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雅辉实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手册.doc_第1页
深圳市雅辉实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手册.doc_第2页
深圳市雅辉实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手册.doc_第3页
深圳市雅辉实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手册.doc_第4页
深圳市雅辉实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雅辉实业有限公司环境标志保障体系版本/版次:A/0总 页 数:共 30页 文件编号 :EM-001生效日期 :2009-11-25审核批准页区分编 制 审 核批 准受控印章签名温馨提示:本文件为本公司机密文件,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外借或复印!修 订 记 录制定/修订日期修 订 内 容 摘 要页次版本/版次总页数2009-11-25新制订-A/0300.2目录手册封面1修改记录2目录3手册说明4环保法规控制程序5排放标准控制程序7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控制程序国际履约控制程序产品标准控制程序环境标志技术要求控制程序原辅材料控制程序工艺与配方控制程序包装控制程序内审规定控制程序初次现场检查和年检响应控制程序人员培训控制程序市场信息反馈控制程序体系提升控制程序企业评选保障措施解析控制程序手册说明1 目的公司依据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指南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参照原有产品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了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管理文件,目的是为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提供见证和依据。本体系文件阐述了公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控制要求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执行环境标志体系文件,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和环境行为及公司的管理持续稳定地符合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指南要求。2引用标准2.1 GB/T24020-2000idtISO14020 环境管理 环境标明和声明 通用原则2.2 GB/T24024-2001idtISO14024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I型环境标志 原则和程序2.3 GB/T24001-1996idt 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其使用指南2.4 GB/T19001-2000idt 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5 GB/T19000-2000idt 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 范围3.1本文件根据环境标志产品 保障体系指南对该标准全部22个要素进行了描述。3.2本体系文件是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实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第三方审核,也适用于相关方索取,以了解我公司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3.3本体系文件适用于在公司涂料产品生产过程经营活动的全过程。4术语和定义ISO14020、ISO14024、ISO9000和ISO14001中的定义适用于本体系文件5手册管理5.1手册发放 5.1.1手册为公司机密性的重要文件,持有者应注意保管,不得丢失、不得擅自外传。5.1.2手册由办公室负责编号发放,发放对象为公司董事会、公司中层以上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质检、环境管理人员,持有者须办理领取签字登记手续。5.1.3由手册派生的其他文件发至相关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5.1.4手册持有者岗位调动或离开公司,应到办公室办理移交手续,登记注销。5.2 手册修改5.2.1管理手册的修改、变更和换版权属于办公室,手册的修改、变更、换版后由办公室报请总经理批准后即行实施。5.2.2导致手册修改、变更、换版的主要因素为:5.2.2.1公司组织结构、服务(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更时;5.2.2.2手册中规定的各项控制活动内容有所变动时;5.2.2.3手册中所引用的标准或法规有变动或改变时;5.2.2.4内外部审核对管理体系结构设计提出必要的改进要求时;5.2.2.5公司经营管理有所变化时。5.2.3手册一经修改、变更或换版后,由办公室对手册持有履行变换手续。环保法规控制程序1 目的确定获取和理解直接适用于本公司活动、生产或服务法律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遵守相关法规,以做到守法达标。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识别、确定、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3 职责3.1 办公室负责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识别、收集、评价与保管。3.2 各部门配合相关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收集。