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_第1页
刘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_第2页
刘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_第3页
刘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_第4页
刘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 概述1第一节 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1第二节 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2第三节核定生产能力具备的条件2第四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3第五节 煤矿核定生产能力4第二章 煤矿基本情况5第一节 自然属性5第二节 矿井建设情况11第三节 煤矿生产现状10第三章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计算17第一节 资源储量核查17第二节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18第三节 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19第四节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22第五节 供电系统能力核定24第六节 井下运输系统能力核定28第七节 采掘工作面能力核定31第八节 通风系统能力核定37第九节 地面生产系统能力核定56第十节 选煤厂生产能力核定59第十一节 压风、灭尘、通讯系统62第十二节 矿井安全程度、监测监控66第十三节 瓦斯抽放系统及达标煤量67第四章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71第一节各环节能力核定结果分析71第二节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分析72第三节 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72第五章问题与建议73附表:煤矿生产能力复核表(井工矿)附件:1、生产能力复核委托书2、承诺书3、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储量认可意见书(2009年度储量动态审查意见)4、煤矿在用通风机安全检测报告5、煤矿排水系统联合试验报告6、煤矿在用提升机系统安全检测及复检报告7、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书结论意见8、上次生产能力核定结果的通知9、715号等文件附图:1、采掘工程平面图(含后三年接替计划)2、矿井通风系统图3、供电系统图4、瓦斯抽排系统图5、选煤厂选煤流程图6、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图7、井上下运输系统图8、井下排水系统图9、20102013年回采接替图表第一章概 述第一节 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根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皖经信煤炭函2010715号文关于组织对全省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生产能力复核的通知,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委托我院进行生产能力复核工作,双方签订了生产能力核定委托合同书。生产能力核定组于2010年8月12日进驻刘庄煤矿,收集各生产系统的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调查、检测,确保收集到资料的准确性。刘庄煤矿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做出了书面承诺。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刘庄煤矿对此次生产能力复核工作高度重视。刘庄煤矿召开专门会议对生产能力核定工作进行安排,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分管副总为副组长、采矿、通风、机电、运输、地质、选煤、防突办、经营办、总工办等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煤炭生产能力复核工作小组。公司于9月25日召开了由副总经理主持,总工程师、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和生产技术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生产能力核定初步审查会,严格按生产能力核定的各项依据和有关文件要求共同对各矿的主要生产系统能力进行了会审,特别是对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系统的能力按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2009版)的要求逐项进行审核。生产能力核定组在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矿方沟通、说明,查看有关资料或进行现场验证,矿方及时补充、完善所缺少的资料。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遵守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原则,核定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现场情况,按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有关要求对矿井各生产系统的能力如实进行了核定,编制了本核定报告书。