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_第1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_第2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_第3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_第4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 作者:佚名转贴自:枫叶教育网点击数: 29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 “ 崇敬、稠密 ” 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 / 11 (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 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 3)通读每个自然段。 (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 ? ” 。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 1)抽读词语卡片。 (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 3)交流学会的词语。 (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3 / 11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 4、 5 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 13 自然段为第一段,第 45 自然段为第二段,第 6 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 “ 重点突破 ” 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细读第一段(第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细读第二段(第自然段) 4 / 11 ()学习第自然段。 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默读第自然段,找 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 “ 蓬蓬勃勃 ” 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学习第自然段。 默读课文,用 “ ”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学习第句。 a、指名读。 b、理解 “ 繁衍、寄生 ” 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学习第句。 5 / 11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 “ 可贵、仍然、拇指、高贵 ” 等词。 c、理解句子。 “ 本身 ”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 永久保持 ” 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 “ 永久保持 ” 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再读第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自然段的体会。 指导朗读。 指导背诵。 、细读第三段(第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指导概括段意。 6 / 11 三、作业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摘自思考者网站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 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谈语文实践活动 作者 :徐玉国 一、发现问题 引发冲突 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 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 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7 / 11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的回答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有的说没有注意过;有的说樟树会落叶,但又不能具体地说出它是怎样落叶的。我又请教了花木种植专业户,他们肯定地告诉我: “ 樟树会落叶 ” 。无论学生能够发现或者不能发现这两句话的矛盾之处,我应该如何向学生传递这个信息呢? 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 “ 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 ” ,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他认为樟树会落叶。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什么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徐佳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韩涛(挠挠头):课文里 “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 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 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 林康补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韩涛: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爸爸。 8 / 11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王家楠: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李朝正: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可以选择 其中一种方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 讨论交流 经过个月的观察和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天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9 / 11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 。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又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 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月底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 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又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10 / 11 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 “ 四季常青 ” 和 “ 枯枝败叶 ” 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 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 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 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11 / 11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