具脆性,但内部失水量小仍具塑性, 实验时涂抹层发育。这一现象说明,当泥岩层处于欠 压实状态时,断层活动易形成涂抹层。 6 ,事先在所有的砂岩层中部垂直于层面锯一个小 口(见图 3) 作为先期断裂构型,实验加载时砂岩层不受 强烈拉张和摩擦作用,没有形成明显的剪切带,同时断 移砂岩挤占了剪切带空间,黏土失去涂抹填充剪切带 的机会,无涂抹层的产生。这说明断层的再次活动不 形成或很少形成涂抹层。所以,多期活动断层的断层 泥主要是前期涂抹层的再改造。 图3 先期断裂后期剪切泥岩涂抹示意图 数据处理与分析 经统计和处理实验数据后发现,上述影响涂抹层 发育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是泥岩层本身的厚度、 塑 性程度(可用孔隙度或含水量表示)和断距。在泥岩处 于塑性状态时,断距(记为因素A)和泥岩厚度(记为因 素B)对泥岩涂抹长度的影响见表1 ,二者显著性方差 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泥岩涂抹长度与泥岩厚度及断距关系实验数据统计表 因素A 涂抹层长度(cm) B1= 3. 5cmB2= 5cmB3= 5. 5cmB4= 7cmTj A1= 20cm3. 74. 755. 719. 1 A2= 17cm3. 64. 34. 55. 517. 9 A3= 14cm3. 34. 54516. 8 Ti10. 513. 513. 516. 553. 8 表2 断距和泥岩厚度显著性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差F比 因素A0. 6720. 34 8. 5( FA) 因素B5. 2331. 7443. 5 (FB) 误差0. 6260. 04 总和6. 1611 取显著水平为,可得假设H01:1= 2+r= 0 的拒绝域为 FA= SA/ SBF ( r -1) , ( r -1) ( s -1 ) = F(2,6) 假设H02:1=2=3=s= 0的拒绝域为 FB= SB/ SBF ( s -1) , ( r -1) (s -1 ) = F(3,6) 13 2001年2月 吕延防 等: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由于 F0. 05(2 ,6) = 5. 14 FA F0. 05(3 ,6) = 4. 76 FB 所以在= 0. 05置信水平下拒绝假设 H01,H02,即断 距、 泥岩厚度对涂抹长度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又由于 FB(43. 5)远大于FA(8. 5) ,因此泥岩厚度对涂抹长度 的影响较断距更显著(见表 2) 。 用泥岩含水量和砂岩中黏土含量来表征实验材料 的塑性程度,对两种因素进行无交互作用双因素方差 分析的结果是:泥岩含水量对涂抹层厚度的影响显著, 而砂岩中黏土含量对涂抹层长度的影响则不显著。 涂抹层厚度与泥岩层厚度、 含水量、 断距之间和涂 抹层长度与泥岩层厚度、 含水量、 断距之间都存在较好 的相关关系(见图4 ,图中数据点不十分集中主要是未 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作涂抹层厚度与泥岩 层含水量关系图时,未计断距和泥岩层厚度的影响 ) , 其总体规律为:泥质涂抹层厚度随泥岩层的厚度、 含水 量(即塑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断距的减小而增大; 涂抹层长度随泥岩层厚度、 断距(在一定范围内)、 泥岩 层塑性的增大而增大。 图4 涂抹层长度、 厚度与泥岩层厚度、 断距、 含水量关系图 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涂抹层厚度、 长度与各参数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为: Hs= Hm1. 2248 Sw0. 1504 DF- 1.245 (3) Ls= Hm0. 9405 Sw0. 4644 DF0. 0513 (4) 式中 Ls 涂抹层长度,m;Hs 涂抹层厚度,m; Hm 断移地层中的泥岩层厚度,m;DF 断层的 断距,m;Sw 泥岩层的含水量(实际应用时可用泥 岩孔隙度代之 ) ,f 。 实际应用中,在正确分析断层形成与发育历史的 基础上,确定断层涂抹层的发育位置,根据断距、 断移 泥岩层的厚度及成岩程度,利用(3)式和(4)式便可计 算出涂抹层的厚度和长度。 结 论 1 ,处于塑性状态的泥岩层被错断,可形成断层涂 抹层;处于脆性状态的泥岩层不形成断层涂抹层。欠 压实泥岩层被错断易形成断层涂抹层,活动于泥岩成 岩作用早期阶段的生长断层易形成断层涂抹层,非生 长断层一般不形成断层涂抹层。 2 ,断层的初期活动对断层涂抹层的形成起积极性 作用,断层的再次活动对断层涂抹层起破坏作用。 3 ,断层涂抹层的长度与断移泥岩层的厚度、 泥岩 含水量、 一定断距范围内的断距呈正比关系;涂抹层的 厚度与断移泥岩层的厚度、 含水量呈正比关系,与断距 呈反比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佑.断块构造导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790. 2 Logan J M , Higgs N O and Friedman M.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干湖谷一 号井天然气断层泥的实验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8293. 3 何永详(译 ) . 含模拟断层泥的断层本构特征.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1. 5180. 4 Robert R Berg. Sealing properties of Tertiary Growth fault seal analysis Texas Gulf Coast. AAPG,1995 ,79(3) :375393. 