第二节 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1、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印发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及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2、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3、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的通知(发改能源20093278号)4、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监局关于生产能力管理的规定。第三节 核定生产能力具备的条件一、关于“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条件刘庄煤矿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于2006年10月16日试生产。2007年通过验收,矿井规模为800万吨/年,井田面积约82km2。企业提交的相关证件包括:刘庄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3400000720087;刘庄煤矿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D121009001;刘庄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皖)MK安许证字20100036;刘庄煤矿营业执照,注册号3421281000586。 企业提交的相关证件包括:刘庄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3400000720087,生产规模300万吨/年,矿区面积82.2114km2,有效期2007年5月至2034年2月。刘庄煤矿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D121009001,生产能力300万t/a,有效期限2007年9月至2168年9月。刘庄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皖)MK安许证字20100036,有效期2010年7月24日至2013年7月23日。刘庄煤矿营业执照(注册号:3421281000586),2003年12月登记,年检手续齐全。二、关于“有健全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机构及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条件矿井建立了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业齐全的工程技术人员,设置了总工办、生产办、通防办、机电办、地测科、驻矿安监处等管理部门,管理体系较完整。三、关于“有完善的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制度”的条件矿井建立了安全办公会议制度、通防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43项涉及生产、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制度,涉及面广,为加强企业管理、促进安全生产提供了决策和实现的依据。综上所述,生产能力核定组认为,本矿井具备生产能力核定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第四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按国家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核定标准的要求,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投新集刘庄矿业有限公司(以后简称刘庄煤矿)计算生产能力的生产系统包括:主井提升,副井提升、井下运输、井下排水、供电、通风、压风、防尘、安全监控、采掘工作面能力及选煤厂、地面生产等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进行核定,其结果:1、主井提升系统提升能力为1090万吨/年。2、东区矸石井提升系统能力满足矿井1000万吨/年,副井、西进风井负责井下辅助材料及设备、人员上下的提升任务,同时副井提升能力满足960万吨/年、西进风井提升能力满足1191万吨/年。3、矿井排水能力满足1585万吨/年 生产能力。4、矿井供电能力满足998万吨/年 生产能力。5、矿井井下运输能力满足1320万吨/年 生产能力。6、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为1084万吨/年。7、矿井通风能力为1057.6万吨/年。8、地面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100万吨/年。9、矿井灭尘、防灭火、抽排、降温、通讯等系统配备齐全、安全可靠,满足矿井1029万吨/年生产能力的需要。10、矿井安全程度高,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状况良好,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11、选煤厂原煤的洗选生产加工能力为994万吨/年。12、资源储量论证生产能力为800万吨/年,矿井剩余服务年限60.5a。经核定:刘庄煤矿提升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井下运输系统、通风系统、采掘工作面、地面生产系统、选煤厂等生产能力均在800万吨/年以上。第五节 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2009年核定生产能力为800万吨/年,本次核定最终确定的刘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800万吨/年。