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理想的学习 不会有长久动力.doc_第1页
不为理想的学习 不会有长久动力.doc_第2页
不为理想的学习 不会有长久动力.doc_第3页
不为理想的学习 不会有长久动力.doc_第4页
不为理想的学习 不会有长久动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为理想的学习 不会有长久动力(图)孔子时刻强调向别人学习,跟谁在一起,都有可学的东西;无论在哪里都能学到东西。孔子不断地向周围的人和身边的事物学习,向历史学习,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长,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我,不断地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饱满,更加充满光辉。人都爱护自己的亲人,从父母、子女、兄弟到其他亲人,那就应当体会别人也是一样的,因此要把这份爱推广到爱护别人,进而再加推广,推广到爱护自然事物,使他们都能过上安全、安宁和安康的生活。孔子是圣人,但他也是凡人,他是来自于凡人的圣人,他是从来没有脱离凡俗世界的圣人。他胸怀一颗伟大的凡心。他出于俗而不流于俗,高于俗而不离于俗。他不谄媚流俗,不与流俗同流合污;他要改造流俗,使社会生活更加高尚,更加完美。孔子是生活的智者,也是生活的导师,他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伟大导师,也是中国社会的人文救星。本期主讲嘉宾:深圳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嘉宾档案王立新,深圳大学文学院并国学研究所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著述圣者凡心王立新教授讲论语、天地大儒王船山、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湖湘经世名贤传、中国文化概论等,发表儒家伦理的作用方式、王船山人性论及其思想史地位等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讲授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研究、湖湘学派哲学研究、王船山历史哲学研究、明清启蒙哲学研究、论语精读、资治通鉴选讲、三国演义赏析、中国文化概论、宋明理学导论等课程。应邀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栏目,讲授天地大儒王船山18集电视思想文化系列片,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光碟已由北京中信公司正式出版。孔子的人文主义情怀有一个人,是中国的圣人,他就是孔子;有一部书,是中国的圣典,它就是论语。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超阅大讲堂”邀请我来给大家讲解一本经典,我想讲论语是再佳不过的选择了。孔子的人文主义情怀儒家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而孔子则是人文精神的导师,他不是一个宗教的教主或自然神灵。孔子是凡间养成的,是由一个普通人通过艰苦的修养,慢慢长成的。他不是天国的使者,他没有带来上天规定的模式,要人类一定按照模式怎样怎样,才能解脱痛苦,摆脱现世的罪恶,或者走向天国,超越现世的自身,达到超脱生死轮回的永生,儒家讲的不是这样一回事,孔子也不是这样一位教主。尽管孔门弟子极其推崇他们的老师,说他们的老师是“天纵之将圣”,又赋予他那么多学识和本领,说他们的老师是被上天驱使成为圣人,他自己想不成都不行。但这只是孔门弟子的说法。孔子自己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不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不需要再学习,更不需要向他人学习。孔子时刻强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跟谁在一起,都有可学的东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无论在哪里都能学到东西。孔子从小就爱学习,整个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度过的,他是学习的典范,学习的楷模。人们经常说他是圣人,而他自己却不断地说:“圣则丘何敢”。意思就是人们说我是圣人,我是不敢当的。这可不是孔子故作谦虚,也不是孔子缺乏自信,他自己知道自己已经相当了得,但他也知道自己的了得是“学不厌”、“教不倦”的结果,是主观努力的成功,不是先天就铸造完成的,不是上天的特殊眷顾,而是主观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收获。这就是人文精神导师的风范。他不具有先天的完满性,他不断地向周围的人和身边的事物学习,向历史学习,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长,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我,不断地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饱满、更加充满光辉。孔子也不是自然主义的神灵或神圣,你不可以叫他神仙。怎么讲?在中国讲自然主义的圣灵,多半都有道家的气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本身,也都被后世当成了自然主义的圣灵。跟其他的神灵不同,作为祖师,他们思想深刻,境界高远。但是他们的想法,跟人文主义的圣人想法几乎是完全不一致的。比如老子强调的是因循自然,同时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造成的对人类本性的伤害,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怀疑和批判态度。但是他们不是反对人类的一切智慧,他们本身就是智慧的化身。他们反对的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建立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给人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老子里面“绝圣弃智”的话语大家都知道,老子看到了人类自身的活动,反倒使人越来越脱离人的本性,越来越不像人,所以他强调“道法自然”,提倡“复归于婴儿”,提倡向人的本性复归。要返璞归真,要见素抱朴。每个人都要复归于婴儿式的本真,人类社会也要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中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人才会放弃过分的贪欲,尤其是不必要的相互竞争,到达一种无欲、无求、无争、无斗的和谐状态。人和人之间完全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生存,“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不往来?