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2课 鱼书课件.pptx_第1页
高中语文-第12课 鱼书课件.pptx_第2页
高中语文-第12课 鱼书课件.pptx_第3页
高中语文-第12课 鱼书课件.pptx_第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 鱼书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鱼书,第三单元散文(2),学习重点概括作者提出的观点,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赏析文白互用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暌违()觌面()书箧()鬼蜮()无垢(),答案,基础积累,ku,d,qi,y,u,咫尺()隽品()谒人()礼札()信笺()分道扬镳(),zh,jun,y,zh,jin,bio,答案,(2)多音字,参,参商()参差(),泊,漂泊()湖泊(),shn,cn,b,p,绿,绿衣()绿林(),l,l,2.辨形组词,(1),洽()恰(),(2),歧()岐(),(3),辑()揖(),(4),札()扎(),答案,融洽,恰当,分歧,岐山,编辑,作揖,札记,包扎,(5),谒()渴(),谒见,渴望,3.理解词义(1)风流云散:_(2)光怪陆离:_(3)素昧平生:_(4)推心置腹:_(5)娓娓而谈:_(6)分道扬镳:_(7)一枝之栖:_(8)人情鬼蜮:_,形容四散消失。,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答案,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一向不相识。素,从来。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形容极小的栖身之地。,人心险恶。,4.选词填空(1)处世处事他_果断,很有魄力。男子汉大丈夫_,当以天下为己任。,处事,处世,解析答案,解析“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处事”,处理事务。,(2)沟通勾通汪精卫暗中_日本,背叛了祖国。合作双方要加强_,互相信任。,解析答案,勾通,沟通,解析“沟通”,互相通连。中性词。“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1.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文章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答案,整体把握,答案寂寞回忆时的乐趣静心品味人生中的遗憾气愤渴望。,2.从文章中看,书信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答案人生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而书信就使人们的形体隔绝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它缩短了人类心灵间的距离,天涯海角变得近在咫尺。,1.文章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答案,重点突破,答案用“鱼书”作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用“鱼书”作标题新颖、别致、含蓄,更能活跃人们的想象力,且有古朴、文雅的气息。,2.作者写到了鱼书的哪些重要作用?,答案,答案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的“一盏明灯”,鱼书往返是友情的具体表征;邮政的发明,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书信往来,可以使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将形体隔绝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书信往来,可以起到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有些书信,会成为文学的隽品。,3.作者在翻阅旧信时提到“其中也确有些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第7段),这三处“人生小景”分别在8、9、10三段,请复述这三个“人生小景”的内容,并分别给它们拟一个小标题,然后分析一下它们对作者有何影响。,答案,答案“人生小景”内容:(1)与善良敦厚的友人分道扬镳,(2)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3)遭匿名信恐吓的痛苦经历。小标题:(1)友情的聚散,(2)曲折的际遇,(3)匿名的病态。影响: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了何谓美好,何谓邪恶。,4.作者在文中叙述写匿名信这件事,有什么作用?,答案,答案这种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雁足鱼书,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阅读鱼书,深感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白话语言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灵活地化用诗句,不仅使文章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了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品读下列句子,说说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其好处。(1)朋友的来信也日见稀少,门前冷落,绿衣人踪迹久疏。,答案,美点赏析,答案化用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作者取“门前冷落”之孤寂、冷落的意境,表达了他的心境。,(2)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答案,答案这句话文白兼及,舍弃了一些通俗的白话词语,如:用“暌违”而不用“分离”,取“雁羽”而舍“书信”,取“觌面”而弃用“见面”,增强了句子的文雅色彩。,(3)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答案,答案此句化用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原诗表达游子盼望归后与爱人一起“共剪西窗”的美好愿望。作者化用这句诗来表达“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的心情,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