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串识字”教法举要_第1页
“词串识字”教法举要_第2页
“词串识字”教法举要_第3页
“词串识字”教法举要_第4页
“词串识字”教法举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词串识字”教法举要 “ 词串识字 ” 教法举要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特有的一种识字课文类型,国标本 1 2年级学段共编人词串识字 17 课。 什么是词串识字呢?二年级上册识字 6就是 “ 词串识字 ” 。表面看来,好像是几行排列整齐、毫不相干的词儿,其实它是联系紧密、语义相关的,而且是押韵合辙的,是词儿的串连,就像北京的冰糖葫芦儿那样,所以称它为 “ 词串 ” 。 识字 6共四行, “ 骏马秋风塞北 ” 是讲的塞外风光, “ 杏花春雨江南 ” 是讲的江南景色, “ 椰树骄阳海岛 ” 是讲的南国椰林, “ 牦牛冰雪高原 ” 是讲的青藏高原。纵向看, 第一列是各地典型的动植物,第二列是反映一年四季的典型事象,第三列是祖国不同的地域。二、四两行押凹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具体地说,词串识字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整体性。一篇课文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将相关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示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如一年级上册识字 5便是表现了大海的美丽与富饶。一年级下册识字 2则是展示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是形象性。词串是用并置的意象营造的一个情境,并配以形象生动的情境图。如二年级上册识字 2: “ 城楼红灯金2 / 8 水桥大典检阅海陆空 /礼炮焰火狂欢夜神州腾飞中国龙 ” 。儿童边诵读词串,边观赏情境图,眼前就好像出现了天安门前声势浩大的阅兵场面。 三是可读性。词串排列整齐,押韵合辙,或为 2 2 2 音步,或为 2 2 3 音步,是可以作为一首六言(或七言)小诗来诵读的。 词串的语文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识字教材,所以识字的功能应是第一位的。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将生字编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 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 “ 词串识字 ” 吸收了传统识字教学的这一宝贵经验,就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让儿童诵读词串,还有利于加快识字的 “ 自动化 ” 整体认知过程。儿童认识了生字,并不能马上进入阅读。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只有把每个字的细微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3 / 8 顺 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 “ 自动化 ” 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词串识字,要求学生识了就读,能加快这一进程。 其次是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和享受审美乐趣。 词串的编排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就拿一年级上册来说,儿童读了 “ 识字 2” (太阳闹种小鸟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早餐上学升旗做操),就能知道小学生的生活常规,从而养成每天按时早起、按时到校的良好习惯。词串描绘了早晨的情景:太阳露出了笑脸, 闹钟调皮地呼唤 “ 懒虫起床!懒虫起床! ” 小鸟在枝头歌唱。能让小朋友感到早晨景色的美好,给他们以美的感受。 第三,可以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整合力。 词串只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事象,如夏夜: “ 夜晚繁星亮晶晶爷爷奶奶小丁丁竹椅蒲扇萤火虫李牛织女北斗星 ” 。除了 “ 亮晶晶 ” 是描述性的,其余的都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词与词不连贯,中间有 “ 留白 ” 。如 “ 竹椅 ”是谁坐着的? “ 蒲扇 ” 是谁用着的? “ 萤火虫 ” 在哪里?“ 爷爷奶奶小丁丁 ” 跟 “ 牵牛织女北斗星 ” 有什么联系?都没有说。但儿童读了,却可以看到一个夏夜祖孙乘凉的生4 / 8 动图景。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的大脑是有整合功能的。尽管词串提供的信息并不完整,但它却能够将儿童头脑中储存的相似模块激活,与之进行相似匹配,从而将这些并不完整的信息整合起来,建构成各不相同的、打上个人相似经验印记的图景。儿童边诵读边在头脑里 “ 过电影 ” ,就能发展他们的想像能力和整合能力。 这类课文该怎么教呢?我们还缺少比较成熟的经验。