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创建_第1页
绿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创建_第2页
绿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创建_第3页
绿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创建_第4页
绿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创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绿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创建 1996 年 12 月,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1996 2016)年,纲要的第二部分第 11 条提出,到 2000 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这是在中国首次提出“绿色学校”的概念。由此,在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全国开始涌现出一批“绿色学校”。 2000 年 6 月,国家环保局等单位又联合表彰了一批“绿色学校”,从而使绿色学校的建设活动成为中国环境教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但是,尽管已经出现和表彰了一大批“绿色学校” ,对“绿色学校”的界定却仍然模糊不清的。究竟什么是“绿色学校”?应当从哪些方面开展建设“绿色学校”的活动?缺乏充分的探讨。这种局面并不利于绿色学校活动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对“绿色学校”的内涵进行讨论将是有益的。 1 什么是绿色学校? “绿色学校”一词产生的源头已无从追溯,但从看到的文献来看,“绿色学校”( Green School)一直是与环境教育运动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是作为环境教育运动发展的产物而产生的。 1986 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就曾出版过绿化学校一书 1。而至少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 英国就已经有不同的出版物从环境教育的视角出发,进行关于绿色学校建设的讨论 234。由此推想,绿色学校2 / 11 的提出在西方国家至少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之前。也有人认为,“绿色学校”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 FEEE)于 1994 年提出的一项全欧“绿色学校计划”( Eco-School) 5,这一项目是一个环境教育国际项目。尽管参与该项目的欧洲各国学校所使用的称谓并不一致,如爱尔兰称“绿色学校”,德国称“环境学校”,葡萄牙称“生态学校”等等,但是其内涵是相同的。 这样看来,绿色学校是作为实现环 境教育目的的重要方法提出来的,它的内涵依从于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的理解。也就是说,绿色学校的内涵决定于环境教育的内涵。因此,我们就应当从环境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去寻找绿色学校的本质含义和建设依据。在此,不妨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在确定环境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会议和事件 6,但有三个标志性的地方应当铭记,它 们 依 次 是 斯 德 哥 尔 摩 、 第 比 利 斯 和 里 约 热 内卢。 1972 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在会议宣言第 19 项原则“环境教育”中,指出了环境教育在保 护和改善环境上的重要性。在行动计划第 96项建议中,强调了建立国际性环境教育项目的必要性。因此,本次会议可以认为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并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首次把环3 / 11 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确立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五个方面,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和体系。因此,第比利斯宣言被认为是国际环境教育基本理念和体系的基准。 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180 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这是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同和确立的一次空前的大会。通过本次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世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而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亦得到充分肯定。可以认为,里约会议是环境教育运动的新起点,它提出的概念和思想,成为环境教育构建新的目的和目标体系的基础。 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整整走过了 20 年的时间,在这 20 年中,环境教育运动有着长足的发展,环境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是第比利斯会议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自第比利斯 会议以来,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在拓宽,因此环境教育目标也发生着变化。其关注的重心由原来单纯的自然环境的保护,转移到现代的对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环境教育中的反映,而这一趋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得到了确立。因此,现代的环境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与可持续发展观密切相关的。4 / 11 有 人 由 此 将 现 代 环 境 教 育 直 接 称 为 可 持 续 发 展 教育。 “绿色学校”作为一种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或措施,其内涵必然是随着环境教育 目标的变化和要求而变化的。当环境教育仍然只把关于环境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作为唯一的目标的时候,绿色学校的概念只能是狭窄的,知识本位的;而当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从而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的时候,绿色学校的概念自然也就要求能够涵盖更大的范围,包括更多的内容。第比利斯会议上提出五个方面的目标,把环境教育目标从“关于环境”领域扩展到“通过环境”和“为了环境”的领域;而里约热内卢会议,更要求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环境教育,不仅是“关于环境、通过环境和为了环境”的教育,而是“关于可 持续发展、通过可持续发展和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样看来,从现代环境教育的观点出发,正如地名和大量的地理事实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但决不是全部内容一样,一所绿色学校决不仅仅是一所环境优美示范校,一所环境卫生示范校,一所环境科技活动特色校,尽管这些也许都是一所绿色学校的表现。 2 我们提倡什么样的绿色学校? 绿色学校从本质上讲,是学校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的过程,从而也是学校不断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过程5 / 11 7。换 言之,绿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因此,绿色学校可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以下几个例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绿色学校的特点: 案例 18: 在纽约曼哈顿区的一所高中里,学生在学习必要的学术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学校自定的关于环境保护和研究的必修课程。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年学习的内容不同。第一年,学习普通的环保知识;第二年,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废物利用、手工制作等活动;第三年,举行丰富多彩的野外实地考察活动,通过了解地理、地貌、自然景观、动植物标本,开展环境 研究课题学习。在学校的一楼大厅里,展示着学生关于环境的作品,有外出考察的照片,有反映环境保护主题的绘画,有利用废物制作的壁挂。学生的教室也别具一格,三分之一的空间用来摆放花草、鱼缸等展示自然景物的陈列品。学校的教学楼是由仓库改建的,教室、办公室之间的隔墙用的是一种将废纸经过强力压缩而制成的建筑材料;走廊的地面上铺设的是用旧轮胎加工而成的消音地毡,大楼顶层的露天平台上,摆放着一排排占地面积很广的无土栽培花草和盆景。