5 Steven D Knatt. Fault seal analysis in the North Sea. AAPG , 1995 , 77 (5) : 778792. 第一作者简介 吕延防,男,43岁,博士,教授,从事油气地质专业 科研与教学工作。地址:黑龙江省安达市,邮政编码151400。 收稿日期 2000203222 (编辑 梁大新 王孝陵 绘图 张萍) 23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地质研究 Vol. 28 No. 1 主题词 前陆盆地 天然气资源 大型 中型 气田 分 布 气藏形成 模式 勘探区 选择 TE1620010105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盆地勘探潜力对比研究刊/钱基,韩征 石 油勘探与开发.22001 ,28(1) .21518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盆地虽然在成盆、 成烃条件方面有较大 差异,但两个盆地有着相似的油气发现规律和发现过程。对比 两个盆地的储量增长特征、 资源探明程度和探明速度、 油田规模 分布以及所处勘探阶段后认为:渤海湾盆地油田规模分布服从 对数正态分布,大、 中型油田占油田总数的64 % ,储量增长已越 过正弦曲线的峰值期,总体仍处在发现高峰晚期阶段,预计在 2000年之后将出现新的储量增长高峰,预测勘探潜力主要在陆 上的深层和诸多新类型油气藏以及广阔的海上勘探领域。苏北 盆地油田规模不完全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但正向其逼近,以小型 和特小型油田为主,新增探明储量呈高基值低起伏式增长,目前 正处在储量发现高峰早期阶段,约在 “十五” 期末可能达到储量 增长峰值期,预测长远的勘探潜力主要在斜坡、 深层、 东部天然 气和广阔的海域。只要研究、 技术、 资金等投入到位,预测渤海 湾盆地和苏北盆地 “十五” 期间的油气勘探开发发展速度基本与 “九五” 期间相当。图6参 4( 王孝陵摘) 主题词 渤海湾盆地 苏北盆地 油气资源 规模 勘 探成果 对比 研究 剩余储量 勘探 发展趋势 TE120010106 酒西盆地油气形成与勘探方向新认识(一) 基本石油地质条 件及生油潜力刊/陈建平,陈建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2 2001 ,28(1) .21922 酒西盆地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历程,发现了6个油田,探 明石油储量约1108t。但是对该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仍 然不高。通过对酒西盆地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发现,青西坳陷 不是以往认为的整体坳陷,内部可划分为3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两凹(青南凹陷和红南凹陷)夹一凸(青西低凸起)是其基本构造 特征。青西坳陷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 深湖沉积 环境下发育的湖侵体系域,虽然分布面积不大,但厚度很大(在 青南凹陷和红南凹陷均超过2500m) ,主要烃源岩赤金堡组和下 沟组及中沟组是很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平均有机碳含量 为1 %2 % ,平均热解生油潜量达68mg/ g ,氯仿沥青 “A” 和 总烃的含量分别为1. 5 和0. 9,有机质类型以 型和 型为 主,显微组分组成中富氢显微组分含量高,具有高的成烃潜力。 青西低凸起西北侧的红南凹陷是生油凹陷,构造位置十分有利, 青西坳陷中部应是酒西盆地深入勘探的主要目标区。图4表3 (王孝陵摘) 主题词 酒西盆地 构造特征 早白垩世 生油坳陷 湖泊沉积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勘探 方向 TE112. 320010107 潮水盆地金昌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含油气远景评价刊/ 门相勇,赵文智. . . 石油勘探与开发.22001 ,28 (1) .22326 通过重点解剖潮水盆地金昌坳陷青土井浅油藏,结合区域 研究,对其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青土井浅油藏得以 保存的主要原因是背斜控制、 断层遮挡和岩性封闭,油藏规模小 则是由于后期破坏严重、 储集层物性较差、 圈闭与油源条件配置 不佳。金昌坳陷生储盖条件有由边缘向沉积中心由差变好的趋 势,具备较好的圈闭条件,油气侧向运移距离短,有效烃源岩分 布范围基本上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建议下步勘探要围绕生 油中心,以早期构造(如金川构造等)作为钻探目标。潮水盆地 勘探应主要立足于寻找中小型侏罗系油气藏。图5表1参2 (门相勇摘) 主题词 潮水盆地 侏罗纪 地层 生储盖组合 油气 藏形成 油气远景 评价 TE112. 320010108 北塘凹陷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刊/邓荣敬,柴公 权. .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28 (1) .22729 从构造演化、 油源、 圈闭、 砂体展布与储集层条件、 成藏关键 时刻的配套、 异常地层压力等方面,阐述黄骅坳陷北塘凹陷地质 特征及其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种 含油组合:以塘沽、 新村、 炮台等构造为代表的自生自储型含油 组合,以新港构造为代表的古生新储型含油组合,新港南 海河 断层下降盘中浅层含油组合。