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莲 山课件 m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要点:赏读背诵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在2 / 32 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 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 ) 2解题:题目中的第二个 “ 书 ” ,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读课文 1初读通文句。 (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 2)检查朗读。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3 / 32 (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 理解下列句子意思,并解释加点词语。 (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三读理结构。 ( 1)生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先写,再写,最后写 。 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 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 3)检查背诵。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做适当点评。 三、品美点 总写句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突出一个 “ 美 ” 字,总4 / 32 领全文。接下来的文字无不围绕它来铺开,分别写了 “ 峰 ” 、“ 流 ” 、 “ 石壁 ” 、 “ 林 ” 、 “ 竹 ” 、 “ 雾 ” 、 “ 猿鸟 ” 、“ 夕日 ” 、 “ 沉鳞 ”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你发现了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 “ 我发现了本文的美 ” 的句 式,说几句赏析语言。 (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可这样赏析,如: ( 1)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焊,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经纬分明,脉络贯通。 ( 2)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 错落,动静相生。 ( 3)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 4)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 / 32 沉鳞竞跃 ” ,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四、悟感情 1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文章开头写道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这个 “ 美 ” 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 实则欲界之仙都 ” 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 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谈写法 1本文的景物描写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你从文学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6 / 32 请以 “ 我从文中学到了的写景方法 ” 的句式谈一谈。 教师小结: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真情。 2探究书信体例的变迁。 六、练文笔 同学们根据本文的写景方法,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 教师提示:如春日田野、夏日荷塘、某一风景区、校园一角、乡村夜景 七、课外积累 收集整理文中的四字写景佳句,背诵古代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 附:板书设计(文章结构图) 答谢中书书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括:欲界之仙都 7 / 32 具体叙写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 夕日 猿鸟 沉鳞 8 / 32 静 动 山川之 美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要点:学习背诵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9 / 32 较阅读能力。) 一、导入 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苏轼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什么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2说说你知道的苏轼。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三年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 “ 讪谤朝政 ” 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乌台诗案 ” 。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招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 “ 雄视百代 ” 的称誉。本文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二、读一读,初步感知 1听读。 10 / 32 (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和停顿。 ( 2)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掌 握字音。 相与( y)藻( zo)荇 (xng) 把握节奏。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庭下 /如积水空明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仿读。 (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初步感知课文。 ( 2)选两名自愿朗读者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 3)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讲一讲,了解内容 1解题。顾名思义,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作者与谁同游?经历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2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讲解文意,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交流,相互质疑。 4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11 / 32 5请一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作补充评价。 6教师强调一些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 ( 1)念无为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7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四、品一品,赏析妙语 1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开头便写到 “ 月色入户 ”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探究题目):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删一删,品修辞: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 “ 如 ” 和“ 盖竹柏影也 ” 可以吗? ( 2)添一添,品意境:在原句后添上 “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 ,好不好?为什么? 五、说一说,领悟感情 1作者通过对月色的描绘,给我们创设了一个 清幽淡12 / 32 雅的意境。此时,他的心情如何?除此之外,作者在这篇短文里还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先找到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句,再说一说作者的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 有急切的访友之情。 亦未寝 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3最后一句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可引申提问: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 “ 闲 ” ? 明确:入夜即 “ 解衣欲睡 ” 。 见 “ 月色入户 ” 便 “ 欣然起行 ” 。 步于中庭看清 “ 竹柏影 ” 。 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4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庭中景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13 / 32 难能可贵。 我们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即使命运的安排对个人来说,可能不很公平,也不能失去了拼搏进取的勇气,在逆境中要看到希望,要懂得如何去面对困难,接受命运的挑战。 总之,作者能在被贬的情况下并没有 “ 借酒浇愁 ” ,消沉下去,而是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作者的豁达心境可见一斑。让我们带着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再次朗读这篇短文。 5生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评一评,比较意境 1男女生分组背诵两篇短文。 