第二章 煤矿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属性一、地理位置与交通刘庄井田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北部,南距颍上县城20km左右,西至阜阳市约40km。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07301162040与北纬324500325115之间。井田内有简易公路多条,可达阜阳等地;井田外东部有颍(上)利(辛)公路经过,并与潘(集)谢(桥)公路相接。斜穿井田西南隅的淮(南)阜(阳)铁路,经淮南、阜阳车站均可达全国各地。流经井田西南外缘的颍河常年通航,并可转接淮河水运,交通十分方便。二、井田范围最新采矿许可证编号:3400000720087颁发时间及有效期:颁发时间2007年5月,有效期至2034年2月。界定范围(含空间范围):东以F5断层与谢桥矿井接壤,西以F12断层与口孜集勘探区毗邻;南自F1断层及原地系统17-1煤层-1000m底板等高线的地面垂直投影线,北至1煤层隐伏露头。井田坐标表点号X坐标Y坐标13635550.0039424950.0023634480.0039426100.0033635500.0039433800.0043635100.0039438670.0053634000.0039440250.0063632227.0039439165.0073630992.0039438741.0083630520.0039432200.0093627800.0039430500.00103629000.0039429200.00113628300.0039427600.00123628750.0039426000.00133630600.0039425000.00143630900.0039423000.00153633000.0039423500.00面积:82.2114km2矿区、采矿权、资源储量估算三者在平面图上吻合,无越界开采行为。三、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构造1、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刘庄井田属全隐蔽含煤区,钻探所及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寒武系最大揭露厚度666.80m,以鲕状灰岩、结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紫色泥岩和粉砂岩。奥陶系最大揭露厚度32.42m,以厚层白云质灰岩为主,局部夹泥质条带。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揭露厚度约120m,主要由1113层灰岩与泥岩、砂岩相间组成,底部常有含铝泥岩,含25层不可采煤层。二叠系揭露厚度844m,分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与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四部分,以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为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含煤30余层,可分为七个含煤段;石千峰组厚约125m,由浅灰、紫红和灰绿等杂色泥岩与砂岩组成。三叠系最大揭露厚度304.34m,以棕红、褐红和紫红色砂岩为主。第四系揭露厚度在60550m左右,总体变化趋势为北厚南薄。下更新统,厚度0115.70m,底部为椭圆状、角砾状的紫红色石英砂岩,偶夹灰岩块;上部为灰红色致密粘土层。中更新统,厚度0419m,下部为中、细砂,间夹粘土层;上部为粘土层,间夹细砂。上更新统,厚度24.5845.25m,由中、细砂组成,间夹粘土。全新统,厚度27.1548.20m,为砂质粘土层,夹粉、细砂层。2、构造本井田位于淮南复向斜中陈桥背斜的南翼,受淮南推覆构造阜凤逆冲断层的影响,基岩由原地系统和推覆体两部分组成。其中原地系统的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西西的不对称向斜之西部转折端,其北翼地层走向近东西,倾角浅陡(1020)深缓(35);南翼地层比较平缓,大部分为推覆构造所切割,形态保存不完整;转折端部分则呈窄小的马鞍平台,两侧地层的走向呈相向凸出的弧形,分别向北西和南东两个方向倾斜。按照构造形态与断层的分布特点,可将本井田的原地系统自西向东分为F12F14、F14F19和F19F5三部分。推覆体主要由寒武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组成,该部分地层走向混乱,倾向多变,规律性不明显。本井田共发现断层207条,其中正断层199条,逆断层8条。若按断层的最大落差大小划分,分别有大于等于100m的12条,小于100m而大于等于50m的11条,小于50m而大于等于30m的21条,小于30m而大于等于20m的32条,小于20m而大于等于10m的57条,小于10m的74条。总体来看,本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四、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主要可采煤层情况,资源储量,煤质,煤种1、煤层赋存条件、层数、厚度井田内二叠系含煤层段总厚约719m,共含煤30余层,煤层累厚32.82m,含煤系数为4.6%。13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27.58m,其中13-1、11-2、8、5和1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8.51m,约占可采煤层总厚的67.1%;17-1、16-1、11-1、9、7-2、6-1、5-1和4为次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9.07m,约占可采煤层总厚的32.9%。本井田可采煤层以大部可采全区可采的中厚厚煤层为主,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煤层的稳定性属稳定较稳定型。