3.3 管理者代表负责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审核。4内容4.1 与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4.1.1国际公约4.1.2国家家具产品质量及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4.1.3本省家具产品质量及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4.1.4本市家具产品质量及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4.1.5 上级主管机构的家具产品质量及环境要求;4.16 执法部门或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及其它要求。4.2 法律法规的获取方法、途径4.2.1 办公室每季度与上级主管机构、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它相关方保持联系,获取相关的国家、地方级及上级主管机构最新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4.2.2 通过出版机构、图书馆、书店、专业性报刊杂志、咨询机构、认证机构、适宜的因特网等渠道补充,以保持对法律法规变化的及时跟踪。4.3 选择、确认、分发4.3.1 可通过与上级主管机构、法律部门、法律法规的执行机构进行信息交流,取得支持和协助,确定和鉴别本公司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4.3.2 办公室负责选择、确认所获取的各类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填写“标准与法律法规评价表”,经办公室评价、管理者代表审核后,发放到本公司相关部门。4.3.3 办公室保存法律法规原件,当上述外来文件更新或增加时,在一个月内修正“标准与法律法规评价表”,将新的内容补发至相关部门,并对旧的原件做相应标识。协助并监督相关部门对新的要求、新变化进行贯彻实施。4.4 执行4.41 各部门按照“标准与法律法规评价表”及具体条文所引述的内容,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说明、讲解、培训,向员工传达有关法律法规。4.4.2各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制定适合的程序或工作规范,并要求相关人员贯彻执行。管理者代表对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认。4.4.3管理者代表应通过管理体系审核对本组织的管理行为、质量活动、环境活动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进行监督评审,对不符合及时督促相关部门采取纠正及预防措施,并通过管理评审上报领导、甚至上级。4.5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价对于所确定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由办公室负责在管理评审会议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的符合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提交管理评审会议。5自查结论根据本公司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经2004年底的内审和ISO9001、ISO14001的外部审核结果看来,并经环保局对本公司建设目的验收结论看来,本公司无违反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现象。具体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监视和测量管理程序。6相关文件和记录6.1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6.2记录控制程序6.3标准与法律法规评价表排放标准控制程序1 目的对公司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现场所有污染物的排放3 职责3.1生产车间负责对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控制和治理污染物处理的设备的点检和维修。3.2办公室负责对各部门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进行监督检查;负责污染物例行监测工作,监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4 控制要求 4.1排放标准的获取、识别、确认、更新等参照环保法规控制程序4.2办公室负责委托环保监测部门对废气的排放进行例行监测。建立监测报告台账。4.3监测结果超标者,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实施。4.4办公室负责对操作员工培训,严格按作业规程进行操作。4.5废水排放4.5.1本公司水污染排放执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DB44/26-1999中以及标准。 SS 氨氮控制早70mg/m3以内。4.5.2具体过程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水污染管理程序进行。4.6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废弃物管理程序进行。4.7噪声排放4.7.1本公司向周围环境排放的工业噪声,应当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二类,白天60分贝以内,夜间50分贝以内。4.7.2生产车间应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合理布局,加强设备润滑和维护保养等,并制定和执行相应作业指导书和设备点检规程,以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4.7.3办公室应根据测点分布情况,请环境监测站对厂界噪声进行监测和测量,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交流、保管。