一往来,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争执。比如说在同一个班级上学,班里面有入党的,有提干的,有得奖学金的,有评三好学生的。社会中其他各方面的争执,都与此相类似。只要有这些名目,就会招惹人们去争夺,要想使人不争夺,干脆就把这些名目都去掉。不要设立什么高低、优劣,“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要让大家看到竞争可以有更多现实的好处,大家就都不去竞争了。不去竞争就不会打架,就不会发生战争等残杀性的事件。老子认为竞争伤害了人的天然和谐本性,竞争会无止境地激发人的“斗”念,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念头。与天斗和与地斗,就会不断地破坏自然,伤害自然,破坏自然原有的宁静,甚至彻底毁掉自然。与人斗的结果,就是各种阴谋诡计不断升级,各种杀伤性武器不断升级,升级到原子弹,升级到一下子就可以毁灭整个人类。这是老子和庄子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坚决反对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反对“文明”的“进步”。在老子和庄子看来,人类的所谓的“文明”和“进步”,都应当打上引号,甚至直接就是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是对人的残害和摧折,只是打着文明和进步的旗号而已。庄子在对待文明和科技的态度上,跟老子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他表达的方式更加审美化,而不像老子那样哲学化。庄子编排过一则“混沌”的故事,说是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三个王者,一个是南海之王,叫做“疏”,一个是北海的王者叫做“忽”,而位居中央的海上之王叫做“混沌”。南海之帝“疏”与北海之帝“忽”经常互相往来,经过大海中间的时候,每每受到中央之帝“混沌”的照顾和款待。两个王者就想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恩德,他们看到这位“混沌”竟然没长五官,看不到美好的色彩,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尝不到美味佳肴,于是他们就像塑造普通人一样,决定为他“打造”出五官来,每日在“混沌”的头上凿一个孔,到第七天凿完了七个孔,“混沌”却被凿得一命呜呼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混沌”本来就不适合过那种什么都看得见,什么都听得着,什么都品尝品尝的生活,他本身就是混沌的,只可以在混沌的状态下生存,而且人家在混沌的状态下本来活得很好,没有什么不满足。只是社会中那些先尝到禁果的人,按照自己的感受来改造人家,结果害死了人家的性命。这个“疏”与“忽”,看来真是够疏忽的了,竟然没有了解人家的本性,就开始妄加改造了,本想以德报德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了。孔子不这样看问题。他认为人虽是自然所生,需要按照自然的规则来发展,但是像老庄一样无为的因循自然的做法,并不完全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人是由父母所生,就应当对父母尽孝报恩,这也是自然的。人要敬爱父母,从而敬爱长者和贤者,这也是自然的。人都爱护自己的亲人,从父母、子女、兄弟到其他亲人,那就应当体会别人也是一样的,因此要把这份爱推广到爱护别人,进而再加推广,推广到爱护自然事物,使他们都能过上安全、安宁和安康的生活。而为了使人类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必须有必要的规范来约束个体人的行为,不使个人追求幸福的行为影响甚至妨碍他人对幸福的获得。所以一定要有文明,文明一定要发展,这是孔子的情怀,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气息。孔子的人生感悟孔子的一生充满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成长历程时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开始立下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学习。“志于学”,不是立志学习,而是为了所立之志学习,学习的目的性非常强,不是乱学一些技能性的东西,而是为了理想、围绕理想而学习,不像现在的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机构里去胡乱学些技能,今天学下棋,明天学弹琴,后天又去学外语、跆拳道等。完全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有钱、有时间,于是就无端浪费,同时也把孩子搞得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不为理想的学习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不会有长久的动力,也很难坚持下去。孔子为理想而学习,所以才有内在的动力,才能长久不变地坚持下去。而且越学越快乐,因为这样的学习,能够使人感受到朝向理想前进的快乐。怀抱理想,矢志不渝,这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最显著的标志,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人文;理想不明确,人文品格就黯淡,理想动摇了,人文的情怀就会丧失掉,就不会再有对于这个生存世界的由衷关怀和眷顾。三十岁前后有了独立的尊严,这种独立的尊严是独立人格所带来的,独立的人格则是在长期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给自己带来了令世人信赖的地位和影响,人也就因此而能挺然独立在这个世界上。到了四十岁时,就不会被世界上外在的表象所迷惑,不会因为社会的污浊而丧失自我。五十岁时,越来越知道人的生命的客观限制,不是你想做的事情都能有机会做成,懂得了生命本身内在的、客观的限制,也就知道收摄精力、凝聚精神,把时间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了。六十岁时就可以辨识别人话语中真正的蕴含,听其言而能知其所指的真正用意。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一切言行都能从容不迫,而且都能在不经意之间合乎道的原则,不再有偏差,更不会有背离道的情况了。这是孔子用语言所表达的自己的人生历程,孔子在实际的人生中,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早年立志做一个君子,从而勤奋好学,学习古代的典籍,学习古代的礼法,学习生活,还像自然学习,向身边的人和事物学习。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因为有独立不倚的人格,有独立的见解和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从而受到了世人的普遍尊重。四十岁时,混乱的政局和人心风俗的日渐下滑,也不能使自己受到鼓动和刺激了。