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篇》教学设计_第1页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_第2页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_第3页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_第4页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天堑的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命运。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2 / 10 五、教学设计 一、以诗歌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其中 “ 百万雄师过大江 ” 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 1949 年 4 月 20 日 23 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今天,我们就要来感受一下在这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共同学习一篇经典的新闻 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他的作者也是毛泽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过渡:与刚才所欣赏的诗歌不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我们已经接触过了,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过相3 / 10 关的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就要以这篇文章为例,重点了解一下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结合文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 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 3)教师顺势讲析: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 (板书:标题 提要) 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板书:导语 概述)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 (板书:主体 详叙) 小结: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 / 10 ( 4)再读课 文,了解三路大军的进军战况,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地点时间战况 中路军安庆 芜湖 20 日夜起的 24 小时已渡过 30 万人 西路军九江 安庆 21 日下午 5 时 22 日 22 时 35 万大军已渡过 2/3 东路军南京 九江 21 日到 22 日已大部渡过,余部 23 日可以渡完 对照表格(或者还可借助多媒体出示渡江战役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然后由其他同学评价。 三、精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 “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这 “ 百万 ” 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 30 万人;西路军 35 万人;东路军 35 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其中, “ 不含 ” 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 “ 不含 ” 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5 / 10 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组织交流评价( 凝练、概括、准确: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四、课后学习 1要求学生从报刊中选一篇简短而典型的新闻(消息),找出标题、导语、主体部分,巩固所学知识。 2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学校生活的一个场面,并按新闻的结构要求写成一则简短的新闻。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一、教材分析 中英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篇新闻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学习,学生对新闻的文体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篇新闻篇幅长,导语不规范,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多次出现6 / 10 饱含深情的语句,可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养成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强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公元 1997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 ?(生答 )对,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 ?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 香港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半 岛、新界 (包括大屿山及 230 余个大小岛屿 )组成。北隔深圳河与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相接。西与澳门隔海相望,相距仅 607 / 10 公里左右。面积 1092 平方公里。 英国 1842 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 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 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97 年 7 月 1 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 700 多家新闻媒体的 8000 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 中英香 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一)认真读课文,根据新闻的六要素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交流评价。 明确: 时间 1997 年 6 月 30 日 23 点 42 分 7 月 1 日 0 点 12分( 30 分钟)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人物中英领导在内的 4000 多位中外嘉宾 事情的起因根据中英协议,中国要收回香港主权 经过按照时间的顺序,理清交接仪式的经过 结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顺利结束 经过: 8 / 10 6 月 30 日 23 时 42 分中英仪仗队入场,吹礼号 23 时 46 分双方领导入场,步入主席台主礼台 仪仗队举枪礼后查尔斯王子讲话 23 时 56 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 23 时 59 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降落 7 月 1 日 0 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升起 接着江泽民主席讲话 随后中英领导握手合影 0 点 12 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二)划分本则新闻的结构: 学生明确目标,思考后明确: 导语( 1-5):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 6-25):政权交接仪式全过程 结语( 26 29):交代出席仪式的其他人员及各国记者人数 三、朗读品 味,体验情感 1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长久期盼,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择哪些段落,通过你怎样的阅读传达出此刻的心情 ? 2学生自由选择并朗读展示。 3师生评价朗读。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要侧重语气、语速、重点词语的处理9 / 10 的指导。 ) 4集体朗读部分段落,体会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 四、视频显示,强化情感体验 1还有一个月,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就满十年了,今天重读这则新闻,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振奋。你们觉得在这 30 分钟的交接仪 式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是哪一幕呢 ? 对,是升旗仪式。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现场,再一次见证那神圣的时刻。 2播放视频资料。 教师小结: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国歌,望着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都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3如果你当时就在交接仪式的现场,你有何感想,试写一段话。 五资料展示,明确责任 1 157 年前,我们失去了香港, 157 年后,我们又重新拥有了她,这种失而复得,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如今,香港已回归九年了,现在的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 ?请大家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香 港发展现状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关注现在的香港。 2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10 / 10 师总结:从同学们提供的资料来看,回归后的香港依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