该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油层纵向 分布受储盖组合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受烃源岩 控制,生油凹陷区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古构造倾没部位油气富集 程度较高;海河、 塘北等大断层控制构造形成与发育,控制油气 富集与高产;北西向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对北 西轴向的油气藏平面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4参 3 ( 邓 荣敬摘) 主题词 黄骅坳陷 北塘凹陷 第三纪 地层 含油气 层系 油气藏形成 条件 油气分布 TE112. 1220010109 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刊/吕延防,张发 强. . . 石油勘探与开发.22001 ,28(1) .23032 根据库仑2摩尔黏性或非黏性摩擦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破坏 理论,制作了剪切模拟实验装置,以黏土、 砂、 水泥等作为不同厚 度、 不同成岩程度的砂泥岩地层的替代物,进行了大量断层涂抹 层形成的剪切断裂实验。根据对实验结果的观测分析,认为处 于泥岩成岩作用早期阶段的生长断层易形成断层涂抹层,非生 长断层一般不形成涂抹层;断层的初期活动对形成涂抹层起积 极作用,再次活动对涂抹层起破坏作用;断层涂抹层的分布长度 与断移泥岩层的厚度、 泥岩含水量、 一定范围内的断距呈正比关 系,涂抹层的厚度与断移泥岩层的厚度、 泥岩含水量呈正比关 系,与断距呈反比关系。这一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为揭示断层涂 抹层的地下发育规律、 定量研究断层对油气的封闭性提供了依 4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文摘要 Vol. 28 No. 1 据。图4表2参 5( 吕延防摘) 主题词 实验室试验 模拟 同生断层 断层面 断层泥 断层圈闭 岩石力学 泥岩 厚度 含水率 断距 TE112. 1220010110 天然气扩散系数的研究方法刊/李海燕,彭仕宓. . . 石油勘 探与开发.22001 ,28 (1 ) .23335 自行组装了两套可控温型天然气扩散系数测定仪,可以测 定高温、 高压条件下岩石的天然气扩散系数,能较好地模拟地层 条件,比以往国内外常温、 常压或较高温度、 压力的测量仪前进 了一步。利用该仪器分别测定了天然气通过10块干岩样和饱 和水岩样的天然气扩散系数,并应用费克定律的积分式及气体 范德华方程,将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转换为饱和介质条件下的 天然气扩散系数,转换系数为6. 09。利用斯托克斯2爱因斯坦方 程对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进行了温度校正,校正后地层条件下 的天然气扩散系数均小于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且随着埋深增 加,二者之间的差值逐渐减小,其原因是地温随着埋深增加而升 高,天然气分子运动速度加快,表明这一校正结果是符合地层条 件的。图1表2参 5 ( 李海燕摘) 主题词 实验室 高温 高压 测定 天然气 扩散系数 地层温度 校正 方法 TE112. 120010111 17( H)2重排藿烷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指相意义刊/赵孟军,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28 (1) .23638 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中的17(H)2重排藿烷可能与细菌藿 类先质有关,但是其含量的高低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在氧化至 亚氧化沉积环境和酸性介质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下,细菌藿类 先质易于发生重排,形成17(H)2重排藿烷。从塔里木盆地库 车坳陷、 叶城凹陷和巴楚隆起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和产物特征来 看,17(H)2重排藿烷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即高含量的17 (H)2重排藿烷一般反映滨浅湖 沼泽相的煤系泥质烃源岩的 沉积特征,这种沉积环境最具备形成17(H)2重排藿烷的条件。 图3参 7 ( 赵孟军摘) 主题词 塔里木盆地 生物标志物 17(H)2重排藿烷 含量 高 煤系 湖泊 沼泽 沉积相 综合勘探技术 TE1920010112 油气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一) 技术思路与软件流程 刊/张庆春,石广仁. . .石油勘探与开发.22001 ,28 (1) .239 42 ,47 油气系统是最适于进行盆地模拟评价的油气地质单元,盆 地模拟的特点体现了油气系统的认识论。油气系统分析模拟的 内容应包括:静态地质要素研究;油气系统动态地质作用 (可以通过地史、 热史、 生烃史、 排烃史、 运移聚集史模拟再现)研 究; 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与事件组合关系研究。盆地模拟已 形成了系统化、 模型化、 定量化的动态模拟软件,用盆地模拟技 术实现油气系统动态数值模拟是现实可行的捷径。