除17-1、7-2和6-1煤层对比基本可靠外,其余可采煤层对比可靠。2、主要可采煤层情况13-1煤层,位于第四含煤段中部,全区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厚2.415.73m,平均4.24m,一般3.55.50m,除东部11线附近煤厚3m外,23线以西,煤厚多大于平均值,一般含夹矸12层,少数3层,多分布在煤层的上部和底部,岩性多为炭质页岩,少数为含炭泥岩和泥岩。11-2煤层,位于第三含煤段中部,为稳定煤层,全区稳定可采,煤厚1.375.40m,平均3.29m。15线27线一般34.5m,27线以西煤厚变化较大(1.995.12m),15线以东煤厚为23m。29线以东常含夹矸12层,29线以西含夹矸24层,夹矸岩性除东部和西部少数为泥岩外,余以炭质页岩为主。结构简单较复杂。8煤层,位于第二含煤段顶部,为稳定煤层,煤厚0.964.45m,平均2.54m。一般23m,中部1529线煤层略厚,1727线含夹矸12层,岩性以炭质页岩为主,其余以单一煤层为主,结构简单。5煤层,位于第二含煤段中下部, 17线以东煤层分叉为二层(5-2、5-1),为区段稳定煤层,煤厚07.70m,平均4.24m,11线以东5-2煤被冲刷,局部冲薄。11线17线为分叉区,5-1和5-2煤均可采,17线以西合并,煤层显著增厚,一般6m左右,变化很小。17线21线一般含夹矸一层,向西以单一煤层为主,西南部少数几点夹矸23层,夹矸岩性以炭质页岩为主,结构简单。1煤层,位于山西组厚变薄的趋势。东部一般煤层厚,含硫低,西部冲刷区边缘煤层薄、含硫高,反映一种近海环境。1煤一般为单一煤层或在底部夹一层夹矸,结构简单,27第一含煤段下部,为区段稳定煤层。煤厚09.39m,平均4.20m,西部(27线以西)除3337线浅、中部可采外,均被冲刷,27线以东,除13线深部有冲刷区外,其余均可采,平均煤厚为5.39m。从东到西、由浅深有煤线以东除去冲刷区后为稳定煤层。3、资源储量2003年9月30日国投新集委托安徽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提出了复核报告。2004年1月复核报告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复核报告计算出保有储量156381.5万吨,其中能利用储量A+B+C级81673.71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74707.87万吨。另有矿区范围外的资源储量741.52万吨。可采储量68662.7万吨,一水平可采储量39803.8万吨。其中13-1、11-2、8、5、1五层主采煤层保有资源储量58901.0万吨,可采储量31373.7万吨。一水平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三采区的13-1、11-2、8煤层和东二采区的5煤层可采储量达12369.15万吨(祥见第三章第八节通风系统能力核定中:采区可采储量表),能满足扩建后800万吨/年生产能力、10年服务年限对可采储量的要求。4、煤质、煤种查明了可采煤层的煤质及变化情况,煤种比较简单,以气煤为主,另有部分1/3焦煤,1/2中粘煤,属高挥发分、中等发热量、低硫、低磷的富焦油煤炭,可供配焦、化工、动力用煤。煤的可选性除1煤层为易选外,其余均为难选极难选,与生产矿井大样可选性基本相同。根据野外地质鉴定和声速测井资料分析统计,基岩风化带最小8.41m,最大66.85m,平均25.48m,风化带深浅受基岩露头的岩性、中下更新统隔水层厚薄和上覆松散层的厚度等方面影响,特别与上覆松散层厚度呈反比关系,相关性很明显。结合淮南生产矿井实际资料,本区基岩风化带厚度确定平均为30m。五、水文地质情况、开采技术条件(一)水文地质情况1、第四系本井田第四系松散层厚度介于60550m之间,总体变化趋势为北厚南薄。按照沉积物的组合特征和含、隔水情况,可将第四系松散层自上而下大致分为全新统弱含水组、上更新统含水组、中更新统隔水组、中更新统含水组、下更新统隔水组和底部碎石层计3个孔隙含水组、2个隔水组和1个碎石层。其中中更新统含水组的上部以中、细砂为主,含粗砂及粉、细砂,局部夹薄层粘土;下部为中、细砂与固结粘土互层。该含水组在井田中部古地形隆起处与基岩直接接触,砂层平均厚度约235m,富水性中等,系基岩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水源。下更新统隔水组由固结含钙粘土组成,致密质硬,局部钙质富集,呈块状,半岩化,具良好的隔水作用,除在古地形隆起处缺失以外,大部分地段分布稳定,平均厚度40m左右,系其上、下含水层(组)间的良好隔水层。底部碎石层由以石英砂岩为主的碎块组成,偶见灰岩块,泥质充填固结,分布不受古地形控制,呈片状位于基岩顶部,因其厚度小,富水性很弱,即使局部与上覆中更新统含水组直接相连,也不致于对矿井开采构成大的威胁。2、二叠系二叠纪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是矿井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多位于可采煤层与泥岩之间,一般砂岩裂隙发育不均,富水性弱,以储存量为主,补给水源贫乏,正常情况下,各含水层间无密切的水力联系。3、石炭系石炭系太灰岩溶裂隙含水组平均厚度约120m,主要由灰岩、泥岩和砂岩相间组成,共含灰岩1113层,总厚55m左右,其中上部的14灰为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一般灰岩岩溶裂隙发育不均,富水性弱,地下水具补给水源贫乏的储存量消耗型特征。4、断层破碎带本井田断层破碎带多以泥质岩屑为主,含砂岩碎块,钻探过程中未见含水和泥浆漏失现象,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阻水作用。但是,若受采动影响而致断层活化,则很可能成为矿井突水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本井田的第四系中更新统孔隙含水组、二叠纪煤系砂岩裂隙含水组和石炭系太灰岩溶裂隙含水组对井下开采影响较大。但是,只要在可采煤层的浅部留设适当高度的防水煤柱,第四系中更新统孔隙水一般不致于溃入矿坑而对煤层的开采构成大的威胁。这样,二叠纪煤系砂岩裂隙含水组和石炭系太灰岩溶裂隙含水组便成为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因素。