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川剧剧场演出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 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娱人赛会色彩。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于明末。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 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传统剧目达300余个,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过去表演者除农民自娱自乐外,带专业性质的多系端公。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其声腔分为正调(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类)和杂调(各类民歌、时调、小曲类),表演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演员表演在起唱时,必先击鼓锣一响“咚旦”,别具韵味。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参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戏曲会演,首次献艺于成都,轰动艺坛。1987年又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一环,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它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情感的变化。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转折,人物的情绪也相应变化,川剧变脸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及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川剧艺术中用于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抽象主义手法。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川剧变脸近年来炙手可热,蔚然成风。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的表演绝活,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名角辈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年-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来,当今风靡演艺圈的”扯线变脸”绝技,便是在他两人艺术竞赛与交流中催生出来的。 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 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变脸艺人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白脸、花脸、红脸、人脸、鬼脸,唰唰唰十几张脸就能变出来。有报道说,变脸艺人最快的速度就能达到,270分之一秒就能变出一张脸,或威武正气,或狰狞可怖,或滑稽逗乐,任观者如何凝神定睛也看不出丝毫破绽,看过之后,无不惊叹。田汉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看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变脸之于川剧,有如喷火之于秦腔,皆属招牌路数、看家绝技! 在成都川剧变脸表演的地方很多,鉴于很多地方表演质量都不高,推荐几个比较正宗的表演地: 蜀风雅韵该剧场的前身是民间的一个川剧戏曲班,前些年为了旅游文化的需要、开发旅游,该剧场聚集了川剧行业中数位名角,展现川剧的各种明间绝活,有较强的观赏性,在川剧行业中有很好的口碑。 锦江剧场的特色就是经常有传统的川戏看,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看场川戏,喝上一杯茶,真的是一种享受啊。演出很精彩,变脸喷火都有了,非常值得一看,很有特色的。川剧变脸秀,效果非常好,剧情完整,高潮跌宕,舞台效果唯美。 成都锦里三国茶园以表演传统特色节目川剧变脸和茶艺见长,园内游客络绎不绝。芙蓉门川剧表演演员长期在该地表演特色川剧变脸,他们的表演很正宗,剧情跌宕起伏,舞台效果逼真,川剧氛围浓郁。在观赏川剧变脸的同时还能同时看到长嘴壶茶艺表演,喝上一杯芙蓉门创制的特色茶品“芙蓉绿雪”,不仅是享受了一场视听上的盛宴,也是一场味觉、嗅觉上的享受。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於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著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1987年,文化部又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惟一一项国家机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条例,故意或者过失泄露,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川剧变脸总是让人感觉神秘莫测,那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究竟是如何被一层一层揭开的呢?揭下来的脸谱又是如何被变走的?变脸是魔术吗?还是绝技呢? 琢磨变脸绝技从学习制作脸谱和衣服开始。对变脸人来说,服装和道具至关重要,都是特殊制作的。