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理解有门道_第1页
“哲理”理解有门道_第2页
“哲理”理解有门道_第3页
“哲理”理解有门道_第4页
“哲理”理解有门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哲理”理解有门道 古代哲理诗往往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 景 ”“ 物 ”“ 人 ”“ 事 ”“ 生活 ” 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所以优秀的哲理诗,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宇宙、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哲理诗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理趣。其实,鉴赏哲理诗,理解其中的 “ 哲理 ” 也有一定的门道。 第一,可以通过诗人表达哲理的形式入手去理解 “ 哲理 ”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 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这类作品或寓理于事、或寓理于景、或喻理于物,叙事,写景、状物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 1、借景说理。通过描写自然风景来抒发哲理在哲理诗当中是最多的。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寄寓某种道理或是为说理作铺垫。我们先来欣赏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是一首哲理诗吗?全诗四句好像并没谈什么哲理,只2 / 5 是纯客观地描写了自然界雨前、雨中、雨后 的景象。但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择取这迅疾而来、飘忽而去的三个意象 “ 黑云 ” 、 “ 白雨 ” 、 “ 风 ” 组成色彩斑谰的画面呢?为什么要用雨后平静的水面去反衬雨前来势凶猛、不可一世的 “ 黑云 ” 、 “ 白雨 ” 呢?诗人为什么要揭示自然界这种变化无常而又有常的规律呢? 联系背景,原来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变法前夕,当时诗人提出了与变法不同的主张,政治上正遭到改革派的围攻与打击,对整个政治局势,苏轼有点感到力难胜任,在郁闷之时,诗人从望湖楼前所看到的景色中得到启发。他觉得,无论是政治的暴风雨还是个人的坎坷,都必然是暂时的, 必然要回复到澄清的本原上,这就是诗人要通过眼前的风雨来表达的人生哲理。 2、即事说理这类哲理诗,往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感受来寄寓某种道理。由于这类诗常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事件,因此理解难度往往不太大。理解哲理时,一定要从日常事件出发去联想寄予的人生哲理,阅读中注意联想、联系,就可以较容易把握诗中蕴含的道理。例如苏轼著名的东坡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人描述的是雨后夜中散步这样极平凡的日常生活事3 / 5 件, 却深含了独立危行的人生态度。诗中用 “ 市人行尽野人行 ” 概括了自己的遭遇和遗世独立的伟大孤独感;用 “ 荦确坡头路 ” 的意象,象征了人生旅程的坎坷;用 “ 自爱铿然曳杖声 ” 表达超脱旷达、苦中得乐的人生观。阅读时,如果注意联系诗人的人生遭遇,这一哲理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3、托物言理 这类诗往往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例如: 画眉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鉴赏这首诗我们可以先从形象入手。诗中通过描写鸟在林中与笼中情形的对比,才知道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在山林里自由啼鸣快活。由此,可以悟出:万物贵自由,宇宙万物之美在于能自由自在。 第二,可从诗的形象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 “ 哲理 ” 。例如 蜂罗隐 4 / 5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表面上是写蜜蜂,实际却是借蜜蜂的辛勤采蜜,来表达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歌颂;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 轻易取走,来无情地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再如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表面上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春来水涨, “ 蒙冲巨舰 ” 被轻轻托起,在江上自在漂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另一幅是船搁浅水,多人力推,舰也难移动。这是诗的外在形象特点。这两幅图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用意何在?联系题目 “ 观书有感 ” ,我们从江上泛舟的形象中,可以由此及彼地感悟出读书的真谛:水多,船行自在轻快,不枉费人力;同样,读书多,日积月累,基础扎 实,功底深厚,才会驾轻驭熟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再推而广之,做任何事情也都如此: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须多学习,多掌握知识技能,多积累经验,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中自在而行。 另外,我们还可从诗歌的题目、诗中的议论性句入手去把握 “ 哲理 ”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忽略了题目,不把 “ 观书有感 ” 与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就可能会曲解诗意。而诗中一些议论性句子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我们5 / 5 领会诗歌寓意的关键。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后两句议论哲理明显 :只从书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