本矿井在留设必要的防水煤柱前提下,开采17-14煤层时的主要充水因素为二叠纪煤系砂岩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后期开采1煤层时的主要充水因素为石炭系太灰岩溶裂隙水,因其水压大,很可能以底板突水的方式进入矿坑,故水文地质条件中等。5、矿井涌水量根据安徽省淮南煤田刘庄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1987.11.)提供的资料,本矿井一水平(-700m)以浅开采17-14煤层(面积为8km)时的正常涌水量为550m3/h,最大涌水量为960m3/h。开采1煤层时太灰的正常突水量为126m3/h。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240m3/h,最大涌水量280m3/h。(二)、开采技术条件1、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特征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中,除1煤层顶板多为砂岩以外,其余均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少量砂岩;底板多为泥岩和砂质泥岩。一般情况下,泥岩的抗压强度较低,砂质泥岩稍高,砂岩较高。而不同岩性的岩层作为直接顶板的稳定性分类表明:泥岩属不稳定类,砂质泥岩属不稳定中等稳定类,砂岩属中等稳定稳定类。由此可见,本井田除1煤层外,主要可采煤层顶板岩石的工程地质条件均比较差,巷道支护和顶板管理较为困难。2、地温本井田所在地的恒温带深度为自地表向下垂深30m,相应的温度为16.8。实测地温资料表明:本井田地温有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其中井田南部地温梯度小于3/hm,属地温正常区;北部地温梯度多大于3/hm,为地温异常区。据各主要可采煤层的地温与其埋深建立的相关关系式计算,-762m水平最高温度为40.3,平均38.9,已经进入二级高温区。第二节 矿井建设情况一、设计时间及单位(一)项目核准批复1、2004年完成井田地质勘探报告,2004年12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以国土资矿评储字2004156号文下达了评审意见书,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储备字2004359号文出具了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2、2005年3月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合肥工业煤炭设计研究院编制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5年5月完成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交口孜东矿。3、2006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以咨能源20061078号文下达了“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评估报告”。4、2006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审2006240号文对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批复。5、2006年8月,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申请报告;6、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能源2007882号文下达“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煤矿项目核准的批复”,同意“口孜东煤矿项目按5.0Mt/a建设开展前期工作”。(二)初步设计审查1、2007年5月底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井初步设计安全专篇;2007年6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煤安监函200744号文下达了口孜东矿井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10年10月在合肥组织专家对口孜东矿安全设施变更设计进行了审查,并出具了审查意见;2010年12月19日,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在淮南组织专家对口孜东矿井安全设施变更设计(修改版)进行了审查,并出具了审查意见;并于2011年1月以皖煤安监监一20112号下达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口孜东矿井安全设施变更设计的批复;受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委托,2012年3月3日,公司组织专家对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井初步设计安全设施变更设计(二)进行审查,并以国投新集201293号下达关于口孜东矿井初步设施安全设施变更设计(二)的批复。2、2008年1月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编制完成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2008年4月,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设计2008373号文下达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的批复;2012年2月,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皖发改设计函2012176号文下达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修改)的批复。