4.7.4 当监测结果超过有关标准时,办公室要上报并与有关部门进行交流,按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4.7.5本企业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的要求。4.7.6 各部门使用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护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良好,防止环境噪音污染。4.7.7 本企业的机动车辆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驶时,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4.7.8 有关管理部门应将企业对噪声控制的要求通过各承包方。5自查结论根据环保部门对公司建设项目的验收报告显示,我公司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公司还将持续定期对排放进行监测,以确保符合要求。6相关文件和记录6.1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6.2监测报告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控制程序1 目的通过对环境管理制度的严格遵守,促进公司努力改进环境行为。2 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的环境管理。3 职责办公室负责公司对环境管理制度遵守的管理和监督工作。4 控制要求4.1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内容4.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1.2“三同时”制度4.1.3环境标准与排放许可制度4.1.4排放收费制度4.1.5限期治理制度4.1.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4.1.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4.1.8污染集中控制4.2环境制度的获取、识别、确认、更新等参照环境法规控制程序4.3为严格控制污染、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项目工程兴建以前,对规划选址、设计以及在建项目施工和投产以后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4.4新、改、扩项目在工艺选型时,要考虑污染预防,必须优先采用目前国内外技术成熟,操作可靠、运行稳定的对环境影响小,资源能源消耗少的工艺技术,以减少污染的产生和减轻对环境污染。4.5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坚持三同时制度。4.6在通过正式验收并在取得环保部门的环保验收合格证后,建设项目方可投入正式运行。在生产工程中,办公室每年对主要的环保设备进行一次监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便于责任部门及时整改。4.7根据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公司依照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排污收费制度。4.8严格执行国家的限期治理制度。4.9定期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并接受执法单位的监督管理。4.10为减轻或消除现有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状况,严格执行法定机关作出的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并达到规定的要求。4.11在获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许可后,方可向环境排放和防治污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4.12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指标,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放总量控制制度。5自查结论经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及相关监测结果显示,我公司无违反环境管理制度的现象。6相关文件和记录6.1环保法规控制程序6.2相关方管理控制程序6.3环境影响报告书6.4三同时验收报告6.5排污许可证6.6建设项目环保验收批复国际履约控制程序1目的履行国际环保公约,合理使用资源、能源,提高公司形象,为全球环境保护担负应尽的责任。2 范围适用于公司各部门的活动。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公司对国际环保公约遵守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3.2办公室负责公司的水、电的使用及控制管理。 3.3各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水、电的使用及控制管理。3.4办公室负责物料运输及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泄漏的监督管理。4 控制要求4.1 主要国际环保公约4.1.1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维也纳)4.1.2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年,蒙特利尔)4.1.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里约热内卢)4.1.4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里约热内力)4.1.5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年)4.2 采用先进工艺及设备 4.2.1在进行工艺和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能耗低、水资源消耗低的工艺设备。 