五十岁时,因为自己想要借助政治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并不顺畅,从而知道在鲁国这样下去会无端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于是就带着弟子们去周游列国,看看有没有机会和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因为见到了更多的各色各样的国君、政客和各类人等,辨识各种人的话语中背后隐藏的动机和目的的能力,也就培养和锻炼出来了。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快七十岁了,一切言行,都那么顺畅而又自然得中规中矩,不用再像从前那样,不需要经过主动的克制,就能自觉地合乎道的原则和要求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宽阔的文化视野、深邃的理性思考,已经使自己的人生到达了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修养功夫的顶峰,“已然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居高声自远,不必藉秋风”了。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和对人生自我总结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人文主义的精神导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品格。而这些人文主义的优秀品格特点,也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明确和充分的表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语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人文主义的经典论语论语是中国人的圣典,是中国圣人留下的不朽教诲,处处洋溢着不朽的人文精神。说他是圣典,一方面是讲它在中国经典中的首当其冲的机要地位,后世的儒家经典都是沿着论语的轨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站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角度对论语的诠释和引申。另一方面,就是论语确立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目标,定下了后世中国社会以伦理和道义为主调的生活格局。同时也为后来的知识分子关怀社会、关怀人生、关怀宇宙,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我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讲,孔子兴办私学,确立了成德之学的愿景,中国后世的教育,就是为这一愿景的实现而做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因为教育被确立为使人成为人的目标,所以一切工具性的教育、实用性的教育和功利化的教育,始终不能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无阻。“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尽管社会生活的实用性和由于社会风气等原因所造成的功利化倾向,无时不对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中国教育的主流和总体的方向,始终没有被社会彻底同化掉。强调树立远大理想,强调为宏伟的人生目标服务,强调为改造社会和人本身服务的教育传统,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主调。兴办私学的结果和教育宏伟目标的引领,为历朝历代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士大夫,这些卓异的读书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为保护良善、惩治奸恶,为国家民族的长久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足以感召后来者崛起的精神遗产。同时也传承了历史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提升中国人人生品位等方面,为中国社会树立了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从政治方面讲,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强调德化政治的人道主义功能,强调伦理对政治和政治行为的指导性作用,反对横征暴敛,反对欺压良善,反对把伦理当成政治和政治行为的工具或者装饰品,一句话,强调政治的伦理化,反对伦理的政治化。经过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懈遵循和努力,相当程度地阻止了专制政治的残暴,为天下生民赢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尽管儒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并不十分显著,但是如果没有儒家的努力,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情况就会更加糟糕,生民的苦难就会更加深重。同时,孔子教育出来的儒家知识分子,保持了在朝救世、在野干政的优良习惯,即使身在垄亩,一样心系天下,议论朝政,指斥朝政之非,相当程度地阻遏了中国王朝政治向更加邪恶的深渊下滑的进度。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孔子和儒家强调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互相帮助、和谐相处,为中国社会添注了仁爱的气息,为人间社会填充了可留恋性的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只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友爱和互助的气息,生活才会充满希望和乐趣。同时,孔子还强调知识分子要成为社会的楷模,要坚持正义,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要努力为社会空气的净化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而不能与不良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国家清明,社会风气好的时候你有地位,不愁衣食,朝政混浊、豺狼当道的时候,你还不愁衣食,照样有地位,那就是耻辱,那就是无耻。因为你没有操守,你跟污浊的社会政治同流合污。孔子教导读书人要保持独立的品格,要坚守人生的正义原则,不能为了生存而放弃理想和信念。由于儒家的提倡,使得中国人特别看重君子,特别厌憎小人。中国社会能够被赞誉为礼仪之邦,主要就是靠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