(三)联合试运转批复2012年3月份,矿井中央(13-1)采区首采面111303工作面形成,各个系统均已完善具备生产条件。2012年4月12日,安徽省能源局以皖能源煤炭201235号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项目联合试运转的批复予以批复,同意口孜东矿井及选煤厂于2012年4月1日开始联合试运转;2012年10月,安徽省能源局以皖能源煤炭2012122号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口孜东煤矿联合试运转延期的复函批准该项目联合试运转延期至2013年3月。2014年12月2日二、矿井立项过程及建设情况根据刘庄矿在建井过程中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2003年5月份合肥煤炭设计研究院完成刘庄矿井预可行性研究报告(800万吨/年),2004年4月完成刘庄矿井初步设计(800万吨/年)安全专篇编制任务。受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委托,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5年5月在合肥组织有关专家对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矿井初步设计(800万吨/年)安全专篇进行审查,2005年9月30日以皖煤安监一字200586号“关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矿井扩建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能源2005263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淮南新集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刘庄矿井初期规模为300万吨/年,后期达到800万吨/年;2006年10月份,矿井东区131煤首采面形成,各个系统均已完善具备生产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我们先期对矿井进行了300万吨/年生产,2007年6月通过国家发改委竣工验收批准并正式生产。2009年皖经信煤炭函(2009)257号关于对安徽国投新集刘庄矿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核定结果的复函同意刘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800万吨/年。第三节 矿井生产现状一、主要生产系统,采掘工艺,开拓方式和开采方法,水平、采区划分(一)主要生产系统1、矿井提升、运输系统主提升系统:主井井筒内布置两套240t箕斗,采用2套塔式六绳摩擦轮提升机,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内装式同步电动机。主井提升系统提升能力为1090万吨/年。副井提升系统:副井采用多绳摩擦轮提升机,主电机为上海电机厂生产的1700KW低速直流直联电机。装备双层四车罐笼,方钢组合罐道。矸石井提升系统:矸石井提升机采用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采用箕斗提升,箕斗容量8t。西进风井提升系统:西进风井提升采用落地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装备双层四车双罐笼,组合罐道。主运输系统:矿井井下煤炭运输均采用固定带式输送机运输,东区主出煤系统采用的中央带式输送机带宽1.4m,小时运输能力2500t。西区主出煤系统采用的东西大巷胶带机带宽1.m,小时运输能力4500t。设有三个主井煤仓,单个煤仓储煤量约2700t。每个煤仓下口均装有4台甲带式给煤机,每台给煤机给煤量为2001500t/h连续可调。采区及工作面运输系统:采区上山采用1.4m强力胶带运输机,小时运输能力2500t,每个煤层采区均设有独立采区煤仓,单个煤仓储煤量5003000t。工作面顺槽采用1.4m胶带运输机,小时运输能力2500t。工作面运输采用1米刮板运输机,小时运输能力2500t。矸石运输系统:井下矸石运输:井下巷道掘进时产生的矸石,采用1.5t矿车运送至矸石翻车机硐室,由翻车机翻至矸石仓。经破碎机破碎后由矸石胶带运输机运至矸石井装载仓,再由矸石井提升机提至井口。另外在进风二石门内,铺设一部吊挂式矸石胶带运输机,直接将矸石运送至井下矸石仓,可实现掘进迎头矸石至地面连续运输。井下辅助运输:采用轨道运输方式,轨型30kg/m,轨距900mm,矿车采用型号为MGC1.7-9B 的1.5T矿车;目前井下运输平巷使用型号为CDXT-5J 的5T、型号CDXT2-8J 的 8T防爆特殊型蓄电池机车,东西轨道大巷和东三轨道大巷远距离运输,使用型号为CCG10/900(G)的10吨柴油机车。主要运输斜巷采用JKB32.7/58变频绞车和JKYB-2.5*2*7液压绞车,工作面顺槽用SQ-90D无极绳绞车运输。2、矿井供电、排水系统供电系统:110KV变电所装备2台SZ9-40000/10型的主变压器,每台容量40MVA,电压110/10.5KV由张集变电所两段不同的母线上引出双回路进线,段架空线路全长25.748km; 段架空线路全长25.804km;铁塔173座。110KV刘庄矿变电所最大负荷容量40MVA,采用全桥供电方式。井下中央变电所最大负荷容量20MVA;四回路进线,分别单独运行;输出10000V和690V两种等级电压。西区地面建有10KV变电所,其3路电源进线均引自东区110KV变电所,每路为2根LJ-240架空线路并联供电,每路10KV电源线为4.3km,线路上没有分接任何负荷。井下中央变电所供电由地面10kv变电所馈出4路,电缆型号为MYJV42-8.7/10、3185,每根电缆长度为:1250m,电缆经地面电缆桥架、井筒到井下中央变电所。排水系统:矿井采用在-762m井底车场设集中水泵房和水仓,一次直接排至地面净化水处理站的排水方案。井底水仓设内、外两条,总容量按矿井8h正常涌水量考虑。有效长度635m,有效断面7.9m2,有效容量为5018m3。 