4.2.2对水资源消耗大、能耗较大的工艺及设备在可行时进行改造并逐步替代。4.2.3可行时对消耗能大的产品逐步实施替代,开发低能耗产品。 4.2.4对现行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电的利用率。 4.3 对耗水较大的工艺进行改造,安装废水回收装置,再利用到生产过程中去,使水资源得到再生利用。 4.3.1 在可行时,考虑引用高新技术、对清洗设备用水进行处理,再利用。 4.3.2 各部门负责实施节水点设备改造及完善工作并对工作质量负责,达到节水目的4.4节约用电4.4.1 办公室负责公司电的使用及控制管理,编制年度及月度用电计划,对企业用电情况进行统计。4.4.2本公司所有供电线路及供电设备由办公室统一管理,任何部门不得私自安装及拆卸,如发现供电线路及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通知办公室,以便及时排除故障恢复用电。4.4.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辖区内供电内的供电线路及设备的维护和检修。4.4.4各部门应优化工艺线路,调整工艺参数,尽量减少本部门设备的无负荷运转时间。4.4.5 休息时对于可停机的要关闭电源。4.4.6对设备进行电检。4.4.7照明 4.4.7.1 各部门应选用节能型灯管,更换坏的灯管,在购置灯管时,应优先选用节能型灯管。 4.4.7.2 在照明亮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照明灯的开启数量。 4.4.7.3 休息时,下班后关掉照明灯和生产办公设备灯用电设备。 4.4.7.4 各部门在购入新的生产办公设备时应选择能耗低的产品。4.4.8 生产动力用电管理。4.4.8.1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电能消耗。4.4.9 办公室控制公司用电负荷,协调公司用电。4.4.10 办公室每月统计用电量,当发现用电量异常时,应迅速调差原因,对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将有关分析结果传递到有关部门。4.4.11办公室应对供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4.5节约用水4.5.1办公室负责公司水的使用和节能(控制)的管理,对全厂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并核算费用4.5.2依照生产需要合理供给4.5.3生产时,每班负责人检查供水管路完好情况和供水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是否正常,异常时及时通知维修工检修。4.5.4生产完毕,及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和阀门。4.5.5清洗设备罐体时,用高压水枪,减少用水量,将清洗后的水收集储存,待下次生产使用。4.5.6公司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向员工宣传节水意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4.5.7发现水龙头或水管、阀门漏水要及时维修,各部门负责本辖区域的供水管线的维修。5.5.8禁止使用自来水冲地。5.5.9草坪、绿地尽可能使用再生水。4.5.10办公室每月统计用水量并进行结果分析。将计划使用量与实际使用量进行分析比较,当发现实际使用量高于计划使用量或低于使用量使用量50%时,判定为使用异常,应迅速对查原因,对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将有关分析结果传递到相关部门,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纠正措施。4.6节约原辅材料4.6.1各生产岗位的岗位工人应严格依据岗位作业指导书或岗位操作规程中的规定,对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保证设备运行正常,减少和杜绝物料泄漏现象的发生。4.6.2发生物料泄漏时,岗位工人应及时进行处清理,随时保持地面清洁卫生。4.6.3因设备事故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时,造成严重泄漏,岗位工人应立即联系进行停工处理,同时上报本部门主管,并组织人员进行全面处理。4.6.4泄漏发生和处理情况,岗位工应在本岗位交接班记录中进行详细记录。4.6.5对于严重泄漏或经常发生泄漏的地点,相关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实施。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 用电量统计表5.2 与供电局交流的相关统计表格5.3 设备的检查、保养记录5.4 除尘器操作规程5.5 生产车间生产设备操作规范5.6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5.7岗位交接班记录5.8车间生产设备操作规范5.9车间生产设备日常巡检记录产品标准控制程序1 目的 确定产品执行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并更新,保证产品满足标准要求2 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的产品质量的管理。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获取、确定、更新适用于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 3.2质检部负责产品的检测。4 控制要求4.1 办公室负责获取确定产品执行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4.2 本公司产品执行的标准分别是GB18584-2001、GB5296.6-2004、QB/T1952.1-2003、GB/T14532-2008、GB/T3324-2008。 4.3办公室负责将标准传递到生产部门、质检部、市场等各个部门。 