男生背记承天寺夜游 女生背答谢中书书 2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哪一篇?请简单谈一谈。 七、试一试,略显身手(多媒体显示)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阅读以下两首诗词,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见欢 14 / 32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八、课外积累 请收集与 “ 月 ” 有关的古诗词,比较不同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什么不同?体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 夜 月色入户 游 至、寻 步 赏 月色、竹柏 悟 闲人 闲适 旷达 九、板书设计 15 / 32 【资料宝藏】 1.课文赏析 ( 1) 空明的月色 旷达的情怀 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变初衷,执著地走着既定的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屈原的 “ 余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文 天祥的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 就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在打击下灰心丧气,从此消极忍让,沉默不言,如安史之乱后的王维、江州之贬后的白居易即是如此。他们忏悔以往的行为,尽力磨去自己身上的棱角与锋芒,认为 “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 ,表示从此要 “ 面上灭除忧喜色,心中消尽是非心 ” 。第三种则是被重击吓破了胆,变节从俗,苟且偷生。清兵入关后的钱谦益、吴伟业就是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所采取的是第一种态度,只不过由于糅合了佛老思想,所以表现得更为超然,更为达观。他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认为只要 “ 游于物之外 ” ,则 “ 无所往而不16 / 32 乐 ” (超然台记),命运的拨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外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外一种生活美,从京城贬到杭州,他说 “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感到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居然说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甚至在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后,他还是泰然处之,并从中发现奇趣: “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样表达了他在贬谪中坦然的心绪,旷达的情怀,以及对生活中的另一种美感,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 苏轼曾这样形容过自己散文的特色: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典折,随物赋行,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文说)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 84 字,就像一篇信手记下的日记,但它绝不是如同 “ 在平地滔滔汩汩 ” ,而是仿佛在山石间曲折穿行,抒情插于记事、描景之中,闲旷的情怀表现在如水的月色和静谧的氛围里。 开头一句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看来平淡无奇,简直就像日记。但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澜,这方是大家作法。果然,波澜接着而来: “ 月色入户,17 / 32 欣然起行 ” 。 “ 解衣欲睡 ” 是倦怠无兴致: “ 欣然起行 ” 却活跃兴致高。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而造成这种转换的契机则是 “ 月色入户 ” 。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作者披衣而起,兴致顿增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等。二是由于贬斥之中的孤独和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忧,获得慰藉;在月的世 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的氛围。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御史舒亶等罗织罪名,逮捕下狱,经弟弟苏辙等多方营救才算保住了脑袋。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虽然给了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交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这也就是在文中所说的 “ 念无与为乐 ” 。诗人的一切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 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 “ 快哉亭 ” ,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 “ 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 ” ,可见他是个寄情于18 / 32 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一。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 “ 怀民亦未寝 ” 。这个 “ 亦 ” 字大有讲究:首先,它暗暗证实,张怀民确与苏轼同调;其次,作者与张怀民是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的;再次,作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结论做了铺垫。行文如山石曲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以下转入写景,当然景中亦有情。作者写月色用了 18 个字: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 色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点破: “ 盖竹柏影也。 ” 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19 / 32 真,而且还暗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 “ 积水空明 ” ,这是一种静谧之美; “ 藻荇交横 ” ,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 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连续两次发问,目的是引出下面的结论: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 但少闲人 ” 的内涵很丰厚,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 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摆脱杂念的缠绕,有着一副旷达的胸襟,才能领略这风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这就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就是这篇散文的 “ 文眼 ” 所在。 (古典散文鉴赏安徽教育出版社 陈友冰著) ( 2)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20 / 32 这篇月下小品,即作赤壁赋的次年所作。江边的十月中旬,应该很凄清了,承天寺也并非名刹,然而月色入户,使得作 者感到高兴,到了寺中,恰巧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便一道闲步于中庭。庭本无水,因月光而空明,遂使竹柏之影,有如水声交横;无水之庭,得月色而潋滟。唐宋十大家全集录 东坡集录卷九云: “ 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 世上并不缺少闲人,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文章本写月夜小游,却颇有禅味。袁宏道说: “ 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 (苏长公合作引) 这是说得很有识见的。 (历代小品文大观上海三联书店,汤高才主 编, 1991 6版) ( 3) 答谢中书书赏析(金性尧)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南史本传称他 “ 遇物便了,言无烦舛 ” 。此文只有 68 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 70 有余。文一开头说: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21 / 32 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 “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 。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 “ 境界 ” 。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 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 “ 善 ” 的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 (历代小品大观,上海三联书店, 1991 6 版) 2.陶弘景 ( 1)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 456 年),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 536 年),活了八十一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22 / 32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 读书万余卷 ” ,具有 “ 一事不知,以为深 耻 ” 的钻研精神。