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_第1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_第2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_第3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_第4页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莲山课 件 m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 “ 三 一八 ” 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 2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 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 一、温故知新: 1、填空:屈原,名 _,字 _,战国时 _国人。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 _和 _。 主要作品有、等,汉代刘向以这些作品为主2 / 16 合编成。 2、默写: _,_,能无怨乎? 其文约, _ , _ , _ ,_,举类迩而见义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 _。 3、为了忘却的纪念 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 1、作者:阅读创新设计 41 页 “ 作者简介 ” ,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创新设计 41 页 “ 背景简介 ” ,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创新设计 41 页 “ 边读边练 ” 。 三、合作探究: ( 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 介绍写作缘由。 交待写作目的。 回忆认识过程。 抒写惊愕、义愤。 叙述遇难经过。 总结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 ( 2)文章一共 7 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 3 / 16 参见创新设计 42 页 “ 边读边思 ”1 。 ( 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参见创新设计 42 页 “ 边读边思 ”2 。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 “ 然而在这样 就有她 ” 。 “ 然而 ” 强调了她与众不同, “ 生活艰难 ” 说明她 “ 预定全年 ” 需要很大的决心。 “ 毅然 ” 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 “ 能够不为 反抗 ” 。不屈势力,反抗 校长 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 “ 虑及 ”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 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 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四、引领探究: (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 1、分析第一大部分( 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提示性的话是 “ 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 “ 必要 ” 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 “ 必要 ” ,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 的哀痛和尊敬,4 / 16 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 “ 必要 ” ,在于唤醒 “ 庸人 ” ,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 “ 必要 ” ,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 3、 4、 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 6、 7)的思路 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 “ 然而 ” 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 难的意义,鼓励 “ 真的猛士 ” 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 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 我遇到的不止一次了。 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 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 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 ,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 他们有5 / 16 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 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 D)。 A. B. c. D. 2、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D)。 A.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 B.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 D.通过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 27 页第二、三段 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 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2、全文开头点出追悼大会的日子,先按 “ 民国 ” 纪年,再6 / 16 补充时间内容,有何用意? 参见创新设计 42 页。 3、默写 :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_。_ , _ ,_,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_ 。 _ ;_ , _ ,_,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 _,_。 _, 我以我 血荐轩辕。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一)理清局部思路:第 2 节 1、集体诵读 2、思考讨论: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第一段共 5 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 “ 真的猛士 ” 对比。这样 “ 真的猛士 ” 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 “ 真的猛士 ” 的态度 庸人的态度 我们的态7 / 16 度。 3、背诵这一部分 。 (二)理清局部思路:第 4 节 1、齐读 2、思考讨论:本部分写得知刘和珍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 颇为怀疑 尸骸为证 听到污蔑 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3、背诵这一部分。 三、引领探究: (一)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引领启发:许广平曾说: “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 1、 “ 真的猛士 这 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参见创新设计 42 “ 真的猛士 ” 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 惨淡的人生 ” 和“ 淋漓的鲜血 ” 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8 / 16 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里, “ 猛士 ” 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 “ 敢于直面 ”“ 敢于正视 ” 。 2、 “ 惨象 流言 灭亡 ” 。 “ 惨象 ” 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 流言 ” 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 “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 。 “ 沉默啊。沉默呵 ” 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 “ 沉默 ” ,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 “ 沉默啊 ” 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 “ 沉默呵 ” 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 “ 沉默 ” 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 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 爆发 ” 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 “ 后死者 ” 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 “ 当三个女子 抹杀了。 ” (参见创新设计 42 页) 4、 “ 人类的血战 更何况是徒手。 ” 9 / 16 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 “ 大量的木材 ”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 其中 ” 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 “ 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 ” 。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 “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 ” ,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 我于是就逃走了 ” ) 5、作者为什么一再说 “ 我实在无话可说 ”“ 我说不出 话来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 “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 “ 尤使我觉得悲哀 ”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 “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 “ 惨象 流言,10 / 16 尤使我 ” 同样用了个 “ 尤 ” 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 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 “ 流言家 ”“ 下劣 ” 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 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 “ 悲恨 ” 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 “ 恨 ” 而无话可说,“ 悲 ” 和 “ 恨 ” 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6、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 “ 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 ? 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7、 “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 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 3、 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 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 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 我 ” 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8、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中 “ 也 ” 字如何理解? “ 也 ” 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 “ 我 ” 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11 / 16 “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 章 ” ,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9、 “ 真的猛士 ” (略)、 “ 庸人 ” 、 “ 中国人 ” 、 “ 有恶意的闲人 ” (略)、 “ 无恶意的闲人 ” 、 “ 苟活者 ” (略)分别指什么人? “ 庸人 ” 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 “ 直面 正视 ” 他们特别容易忘却 “ 旧迹 ” ,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 维持 世界 ” 的作用。 “ 中国人 ” 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 期的思想倾向来看。 1926 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 “ 国民性 ” 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 “ 劣根性 ” 。因此 “ 不惮以最坏的 ” 中的 “ 中国人 ” 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 无恶意的闲人 ” 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12 / 16 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10、 “ 从背部入 ” 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 “ 其一是手枪 ” ? 刘当时中弹,是 “ 弹从背入 ” ,可见并不是 “ 丛击军警 ” 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 “ 暴徒 ” ,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 “ 正当防御 ” 。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 “ 通电 ” (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 “ 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 ” )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 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 (见书上注释)。 11、第 6 部分首句 “ 时间 太平 ” 中 “ 太平 ” 如何理解?文中的 “ 伟绩 ”“ 武功 ” 等词是什么意思? 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 “ 太平盛世 ” 。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 我懂得衰亡民族 ” ) “ 默无声息 ” 便是对 “ 太平 ” 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 “ 万马齐喑 ” 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 “ 三 一八 ” 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 “ 太平 ”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13 / 16 泪。 “ 伟绩 ” 、 “ 武功 ” 是褒义贬用,也是用反语揭露惨案比历史上的 “ 屠戮妇婴 ”“ 惩创学生 ” 有过之无不及。 12、引用陶渊明诗的作用。 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 “ 亲族 ” 的怀念, “ 这就够了 ” 。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二)拓展: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生命 巴金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 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 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14 / 16 我去死的念头呢? 难道我就不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 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 我会读到这样的信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 ” 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 ” 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