4.4 各部门根据岗位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由行政部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4.5 根据产品执行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质检部规定检测项目、检测频率、检测方法等,负责原辅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检测。检测应予以记录并保存。5自查结论经相关深圳市计量质量监测研究院检验本公司产品均能符合相关质量要求。6相关文件和记录 6.1 标准台账 6.2 检验报告台账6.3 检测记录环境标志技术要求控制程序1 目的根据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对产品进行总体设计,保证产品满足技术要求,做到质量和环境行为双优。2 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产品的设计和管理3 职责 工程部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改造4控制要求 4.1本公司执行家具环境标志技术要求HJ/T303-2006;4.1.1产品中不得加入笨、甲苯、二甲苯、卤代烃、甲醛的聚合物以及重金属铅、镉、铬、汞的化合物,其中杂质带入的有害物质限量达到下表的要求: 有害物类别 限值,mg/kg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 500 卤代烃 500甲醛、甲醛的聚合物 100重金属汞 60 铅 90 镉 75 铬 604.1.2水性涂料中总辉发有机化合物的含量(TVOC)限值产品种类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TVOC)限值,g/L内墙涂料100外墙涂料200水性木器漆、水性防腐涂料、水性防水涂料等产品。2504.2质量技术部根据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产品进行总体设计。4.3 在设计中应将防止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与能源作为重要问题加以考虑。4.4 原材料考虑采用低毒少害的材料,减少易挥发物质的添加量。4.5 生产阶段应考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量;节约用水;采用清洁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采用再生的包装材料,尽可能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不易回收的包装材料;简化包装。4.6 从结构设计、原材料的选用、装配方法等方面节约材料资源,并应考虑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再生和复用的问题。4.7 设计时应考虑提高各原材料的利用率。4.8 对新产品进行设计评审时,应加入环境保护内容。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 水性涂料环境标志技术要求5.2 原辅材料一览表原辅材料控制要求1目的在选择原辅材料时减少环境影响。2范围适用于公司原辅材料的采购。3职责3.1供应部负责原辅材料的采购和验收3.2质检部负责原辅材料的检验4控制要求4.1依据产品设计中队原辅材料的要求,采用低毒少害的原辅材料。4.2禁止加入不得加入笨、甲苯、二甲苯、乙苯、卤代烃、甲醛及甲醛的聚合物以及重金属铅、镉、铬、汞的化合物。4.3公司合成树脂乳液涂料中的有害物,在涂料生产中不会产生,完全来自于涂料生产的原料。因而,原料种类的选择,原料加量的确定是减少涂料中的有害物关键。需控制的原料种类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乳液有机挥发物、甲醛及甲醛聚合物溶剂有机挥发物杀菌剂甲醛及甲醛聚合物分散剂、流交剂有机挥发物PH调节剂有机挥发物4.4原辅材料的供方应提供其产品的合格检验报告,质检部负责对原辅材料进行检验和验收。 对于合格的供方,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具体要求按“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采购控制程序进行。4.5质检部对每批原辅材料进行随样抽查,根据其执行的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合格者予以验收,可投入使用。4.6检验和验收记录应予以保存。5相关文件和记录5.1水性涂料环境标志技术要求5.2合格供方名录5.3原辅材料一览表工艺与配方控制程序1 目的 根据产品的总体设计,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与配方。2 范围 适用于产品工艺路线和配方的制定。3 职责 技术部负责工艺路线和配方的制定。4 控制要求 4.1 技术部根据产品环境标志技术要求,对产品进行总体设计,制定配套的工艺路线和配方。 4.2在进行工艺路线设计和设备选型时应考虑资源节省和污染预防,优先选用技术成熟、水资源消耗低的工艺技术。 4.3对耗水较大的工艺进行改造,安装废水回收装置,对清洗设备用水进行处理再利用。 4.4改进操作技术,减少生成物损失。 4.5在可行时考虑引用高新技术。 内墙乳漆工艺与配方(1)配方序号原料比例(%)备注序号原料比例(%)备注1水27已经软化10PL00312乳白色液体2WA0010.1白色粉末11WA0050.2微黄透明液体3WA0090.4黄色透明粘稠液体12WA0041无色液体4WA0170.05浅琥珀色不透明液体13WA0060.5无色液体5WA0030.1浅兰色透明液体14WA0170.05浅琥珀色不透明液体6FP00615白色粉末15WA0180.6白色液体7FP0057白色粉末16水3已经软化8FP00328白色粉末17色浆适量9FP0045白色粉末(2)工艺流程图投 入(1)-(5)投 入(6)-(9)检验投 入(10)低速分散30min高速分散1.5-2hr合格低速分散10min投 入(11)-(14)低速分散10min投 