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例.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例.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例.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例.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引 言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11.2研究思路与方法21.2.1研究思路21.2.2研究方法2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32.1相关概念的界定32.1.1股权制衡的概念32.1.2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32.2国内外研究现状42.2.1国外研究现状42.2.2国内研究现状42.2.3国内研究评述52.3研究理论基础52.2.1委托代理理论52.2.2信号传递理论62.2.3企业治理理论6第三章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分析83.2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83.2.1 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导致生产控制更为复杂83.2.2 施工场所流动性大,增加项目管理复杂性83.2.3 建筑公司管理跨度大,加大了授权管理难度83.2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9第四章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104.1样本数据选择及来源104.2样本变量的选择和定义104.2.1被解释变量104.2.2解释变量114.2.3控制变量114.3研究假设124.4实证的结果分析134.4.1主成分分析134.4.2描述性分析154.4.3相关性分析164.4.4多重共线性检验164.4.5回归分析结果17第五章 研究结论195.1 实证研究结论195.2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195.2.1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195.2.2内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195.2.3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20第六章 研究的建议216.1优化股权结构216.2加强内部控制外部监督21致 谢22参考文献23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以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为例第一章 引 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巨额假账的曝光还有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财务造假和金融欺诈丑闻等一系列事件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外在体现,类似的事件国内也屡屡曝光,南航公司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三鹿奶粉事件等。此类事件的发生让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同时也催生了众多着眼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相较以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案例的发生,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仍然需要提升。学术界及实务界就如何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展开了丰富的研究。 股东出资构成了公司建立和发展的初始资本,股权结构是公司存在的根本,而股权制衡是股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会体现出不同股权结构为治理结构带来的影响。在股份制改革之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非流通股比重大,股权制衡不足等问题,随着股份制的改革,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现在大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现象,这是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导致的,这一现象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发生改变。有关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选用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量化指标不尽相同,不同的行业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相同。本文将以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为例展开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研究。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在股权制衡方面是否要加强?股权制衡程度不同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否完整?股权制衡达到何种程度可以使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最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工作。1.1.2研究意义随着市场对企业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外在体现之一。不论是从公司所有者角度还是经营者角度,亦或是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往的研究更多地是直接从股权结构角度出发,研究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作用,而研究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为例展开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比较少,本文的研究更改更好的了解土木工程建筑行业股权制衡和内部控制情况,从而为土木工程建筑行业股权制衡优化和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1.2研究思路与方法1.2.1研究思路本文研究通过巨潮资讯、东方财富、同花顺等网站下载2014年-2015年53家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查看证监会公示及新闻媒体公布的信息,搜集并计算反映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量化指标。然后,从经营目标(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财务报告目标(审计意见类型)、合规性目标(当年是否受到公开性谴责或处罚)、资产安全目标(资产减值情况)四个维度来综合反映内部控制目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1.2.2研究方法(1)文献归纳法通过收集有关“股权制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梳理出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机理,提出本文需要验证的假设。