主排水泵房布置型号HDM42010型耐磨离心式水泵5台,单台水泵额定流量420m3/h,扬程886.9m。正常涌水时2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泵房水泵为单列布置,双层管路,采用真空泵和射流泵两套引水装置。(二)采掘工艺采煤:采用走向(倾向)长壁一次采全厚综合机械化采煤,陷落法管理顶板。掘进:煤巷采用综掘机全断面掘进,岩巷采用岩巷综掘机、凿岩台车、炮掘,机械外运。(三)开拓方式和开采方法矿井开拓方式:采用立井、集中大巷、分区开拓、分区通风、集中出煤的开拓方式。开采方法:煤层间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下行开采顺序,走向方向采取由远及近式开采;沿倾斜方向采用由浅至深、先一水平再二水平,先上山后下山开采。(四)开采水平、采区划分矿井东区划分为-762m水平1个水平,采用上、下山开采,下山采至-1000m。矿井西翼中深部煤层平缓,一般310,煤层倾斜长度达3500m左右,因此,矿井西翼划分2个水平开采。一水平-747m,二水平-900m,。本矿井东区以断层为界可划分为东一、东二、东三3个块段;西区划分为西一、西二、西三及西四4个块段。每个块段内按煤层间距的大小可划分为26个采区。矿井一水平-750m以上共划分37个采区。其中东区18个采区,西区19个采区。二、通风方式矿井采取分区通风的方式,东、西区通风系统相对独立。东区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西区通风方式也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采用全负压机械抽出式通风。三、现主要生产采区、工作面情况矿井目前生产采区有:东二13-1煤上山采区、东二8煤上山采区、西三13-1煤采区、东二11-2煤上山采区。东二5煤上山采区正在准备,预计2011年10月开始生产,东三13-1煤采区正在准备,预计2012年12月开始生产,西一13-1煤采区正在准备,预计2011年6月开始生产,西三11-2煤采区正在准备,预计2012年4月开始生产。东三13-1煤采区为东二采区的接替采区,西一13-1煤为西三13-1煤采区的接替采区,目前正在掘进采区上山和顶板大巷。现在正在回采171301工作面、121302工作面、120801工作面,准备工作面为121103工作面、171303工作面。四、近几年生产完成情况矿井自2006年10月开始试生产, 2007、2008年矿井由于核定能力限制,矿采取限产措施,2007年实际产量为291.16万吨,2008年实际产量为454.56万吨,2009年实际产量为540.89万吨。2007年掘进进尺累计完成17756m,其中开拓进尺3582m;2008年掘进进尺累计完成24038m,其中开拓进尺7503m;2009年掘进进尺累计完成25484m,其中开拓进尺5620m。五、煤炭资源回收率2007年采区回采率81.3,2008年采区回采率83.8,2009年采区回采率86.7。六、今后三年的生产接续安排矿井目前生产采区为东二13-1煤上山采区,西三13-1煤上山采区、东二8 煤上山采区,东二11-2煤上山采区。根据矿井接续安排近三年内接续采区为东二5煤上山采区、东三13-1煤上山采区、西一13-1煤上山采区、西三11-2煤上山采区、西二13-1煤上山采区、西三西翼13-1煤上山采区。2010年下半年,在东二13-1煤、11-2煤、8煤上山采区、西三13-1煤采区布置三个综采面生产。2011年6月西一13-1煤上山采区开始生产;2011年10月东二5煤上山采区开始生产;2012年4月西三11-2煤上山采区开始生产;2012年9月西二13-1煤上山采区开始生产;2012年12月东三13-1煤上山采区开始生产;2013年10月西三西翼13-1煤上山采区开始生产。矿井东西区各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生产,保持“两采一备”生产格局,矿井实现东西区两翼均衡生产。第三章 刘庄煤矿井生产能力核查计算第一节 资源储量核查一、资源储量资源储量估算截止日期:2009年底。估算范围:东以F5断层与谢桥矿井接壤,西以F12断层与口孜集勘探区毗邻;南自F1断层及原地系统17-1煤层-1000m底板等高线的地面垂直投影线,北至1煤层隐伏露头。面积:82.2114 km2,计算开采深度为-1000m。选取的主要参数及工业指标:(1)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为0.70m;(2)原煤的最高可采灰分产率为40%;(3)各煤层均采用全层平均容重;(4)因本井田的煤层倾角多大于15,故以煤层的真厚度和斜面积计算储量。估算结果:保有资源储量155133.1万吨,可采储量67814.4万吨,其中-762m以上为41029.9万吨,-762m以下为26784.5万吨。矿井累计动用量1295.7万吨,累计采出量969.6万吨,累计损失量326.1万吨;累计探明资源储量:156428.8万吨。二、煤层附存条件、资源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及原因说明煤层赋存条件:本矿井煤层赋存条件简单,含煤30余层,其中可采13层,13层可采煤层中13-1、11-2、8、5、1煤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厚为18.51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67.1%。前三层为稳定煤层,后二层为区段稳定煤层。17-1、16-1、11-1、9、7-2、6-1、5-1、4煤为次要可采煤层,煤层厚9.07m,占可采煤层总厚32.9%。其中16-1、6-1、5-1、4煤等四层煤为较稳定煤层,17-1、11-1、9、7-2煤等四层为不稳定煤层。本矿井为新建矿井,除日常采、损导致保有储量减少外,未发生其它资源储量变化。三、资源储量核查结果截至2009年底可采储量为67814.4万吨,现生产能力为800万吨/年,矿井剩余服务年限为:式中:a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年; G矿井2009年末可采储量,67814.4万吨; A矿井拟调整的论证生产能力,800万吨/年; KB储量备用系数,按矿井初步设计取1.4。第二节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一、概况(一)主井提升方式主井为立井,采用塔式多绳摩擦轮绞车、箕斗提升,井筒净直径8.0m,方钢组合罐道。