入(15)-(16)检验用(17)调色检验过滤120日包装(3)步骤及所需设备序号操作方法所需设备备注1投入(1)-(5)低速分散30分分散釜高速分散机目视釜内均匀无硬块,低速为300-600rmp2投入(6)-(9)高速分散1.5-2小时分散釜高速分散机高速为1200rmp3检验细度细度板细度小于604投入(10)低速分散十分钟分散釜高速分散机转速必须低于600rmp5投入(11)-(14)低速分散十分钟分散釜高速分散机转速必须低于600rmp6投入(15)-(16)低速分散十分钟分散釜高速分散机转速必须低于600rmp7检验黏度斯托默粘度计黏度为8根据要求的颜色进行调色分散釜转速必须低于600rmp9检验颜色及最终检验色样及其他各种检测设备参照成品检验标准10过滤振动筛筛网为120目11包装自动灌装机根据要求的包装规格包装外墙乳胶漆工艺和配方(1)配方序号原料比例(%)备注序号原料比例(%)备注1水27已经软化10PL00312乳白色液体2WA0010.1白色粉末11WA0050.2微黄透明液体3WA0090.4黄色透明粘稠液体12WA0041无色液体4WA0170.05浅琥珀色不透明液体13WA0060.5无色液体5WA0030.1浅兰色透明液体14WA0170.05浅琥珀色不透明液体6FP00615白色粉末15WA0180.6白色液体7FP0057白色粉末16水3已经软化8FP00328白色粉末17色浆适量9FP0045白色粉末(2)工艺流程图投 入(1)-(5)投 入(6)-(9)检验投 入(10)低速分散30min高速分散1.5-2hr合格低速分散10min投 入(11)-(14)低速分散10min投 入(15)-(16)检验用(17)调色检验过滤120日包装(3)步骤及所需设备序号操作方法所需设备备注1投入(1)-(5)低速分散30分分散釜高速分散机目视釜内均匀无硬块,低速为300-600rmp2投入(6)-(9)高速分散1.5-2小时分散釜高速分散机高速为1200rmp3检验细度细度板细度小于604投入(10)低速分散十分钟分散釜高速分散机转速必须低于600rmp5投入(11)-(14)低速分散十分钟分散釜高速分散机转速必须低于600rmp6投入(15)-(16)低速分散十分钟分散釜高速分散机转速必须低于600rmp7检验黏度斯托默粘度计黏度为8根据要求的颜色进行调色分散釜转速必须低于600rmp9检验颜色及最终检验色样及其他各种检测设备参照成品检验标准10过滤振动筛筛网为120目11包装自动灌装机根据要求的包装规格包装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 水性涂料环境标志技术要求5.2 设计方案5.3 原辅材料一览表包装控制程序1目的改进包装用料,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2 范围适用于包装的改进。3 职责技术部负责包装用料改进措施的制定。4 控制要求4.1在包装设计中,尽量采用再生包装材料,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不易回收的包装材料。4.2在不影响质量、外观、运输强度等因素的情况下,考虑少用包装,简化包装。4.3家具环境标志技术要求暂未对包装提出相应要求。结合本公司产品特性及物化性能,对包装物的要求:4.3.1铁制桶内必须加含PH值为中性的树脂做保护膜,避免产生腐蚀。4.3.2塑料桶必须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制成,其厚度及硬度要达到标准要求,而且应用可回收的材料制成。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 家具环境标志技术要求5.2 设计方案5.3 合格供方名录5.4原辅材料一览表内审规定控制程序1 目的 使内审有计划、有序地实施,对内审的的职责、范围、审核实施过程作出规定。2 范围 适用于内部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审核。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组建内部审核组,任命内部审核组长。 3.2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编制年度内审计划,支持内部审核。 3.3内部审核组长编制内审方案,实施内部审核并编写内审报告。 3.4内审员配合组长工作,协助组长进行审核。4 控制要求 4.1 内审目的4.1.1 判定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4.1.2 是否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指南的要求4.1.3 是否得到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4.2审核范围内部审核的范围为本企业所建立的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所覆盖的产品、活动、服务。4.3审核标准4.3.1 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指南4.3.2 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4.3.3 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4.4审核方法内部审核采用按部门审核的方法进行,即针对某部门审核有关要素,最后按有关要素把各部门审核结果集中整理,得出总的结论。4.5审核时机和频次内部审核分常规审核和特殊情况下追加审核两类。 常规审核次数每年不少于一次 特殊情况下由管理者代表决定追加时机频次,在发生以下情况时进行:4.5.1发生里严重的质量、环境问题或相关方有严重抱怨时; 4.5.2 体系试运行阶段; 4.5.3本企业的领导层、隶属关系、内部企业机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重要因素、生产工艺及现场有小大改变时; 4.5.4 即将进行第二、第三方审核时 4.5.5 获证后,证书即将到期又希望保持认证资格。4.6 内审员要求 4.6.1 内审员须经过有资格的外部机构审核培训员的培训并合格。 4.6.2 经过企业内部聘任。 4.6.3 内审组组成原则: a 内审组不得少于2人,设组长1人; b 内审组成员不可是受审部门的工作人员; c 根据内审计划一次审核可组成若干个内审小组同时进行。4.7内审准备4.7.1制定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每年年初管理者代表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内审时间和频次,制定本企业年度审核计划,报厂长批准后实施。4.7.2 指定内部审核方案内部审核组长根据年度内审计划,编制内部审核方案。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内部审核方案应包括:a 本次内审目的及标准b 审核的部门c 审核组长、审核组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d 审核时间及各部门具体受审核时间和地点.