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环保和环境研究方面的课程兴趣很浓,校长认为,这种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 且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 29: Chigasaki小学位于日本横滨的一个小城镇上,附近有一座森林公园。6 / 11 他们从 1995 年开始致力于在全校范围内推进环境教育。他们在学校里多次召开全校教师的研讨会,达成对环境教 育的共识。他们认真研究了小学课程,把环境教育的有关内容划分成若干主题,如生存环境、资源和能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把这些内容结合到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里。另外,他们在附近的公园和城镇中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如到公园里写诗、抚摸树木、唱歌、做游戏;在科学课中进行水质观测、观察树木、昆虫和鸟类等活动;与当地的环保团体合作清理公园里的垃圾;自己种植蔬菜和水稻;用废物制作手工艺品;到社区中收集废纸和空罐头盒等。当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时,经常是在家长和社区人员的参与和帮助下进行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当地的环境和环境问题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环境问题并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为自己的城镇能够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案例310: 青岛山东路小学位于青岛市市北区东部,是一所城市小学,校园面积狭小。 1998 年,他们成为“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试点学校,开始在学校内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他们成立了校长为首,党政领导参加,中层干部组成的领导小组,分工具体负责开展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采取措施动员全体教师参与环境教育活动;以环境教育作为教科研的主要任务,研究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发动教师挖掘教 材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点,设计环7 / 11 境教育渗透课;把环境的主题作为每年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少先队活动的重要内容,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如针对街道上烧烤羊肉串引起的污染问题,市场上出售幼鲅鱼的问题,逢年过节大量贺卡浪费的问题等,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建议,并到社区里采取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社会反响很大;在学校里,美术老师绘制了环境科技墙,自然老师和学生在校园和教室设立了自然角,学校在校园内进行了绿化美化,设立分类垃圾,由高年级学生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回收、变卖等工作,还放置了各种环境卫生和 环境保护的标志牌。 99 年学校进行了一次全校学生的环境意识调查。通过调查,学校认为,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环境的关心、好奇心、责任心都大大增强了,参与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设施的发展。 案例 411: 在斯里兰卡,有一天,当研究者沿着郊外美丽的海滩漫步时,见到一组十来岁的少年与两位年长的渔夫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驻足片刻随即发现他们之间的谈话已远远超出了早安问候的范围,少年们显然是有组织而来的:其中一人与两位长者交谈,另 有一位在临摹着渔船,第三个少年在记述渔船的装备情况,还有两人在进行记录。这些少年们只是附近一所初中低年级学习小组的成员。通过与他们的老师接触,我了解到这位老师在8 / 11 全年中会将她所有的学生(共 68 人)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起来,她将自己的工作视作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机会,帮助最需要获得帮助的学生,组织必要的学习资料,以便孩子们能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并确保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质量。这所位于斯里兰卡热带丛林地区的简朴的小小的学校,已经在教育形式的改进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这些案例揭示了绿色学校的一些特点。但是,并不是每 个案例都表现了绿色学校的全部特点。某些案例可能只表现出一个方面的特点,而另外的案例表现的是其他方面的特点。因此,这些案例是不完整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力图得到对绿色学校的较全面的认识。 绿色学校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教育课程,不管是采用独立设课式还是渗透式。在案例 1 中,学校采用的是独立设课式,即学校有专门的与其他学科相对分离的环境研究课程,而在案例2 和 3 中,采用的是渗透式,即学校不单独开设环境研究课程,而是通过改进教材和教法,把相关的内容结合到正规课程中进行。关于这两种模式的争 议从未停止过,但至少到目前来看,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一种模式优于另一种模式 12。但是,无论哪一种模式,在案例 1, 2, 3 中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其适应不同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每一个绿色学校都应当有一个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的环境教育课9 / 11 程。 第二个特点是绿色学校是“对环境友好的”学校。在案例 1 中,学校选择循环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建材,在校园和教室里营造贴近自然的小环境等举措都体现了对环境的关心和爱护。在案例 2 和案例 3 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 其实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某种“环境教育”,而这种教育,往往被课程的执行者所忽视。换句话说,学校的氛围,总会包含着某些关于环境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对环境友好的影响,也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对环境不友好的影响。绿色学校要求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教育氛围。 第三个特点是校内人员(教师、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性。在案例 2 中,学校召开了全校教师的研讨会,以取得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参与;而案例3 中,学校更采取了具体的行政措施来鼓励全员参与环境教育活动。在绿色学校中,全体教师、员工和学生的参与是环境 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绿色学校全员参与的特性,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学校中应当提倡公平、民主、尊重、信任、平等等观念。这些观念的传达是现代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而师生员工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过程,无疑是养成这些观念的最好方法。 第四个特点是绿色学校重视把校园环境和当地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资源。把环境作为教育的资源是“通过环境的教育”所提倡的,而10 / 11 学生接触的最直接的环境就是自己的学校。 “也许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也是最全面的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 就是他们的学校,他们的建筑物和他们的操场。还有什么比校园开展环境研究更好的地方呢?” 2案例 1, 2, 3, 4 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绿色学校的这一特点。 五是社区与学校的相互开放。在案例 2 和案例 3 中,社区的支持和帮助都对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学校的活动也对社区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社区与学校本来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而传统的教育观把学校和社区看作是对立的,相互隔绝的,学校成为对社区封闭的“象牙塔”。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现代环境教育愈来愈把学校看作是社区的一部分,应当为社区提供服务, 对社区的环境负责;而社区也应当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资源。绿色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