(2)实证分析法本文以 2014-2015年间的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范围,运用Excel 和 Stata 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和标准化处理,根据设定的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实证回归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2.1相关概念的界定2.1.1股权制衡的概念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指的是,股东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模式,企业股东联合控制企业,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单个大股东需经过其他多个大股决议东同意,才能做出有关企业的决策,而不能独自做出决议来决定企业的业务操作,即这种股权相对分散的结构模式,能够有效地遏制大股东对企业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最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存在股权制衡关系的。通常,大股东相对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越低,表明企业存在较高的股权制衡度,其他股东的监督和参与的能力也更强。因此,大股东对企业的利益的侵害也就越少,表明股权制衡在保持公司价值方面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通常在一定范围内,股权制衡度会提高公司的价值,然而,盲目过分提高股权制衡度,也会给公司的价值的增加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过高的股权制衡度会引起股东之间的权力斗争,将直接引起企业决策效率的下降和公司价值的贬值,此外,过高的股权制衡度,企业中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将下降,从而降低其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企业的管理层会对企业控制过强,增加委托代理成本,也会导致公司的价值下降。常用的股权制衡度衡量指标有Z5和Z10指数。Z5指数为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比值,Z10指数为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比值。2.1.2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早在公元前3600年时期,在原始部落和庄园中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雏形(方红星,池国华,2011)。在中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起源内部牵制才正式出现。从最初的内部牵制阶段到现如今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COSO报告(1992)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结果来判断。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绩效、经营合规性和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当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合理保证这几项时,就可以认定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有效的。Kinney(2000)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决策和资产安全提供保护作用。KPMG(1999)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细化,具体划分为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的有效性。定性指标参考了COSO报告中规定的五要素。定量指标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建立的,涵盖了企业盈利、营运、偿债和成长四个方面。他的这一评价体系考虑了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这有别于之前的评价体系。 唐大鹏,吉津海和支博(2015)认为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以大致划分为目标导向型和要素导向型,他们在结合这两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观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从组织和业务两个层面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 公司治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时军(2012)从公司角度出发构建了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他的评价体系中将内部控制评价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指标都划分为两个层次的具体指标,而第二层指标是第一层指标的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发展由来已久,相关研究也非常丰富,但是如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仍然是各有各的看法。有的学者从企业管理层面出发来衡量内控有效性,这种衡量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企业战略与内部控制联系起来,缺点则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而有的学者则着眼于企业经营层面,通过企业财务指标来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一方式可以将内部控制有效性量化,但是这一方式依赖于财务数据的准确和真实。2.2国内外研究现状2.2.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研究。Shleifer and Vishny(1986)认为股权过于分散会导致股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适当的股权制衡会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治理效率。Pagano et al(1999)对于Thadden的结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当公司存在多个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时,对于管理层行为的监督更加有效,可以降低两权分立带来的代理成本。Bennedsen and Nielsen(2003)的研究也证实了Pagano的观点。Mohamed A.Elbannan(2009)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制衡能够提升公司内部控制质量。2.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关于两者之间的研究虽然比起国外学者起步晚,但近年来也有了很多成果。李颖琪、俞俊利(2012)对重庆啤酒、五粮液、泸州老窖三家酿酒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并从控股(制衡)股东性质、股权制衡效果等角度剖析了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路径。得出:在实际人为控制国有时,引入非国有制衡股东能达到较优的内部控制状态,而引入国有制衡股东仅能微弱的优于无股东制衡的内控状态等结论。徐慧晔、王士伟(2014)选取深沪两市的三家通讯设备制造业公司2010年2012年的案例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的分析方法探究股权结构中的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作用机理,最终得出: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股权制衡程度较高的股权结构可以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效果,即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积极正面影响。