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疗效观察.doc_第1页
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疗效观察.doc_第2页
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疗效观察.doc_第3页
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疗效观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年12月第2卷第6期Chin Pediatr Integr Tradit West Med,Dec 2010,Vol2,No6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疗效观察张铁, 马传贞, 刘秀丽, 王瑛作者单位:161000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作者简介:张铁(1956-),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厌食、胃脘痛、反呼等儿科疑难重症。通讯作者:马传贞,161000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运失健、挟滞兼表证的疗效。 方法 将100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O例。观察组贴服中医宁结消肿方,对照组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及注射用炎琥宁粉针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腹部彩超肿大淋巴结恢复情况。 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5);两组腹部彩超恢复情况对比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O001)。结论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关键词】宁结消肿方治疗应用; 肠系膜淋巴腺炎中医药疗法; 肠疾病; 腹痛; 痞证; 儿童【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43865(2010)06-0536-0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回肠末端及回盲部丰富,常因细菌或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1。诸医家治疗本病各有侧重,有人认为本病在中医学属“腹痛”范畴,为中焦气机瘀滞、经脉不通所致,治疗应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以通法为主2 ;也有人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痞证”范畴,为感受寒热之邪互结于脾胃之间所致,治宜寒热并用,分消其势 3。本科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治疗当属中医学“腹痛”范畴,辨证多为脾虚挟滞,兼感外邪之证,治疗以健脾消滞,行气解表为主,故本科于2008年来采用中药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运失健、挟滞兼表证10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8032010-0S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0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O例。观察组男34例,女l6例;年龄37岁4l例,8IO岁9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7岁44例,810岁6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 。(1)典型症状为腹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有时伴腹泻或便秘;(2)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及脐周常见;(3)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良好;(4)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查见多个肿大淋巴结。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中腹痛辨证自拟。脾运失健、挟滞兼表证型主要症状:腹痛,隐痛或痉挛性疼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伴恶心呕吐,或伴有发热,流涕,腹泻,舌质淡红,苔薄或厚腻,脉沉滑或浮滑。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运失健、挟滞兼表证的患儿;(2)可以贴服宁结消肿方;(3)年龄3-10岁;(4)病程在1个月以上者14 排除标准(1)无其他心、肺、肾、肝胆等内科疾病患儿;(2)诊断为外科急腹症者。15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有呕吐者给予输液及维生素,疼痛明显给予山莨菪碱,发热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大多数患儿给予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功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宁结消肿方。宁结消肿方主要成分:千金拔、穿山甲、夏枯草、天花粉、丹参、当归、何首乌、防风芜、广木香、川乌、乳香、透骨草等28味中草药制成;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哈药集团制药总厂)80 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注射用炎琥宁粉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 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0 d。16 观察指标161 安全性指标(1)一般体检项目,体质量、脉搏、血压;(2)血、尿、便常规,不少于总例数的12;(3)肝、肾功能,不少于总例数的13。162 疗效性指标(1)主要相关症状:腹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乏力、恶心呕吐,发热、流涕、腹泻;(2)主要相关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舌象、脉象。17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消失;(2)显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消失,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3)有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减轻,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缩小;(4)无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无改善,彩超检查无改变或加重者。18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士 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 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总疗效比较n(%),n=50组别痊愈显著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5(70)7(14)5(10)3(6)94%对照组16(32)11(22)14(28)9(18)82%注:与对照组比较, x=1523,P0.005。22 两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表2 两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xs,d)组别n腹痛n食欲不振n腹胀观察组503.341.97465.801.54353.290.86对照组508.961.11458.691.28355.770.73注:与对照组比较,t=8.19, 13.0o,P 0.001;bt=一289,P 0.005。23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彩超淋巴结长径变化比较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彩超淋巴结长径变化比较(xS,n =50,mm)组别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3.002.442.784.65对照组13.241.96.825.47注:与治疗前比较,at=14.74,bt=8.903,P O.001。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结长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3 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原因之一,常易反复发作。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程中或病后发病。目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率逐年增多4,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多属病毒感1。其疼痛部位除右下腹压痛外,常随淋巴结分布部位而伴有脐周、上腹部及左下腹压痛。现代医学以对症、支持及抗生素治疗为主,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腹痛”范畴,病位在脾胃、肠腑。因腹痛所涉及的脏腑以六腑居多,而“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原因而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积滞内生,气机郁滞,不通则痛;小儿藩篱疏松,卫外不固,风邪易于侵袭肌表,兼挟表证,使肺失清肃,气机不畅,而致痰、湿、食、热互结,瘀阻肠道,中焦气机脉络受阻,不通则痛。本研究以健运脾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兼以解表为治疗原则,自拟腹痛散。方中以千金拔、穿山甲为君,健运脾气;夏枯草、天花粉行气消积导滞,以助运脾,补中有消,消中有补,标本兼顾,共为臣药; 5。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滞、行气止痛、疏风解表之功,消补兼顾,使补而不滞,消而不伐,标本兼治,使脾气得以健运,气机得以疏导,外邪得以驱除。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5);两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结长径明显短于对照组。宁结消肿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运失健、挟滞兼表证见效快,疗效稳定。参考文献I-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22 司徒桦,王克华枫蓼肠胃康颗粒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肠系膜淋巴结炎75例J中国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