内部审核应在审核开始前将“内部审核日程表”交送受审核部门,应留有准备时间以便受审人员安排。4.7.3审核组准备工作文件审核组成员应根据任务分配准备检查表,检查表应包括:a 审核的要素; b 检查情况或追踪的线索;c 抽样方法和数量;d 完成检查的时间;e 受审核部门的名称、时间。4.8 实施内审 4.8.1召开首次会议内审开始,可以召开首次会议,明确内审目的、范围及参加人员和确认本次内部审核日常表,也可以不单独召开首次会议。 4.8.2现场审核a 审核员根据检查清单,通过面谈,审阅有关文件、资料、记录和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充足的证据。b 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应对审核发现作出记录;c 当发现不符合时,应追溯造成不符合的原因,并与受审核方共同确认事实。 4.8.3 确定不符合项内审中发现不符合项,由内审员开具内审部符合、纠正报告交审核部门。审核组长就审核的概况与所有的问题点与审核员共同汇总分析,得出整体结论性意见。 4.8.4 末次会议管理者代表主持召开内审末次会议,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及内审人员参加会议,审核组长向受声和部门介绍本次审核不符合项。4.8.5纠正措施及跟踪验证内审中发现不符合项,由受审核方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整改。整改结束后,审核员进行跟踪验证。 a 轻微不符合项7日内完成 b 严重不符合项在一个月内完成,若纠正措施的完成期限超过一个月,由受审核部门制动整改 实施计划报部门责任者审定,并向审核员进行通报。审核员按照整改实施计划检查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并跟踪验证直制完成整改。4.8.6编写内审报告内审组长在每次内审结束后10日内编写内部审核报告,并提交管理者代表确认,审核报告包括以下内容:a 审核范围b 审核时间及持续时间c 审核进程概述d 对整个体系实施效果的总结,主要方面的成就及问题e 本次不符合项的方面及主要存在于那些部门、要素f 不符合整改情况g 审核结论内审报告传达到个相关部门4.9内部记录的管理4.9.1内审记录格式、内容等由办公室制定4.9.2内部审核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和文件,办公室应保留一分4.9.3内审记录保存期3年4.9.4内审记录的管理执行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 内审不符合报告5.2 检查表5.3 内审员名单初次现场检查和年检响应控制程序1 目的对认证现场检查和年检出现的不符合进行调查、处理,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减少不符合的发生。2 范围适用于不符合原因调查,采取纠正预防措施。3 职责3.1各部门对认证现场检查和年检发现的不符合调查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验证效果。3.2各部门把不符合项通报办公室。3.3办公室对发现的不符合上报管理者代表及企业有关部门(责任人)进行原因调查,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验证效果。4 控制要求4.1不符合的来源 4.1.1日常管理发现的不符合,认证现场和年检发现的不符合; 4.1.2内审发现的不符合; 4.1.3相关方的抱怨、要求; 4.1.4管理评审的决定。4.2 步骤 4.2.1发生不符合部门调查引起不符合原因; 4.2.2发生不符合部门对不符合作出处置,确定必要的纠正措施; 4.2.3发生不符合部门实施纠正措施,对纠正的效果进行验证; 4.2.4发生不符合部门将以上事实及时通报到办公室;4.2.5当不符合涉及其他部门或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发生不符合部门应当报告办公室,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确定纠正与预防措施,并要求发生不符合部门实施,验证效果,并将实施情况上报办公室; 4.2.6纠正和预防措施所引起的文件修订,由办公室对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进行修改,各部门对作业指导书进行更改,更改方法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 4.2.7纠正与预防的实施较为复杂,且需要长期进行时,应编制实施计划后实施,并按实施计划跟踪验证直至完成,作好相应记录。 4.2.8对不符合纠正效果达不到要求时,应重新制定新的纠正预防措施,实施并验证效果。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 文件控制程序5.2 内审控制程序5.3 市场信息反馈控制程序5.4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表 人员培训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公司管理者及员工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保证公司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有效进行。2 范围适用与公司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3 职责3.1各部门提供培训需求3.2行政部汇总部门培训需求,负责各部门年度培训计划的审核和汇总,制定企业年度培训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并反馈各部门。3.3各部门应及时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4控制要求4.1培训需求4.1.1培训需求可以根据岗位、公众、人员、环境法律法规、重大环境因素、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要求及环境职责来确定。4.1.2应对不同职能与层次的人员来提供不同培训需求。4.2 培训需求提供根据4.1培训需求,各部门在每年12月份根据保障体系运行的需要填写“员工岗位培训申请表”提出培训需求,报行政部,并组织相关相关部门有新的需求时要及时上报。