梁式纯(2014)通过Y公司2003年2013年6月30日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相关数据和资料,采用实证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股权制衡下如何使内部控制更有效。最后得出:建立股权制衡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而股权激励具有改善股权制衡作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徐张青、刘晓旭(2016)选取132房地产上市公司2013年12月2015年6月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型的方法对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进行探究。最后得出:国有控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能很好达的到内部控制安全性目标,但其经营效果不理想;引入非国有制衡的国有控股企业可以在内部控制达到中等安全水平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经营效果。杨帆(2016)通过对五粮液酒业股权改制始末的分析,从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两方面出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一定的倒U型关系。而公司应该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和引导制衡股东参与股权监督与制衡,改善一股独大局面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2.2.3国内研究评述综上所述,股权结构作为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不同会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影响。但是对于股权制衡度与内控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不同研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部分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度会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部分研究显示,股权制衡会伤害内控有效性;也有一部分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相关性。现有研究结论的差异性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针对当前研究中缺乏对土木工程建筑业的研究,本文将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3研究理论基础2.2.1委托代理理论古老的企业制度中,企业拥有者往往也是企业实际管理人,并不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业务越来越复杂,企业拥有者的自身精力或者实际管理水平达到瓶颈,由此产生了两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关系下,企业所有人(委托人)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决策权赋予管理层(代理人),要求代理人从事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委托代理关系可以解决古老企业制度的局限性,但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不一致。股东是公司资产的实际拥有者,其期望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而管理层作为代理人往往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不仅仅表现在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还包括工作环境的舒适,工作时间的降低等等。这种目标的不一致性很可能导致公司决策时一方利益的受损,由于代理人掌握着公司日常经营的决策权,往往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代理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股东内部一样存在这一问题。中小股东出于个人成本效益的考量,往往不愿意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监督成本太高,于是他们自动将这种监督任务以非契约的方式授权给大股东。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管理层行为实施监督,但是大股东也可能利用自己的控制权对公司实施“掏空行为”。2.2.2信号传递理论Michael Spence在上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信号传递理论,他指出劳动者通过自身教育程度这一信号来显示其劳动能力与其他人的不同。这一理论的普适性使得各个领域对其进行了应用。信号传递理论基于两个假设:(1)竞争假设。竞争假设是指每个市场参与者都预测自身行为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从而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2)完全信息假设。完全信息假设是指市场各方可以完全了解与自己的行为相关的各种信息。 已有研究表明,公司有三种常见的方式向外界传达内部信息:(1)利润宣告;(2)股利宣告;(3)融资宣告。上市公司通过信息披露将自身的财务信息传递给市场投资者,市场投资者接收到信号以后,根据自身对于信息的解读选择投资对象,最后市场对信号的反应表现在公司股价的变动上。股东与管理层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双方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而信号传递理论可以改善双方的帕累托效率。众多代理人可以将自身信息传递给委托人,委托人通过信息的对比后做出最优选择,从而削弱委托代理问题。2.2.3企业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是基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经营权分配方式以及如何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监督的一门科学。狭义的公司治理理论(Fama and Jensen,1983;Shleifer et al,1997)主要关注如何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来约束管理层行为,从而保证股东权益不受损。股权结构是公司组织结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一系列组织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系列组织和形式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股东权益不受损。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Cochran and Wartick,1988;张维迎,1998)不只关注公司内部,还包括各个利益相关者。广义的公司治理中公司决策要综合考虑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内外部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无论是广义或狭义的公司治理理论,内部控制制度在其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狭义公司治理理论中,股东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管理层行为进行约束与激励,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降低代理成本。在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中,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公司利益不受损,只有当公司利益得到保障的时候,与公司相关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才能保障自身利益不受到侵害。