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doc_第1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doc_第2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doc_第3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doc_第4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他自认为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慑远方的国家,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则握刀站在崔季珪的坐榻边做侍从。接待完毕,(曹操命令)间谍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风雅高尚、仪容风采,但是坐榻边上握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了这个使者。一、词语解释1、足: 2、使: 3、毕: 4、令:5、何如:二、翻译1、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2、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3、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三、“魏武闻之,追杀此使”的原因是 表现了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42、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你用这个干什么呢?”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又不种田,竟然还随意损害别人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垦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一、词语解释1、出: 2、持: 3、之: 4、执二、翻译1、侃问:“用此何为?”2、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3、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三、本文表现了陶侃 的品质。43、弈秋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大雁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一、词语解释1、善: 2、使: 3、其: 4、惟:5、而: 6、然:二、翻译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为是其智弗若与?三、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44、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凡是顾炎武外出游历,(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伍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他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查看。一、词语解释1、之: 2、至: 3、或: 4、径:5、足: 6、即:二、翻译1、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三、这一故事表现了顾炎武 的治学精神。45、牧童指瑕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斗牛图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带在身边。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如今却画成牛摇摆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某笑了笑,认为是这样。有句古话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果然是真的。一、词语解释1、宝: 2、曝: 3、拊掌: 4、乃:5、谬:二、翻译1、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2、处士笑而然之。三、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46、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m)麑(n),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就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临江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小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头鹿了,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鹿的尸体七零八碎散落在地上,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一、词语解释1、畜: 2、自是: 3、就: 4、就:5、俯仰: 6、时:二、翻译1、积久,犬皆如人意。2、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三、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 四、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47、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临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一、词语解释1、一食: 2、食: 3、见: 4、临:5、临: 6、知:二、翻译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临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本文中哪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簿愚妄: 四、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 48、缇萦救父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淳于意受赂,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上闻而悯其意,此岁即除肉刑法。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在哭。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父亲向西行,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年就去除了肉刑法。一、词语解释1、言: 2、以: 3、之: 4、泣:5、子: 6、伤:二、翻译1、乃随父西2、今坐法当刑3、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三、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缇萦救父需要具备什么精神?: 49、管仲与鲍叔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一、词语解释1、尝: 2、与: 3、以: 4、时:5、走: 6、知:二、翻译1、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三、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50、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责,而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作扶手的横木,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外表。天下的车没有不从车轮行迹上碾过的,而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在其中。即使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车轮印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一、词语解释1、乎: 2、为: 3、虽然: 4、去:5、惧: 6、外饰:二、翻译1、天下之车,莫不由辙2、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三、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苏洵在这篇文章中告诫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什么: 51、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 稷也,而齐以亡。.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 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国家没有永久的强盛,也没有永久的弱小。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楚庄王吞并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当楚庄王死了以后,楚国就衰落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死了,齐也就衰弱了.如今这些国家都成了弱国,是因为它们的群臣官吏都专干乱国的事,而不干治国的事。这些国家混乱衰弱了,又都丢掉国法去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混乱衰弱只会加剧。一、词语解释1、奉: 2、并: 3、释: 4、私:5、负: 二、翻译1、国无常强,无常弱2、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三、本文着重阐述了 的重要性,强调了 52、哀溺文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泳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来越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性命都将要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那个人还是摇了摇头。于是淹死了。我很可怜他。况且如果是这样,难道更多的人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吗?于是我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一、词语解释1、咸: 2、甚: 3、去: 4、怠:5、且: 6、是二、翻译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2、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3、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三、作者“于是作哀溺”的用意是什么 53、谢安吟啸风浪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去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谢太傅逗留在东山时期,有一次与孙兴公等人泛海游玩。突然风浪兴起,孙、王等人急得脸色都变了,便大声叫喊把船划回去。谢太傅兴致正浓,只顾吟咏歌啸,没有作声。船夫因见谢太傅神态安闲,神情喜悦,便继续向前划去。不一会儿,风更大,浪更猛,大家都喧闹叫喊,再也坐不住了。谢公这才慢条斯理地说:“看这个样子,莫非是该回去了?”大家立刻顺着他的话返回。从这里,可以看出谢太傅的气量足够安定朝野。一、词语解释1、方: 2、既: 3、徐: 4、怠:二、翻译1、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3、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三、本文表现了谢安怎样的品质? 54、进贤为贤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子贡问孔子说:“现在的大臣中,谁是贤者呢?”孔子说:“我不知道。过去,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他们是贤人。”子贡说:“那么齐国(贤人)中没有管仲,郑国(贤人)中没有子产吗?”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仅仅知道它的一方面,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你说是推荐贤人(的人)是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的人)是贤人呢?”子贡说:“(为国家)推荐贤人(的人)是贤人。”孔子说:“是的。我只听说过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听说过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推荐过什么贤人。”一、词语解释1、识: 2、然则: 3、为: 4、然:二、翻译1、今之人臣孰为贤?2、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3、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4、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三、孔子认为鲍叔、子皮是贤臣的原因是什么? 55、王冕苦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王冕是诸暨人。(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就默默地背诵。(他)黄昏回去的时候,却丢失了牛。