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教案_第1页
《咏月诗》教案_第2页
《咏月诗》教案_第3页
《咏月诗》教案_第4页
《咏月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咏月诗教案 咏月诗教案 把酒问月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 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 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2 / 7 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 “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 ,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 ” 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 “ 停杯 ” 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 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 “ 人攀明月不可得 ” 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 “ 绿烟 ” )散尽,清光焕发。以 “ 飞镜 ” 作比,以 “ 丹阙 ” 陪衬俱好,而 “ 绿烟灭尽 ” 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 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 “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 但见 ”“ 宁知 ” 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3 / 7 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 “ 今人不见古 时月 ” ,亦意味 “ 古人不见今时月 ” ;说 “ 今月曾经照古人 ” ,亦意味 “ 古月依然照今人 ” 。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 “ 月光长照金樽里 ” ,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 “ 常 ” ,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 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4 / 7 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 “ 于古今为创调 ”(王夫之唐诗评选)。 作业: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月下独酌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 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5 / 7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 “ 立一义 ” ,随 即 “ 破一义 ” , “ 破 ” 后又“ 立 ” , “ 立 ” 后又 “ 破 ” ,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 “ 破 ” 、 “ 立 ”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 “ 无相亲 ” 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 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 “ 立 ” 。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 “ 举杯邀明月 ” ,明月毕竟是 “ 不解饮 ” 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 “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 (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 “ 春 ” 逆挽上文 “ 花 ” 字),及时行乐吧! “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 (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 “ 破 ” 。 6 / 7 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 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 立 ” 。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 “ 月 ” 、 “ 影 ” 相约: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然而 “ 月 ” 和 “ 影 ” 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 “ 永结无情游 ” 句中的 “ 无情 ” 是破, “ 永结 ” 和 “ 游 ” 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 “ 月下独酌 ”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 “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