第三章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分析3.2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3.2.1 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导致生产控制更为复杂 (1)所有建筑产品均为单件生产、单件营销,因此,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的是建筑行业的生产要素必须围绕特定产品进行,即每个订单对应的产品,它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所匹配的项目设计、所消耗的工程物资和所组织的施工流程都不相同,这样的产品生产过程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企业需要根据每次产品的特性,单独制定并实施生产流程,增加了项目控制的难度。 (2)工程变更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加大成本控制难度。建筑产品单件生产的特性导致每进行一次项目施工就要进行配套的成本核算,无法利用其它工程的报价,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非常常见,企业需要根据变更对项目成本预算进行调整。施工结束后,还应依据合同内容和变更情况进行工程结算。因为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且绝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受自然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成本很可能因此上升。除此以外,建筑产品本身构成要素多且复杂,成本计算难度远高于其他行业,报价错误或遗漏成本项目的可能性升高,成本管理受到各方面限制。 3.2.2 施工场所流动性大,增加项目管理复杂性 建筑行业与传统制造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份订单都对应着不同的施工场所,这意味着建筑产品不能在固定厂房内进行流水线生产。工程项目的施工地点、机械设备的使用地点、物资的仓储地点、有时是项目的管理地点都是由业主对产品地点的选择决定。因此,这种运营管理的地域特点会导致以下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情况发生。3.2.3 建筑公司管理跨度大,加大了授权管理难度 建筑公司经营分散的特点来源于它的区域经营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造成了总公司管理面积大幅扩大,这种扩大事实上就是总公司管理层必须要进行的向下授权。一般情形下,建筑公司往往会采取授权经营,就是在一定范围和幅度内,向分公司或项目经理授权,确立其授权的种类、范围、时间等要素,使其代表公司总部进行区域经营、采购供应、生产施工、竣工结算等,实际上分公司在分享总部的管理权,但这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何对这种授出的权力进行全面合理监管,是建筑公司乃至其他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授权过多,监管不力往往会导致对分公司丢失控制权,甚至危及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于授权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监管要全面合理,否则就会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恶性循环中。3.2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本文选取2014-2015年沪深A股53家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原始样本,参照崔宁(2014)年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基于H公司案例的研究模型,从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四个维度来综合反映内部控制目标对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果见下表。表3-1 2014-2015年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资产安全目标201472.4998.7492.6780.93201575.7498.7293.9382.61平均分74.11598.7393.3081.77从表3-1中数据可知,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在经营目标和资产安全目标两项评分较低,说明土木工程建筑企业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尤其在我国建筑行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更要防范汇率风险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另外,数据表明建筑企业经营目标分数和资产安全性分数也不高,说明我国建筑企业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经营方式、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对外担保制度等各项制度。第四章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4.1样本数据选择及来源本文选取2014-2015年沪深A股53家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原始样本,并做了以下处理:(1)剔除 ST、*ST 等被特殊处理的公司,特殊处理会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与其他上市公司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2)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根据上市标准,选取土木工程建筑业53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均来自 CSMAR 数据库、巨潮资讯网、网易财经网和证监会。数据整理过程通过 Excel 等办公软件完成,回归分析采用SPSS软件完成。4.2样本变量的选择和定义4.2.1被解释变量 安然事件、世界通讯等会计舞弊案的爆发让利益相关者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国也相继开始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披露。我国也不例外,通过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做出了要求。本文从经营目标(净资产收益率ROE)、财务报告目标(审计意见类型)、合规性目标(当年是否受到公开性谴责或处罚)、资产安全目标(资产减值情况)四个维度来综合反映内部控制目标。表4-1 被解释变量目标变量计算公式经营目标资产净利率(ROE)净利润/净资产*100%财务报告目标审计意见类型(AOT)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时为1,其他类型时为0合规性目标当年是否受到公开性谴责或处罚(WIWPCOP)若被证监会、交易所处罚为0,若没有处罚为1资产安全目标资产减值情况(IOA)资产减值损失4.2.2解释变量股权制衡指企业中主要股东之间分别享有控制权促成的内部利益约束,导致企业经营决策不会被单个股东控制,是股东之间互相监督的有效形式,公司的重要行动需要经由主要股东商议共同决定,这样的形式对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并非要过度最大化地提高股权制衡度,因为当控股股东没有控制权时,很容易忽视对经理层的监督和管理,大大降低其对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导致严重的代理问题,再加上其他股东之间容易产生权力争斗,内部冲突,就会降低研发决策的效率,因此企业绩效也随之下降。在衡量上,本文选取CR指数、H指数、Z指数对股权制衡度进行量化分析。表4-2 解释变量变量名称变量定义CR指数(CR10)公司前10位大股东持股份额之和在公司总比重中所占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公司前5位大股东的持股平方和Z指数(Z)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4.2.3控制变量a.