重庆市人民路小学郑荻老师在教学国标本一年级上册识字 4一课时做了有益的探索,她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识字 4是介绍常见昆虫的一篇课文: “ 观察采集昆虫m 野树林花丛蝴蝶天牛蟋 蟀螳螂蚂蚁蜻蜓 ” 。第一行是讲儿童的活动,有的在观察昆虫,有的在捕捉昆虫,准备做标本。第二行是讲昆虫生活的地方。第三、四行是讲常见的昆虫。下面拟结合郑老师的教学,谈谈 “ 词串识字 ” 的教学方法。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学习了汉语拼音,认识了 80 多个常见字(其中 60 多个是部首字),初步具备了认读汉字的能力。只要我们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调动其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够逐步形成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郑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昆虫。有的学生看了录像,有5 / 8 的学生去问大人,有的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查询。通过这么一番准备,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激发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教学开始,她先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程序自学生字。其程序是: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 自己拼读生字字音 自己拼读词语读音 同座同学互相帮助,如相互指认等。 由于一年级学生辩认字形不够精细,有的字比较难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这课生字中的 “ 采 ” 、 “ 集 ” 两个字是教学的难点,郑老师就 结合生字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予以突破。为了让学生了解 “ 采 ” 的字形跟字义的联系,教师先出示一幅采摘图,让学生理解 “ 采 ” 字是伸出一只手,到一棵树上去摘果子。再让学生做一做采摘的动作。 “ 集 ”字的右上部分容易写错,郑老师在做课件时,就将易错的部分用红颜色予以强调,并演示正确的笔顺。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也比较好。 自学生字的训练搞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之想出多种方法来记忆生字。如 “ 蚂蚁 ” 的“ 蚂 ” ,有的学生就说,因为 “ 蚂蚁 ” 是昆虫,所以是 “ 虫 ”字旁。还有的学生将 “ 虫 ” 想象成一只甲 虫站在树枝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龄儿童来说,识字的关键在于建立字形与音、义的联系。在以往机械的识字方式中,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只是依靠枯燥乏味的认读和课后大量的机械抄写,6 / 8 并未通过积极的思考去精细分析生字的形音义,因而识记的效果不好。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 二、图文对照,将词语与该词语所指事物进行相似联系、相似匹配。 教 学中,郑老师十分重视利用课文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她化整为零,将课文中的图画分割成多幅多媒体课件,分三个层次出示,以帮助儿童了解词义,认识事物。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到郊外玩耍。郊外的景色多美呀!有一眼望不到边的 “ 田野 ” (出示田野图),有茂密的 “ 树林 ”(出示树林图),还有五彩缤纷的 “ 花丛 ” (出示花丛图) .这里有许多昆虫,它们叫什么名字?(演示多媒体,出现一个昆虫,就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直到六个昆虫图全部出完)昆虫部队集合完毕,请同学们上来拿着昆虫名字的卡片,然后按顺序站好。( 上面的学生拿起卡片领读,下面的学生跟着读。) 师:(多媒体出示观察蚂蚁图)这些孩子在干什么呀? 生:他们在观察蚂蚁呢。 7 / 8 师:是啊,他们在用放大镜看蚂蚁,这就叫做 “ 观察 ” 。瞧,他们观察得多专心,一直盯着蚂蚁看,多有耐心呀! 师:(多媒体出示捕蝴蝶的图)这个女孩子在干什么呀? 生:用网捕蝴蝶。 师:为了制作标本,去捕蝴蝶,这就叫 “ 采集 ” 。 郑老师通过二度创造,将课文中的图画制作成多媒体分三个层次出示,这不仅帮助儿童理解了词义,而且较好地揭示了词串内部的逻辑联系。 三、注重诵读,以加深对词语的理 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如前所述,诵读是学习词串识字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诵读不仅可以整合一个个典型的意象,而且能够促进识字的 “ 自动化 ” 整体认知。 郑老师是很重视词串诵读的。一开始,她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学生理解了每行词串的意思后,她又引读课文:小朋友来到郊外,去 (生读:观察采集昆虫)郊外的景色真美,这儿有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