井筒内布置箕斗2套,单台容量40t。(二)主要技术参数主提升采用2套Koepe Winder塔式六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内装式同步电动机.电机型号:IDM6042-6RA10-Z,功率5500KW,转速49.3r/min。提升机滚筒直径4.65m,提升速度12m/s,提升高度774.080m。主钢丝绳直径48mm,共6根。(三)提升设备检测时间和结论提升系统设备、设施配套完整,符合有关规程规范要求;提升系统保护装置完善、运转正常。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内容,经安徽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测中心定期进行设备性能检查验收和测试,全部合格。 提升系统技术档案齐全,各种运行、维护、检查、事故记录完备。每日强制性检查和维护时间为24h。二、计算过程及结果主井单套提升能力:式中:A主井提升能力,万吨/年; b年工作日,330d; t日提升时间,18h,定量装载,自动化运行,滚筒直径4.65m,设井底中央煤仓;Pm每次提升煤炭量,40t/次;k装满系数,立井提升取1.0;k1提升不均匀系数,有缓冲仓取1.1;k2提升能力富余系数,取1.1;T提升一次循环时间,实测值为129.62s;计算结果: 主井单套系统提升能力为545.3万吨/年,则两套系统提升能力为1090.6万吨/年。第三节 辅助提升系统能力核定一、概况(一)辅助提升系统提升方式和提升任务刘庄煤矿辅助提升系统分为副井、西进风井和矸石井提升系统。副井井筒净直径8.0m,装备双层四车宽窄罐笼一套,方钢组合罐道。(二)主要技术参数副井提升采用JKMD44()-(LZ)落地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低速直流直联电机,电机功率:1700kW。提升机滚筒直径4m,提升速度10.5m/s,提升高度789m。钢丝绳40mm共4根。西进风井提升采用JKMD-54()-(LZ)落地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低速直流直联电机,电机功率:2500KW。提升机滚筒直径4m,提升速度11m/s,提升高度774m。钢丝绳55mm共4根。矸石井提升采用JKMD-42.8()-LZ落地式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配低速直流直联电机,电机功率:1200kW,转速75r/min,提升速度11m/s,提升高度780m。提升主钢丝绳4根,箕斗容量8t。(三)提升设备检测时间及结论提升系统设备、设施配套完整,符合规程规范要求;提升系统保护装置完善、运转正常。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内容,经安徽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测中心定期进行设备性能检查验收和测试,全部合格。 提升系统技术档案齐全,各种运行、维护、检查、事故记录完备。每日强制性检查和维护时间为24h。二、计算过程及结果提升能力按年工作日330d、每日提升时间16h计算。1中央副井提升能力: 式中:A副井提升能力,万吨/年; R出矸率(矸石与产量的重量比),取0(中央副井不排矸); PG每次提矸石重量,7.2t/次; TG提矸一次循环时间,300s/次; M吨煤用材料比重,上年度实际统计数4;PC每次提升材料重量,上年度实测为10t/次;TC每次提升材料循环时间,实测为224s/次; D下其他材料次数,每班按510次计(指下炸药、设备、长材等),取7次/班;TQ下其他材料每次循环时间,实测为810s/次; k1提煤和提矸不均匀系数,取1.25。TR每班人员上下井总时间(t),三班作业,交接班实测时间2425s,考虑不同时率1.5,TR取1.523803637.5s计算结果: 2、中央矸石井提升能力:式中:A矸石井提升能力,万吨/年; b年工作日,330d; t日提升时间(h),18h,定量装置,自动化运行,滚筒直径2.8m; Pm每次提矸石量(t/次),8t/次 k装满系数,立井提升,取1.0; k1提升不均匀系数,井下有缓冲仓取1.1; k2提升设备能力富余系数,取1.1; T每提升一次循环时间(s),实测值为128s。计算结果:淮南矿区经验数据:年矸石量约为煤炭产量1012,取11,则矸石井煤炭生产能力约为110/11%=1000万吨/年。3、 西进风井(西区副井)提升能力: 式中:A副井提升能力,万吨/年;R出矸率,取0(西风井不提矸石);M吨煤用材料比重(),取4;Pc每次提升材料吨数(t/次),上年度实测为10t/次;D下其他材料次数(次/班),取7次/班;Tc每次提升材料循环时间(s/次),实测为220s/次;TQ下其他材料每次循环时间(s/次),实测为810s/次;TR每班人员上下井总时间(t),三班作业,交接班实测时间1160s,考虑不同时率1.5,TR取1.511601740s;计算结果:经计算,副井、西进风井负责井下辅助材料及设备、人员上下的提升任务,中央副井提升能力满足960万吨/年,西进风井提升能力满足1191万吨/年,东区矸石井提升能力满足矿井1000万吨/年。第四节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一、概况(一)、矿井排水系统情况矿井采用在-762m井底车场设集中水泵房和水仓,一次直接排至地面净化水处理站的排水方案。井底水仓设内、外两条,总容量按矿井8h正常涌水量考虑。有效长度635m,有效断面7.9m2,有效容量为5018m3。 主排水泵房布置型号HDM42010型耐磨离心式水泵5台,单台水泵额定流量420m3/h,扬程886.9m。正常涌水时2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泵房水泵为单列布置,双层管路,采用真空泵和射流泵两套引水装置。泵房和井筒装备4趟D325mm无缝钢管排水管路。水泵电动机为三相异步电动机功率:1700KW,电压:10KV,可全压直接启动,五台水泵接至井下主变电所不同的母线上,双路电源保证了井下主排水泵房安全运行。排水系统完善,设备、设施完好,运转正常,经安徽煤矿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