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 “ 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 ” ,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 492 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在今江苏省)茅山,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 505 年),移居积 金东涧。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冶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 “ 浑天象 ” 。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我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 “ 本草学 ” 。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而 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23 / 32 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一一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的、没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这是我国药物 学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书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 作为一个热心炼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一方面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 “ 成泥 ” );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 在谈及消石的时候,陶弘景指出: “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 这里的真消石显然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的化学家就掌握了这种鉴定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焉,不能不24 / 32 认为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宝剑是道教徒除邪灾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对刀俞的冶锻也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陶弘景还是古代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个人。 “ 灌钢 ” 冶炼法,是我国早期炼钢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记述中提出,当时已经用灌钢法生产的网制作 “ 刀镰 ” 。说明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 北朝时期,这种炼钢方法已经相当流行,钢已经比较普遍地用到家具和手工业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都是有贡献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旧时,茅山元符万宁宫有一幅楹联 “ 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 ” 。 “ 神仙 ” 是指秦代李明及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 “ 宰相 ” ,则指梁代陶弘景和唐代王远知。 这陶弘景并未任过宰相之职,为何被称为 “ 宰相 ” 呢? 陶 弘景生于世家望族,其祖父为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其父为司徒建安王国侍郎。陶弘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17岁时就入南朝齐为官,任诸王侍读兼总记室,迁拜左卫殿中将军,后被皇帝调任 “ 奉朝请 ” 的职务。在朝廷任职 20 年。37 岁这年,陶弘景拜表辞禄,入茅山修道。 陶弘景隐居茅山、潜心修道的同时,关心社会的发展,25 / 32 希望社会稳定,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齐末,义师平建康(今南京 )之时,他以 “ 水丑木 ” 为 “ 梁 ” 字之图谶,派弟子告诉萧衍: “ 创梁之举必然成功! ” 促萧衍下定废齐建梁的决心。 梁朝建立后,武 帝大力扩充文武班子,为巩固自己的帝位,一边严刑苛法镇压民众,一边伪装仁慈勤俭,大力提倡学儒崇佛,骗取百姓同情。陶弘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情急之下,遣高徒入宫,向武帝献上宝刀二口:一名喜胜,一名成胜。寓意朝廷治国平天下,一要施以善政,二要增强实力。置腹良言,使武帝也颇受感动。 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 “ 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 ” 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 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 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想到: “ 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今我义达,无复其行,请同求志之业。 ” 因号 “ 华阳隐居 ” ,以明其志。 有一次,他请来人带给梁武帝一幅画。武帝展开观看,26 / 32 只见画面上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表达了他对恬静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武帝赞叹之 余,便不再相扰,但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景为 “ 山中宰相 ” 。 (李锋撰 ) 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 “ 唰唰唰 ” 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 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 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李白,表达了思乡之情。 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者张九龄,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27 / 32 生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苏轼,表达了真挚的祝福。 生 4 我寄 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李白,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 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月光曲还在播放。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 1:悲伤。 28 / 32 生 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 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 告北宋皇帝吧 ” (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 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 案牍劳形 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 闲人 吗? 生 1:愿意。 生 2:不愿意 生 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 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 5(补充):是因为 月光入户 ,所以作者 欣然起行 。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29 / 32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 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 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 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 2:因为 月 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 (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 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 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 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体运动机制》课件
- 数学教学攻略
- 《华南沪教版》课件
- 《构建智慧家庭网络》课件
- 2025地区授权合同范本
- 2025标准个人车辆抵押借款合同协议书
- 2025版合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文本
- 《华南植被调查》课件
- 《营养健康概览》课件
- 2025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有偿转让管理权合同
-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试题及答案共10套
- 文化传承之旅:中国音乐与中国故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师范大学
-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特种设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表格
- 汇川技术在线测评题库
- 标准预防及分级防护
- 介绍钱三强的
-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科融合
- 走进音乐世界三年级上册《风铃》课件
- 2024年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一览表(建办质〔2018〕31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