公司规模(SIZE)规模大小会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Doyle et al(2006)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的公司由于资源越多,价值越高,越希望可以规避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更加重视。张颖和郑洪涛(2010)随后的研究发现,小公司由于成本的限制,没有动力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相应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就更低。 对于公司规模的计量,本文选用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 b.董事会规模(DSIZE)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在以经营绩效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衡量指标的实证分析中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对公司的监管越全面,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越高。 本文以董事会人数作为董事会规模的替代变量。 c.高管薪酬(PAY)祝捷和栾宁(2010)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管薪酬的提高会促使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 d.总资产报酬率(ROA)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表现形式,当企业盈利能力更强时,企业更有动力建设内部控制制度。 e.企业审计事务所(AUDIT)通常认为,内部控制审计的事务所是国际四大的时候,内部控制有效性会更高。本文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参见表4-3。表4-3 变量定义及说明变量种类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经营目标Y1净利润/净资产*100%财务报告目标Y2审计意见类型合规性目标Y3当年是否受到公开性谴责或处罚资产安全目标Y4资产减值情况解释变量CR指数CR10公司前10位大股东持股份额之和在公司总比重中所占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5公司前5位大股东的持股平方和Z指数Z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董事会规模DSIZE董事会人数高管薪酬PAY取前三名高管薪酬合计的自然对数盈利能力ROA总资产报酬率的百分数内控审计事务所AUDIT虚拟变量,审计师事务所为四大,赋值为1;不是四大,赋值为1;不是四大,赋值为0资产负债率AIR财务状况指标:期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综合杠杆系数DLF财务状况指标,净利润变化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率4.3研究假设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不仅存在于股东与管理层中,股东内部一样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在股权制衡度较低的公司中,中小股东由于自身监管成本巨大和本身股权的限制,会将自身股权对应的公司实际管理权自动委托给大股东执行。持股比例是股东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外在表现,大股东根据持股比例可以实际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他们很有可能会与管理层串通,对公司进行“掏空行为”。控股股东会通过修改财务数据对这一行为进行掩盖。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实际管理的程度比较低,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利益受损。股权制衡不足会导致董事会决策和公司行为完全受制于少数大股东,公司内部监管组织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基础工作。股权制衡度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大股东会利用自身手中的控制权实现自身的私有利益,损害企业价值,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时,这一侵占现象更为严重,带来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降低。股权制衡度低会增加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大股东的自利行为很可能侵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带来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降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会影响到企业经营,内控完善的企业经营绩效越好。由此,本文提出了以下设:H1: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越高,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也越高;H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越高,其经营绩效也越好;4.4实证的结果分析4.4.1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以特征值是否大于 1 为判断标准,据此判断提取特征值的方差贡献度及其累计情况。主成分载荷所代表的含义是原变量与提取的主成分的相关程度,即相关程度越高,则该指标代表性越强;反之,则该变量不具备代表性。鉴于本文研究目的,我们设定累计的方差贡献度和主成分载荷同时大于 0.7 作为四大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参与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准入标准。如果出现多个指标入选,那么以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指标代入模型。设置这样的标准,只是为了排除人为选择财务指标的随意性,增强选取指标的代表性,这也是本文指标选取客观性的有效保证。接下来,以此标准采用统计软件分组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 4-4。表4-4 分组显示方差贡献度表组件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累计%合计方差%累计%12.67644.60644.6062.67644.60644.60621.97032.83177.4381.97032.83177.43831.02217.02594.4631.02217.02594.46313.22453.73853.7383.22453.73853.73821.00216.70070.4391.00216.70070.43912.07634.60434.6042.07634.60434.60421.18119.68354.2871.18119.68354.28731.00316.71270.9981.00316.71270.99812.20336.71536.7152.20336.71536.71521.40523.41060.1251.40523.41060.12531.00316.71576.8401.00316.71576.840根据方差贡献度表,我们发现第组特征值大于 1 的指标共 3 个,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44.606%、32.831%、17.025%,累计的方差贡献程度达到 0.94,说明提取的新因子其代表性非常强;第组特征值符合标准有 2 个,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0.54 和 0.17,累计值达到 0.7,因此,符合筛选的第一个条件,但与第一组相比,则提取的新的变量处于弱势地位;第组有 3 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 1,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34.604%、19.683%、16.712%,累计值达到 70.998%,符合上文设定的基准;第组共有 3 个特征值符合指定标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36.715%、23.410%、16.715%,累计的方差贡献率达到 76.840%,遵循了上述的 0.7 标准。