脸谱是变脸的第一件道具,一张好的脸谱不仅要美观,而且还要毫无破绽。但是要想变脸,没有脸谱是不行,可是如果脸谱不合适不贴脸,既影响变脸的美观,又影响变脸的速度。有一种取模的方式可以制作脸谱,在模具上画脸谱,这样画出来的脸谱就像是在自己脸上画的一样。再戴上这样制作出来的脸谱竟然是那样的严丝合缝。 变脸的道具除了脸谱,还有就是衣服,变脸的秘密也就藏在这衣服上。 变脸到底是什么?脸谱、衣服、衣服上的机关,再加上手上的一些道具。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就像魔术师一样,都是靠千锤百炼练出来的娴熟的手法。因为手法非常快,快到你无法看出破绽才显得它神秘。十几层脸谱神不知鬼不觉被扯走,变脸暗藏机关。 川剧化装,其精致与艺术性,不亚于京剧,净和丑都有脸谱,丑角的脸谱是在鼻梁上涂上白色方块,人们称为“化鼻梁”,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寓庄于谐。净角又称花脸,脸谱造型丰富多彩,忠奸分明,黑色代表刚毅正直,白色代表奸诈狠毒,红色代表忠勇性烈,绿色代表侠骨义肠,蓝色代表刚强坚毅,黄色代表残忍暴虐,金银脸代表神圣威严。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吸引观众注意。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 现在经过调查,川剧变脸这项艺术的民间传承人较具名气的有以下几位: 一作芷林,名学清,别号二蛮。四川邛崃县人。8岁学艺,10余岁入老庆华班,相继受业于名旦彭元子、名小生傅莱生、何心田。12岁登台,曾先后搭明珠、翠华、长乐、燕乐、宾乐各班,为观众所喜爱。1912年初与杨素兰、萧楷成、唐广体等发起川剧著名班社“三庆 会”,自任会长。并成立研精社,致力于川剧改良工作。把昆、高、胡、弹、灯几类剧目综合在一起,对川剧的发展和艺人的团结起了促进作用。又开办升平堂培训科生。能戏很多,文、武、唱、做,高、昆、胡、弹无不擅长。功底深厚,嗓音清脆,吐字清晰,行腔委婉,韵味隽永,声情并茂。刻画人物细致真切,性格鲜明,形神毕肖。尖子、翎子、变脸等各种技艺俱佳。在评雪辨踪中饰吕蒙正,着重刻画其冷、窘、酸态,有“活蒙正”之誉。饰八阵图中的陆逊,困阵时有耍翎、飞冠、甩发等绝技。时人赞他“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代表剧目还有三变化身、情探、三难新郎、醉战雍州、白蛇传、红袍记、彩楼记、琵琶记、刀笔误、离燕哀、情天侠等。平日好读书、作画,喜唱扬琴。作风俭朴谦和,奖掖后学。热心公益,名噪剧坛,川剧界尊为“康圣人”。晚年带病坚持演出,辛劳过度,殁于重庆。 四川省川剧院年近花甲的著名演员王道正。他具有变脸的先决条件:自幼主攻武生,有扮相,有嗓子,有硬功夫,曾在白蛇传中饰演男青儿,吕布与貂婵中饰演吕布,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唱做双美。他还擅演江东桥、打瓜招亲、凤仪亭、扫华堂等一大批传统武生戏,这就使他的表演具有一股“帅”气,举手投足,台步身段,皆焕发出一种狞厉美和造型美。他曾随同剧院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东西方国家以及港、台地区,1996年10月,王道正赴香港参加香港各界人士庆国庆、迎回归文艺晚会,演出川剧变脸绝活,被香港大公报称作“变脸王”。 在央视版笑傲江湖中余沧海应该说是最具亮点的人物之一,川剧中变脸绝活的运用,不仅令金庸原著中的余苍海锦上添花,神奇的变脸表演也让许多观众一饱眼福。彭登怀是四川省川剧学校讲师,自幼酷爱川剧,尤其钟情于川剧变脸。他的变脸术炉火纯青,快捷神奇,天衣无缝。1993年首推九张脸谱,独领风骚。1996年他的绝技轰动了东南亚,马来西亚巨商曾出重金购买他的“版权”,被他断然拒绝。1999年2月,应新加坡、台湾电视台邀请,彭登怀赴新加坡演出。22日,在狮城克拉码头剧场,彭登怀以25秒变14张脸谱,变回本脸后还原回4张的成绩,打破了1998年以25秒变12张还原3张的纪录,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他是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一个偏远小镇上的山里娃。他是国家一级特技演员,川剧青年表演艺术家。擅长变脸,吐火绝技。康勇不仅创造了20秒钟变完15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还拓宽了变脸的领域,不但能变各种传统脸谱,还能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变脸。他在进一步提高变脸技艺的同时也研究同时改变服装。年轻的康勇先后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了“巴蜀怪客”“川蜀骄子”“青年变脸王”等称号。 他是导演,也是川剧变脸的开拓者;他为了振兴传统川剧,力求后继有人,为立志攀登高峰的青年提供苦学变脸绝技的平台。他就是乐山市川剧团被戏迷们誉称“变脸魔鬼”的国家二级演员陈万华。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1991年春,陈万华应邀随乐山市川剧团赴日本访问演出。 在川剧白蛇传水漫金山寺一场戏中,陈万华担任“紫金铙钵”的角色。当白娘子统率众水族鱼兵虾将水攻金山寺,法海和尚传令“紫金铙钵”与白娘子鏖战之时,陈万华一个跟斗,闪跃登场,上下翻飞,转瞬间接连变出4张红黄蓝紫色的脸谱,顿时惊得日本观众连声呼叫“魔鬼”。此后,陈万华就有这个“变脸魔鬼”的誉称。 xx年秋,韩国举办“四川美食艺术节”,陈万华随四川代表团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 他施展川剧“变脸”才艺,连续在首尔新罗饭店的豪华舞台上表演川剧“变脸”功夫,长达6天。每次变出各种“赤橙黄绿青蓝紫”演变的不同脸型15张。韩国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数万人观看表演后,连连鼓掌叫绝。当地8家报刊电台连续报道,赞誉陈万华是“中国川剧变脸最佳者之一。” 成都芙蓉门创始人,12岁随祖父刘忠贵学习川剧武生、变脸,舞狮,掺茶,师承祖传。其祖父刘忠贵从小耳濡目染并习得一身江湖技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