在盆地综合 模拟系统基础上,按照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成图表达方式,建 立了油气系统动态分析模拟软件系统,具有进行四方面分析模 拟的功能: 背景研究,利用平衡剖面、 层序地层模拟以及构造 热模拟等方法,综合研究油气系统的背景、 单个油气系统静态地 质要素等; 动态地质作用模拟研究,研究油气系统的地史、 热 史、 生烃史、 排烃史、 运聚史过程; 关键时刻与事件组合关系研 究; 油气资源量估算与有利目标评价。图2参 6( 张庆春摘) 主题词 含油气盆地 油气藏形成 演化 动态 数值 模拟 技术 计算机程序 流程 TE112. 1 TE122. 320010113 油气微渗漏组分的赋存形态及其油气指示性刊/文百红,林 蓓. . . 石油勘探与开发.22001 ,28(1) .24344 ,47 按赋存介质类型和与介质作用方式,油气微渗漏组分可以 划分为挥发态、 水溶态、 吸附态、 吸收态、 包裹态和化合态。目前 已根据不同赋存形态确立了十多种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提 出评价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检测油气有效性的油气指示性指标 (SI)。用该指标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地区中所应用的5种 地球化学方法,依SI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微量元素电化学提 取,酸解烃,热释汞,金属总量分析和蚀变碳酸盐(二者SI值相 同)。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吸收态的电化学提取方法 具有很好的油气指示性和对油气藏边界的分辨能力,微量元素 的谱图分析可作为油气微渗漏异常属性评价的一种新手段。图 2表1参 10( 文百红摘) 主题词 地球化学勘探 烃类检测 方法 可靠性 评 价 指标 TE112. 1 TE122. 320010114 藏北比如盆地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刊/程顶胜,韩慧. . . 石油勘探与开发.22001 ,28 (1 ) .24547 青藏高原是我国唯一没有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空白区, 比如盆地的油气勘探程度更低。根据实际探测资料和试验数 据,探讨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青藏高原烃源岩大量出露地 表的特殊条件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对于强风化的地表样品 和灰岩裸露区,最有效的化探指标为甲烷和重烃浓度,其次为荧 光和紫外光,而常用的蚀变碳酸盐指标应用效果不佳。比如盆 地地表土壤中检测到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地下烃类的微渗漏,受 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化探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地下油气信息。 比如盆地内有机质以高成熟和过成熟为主,主要处于生气阶段, 地表地球化学异常较高,盆地中部异常最显著,凯蒙呷拉蒙地区 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图3表2参 1( 程顶胜摘) 主题词 土壤 地球化学勘探 指标 可靠性 烃类异常 油气远景 西藏 比如盆地 5 Vol. 28 No.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文摘要 because of their great thickness of sand body and good reservoir. Large2scale faults and NW trending faults also play importvant roles indistributionofoilandgas.Subjectheading : Huanghua depression,Beitangseg ,Tertiaryperiod ,Formation , Hydrocarbon2bearing series , Reservoir formation , Condition ,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 Simulation experiment on distribution of fault smear layer. LU Yan2fang;etal.( DaqingPetroleumInstitute , Heilongjiang 151400 , P. R. China) .Shiyou Kantan Yu Kaif a2001 , 28(1) , 30232.AccordingtoCoulomb2Mohrtheoryaboutplastic deformation and breakage of viscousor nonviscousfriction material , the simulating experiment set to simulate fault smear is designed and installed , after sandstone and mudstone layers ofvaried thickness and diagenetic stage are sculptured with slay , sand and cement , a lot of experiment is done by the set.