主成分载荷是用来表示源数据中与新提取的因子中的相关程度,我们需要通过因子载荷的大小,结合前述的既定标准和选取原则,在初选的财务指标中选择代表性最强的会计指标。在既定的标准情况下,主成分载荷选取的思路是,我们根据提取的主成分中,如果相关系数大于 70%,那么列入待选范围,当前一组提取的成分中无符合的情况,那么从下一组开始筛选,其他各提取的成分之间以此类推,列入待选范围之内的指标,根据主成分载荷相关系数的大小选取对应的指标代入回归方程。选取的结果如下:第组选取的公司规模、第组选取的董事会规模、第组选取的是高管薪酬、第组选取的是盈利能力、第V组选取的是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而财务状况指标资产负债率(AIR)和风险水平指标综合杠杆系数(DLF)没有进入到模型。表 4-3 筛选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名称及代码变量种类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经营目标Y1净利润/净资产*100%财务报告目标Y2审计意见类型合规性目标Y3当年是否受到公开性谴责或处罚资产安全目标Y4资产减值情况解释变量CR指数CR10公司前10位大股东持股份额之和在公司总比重中所占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5公司前5位大股东的持股平方和Z指数Z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董事会规模DSIZE董事会人数高管薪酬PAY取前三名高管薪酬合计的自然对数盈利能力ROA总资产报酬率的百分数内控审计事务所AUDIT虚拟变量,审计师事务所为四大,赋值为1;不是四大,赋值为1;不是四大,赋值为0根据上表,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 Y=0+1CR +2SIZE+3DSIZE+4PAY+5ROA+6AUDIT+Y=0+1H +2SIZE+3DSIZE+4PAY+5ROA+6AUDIT+Y=0+1Z+2SIZE+3DSIZE+4PAY+5ROA+6AUDIT+4.4.2描述性分析先对全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4。表4-4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变量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Y10666.63767.926629.374986.9920CR1010667.2681.269136.29579.269Z 1063.2670.28711.26510.269H51061.15630.81450.03264.2569SIZE10621.97371.282416.116728.5087DSIZE1068.75661.72925.000017.0000PAY10614.13310.663911.226617.1668ROA1065.46955.5083-15.063023.8915AUDIT1060.04980.21750.00001.0000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的均值为66.6376,最大最小值分别是86.9920和29.3749。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而且标准差达到7.9266,这说明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之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差距较大,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从股权制衡度上来看,CR10的极小值为36.295,极大值是79.269,均值是67.268,表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这说明我国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存在股权比较集中的情况,目前的股权结构还不太合理,有继续完善和调整的需要。公司规模以公司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衡量指标,最大值是28.5087,最小值是16.1167,标准差为1.2824,说明样本数据涵盖了各个规模的公司,为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基础。董事会规模的均值为8.7566,标准差为1.7292,各个公司在这项指标上的差异相对较小。高管薪酬的均值是14.1331,标准差为0.6639,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11.2266、17.1668,这反映了各个公司之间的高管薪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管薪酬的差异性也是构成内部控制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均值是5.4695%,标准差是5.5083,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公司甚至出现了亏损。在审计事务所这一变量上,均值是0.0498,说明仅有5%左右的上市公司接受了“四大”的审计。4.4.3相关性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先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5所示。表4-5 相关性分析变量YZH5CR10SIZEDSIZEPAYROAAUDITY1Z0.256*1H50.0215*0.598*1CR100.038*0.456*0.726*1SIZE0.235*0.0716*0.2140.393*1DSIZE0.077*0.0510.1256*0.290*0.315*1PAY0.209*0.2786*0.2566*0.139*0.454*0.160*1ROA0.330*0.2140.1256*-0.027*0.121*0.030*0.269*1AUDIT0.144*0.1276*0.0120.167*0.376*0.108*0.211*0.041*1注:*,*,*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下显著 从相关性分析表中可以看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股权集中度的三个指标CR指数、H指数、Z指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接下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总资产报酬率、内审事务所都呈现出在1%水平上的相关性,说明本文控制变量的选取是有效的。 4.4.4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初步判断模型使用变量的合理性。接下来,考虑到有可能会出现多个变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导致各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造成研究结果的不真实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失去解释性。本文出于严谨性,为了避免发生上述情况,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因此,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本文选取VIF值即方差膨胀因子来检验实证模型。若自变量的容差和VIF值越接近1,共线性问题不显著;若当容差和VIF大于10时,多重共线性问题非常显著,此时模型要进行修正,选择最具有解释性的变量,相应的无关变量进行剔除,方便对模型中变量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好地解释。根据上述假设及其模型研究的需要,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上述模型中的所有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4-6所示:表4-6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变量容差 VIFZ.8921.025H5.9121.125CR10.9591.043SIZE.9841.016DSIZE.8561.168PAY.8661.155ROA.9941.006AUDIT.9561.046从多重共线性检验的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模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值(VIF)非常接近1,容差为0.856到.994,因此,模型都不存在多重共线性。