4.3编制培训计划4.3.1行政部结合全公司的实际需要编制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或加追培训计划,报请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达各相关部门,并组织各相关部门按时实施。培训计划应明确培训对像、内容、方式、课时、授课人、培训时间、各实施计划的部门(人)等。 4.3.2聘任教师4.3.2.1教师可从各位部门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师中聘任,被聘教师需认真备课,按时授课;外聘教师,须经管理者代表批准。4.3.2.2培训应达到以下要求,以确保公司各位员工能按照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指南的要求生产环境标志产品;4.3.2.2.1了解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指南和相关文件,以及执行这些文件的意义。4.3.2.2.2充分认识到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给公司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环境意识。4.3.2.2.3了解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2.2.4掌握本岗位在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和职责。4.3.2.2.5工作活动中实际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4.4 实施培训 4.4.1高层管理层培训可能时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学习,如参加外审班、内审班学习,还可采取自学及由技术部组织的讲课等等。 4.4.2中层及管理干部培训 技术部组织中层及管理干部的学习活动,可能时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学习,采取讲课、学习办等形式进行。通过内、外审进一步学习掌握环境管理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 4.4.3特殊岗位员工培训 由各有关部门责任者采用讲课、结合工作特点交流、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 4.4.4一般员工基本教育由各有关部门在科务会或专题上对员工进行环境意识和有关环境标志知识的教育。 4.4.5新员工培训新员工报到后,由行政部组织、安排环境意识、环境标志知识教育,培训教师由行政部指派专人担当。 4.4.6内审员培训 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内审班,技术部祖师的讲课、自学等形式。 4.4.7临时工或在公司内部工作的相关方的教育临时工在入厂时由行政部组织进行的相关教育,相关方的教育由各相关部门提出需求,传达至相关方。 4.4.8各部门按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并做好记录,由于体系的改善和完善的要求,需追加培训需求并进行培训4.5 考核负责培训的责任部门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或通过提问、监督检查、内审等形式对培效果进行确认。对于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的人员各有关部门要提出新的培训要求,进行再教育。4.6 培训记录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培训记录要保存在各有关部门,保存期为五年。 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 年度培训计划5.2 员工岗位培训申请表5.3培训记录市场信息反馈控制程序1 目的确保消费者等相关方对产品和公司的需求和期望有及时传递并反馈,保证管理信息在公司内外及时畅通地传递、交流,保证保障体系和产品的持续改进。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与消费者等外部相关方之间及公司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3 职责3.1办公室作为本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窗口,负责内部信息的受理和传达。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及来自外部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反馈。3.3办公室负责与管理者代表进行信息交流。3.4管理者代表负责与总经理进行信息交流。4 控制要求4.1外部交流4.1.1交流内容4.1.1.1来自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由销售部负责接收和反馈4.1.1.2来自行业、协会的信息由办公室负责接收和反馈4.1.1.3来自供方和承包方的信息由供应部负责接收和反馈4.1.1.4法律法规信息由办公室负责接收和反馈4.1.1.5其他外部相关方的信息有办公室接收和反馈4.1.2交流方式4.1.2.1有关法律法规获取、识别、传达见环保法规控制程序4.1.2.2销售部在与顾客接触时如合同洽谈、销售、售后服务、咨询等,应以面谈、信函、电话、传真等方式主动获取有关产品信息,将信息传达到相关部门,各部门对信息进行处理,销售部负责将信息处理结果反馈给消费者。业务员利用外出的各种活动,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顾客需求的动向,收集信息及时反馈给公司相关部门。4.1.2.3各有关部门接收的外部信息由接收部门做好记录并填写信息交流表,向办公室进行交流。办公室应对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及各部门业务渠道取得的外部信息(包括相关方的要求、期望)进行研究、批复处理并及时反馈接收部门,由接收外部信息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置,必要时应制订相应的改善措施并验证效果。如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