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of smear layer length and thickness vs. the lithology , thickness anddiageneticstageofstratafaulted ,andfault displacement are found by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experiment has brought to light 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smear layer in underground , and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quantitatively studying fault seal to oil and gas. Subject heading : Laboratory testing , Simulation , Syngenetic fault , Fault plane , Fault gouge , Fault trap , Rock mechanics , Mudstone , Thickness , Water cut , Fault throw Studying method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natural gas. LI Hai2 yan; et al.(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Beijing 102249 , P.R. China) .Shiyou Kantan Yu Kaif a2001 , 28(1) ,33235. Two sets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ontrollable temperature type are fitted , which can be used for measuring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They are much better in simulating the natural gas diffusion of strata condition than the traditional types, which can only measure the commo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Applying the instruments established ,thediffusion coefficiensof natural gas of ten rock samples of dry condition and water2saturated condition are measured respectively.Therefore , 6. 09 ,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 of saturation medium of measured diffusion coefficient is determined using Fick regulation and van der Waals equation. Moreover , the temperature correction of measured diffusion coefficientis obtainedapplyingtheStocks2Einstein equation.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fter the correction are all less than the measured ones , and the differential values become l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olecules of natural gas get more active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s.This conclusion can well illustrate that the correction result fits the strata condition. Subject heading : Laboratory , High temperature , High pressure,Determination ,Naturalgas ,Diffusioncoefficient , Formation temperature , Correction , Method The special sedimentary facies indicated by 17( H)2diahopanes in Tarim basin. ZHAO Men2jun; et al.( ResearchInstitute of Petroleum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 Beijing 100083 , P. R. China) .Shiyou Kantan Yu Kaif a2001 , 28(1) , 36238. It is known that , 17(H)2diahopanes in extract and crude oil can be generated from hopanoid precursor , and their contents are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 that is 17(H)2 diahopanes are genera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