4.4.5回归分析结果根据研究模型,本文先检验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7所示。回归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三个指标CR指数、H指数、Z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0215、0.0156、0.0141,且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这也就意味股权集中可以带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升高,与假设H1相符。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3750;高管报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现1%水平上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61;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报酬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89这也就意味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经营绩效是相关的,与假设H2相符。内部控制审计的事务所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也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些数据与上述推论相符,这说明了规模更大、绩效较好、高管薪酬且接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往往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也越高。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这与通常认为的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独立性越高,公司内部控制越有效的结论并不相符。表4-7 回归分析结果Y系数T值Z0.02153.25H50.01562.95CR100.01412.14SIZE1.3750*13.55DSIZE-0.0623747-1.06PAY0.5261*3.11ROA0.4589*25.14AUDIT1.7114*3.65N106F23.52*Adj R-squared23.67%第五章 研究结论5.1 实证研究结论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现代经营模式产生后,内部控制制度也随之兴起。安然事件的爆发使得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视。现如今,内部控制有效性已经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已有文献中,有的学者认为股权制衡可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也有的学者认为制衡度促进大股东掏空行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造成负面影响。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显示,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越高,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也越高;同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越高,其经营绩效也越好,因此,通过完善优化股权结构,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增强企业绩效。5.2 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5.2.1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对于项目工程而言尤为重要,是建筑企业应该重点控制的地方。但在一些企业中,虽然有相关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但是存在各类问题,企业没有将内部财务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许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目的不明,随意性较大,多数只是形势所需为了应付检查。一些企业财务控制制度针对性较差,不能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不断完善,由于建筑行业涉及材料种类和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金额,在资产配置上企业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变动,涉及到资金频繁流动,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使得企业财务信息非常混乱,日常开支与资金流动情况没有得到良好控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不能做到奖罚分明,使一些员工在工作时,存在侥幸心理,也会使一些认真工作的员工心里不平衡,最终导致工作认真程度也逐渐下降。5.2.2内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施工企业财务控制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执行力不强、对财务管理知识掌握不透彻、缺少内部财务控制意识等,由于人员本身对财务管理业务不熟练,导致在企业实际内部管理中出现许多问题,财务信息缺失或者财务信息不准确,对企业发展带来很大阻碍,另外一些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存在问题,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其在进行工作时没有认真对待,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得到良好控制。5.2.3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致使内部财务控制力度不够。内部审计不符合自身的发展需求,没有将内部审计作为独立部门,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隶属于其他部门管辖范围内,这造成了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很难在内部财务控制中发挥出效果。在对外的施工监督上,很多企业缺少对外财务监督,通常都是政府进行监督,但是政府部门监督存在许多弊端,由于监督对象过多,使得监督力度大大减弱,很多问题都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监督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影响了有关制度的执行效果。第六章 研究的建议6.1优化股权结构结合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具有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的情况,股权制衡关系对企业绩效和研发投入具有积极的调节效果,企业其它股东要充分发挥股权制衡作用,减少第一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改变“一股独大”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强对土木工程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的监督,优化创业板企业股权结构。总之,如果企业存在控股股东,则需要有其他大股东与其制衡,保持合理的股权结构,这样不仅能促进控股股东自发积极地作出研发决策,又能确保股东之间保持制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