有人牵着牛过来责备牛践踏田地,(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王冕)还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儿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任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于是王冕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他)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拿着书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恐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却)心神安适得好像没看见(佛像)。安阳的韩性听说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大儒。一、词语解释1、命: 2、亡: 3、或: 4、其:5、去: 6、异:二、翻译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2、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4、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三、从王冕苦学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56、何岳拾金不昧秀才何岳,号畏斋 ,曽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曾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两百两银子,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让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东西,便走上前问他关于银子的事情,那人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吻合,于是就还给了那个人。那人想从丢失的钱中分一部分给何岳作为酬谢,何岳说:“我捡到钱时没人知道,都可以算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心存感激地离开。他也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箱子里面有银子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以后我回来再来取。”官吏离开了许多年,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何岳听说官吏的侄子因为其他别的事情到南方来,不是取箱子的事。何岳就把箱子托官吏的侄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一、词语解释1、曾: 2、其: 3、为: 4、俟5、绝: 6、略:二、翻译1、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2、何利此数金乎?3、因托以寄去。4、此其过人也远矣!三、文末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 57、郭进治第郭进有材略,累有战功。尝刺荆州,今荆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 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於东庑,群子之席於西庑。人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 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郭进有才能韬略,多次建立战功。他曾经出任荆州刺史,现在的荆州城墙就是他在任时所建。城墙厚六丈,至今坚固完整。郭进在城北建成房子,聚集族人宾客庆祝完工宴饮,连土木工匠也在宴请之列。他在东廊设席招待工匠,在西廊设席让他的儿子们落座。有人问:“您的儿子们怎能与工匠们比邻相坐?”郭进指着工匠说:“这些人是建宅人。”又指他自己的儿子们说:“这些人是卖宅人,本来就应该坐在造宅人的下首位置。”郭进死后不久,大宅院果然被子孙卖掉。一、词语解释1、累: 2、乃: 3、至: 4、既:5、宜: 6、为:二、翻译1、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2、诸子安可与工徒齿?3、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三、“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给人的教训是: 58、贾人食言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舣而观之,遂没。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趴在浮在水面的水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北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一、词语解释1、亡: 2、于: 3、以: 4、色5、若: 6、焉:二、翻译1、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2、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3、是许金不酬者也。三、这一故事给人什么启示? 59、吕蒙正不计人过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并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僚)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气量)。一、词语解释1、过: 2、于: 3、是: 4、其:5、止: 6、量:二、翻译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2、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3、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三、文章表现了吕蒙正 的品行。60、孙膑赛马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膑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膑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膑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田忌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并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见他们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同时马的能力相差不远。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只管和他们赌重金,我有办法可以使你取胜。”田忌听信孙膑的意见,和齐威王及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进行比赛。等到临场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次比赛结束后,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因此孙膑也出了名,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拜他为军师。一、 词语解释1、数: 2、临: 3、以: 4、与:5、于: 6、遂:二、翻译1、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2、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3、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三、这一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61、晏子之御者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有一天坐车子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驾车,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神情得意洋洋,自以为很了不起。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想跟他离婚。车夫问这其中的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相国,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今天我看他出门,他志向抱负远大,常常显出谦恭的样子。如今你身高八尺,只是个替人赶车的车夫,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跟你离婚的原因。”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一、词语解释1、既而: 2、故: 3、相: 4、显:5、以为: 6、以是:二、翻译1、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三、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2、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一、词语解释1、之于: 2、然: 3、好: 4、以:5、或: 6、则:二、翻译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三、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 63、商鞅治秦公孙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商鞅逃出魏国进入秦国,秦孝公让他当丞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时,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时,不偏袒自己的亲信。太子犯法,就在他的老师脸上刺字并割掉鼻子。一年之后,没人拾取别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随意)谋取非分的财物。武器装备大大增强,其他国家都害怕(它了)。但是对百姓刻薄少恩惠,只是用强硬的办法来使人顺服他罢了。一、词语解释1、之: 2、于: 3、至: 4、然:二、翻译1、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2、道不拾遗,民不妄取。3、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三、商鞅治秦值得肯定的做法是“ ”;应当纠正的是“ ”(以文中语句回答)64、此之谓大丈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男子成年时(一般男子在古代成年是满20岁)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 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施行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做大丈夫!”一、词语解释1、诚: 2、之: 3、戒: 4、道:5、行: 6、由:二、翻译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上文中景春和孟子对公孙衍和张仪的看法有何不同?请加以概括 65、“强项令”董宣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董宣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刑杖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刑杖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资历尚浅的小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 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 得发抖。一、词语解释1、匿: 2、叩: 3、叱: 4、乞:5、谢: 6、从: 7、俯:二、 翻译1、何以理天下乎?2、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三、上文中董宣和光武帝刘秀分别又怎样的性格特点? 66、至乐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天下有没有最大的快乐的事呢?有没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一、词语解释1、为: 2、就: 3、去: 4、乐:5、恶: 6、厚: 7、下: 8、苦:9、形:二、翻译1、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2、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三、读了上文,可知庄子所说的“至乐”实质: 67、强弩之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极,力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可能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一、词语解释1、习: 2、率: 3、岁: 4、倍:5、兴: 6、兵: 7、负: 8、罢:二、翻译1、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2、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三、成语“强弩之末”的意思是 68、淳于髡使赵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你这样大笑,难道有什么说法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见他拿来奉献的祭品太少,而想要的多,所以嘲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一、词语解释1、加: 2、绝: 3、少: 4、操:5、益: 6、之:二、翻译1、笑岂有说乎?2、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三、文中淳于髡向齐威王见了一个故事,他的目的是什么? 69、孙叔敖为楚令伊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